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
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
在賞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1
心理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心理學。
對于大學的生活,我們都曾有過著那么強烈的渴望,那么美好的憧憬。以往一切都只能說明過去,我必須接受眼前的一切,開始新的生活。大學生活將會是一段全新的生活,每個人站在起點上都要自己決定未來。誰都有可能成功,誰都有可能遇到坎坷,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只有自己才能使一切美好的愿望得以實現。
或許我們正為進入大學而沾沾自喜,也許我們正為過了學生會的面試而慶祝。但想到以后的路還很長,等待我們的將是無盡的壓力和挑戰。現在的虛度或許我們還很滿足,但真正讓我們再回首往事時,我們可能更多的是傷感和悔恨。死亡,一個可怕的字眼。但它卻是非常現實的。我們如果一味的沉淪和墮落,那么等待我們的將是無盡的黑暗和可怕的死亡。我們正直青春年少,大好的機遇等著我們,只要我們掌握現在,做到問心無愧,也就沒有什么值得去悔恨的了。我們一定能迎著大浪勇敢向前,踏著堅實的步伐永往向前,勝利的明天在等待著我們!
大學生活是繽紛多彩的,你可以參加各類社團,可以出去爬山野炊旅游等,心情好時還能邀上幾個老同學一起出去聚一聚,就這樣我慢慢地愛上了這種生活,喜歡一有空就泡在圖書館里享受知識帶來的無窮樂趣,探索一切未知的領域;喜歡拎上小包,挎著同學漫步街頭感受城市的繁華,感受人類智慧的結晶;也喜歡和室友們坐在一起閑聊,談理想談未來,訴說自己的偉大抱負;更喜歡感受自己在經過一天的學習之后那種無比的充實,無比喜悅的心情。
當然大學生活中不僅僅只是輕松自在,也還有著其緊張的一面。看著身旁匆匆而過,為英語過級或是其他證書忙碌的師兄師姐們,我默默地告訴自己:我要不斷努力,不斷拼搏。前途是自己的,自己不努力誰也幫不了,高中時老師就一再告誡過我們,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我希望當我劃過大學天空后,我能大聲對自己說:“我無悔!”然而在摸索中我漸漸明白,大學的學習貴在自覺,大學的生活也得要靠自己計劃。
大學里除了課堂上老師教授知識以外,還會有很多專家、名家的各種講座、報告,還有學生社團等各種的實踐活動等等。這些資源要充分的利用,選擇適合自己的積極參與,從中培養和鍛煉適應環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了解自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必要的知識,加強體育鍛煉。學會了解自我和接納自我,進而認知別人、尊重別人,與人互助合作,從而給自己創建一個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圍。在學習中健康成長,從求知中獲取快樂。
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對許多人來說是一門既熟悉又陌生的學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與行為支撐的。無論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還是工作中的為人處世,都離不開心理學,我們都需要心理學知識的幫助。所以,認真學習心理學非常重要。
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2
美國的理查德·格里格與菲利普·津巴多通過他們所著的本書證明了心理學知識是可以用于理解和改變在我們的生活中起作用的文化力量的。他們在最后《社會心理學、社會和文化》第18章節里,告訴了我們一個概念:親社會行為與利他主義。“在每一個災難發生的時候,你幾乎可以看到同樣的情形:人們冒著生命危險去拯救別人的生命。”這一點有很多的例子可尋,比如春節期節南方雪災,有很多群眾自發地加入救災活動中……人們在災難面前除了表現出人類親社會行為的潛能外,也經常表現出利他主義——個體在做這種親社會行為的時候并沒有考慮個人安全和利益。比如以前曾報道過的河南救人民工李學詩的事跡。為什么李學詩會冒著生命危險去保護別人呢?理論家們又探究了“互惠性利他主義”,表示人們之所以做出利他行為,在某種意義上是希望其他人也會對自己做出利他性行為,這樣的互惠期望賦予了利他主義生存的價值。當別人給你好處時,你會處于一種精神緊張狀態,直到你回應了這些幫助,這種緊張才會消失。這種精神上的緊張是有助于個體生存的,因而人類學家發現利他主義是人類擁有的一種本能,有進化的基礎,并且可以通過個人傳遞其基因。
親社會行為與利他主義的目的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指幫助別人。一提起幫助別人,人們會很自然地想到一個人:雷鋒,一個好事能做一火車的人。他曾在五六十年代被政府樹立為模范人物,那時全國上下也掀起了學習雷鋒好榜樣的熱潮。如今,我們的社會進入了經濟社會,雷鋒精神會在日益商品化的社會中迷失嗎?通過學習《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我們顯然明白,人類助人為樂的功能將會跟隨基因傳遞下去,也就是說,你身邊包括你,有可能都會做雷鋒,不過不會做的如雷鋒那般純粹,這是因為時代的背景已經大不相同了。盡管如此,我們理解出的結論還是令人欣慰的。
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3
心理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心理學。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里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內容。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
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對許多人來說是一門既熟悉又陌生的學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與行為支撐的。無論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還是工作中的為人處世,都離不開心理學,我們都需要心理學知識的幫助。所以,認真學習心理學非常重要。
要學習一種知識,就象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著別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對錯;也可以自己摸索著走,看看運氣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張地圖,讓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條路,然后你選擇你喜歡的道路走下去。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但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了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
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系、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內容。書中還包含了由600余條詞匯及解釋構成的“專業術語表”、20xx余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人名和主題索引”,對教學、研究和學習都極具參考價值。
大學里除了課堂上老師教授知識以外,還會有很多專家、名家的各種講座、報告,還有學生社團等各種的實踐活動等等。這些資源要充分的利用,選擇適合自己的積極參與,從中培養和鍛煉適應環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了解自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必要的知識,加強體育鍛煉。學會了解自我和接納自我,進而認知別人、尊重別人,與人互助合作,從而給自己創建一個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圍。在學習中健康成長,從求知中獲取快樂。
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4
焦老師上課的時候有問到,你覺得給你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哪一本書,大概是這么問的,不能是教科書,不能是小說。我第一本想到的是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那時候看這本書差點沒看瘋掉。不能否認佛洛依德果真是一個天才,他大膽的想象與邏輯推斷讓我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夢的解析對于我這個非心理學專業,又剛開始接觸心理學的人來說是很難懂的,幾乎是一本天書,但是我還是堅持讀了下來。還記得那時候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我都用夢的解析中寫的方法為自己解夢,還拉這周圍的同學為他們解夢,呵呵,很瘋狂。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最近打算重讀等重讀完再介紹吧。或許有同學也在看這本書我們可以互相研究一下,因為我當時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宿舍的人都被我研究怕了。記得當時每天早上,我第一句問他們的話就是“你們昨晚做了什么夢 ”
▲這次介紹的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書,是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這本書是一本國外的譯本,是國外心理學的入門教程,寫得非常通俗易懂,書中用很多心理學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來解釋心理學的原理,看過這本書的人對心理學都有大概的了解,而且會對心理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心理學與生活讓我印象最深刻有幾大點:首先,就如我介紹中提到的,它運用了很多心理學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來讓初學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學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對學習心理學的興趣;其次,這本書的作者并不會簡單的羅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終是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對你進行啟發,或者用提問的方法,或者舉例,或者運用一些圖案,他能充分的從初學者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一個心理學專家的角度出發去編排這本書,讀后感怎么寫這點讓我很敬佩;還有,這本書每章后都有一個總結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點列出來,在這點上,我國出的很多教材也有類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習題在后面,并沒有做一些總結性的歸納。
我曾經向很多同學和朋友推薦過這本書,我認為,如果是心理學的初學者,就一定要看這本書,而如果是一個已經對心理學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覺得這本書同樣很值得去看。我自己也已經讀過幾遍,有時候閑下來的時候,也會偶爾翻開某些章節看看,里面寫得很多東西都很有意思,對生活似乎很有啟發的樣子,讓你不由的從心理學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周圍的人和事。
有時候,我在想,我們介紹教育技術學基礎的書也完全可以仿照這本書的寫法。國內的學科基礎的教材,總是很喜歡介紹很多學科的概念性的東西,介紹很多有關學科歷史的東西,介紹很多晦澀難懂的理論與方法,讓剛剛學習這個學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產生厭倦。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覺得應該運用循序漸進的方法,更多的是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運用一些實際運用的例子,來讓初學者對這個學科產生濃厚興趣的同時,又能讓初學者了解這個學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識結構,從而為他們以后的學習鋪平道路。
同樣,希望已經看過這本書的同學和打算看的同學,我們可以多交流一下心得體會。
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5
心理學,一個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詞。一向以來我都對心理學充滿了好奇與興趣,但卻很少有機會接觸與之相關的知識,這次有幸拜讀了《心理學與生活》。
拿到它時我抱著懷疑的態度,畢竟自我是個心理學的“門外漢”,但讓人欣慰的是,對于一個對心理學感興趣,但是又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心理學的人來說,這本教材是十分適宜的一本入門書籍。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取。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里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資料。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潛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先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學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系、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資料。書中還包含了由600余條詞匯及解釋構成的“專業術語表”、20xx余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人名和主題索引”,對教學、研究和學習都極具參考價值。
我很喜歡書中個性設置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明白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把心理學和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很多。看看這些題目吧:“幸福感的遺傳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覺和知覺組織的分離”“清醒夢境的試驗事實”“你無法忽視數字的“好處””“在“瘋狂“的地方做個正常的人”———原先,你每一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也很好,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域。在那里他們將開疆辟壤,施展抱負,為人類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要學習一種知識,就象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行走。你能夠跟著別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對錯;也能夠自我摸索著走,看看運氣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張地圖,讓自我明白自我在那里,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條路,然后你選取你喜歡的道路走下去。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但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了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
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想多點了解一些關于心理學的專業知識,深入學習現代心理學,了解心理學的發展史,學習一些團體活動的知識,透過在參加活動課的過程中體會人生的知識。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學方法,認識自我和他人,提高自我和幫忙他人的潛力。期望老師能在心理學與生活的課程中多講一些關于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知識。當今社會,在物質得到滿足的狀況下,如何讓自我浮躁的心態,歸于平靜,如何放松自我,尋找心理的健康與和諧,已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新課題。
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6
一提到心理學,我的第一反應是神秘難懂,然后是接著想到心理咨詢師這種職業,甚至有會閃現“變態”這樣貶義的詞匯,總之就是覺得深奧但又很好奇。讀了《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后我發覺,原來心理學也可以這么幽默有趣且生活化,容易被非專業學生理解和接受。我想就其中的“戀愛心理學”闡述自己的一些觀點。
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它從我們出生就緊密相隨直到我們逝世。親人的疼愛,友人的友愛,情人的相愛都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美好感情。而對于愛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體會。不管正確或科學與否,這都是個人的感受和追求的方式。
愛情的成分有三種:激情、親密和承諾。事實證明,激情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慢慢減少,而親密和承諾卻恰好相反,它們隨時間的增加而越來越高。但在學生時期的校園戀情,我覺得會存在以下一些誤區。
一、把友情誤認為愛情。有些同學不能真正區分愛情和與異性之間友情兩種不同性質的情感,然后會相互揣度彼此的心思,平白增加彼此的煩惱。
二、把愛情置于最高地位。有些同學完全沉溺于戀愛的甜蜜,時刻都想和對方在一起,甚至點點滴滴都為對方著想導致忽略了學習,這是不可取的。因為在大學時期,學生還是得以學習為主。如果彼此能在這個關鍵時期努力奮斗,那么畢業后走到一起的機率就會更大,未來也會更有保障。
三、跟風式的戀愛。有些同學看到周圍的人都戀愛了,然后認為自己也不能落后,所以就隨便找個人滿足自己寂寞的心理,同時也維護了自己的面子。但這種戀情不會長久,因為沒有投入自己真正的情感。四、片面化的戀情。有些人會因為對方出色的外貌或者優越的家庭條件而產生戀情。這種戀情也會很短暫,因為他們看到更好的人后移情別戀的可能性極大。相比較之下,我認為校園戀情都比較單純,希望每個人都能好好珍惜。
兩個陌生人為什么會相愛?在心理學上把相愛的原因分為三種:有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和有原因的愛。在我看來,無條件的愛才是最高境界。眾所周知,建筑界才子梁思成和才女林徽因之間的愛情一直被傳為佳話,讓我印象深刻。梁思成曾經問過林徽因:“有一句話,我只問一次,以后不會再問,為什么是我?”林徽因淡淡回答:“這個答案很長,我需要用一生去回答你。”這簡短的對話卻感人至深,讓人感受到彼此的深情和長情。而民國第一才女林徽因身邊一直不乏追求者,和英年早逝的詩人徐志摩為她寫詩對她熾熱的愛相比,我更欣賞哲學家金岳霖對她默默溫存一生的愛。他在林徽因的追悼會上寫了一副挽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表達了林徽因在他心中無可取代的地位,最后金岳霖先生也終身未娶。他自始至終都以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顯出一種超脫凡俗的襟懷與品格。這使我想起了柏拉圖的那句話:“理性是靈魂中最高貴的因素。”正因為金岳霖先生對林徽因這份一生無條件的愛讓膝下無子無女的他在晚年得到了林徽因子女周全的照顧。
愛情除了年少時的激情、愛慕和溝通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經得起平淡的流年。著名女作家三毛曾經說過:“愛情如果不落實到穿衣、吃飯、數錢、睡覺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長地久的。”三毛和荷西的愛情也讓人唏噓不已。雖然婚后他們在撒哈拉沙漠只生活了六年因為荷西出海捕魚不幸逝世,但這六年卻是三毛生命中最充實最幸福的時光。因為他們彼此珍愛著對方,也喜歡在沙漠那樣樸素簡陋但卻溫馨美好的生活,恰如他們的愛情——雖然短暫坎坷卻足以刻骨銘心一生。
每個人都有愛人和被愛的權利。有人說:“白頭偕老這件事其實和愛情無關,只不過是忍耐……但忍耐卻是一種愛。所以,真正愛你的人,其實就是愿意一直忍耐你的人。”我同意這個說法,其實在很多事情中愛和包容是關鍵。這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在關鍵時刻卻很少能做到。因為很多人都會說“我的忍耐也是有限的”,所以從古至今這句“執子之手與子攜老”才顯得如此彌足珍貴。生活中如果每個人都能多懂點心理學,可能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沖突,讓相處變得更簡單。
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7
從大學開始學習心理學到現在進入工作崗位,每天面對不同的學生都有不同的心理感受。面對心理學,感覺它一直是一門難以捉摸的學科,難以理解。但這本是給我的感覺是真切,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里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內容。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
此書中雖然只是從生活入手,深入淺出的與心理學知識聯系起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心理學的魅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述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但又從沒注意過的生活瑣事,但這些可能就是我們生活的傳播過程中所發生的微小的細節。這本書它讓我學會試著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眾的心理現象以及由此決定的行為方式。同時這本書的作者并不會簡單的羅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終是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對你進行啟發,或者用提問的方法,或者舉例,或者運用一些圖案,他能充分的從初學者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一個心理學專家的角度出發去編排這本書,這點讓我很敬佩;還有,這本書每章后都有一個總結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點列出來,在這點上,我國出的很多教材也有類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習題在后面,并沒有做一些總結性的歸納。
要學習一種知識,就象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著別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對錯;也可以自己摸索著走,看看運氣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張地圖,讓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條路,然后你選擇你喜歡的道路走下去。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但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了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
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8
焦老師上課的時候有問到,你覺得給你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哪一本書,大概是這么問的,不能是教科書,不能是小說。我第一本想到的是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那時候看這本書差點沒看瘋掉。不能否認佛洛依德果真是一個天才,他大膽的想象與邏輯推斷讓我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夢的解析》對于我這個非心理學專業,又剛開始接觸心理學的人來說是很難懂的,幾乎是一本天書,但是我還是堅持讀了下來。還記得那時候整整一個月的時光我都用《夢的解析》中寫的方法為自我解夢,還拉這周圍的同學為他們解夢,呵呵,很瘋狂。這是一本十分搞笑的書,最近打算重讀等重讀完再介紹吧。或許有同學也在看這本書我們能夠互相研究一下,因為我當時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宿舍的人都被我研究怕了。記得當時每一天早上,我第一句問他們的話就是“你們昨晚做了什么夢”
而這次介紹的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書,是《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這本書是一本國外的譯本,是國外心理學的入門教程,寫得十分通俗易懂,書中用很多心理學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來解釋心理學的原理,看過這本書的人對心理學都有大概的了解,而且會對心理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心理學與生活》讓我印象最深刻有幾大點:首先,就如我介紹中提到的,它運用了很多心理學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來讓初學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學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對學習心理學的興趣;其次,這本書的作者并不會簡單的羅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終是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對你進行啟發,或者用提問的方法,或者舉例,或者運用一些圖案,他能充分的從初學者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一個心理學專家的角度出發去編排這本書,這點讓我很敬佩;還有,這本書每章后都有一個總結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點列出來,在這點上,我國出的很多教材也有類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習題在后面,并沒有做一些總結性的歸納。
我以前向很多同學和朋友推薦過這本書,我認為,如果是心理學的初學者,就必須要看這本書,而如果是一個已經對心理學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覺得這本書同樣很值得去看。我自我也已經讀過幾遍,有時候閑下來的時候,也會偶爾翻開某些章節看看,里面寫得很多東西都很有意思,對生活似乎很有啟發的樣貌,讓你不由的從心理學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周圍的人和事。
有時候,我在想,我們介紹教育技術學基礎的書也完全能夠仿照這本書的寫法。國內的學科基礎的教材,總是很喜歡介紹很多學科的概念性的東西,介紹很多有關學科歷史的東西,介紹很多晦澀難懂的理論與方法,讓剛剛學習這個學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產生厭倦。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覺得就應運用循序漸進的方法,更多的是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運用一些實際運用的例子,來讓初學者對這個學科產生濃厚興趣的同時,又能讓初學者了解這個學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識結構,從而為他們以后的學習鋪平道路。
同樣,期望已經看過這本書的同學和打算看的同學,我們能夠多交流一下心得體會。
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9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里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內容。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
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系、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內容,我很喜歡書中特別設置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知道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把心理學和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很多。看看這些題目吧:“幸福感的遺傳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覺和知覺組織的分離”“清醒夢境的試驗事實”“你無法忽視數字的“意義””“在“瘋狂“的地方做個正常的人”———原來,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要學習一種知識,就象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著別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對錯;也可以自己摸索著走,看看運氣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張地圖,讓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條路,然后你選擇你喜歡的道路走下去。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但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了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對于初學者和對心理學有興趣的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書,本書從生活入手,深入淺出的與心理學知識聯系起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心理學的魅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述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但又從沒注意過的生活瑣事,能幫助你逐漸產生對心理學的濃厚興趣,學心理學的都該讀一讀這本書。它教會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類的心理現象以及由此決定的行為方式,我覺得這是最大的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