《鷸蚌相爭》讀后感精選4篇
《鷸蚌相爭》讀后感精選4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鷸蚌相爭》讀后感精選,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鷸蚌相爭》讀后感精選1
那天,天氣晴朗,鳥兒嘰嘰喳喳,歡叫不已,陽光溫暖活潑,令人身心舒暢。
河蚌也在這個陽光明媚的天氣去沙灘曬太陽,它張開兩片殼,柔柔的微風吹來,河蚌感到心曠神怡。不一會兒,一直鷸鳥來到沙灘,看見鮮嫩的河蚌肉,不禁口水直流,就一口啄去。河蚌感到很生氣,怪它打攪了自己的美夢,還怪它侵犯了自己的權利。它們爭執不下,最終都被漁翁捉走了。
這就是《鷸蚌相爭》的故事,這是一則寓言故事,出自《戰國策·燕策》。我對這篇課文深有感觸。
那是一年級的.時候,記得那一段時間,一連幾次考試,我們兩個都并列第一,可我偏要與她一決高下,便總和她過不去,她也與我成了“敵對”關系,我們“明爭暗斗”,無心學習。又一次考試過后,第一名是誰呢?不是她也不是我,而是成績一直位于我們之下的一位同學。為此,我非常難過,我們互相道過歉之后,成了好朋友,總是形影不離,做什么事都在一起:一起玩耍,一起寫作業,一起考第一名……這件事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訓。
此刻,我深深地感受到:生活中,同學之間、朋友之間,如果我們像鷸蚌那樣互不相讓、爭執不下,那么最終,只會兩敗俱傷。
這個道理、這篇課文、這件事時時刻刻告訴我: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它也時時刻刻為我敲響警鐘,提醒我: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鷸蚌相爭》讀后感精選2
河邊,水清澈見底,突然有一只鳥落在河上,打破了平靜,像打碎了一面大鏡子一樣。原來,是鳥在硺一只河蚌的肉,河蚌把鳥嘴夾住了。這時,一個打漁的人走過來,把鳥和河蚌全拾走了。我看到這一幕,不禁想起了一句成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句成語的意思是:兩個人相互都想要占便宜,但被第三個人把利益都搶去了。
我沉思了一會兒,又想起了一個故事:趙國準備去攻打燕國,蘇代知道了后,把這個故事講給了趙惠王聽,并把鳥、蚌比喻成趙國、燕國,把漁夫比喻成強大的秦國。趙惠王聽后,猛然覺悟,收兵回營,阻止了這場使趙國國破人亡的戰爭。
這個故事,使我懂得:兩相爭斗,針鋒相對,互不相讓,忘記了共同的敵人,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心胸要寬廣、豁達。鄰里之間要互幫互助,為人為善,助人為樂,共同構建和諧社會。
《鷸蚌相爭》讀后感精選3
我最喜歡的一則寓言要數《鷸蚌相爭》了。它寫了一只蚌在海灘上曬太陽。一只鷸飛過去想吃蚌肉。蚌趕緊把殼兒合上,夾住鷸的嘴。這就引起了一場互不相讓的戰斗。正巧一個漁翁看見了不費吹灰之力就把鷸和蚌一起捉住了。看了這則寓言后,我覺得鷸和蚌真是太蠢了:退一步,海闊天空啊!
戰國時候,趙國和燕國發生了矛盾,趙國要去攻打燕國,燕國危在旦夕。恰在此時,秦國正虎視眈眈地想獨霸天下。
于是,燕王派說客蘇代去勸說趙王。到了趙國,蘇代給趙王講了《鷸蚌相爭》這個故事。講完后,蘇代對趙王說:“趙國要攻打燕國,就像鷸蚌相爭一樣,而秦國就像漁翁一樣滅掉趙、燕國啊!”
趙王聽了蘇代的話覺得有道理,便取消了攻打燕國的計劃。
《鷸蚌相爭》這則寓言,用來比喻雙方互不相讓,結果兩敗俱傷,第三者得利。
《鷸蚌相爭》讀后感精選4
《鷸蚌相爭》主要講述了一個充滿哲理的故事。一只河蚌爬上河灘張開殼曬太陽,一只鷸鳥撲過來啄它的肉,河蚌靈敏地合攏自己堅硬的殼,把鷸鳥尖尖的長嘴緊緊地夾住了。結果鷸鳥和河蚌誰也不肯相讓,最終漁人得到了好處。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朋友間應當團結互助,而不應該鉤心斗角,否則就必然會給他人和自己造成傷害。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事。我上幼兒園時,有兩個小朋友因爭一架秋千吵了起來,其中一個孩子的家長看見了,趕過來吵了另一個孩子,挨批評的孩子哭了,他的父母聞聲趕來,安慰好孩子后,便與那位孩子的家長吵了起來,最后竟然打了起來,打得頭破血流還不罷休。為一件小事值得嗎?我想,如果他們有寬闊的胸懷,各退一步,不就海闊天空了嗎?他們還會兩敗俱傷嗎?當然不會!他們的行為也警告了我們,無論干什么事情都要全面地思考一下,權衡利弊得失后再行動。否則,為了一點點的恩怨矛盾而互相爭斗,必定會做出鷸蚌相爭的蠢事來。
我們在今后的成長道路中,一定會遇到很多的不愉快,而這時,一定要做一個懂得寬容他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