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多》讀后感
《悉達多》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應(yīng)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悉達多》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悉達多》讀后感1
流浪者的雙足宛如鮮花,他的靈魂成長,終得正果,
浪跡天涯的疲憊洗去他的罪惡,那么,流浪去吧!
---《婆羅門書》
引子:
在房舍的陰影中,在陽光照耀下的河岸邊,在泊岸的小船旁,在柳樹林和無花果樹的濃蔭里,悉達多,英俊的婆羅門之子,年少的雄鷹,與摯友僑文達一同長大。
在房舍的陰影中,在陽光照耀下的河岸邊,在泊岸的小船旁,在柳樹林和無花果樹的濃蔭里,悉達多,英俊的婆羅門之子,年少的雄鷹,與摯友僑文達一同長大。在河岸邊,在神圣的祭祀和沐浴中,陽光曬黑了他淺色的臂膀。芒果林中,在孩童的嬉戲間,在母親的歌聲和神圣的祭祀中,在聆聽博學父親的教誨和智者的談話時,樹影流入了他幽黑的眼眸。悉達多早已加入了智者們的談話,與僑文達一道修習辯論、靜思與禪定的技藝。他已經(jīng)學會如何默念“唵”--這真言之本;吸氣時默默吸入它,呼氣時則凝神默默吐出它,此刻,他的前額仿佛放射出純凈思索的心靈之光。他已學會如何在自我存在的深層體認識阿特曼--永恒不壞,與宇宙合一。
他的父親心中充滿喜悅,因為他的兒子聰慧好學且渴慕知識;他知道他的兒子將會成為一位偉大的智者、一位祭祀、婆羅門中的王子。
他的母親滿懷幸福地看著自己的兒子,注視著他坐落、起立和行走,強壯英俊的悉達多,四肢修長,體態(tài)完美地向母親問安。
每當悉達多走過城里的街巷,年輕的婆羅門女子心中就會泛起陣陣愛的漣漪;他有著高高的前額,王者般的眼神,還有雋削的背景。
引子:
他舉止美雅,為所有的人所愛,使所有的人快樂,而他的心中卻沒有快樂。夢境和不安寧的思緒從流動的河水,從夜晚閃爍的群星,從太陽的光芒中不斷向他襲來。
他的朋友僑文達,另一位婆羅門之子,對他的敬愛超過了其他任何人。他愛悉達多的眼光與和藹的嗓音;他愛他走路的姿態(tài)與行動的完美文雅;他愛悉達多的一切所言所行,然而他最愛他的精神、他那高尚而熱切的思想、他熾熱的意志和崇高的使命。僑文達知道,悉達多決不會成為一個平庸的婆羅門,一個懶惰的獻祭官,一個貪婪的咒語販子,一個傲慢無知的雄辯家,或僅僅是羊群中愚蠢善良的一員。而他,僑文達,也不想成為任何一類這樣的人,不想成為成千上萬庸庸碌碌的婆羅門中的一個。他要追隨人所愛戴的杰出的悉達多。如果悉達多將會成為一位神,如果他將進入大光明界,那么僑文達將要跟從他,作為他的朋友、他的伙伴、他的仆人、他的衛(wèi)士和他的影子。
就這樣,所有的人都熱愛著悉達多,而他也使所有的人喜悅和快樂。
但是悉達多卻無法令自己喜悅快樂,他漫步在無花果園中的玫瑰小徑,在林中藍黝黝的樹蔭下靜思,每日在贖罪池中洗浴自己的肢體,在芒果林的濃蔭深處參加祭禮,他舉止美雅,為所有的人所愛,使所有的人快樂,而他的心中卻沒有快樂。夢境和不安寧的思緒從流動的河水,從夜晚閃爍的群星,從太陽的光芒中不斷向他襲來。迷惑與靈魂的躁動隨著祭祀的煙火升起,在《梨具吠陀》的詩句中迷漫,在婆羅門長者的教義中騷動。
《悉達多》讀后感2
我是誰、我在哪兒、我將去向何方、我將如何尋求永恒……這是一本始于佛陀叩問的書。
青年悉達多厭倦了婆羅門生活,與好友歌文達一道跟隨沙門修行。在舍衛(wèi)城他們聆聽了佛陀喬達摩的教義,歌文達選擇追隨喬達摩,悉達多則繼續(xù)修行之路。他在城市中結(jié)識名妓甘瑪拉,并通過她結(jié)識了商人卡瑪士瓦密,開始追逐情欲和名利,直至對一切產(chǎn)生厭倦。他再次拋下世俗,決心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在河邊,在絕望的瞬間,他聽到河水的聲音……經(jīng)過幾乎一生的追求,悉達多終于體驗到萬事萬物的圓融統(tǒng)一,所有生命不可摧毀的本性,并最終將自我融入了瞬間的永恒之中。
他困惑于沙門們修行的方式,渴望沉進阿特曼,渴望悟得無以言表的天堂之樂;他困惑于佛陀喬達摩的徹悟,渴望離開所有的`教導(dǎo),希望單獨去達到自己的目標、尋求解脫;他困惑于自己竟會被世俗所累,熱烈地希求空寂、安寧、死亡,希求從這污穢的紅塵中解脫……悉達多一直在追求自我,即靈魂,在追求靈魂的過程中,他通過不斷的學習來充實自己,但他永遠得不到滿足,因為那時的他,心中充滿著欲望。
船夫瓦樹地瓦與那條河,帶給悉達多一生中最長時間的心靈平和。在河水面前,他重新聽到了那神圣的"唵",他在內(nèi)心默誦,他又感知到了梵,感知到了不滅的生命,明白了所有神圣的東西,所有的、已經(jīng)愈漸世俗的他已經(jīng)幾乎忘記的東西——
他是在歷經(jīng)了許多歧途之后慢慢從大人變成了孩子,是從思想者變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他走過的這條路是好的,縱使他沉淪過、放縱過,為了能體會到慈悲,以往的他必須去歷經(jīng)絕望,為了在"我"中找到阿特曼,為了生活下去,為了真正的解脫。
每一個真理的反面也同樣是真實的。一個真理,如果它是片面的真理,就只能以文字表達出來,也只能局限在文字的范圍內(nèi)。每一樣事物,要是只用思想來思考和用文字來表達,都是單方面的,都只是一半的真理,它缺乏完全、圓滿和統(tǒng)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思考即是一種輪回,一次又一次的輪回,又仿若涅槃重生。
世間的每一瞬間皆為圓滿,一切罪孽都承載寬恕。在我看來,存在中的每一樣都是好的——死亡同生命一樣好,罪惡同神圣一樣好,智慧同愚蠢一樣好。每一樣東西都是必需的,每一樣東西所屬于我們的,僅僅是我們的贊同、我們的承認、我們的理解。這個世界本沒有什么真相,你看到的即是真相,即是結(jié)果,即是圓滿。
悉達多經(jīng)歷的,正是一個具備正常人格的普通人也都要經(jīng)歷的。他經(jīng)歷了從婆羅門到沙門,再到自我,再到擺渡人的轉(zhuǎn)變,最后找到了信仰,信仰世間的萬物,而不再拘泥于某一種教義和思想。好像不是在看小說,而是在理解一種意境、學習一種大徹大悟的智慧,學會拋開世俗的眼光去尋找真實的自我。
一切都中我的意,一切都與我相得。我們花費一生去找尋的真"我",在生活中某一剎那醒來,愿我們能夠早日發(fā)現(xiàn)并熱愛自己。
《悉達多》讀后感3
首先我十分認同黑塞在書中所說他對思想不多么在乎,更看重事物。他可以愛一棵樹或者一塊樹皮,但不能愛言語。思想和言語是片面的,唯有體驗得真理。我在此刻不能再同意更多,因為限制于本人才疏學淺以及言語思想的片面性,我想將看到書中的段落和所想記錄下來,卻往往詞不達意,但依然自大地記錄下來,以便日后回顧溫習《悉達多》這本著作時可以作為參考材料。
在與沙門同行這一章中,悉達多和果文達說:我一直渴求只是,一直充滿疑問。年復(fù)一年,我請教婆羅門,年復(fù)一年,我請教神圣的經(jīng)典《吠陀》,年復(fù)一年,我請教虔誠的沙門們。哦,果文達,我耗費了這么多時間,現(xiàn)在仍沒完沒了地繼續(xù)耗費這,結(jié)果學到的只是:沒有什么東西可學!#這讓我想到了自己,總是傲才視物,換了一份工作,又換了一份工作,認為什么都沒學到。悉達多一直在做自我辯證。
在塵世這一章中,悉達多為了獲得金錢,衣服,去給一個商人打工。商人把草重要信函和合同的事全交給了他。并且習慣了跟他商量所有重要的事情。他很快看出,悉達多對貿(mào)易所知不多??墒沁\氣卻很好,而且在沉著鎮(zhèn)定方面,在善于傾聽他人心思方面,勝過了這個商人。所以,人生處處皆學問,我們總是自命清高,自命不凡,在每個工作中感到大材小用,壯志未酬。其實離開之后,才會發(fā)現(xiàn),我們以前做的事情還是得到了運用。
在河岸這一章中,他想,把須要知道的一切都親自品嘗品嘗。塵世歡娛和財富不是什么好東西,這我還是個孩子就學過了,這我早就知道,可只是現(xiàn)在才有了體驗?,F(xiàn)在我明白了,不僅是腦子記住了,而且親眼目睹,心知肚明。太好啦,我終于明白了!#伍迪艾倫的電影很多都很符合這段話,包括日本電影小森林系列,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好像什么都沒發(fā)生,可是其實生活并不是一個圓圈而是一個螺旋。體驗過了那些早已知道的道理,才能更理性更立體的看待這些道理。
在船夫這章,他看到:河水流啊流啊,一個勁兒地流啊,但卻總是在哪里了,總跟原來一模一樣,然而又每時每刻都是新的!還是對應(yīng)圓圈理論。輪回、釋然和體驗。
學者張文江在《<悉達多>講記》里說,“黑塞的構(gòu)思很巧妙,他爸釋迦牟尼的名字悉達多.喬達摩一拆為二,一個是悉達多,一個是喬達摩......釋迦牟尼還是在家人的時候,他叫悉達多.喬達摩,悉達多是名,喬達摩是姓。黑塞把釋迦牟尼的故事一份為二,悉達多是未成就的人,喬達摩是一個已成就的人。悉達多走一條修行之路,回歸喬達摩,實際上就是把兩個人重新拼成一個人”#這讓我想到了故事其實在一開始果文達在書店開頭就說過的圓圈理論。悉達多剛開始無法忍受現(xiàn)狀,覺得應(yīng)該追求自我,追求內(nèi)心,然后他經(jīng)歷了婆羅門、沙門、喬達摩、卡瑪拉、商人、船夫、兒子,尤其在兒子要遠離自己的時候,他想到了當初離開父親時的場景。在此,我覺得文章迎來了一個高潮,我們處處逃避想逃離的,然后去追求想成為的。最后卻發(fā)現(xiàn)一切都是輪回而已,此時俗人之嫌成為俗人之可愛。每個人不過是在體驗不通的人生而已,我們生來就是為了體驗。從自然中來當然也要回歸到自然中去。#
以上內(nèi)容皆為意識流隨想,如有問題,歡迎討論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