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讀后感
《傷仲永》讀后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傷仲永》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傷仲永》讀后感1
讀了王安石先生的《傷仲永》,我的感觸很深,方仲永這個天才,竟然會最終變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對他的遭遇僅僅只有惋惜和同情嗎?恐怕還應有一些對方仲永父親和縣人的批評吧,他們為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卻為社會損失了一個人才。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嗎?王安石寫這片文章的目的應當不只是這個,還有對天才的看法。
天才,顧名思義:從上天那里得到了才華的人。天才,當然比普通人要優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學習,就能成為一個社會難得的人才。但為什么方仲永最終成為了一個普通人。甚至連普通人都不如呢?這是因為他沒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沒有進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別人卻都在努力奮斗,不斷進步,最終他只有被超過。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后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后天的教育,在好的才能也會被荒廢。反之,一個普通人,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可能也會對社會做出很大貢獻。
要得到進步,就應當勤奮地學習。古人說:“業精于勤”.勤學是成功之母。勤能補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贊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透明,被船夫當作漁燈,他對天才的認識“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終他成為了一代大文豪。他們都并非是天生聰慧。他們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優秀,他們的成功來源與他們的耐心和勤奮。
天才在于日積月累,聰明在于勤學不輳一個人,天資再高,如果不勤奮學習,必干不成大事業。甚至養活自己都很困難;一個人,天資一般,如果能勤奮學習,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學是成功里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容?;蛟S我們并不是天才,但讓我們現在做起,努力、勤奮地學習,必能干出一番大事業。
《傷仲永》讀后感2
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于勤奮學習。<傷仲永>一文給我的啟示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這樣的:并非書香子弟的方仲永5歲時便能“指物作詩,立就”,并“自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因而揚名邑中。到了十二三歲,才氣漸減,“令作詩,不能稱前之所聞?!钡搅顺赡?,竟“泯然眾人矣”。
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因為被唯利是圖的父親每天帶著四處走訪,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為一個默默無聞的“庸人”!這能不叫人扼腕嘆惜嗎?神童泯然眾人,責任在于他父親,原因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于后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成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普通的庸人還不如嗎?
所以說,才能來自于勤奮學習!“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學習而淪為“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堅持不懈地奮發努力,而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明家的卻大有人在。
牛頓不是神童,但他終身勤奮學習,終于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愛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學考了兩次才被錄取,畢業后到一家專利局當了7年職員,他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和工作,終于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
不僅在科學上如此,在文學藝術上也是如此。不論是誰只要付出和他們同樣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爾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樣深刻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傷仲永》讀后感3
古人說的好,“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做足了“讀”的功夫,第二環節“解”就順暢一些了。程老師先讓學生自己結合注釋自主翻譯課文,接著小組內交流,解決一部分難點,然后學生質疑。學生提出疑問后,程老師并沒有急著回答,而是讓學生再小組內討論,當學生真的無法解答時,他才進行講解。講解完并不是就完了,他接著又隨機檢測一個學生,看這個學生是不是真的理解了,聽懂了。這樣的反饋信息非常重要,而我們往往忽略了,以為自己詳細講解了,學生就聽明白了。殊不知學生的層次參差不齊,認知能力、理解能力也各異。程老師不厭其煩地檢測、檢測,再檢測,直到每一個學生心里透亮、明白,他才會轉入下一個環節。譯讀課文這個環節,我平時也有檢測,還句句落實,一般抽測每組中的差生。人數多,容量看起來多,但是對同一個學生的檢測卻缺乏反復檢測的耐心。當這個學生無法解答,其他學生或我經過解答之后,想當然地以為他聽懂了,就沒有再次檢測。
程老師的重點放在了前兩個環節,用時最多,而第三個環節“悟”——通過解題“傷”,悟作者的感情,只花了短短的幾分鐘。初一學生剛接觸文言文,所以對他們來說“讀通”和“理解內容”是難點和重點。真正讀懂了內容,感悟作者的感情就容易了。所以程老師告誡我們,前兩個環節一定要舍得花時間給學生充分學習,這是基礎。
如此樸實、穩穩當當的一堂課,讓我看到了程老師耐心的背后是他對學生真切的關愛,真正把學生放在心上,真正做到為學生的發展而教。反思我們目前的教學,為了教而教,多了一些趕進度的浮躁。囫圇吞棗式的學習,學生累,老師也累。
《傷仲永》讀后感4
《傷仲永》的`讀后感
“傷仲永”的“傷”是哀傷、哀憐的意思。為什么要哀傷、哀憐?因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而不至”。仲永的非凡天資,處處讓人稱奇,但他父親貪利而“不使學”,使仲永才能衰竭,終成普通人。
仲永在學習上有天資,這是他的優勢。但有優勢就必然能成功嗎?仲永“泯然眾人矣”的不幸結局雄辯地告訴我們,事實并非如此。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由此可見,仲永的天資在“不使學”的情況下泯滅了。也就是說,他逐漸沒有了優勢。
優勢分為兩種,有優勢和無優勢。自身有優勢又有兩種情況,分別是努力和不努力。例如,姚明身材高大,這是他的優勢。而他成為籃球巨星則是與他的努力、他的付出分不開的。“翔飛人”劉翔從7歲起開始進行體育訓練,為他此后的奪冠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便是他的優勢。他們都有優勢,并且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就一番輝煌。像仲永之類的人,他們的優勢都漸漸泯滅了,自然只能淪為平庸之輩。
還有一種人,他們沒有優勢,但他們的努力,卻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曾國藩曾因天賦不高遭小偷奚落,而曾國藩卻從此知恥而后勇,刻苦治學,奮發圖強,通過后天的不懈努力,終于成為史上罕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奇才。鄧亞萍個子矮,手腳粗短,本應與體育無緣,但由于她的努力、執著,最終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乒乓球壇皇后。
我認為,優勢的有無,并不能直接決定一個人是否會成功。如果我們能利用好我們自身的優勢,并為之努力奮斗,成功便在不遠處向你招手。如果沒有優勢,就努力吧,總有一天成功會屬于你。
《傷仲永》讀后感5
《傷仲永》講的是一個天才變庸才的故事,其目的是為了告誡我們是不是天才都要努力學習。
小的時候我的腦袋就被灌輸了諸如“天才來自勤奮”、“天才是1%的天分加99%的汗水”的思想。所以,我對這個故事的主旨并不“感冒”,這與“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的道理是一樣的。
真正令我感興趣的是仲永為什么會心甘情愿地被“不使學”,被選擇人生?僅僅是因為年幼不懂事?還是說懼怕父親的權威?仲永的才能是在五歲時被發現的,隨后這天分便被其父親當作搖錢樹,一搖就是十幾年。這么多個無趣的年頭里,仲永是怎么想的,是否反抗過,我們無從得知。但從最后仲永變成庸才這一事實中,我大致可以推測:仲永已經麻木了,對人生已經沒有追求,認為自己就是給父親謀取利益的存在,接受了這不公的命運,最終才會“泯然眾人矣”。
仲永父親固然是錯的,但這并不意味仲永就沒有可指責之處了。雖然,仲永并不熱愛吟詩作賦,不然怎么會讓自己的詩被當作謀取錢財的工具?怎么會在四處訪客的無趣生活里渾渾噩噩地虛度光陰?曾經聽過這么一句話:人如果不想做一件事,會去找一千個理由;人倘若想去做一件事,會去想一千個辦法。仲永如果有自己的夢想,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就不可能甘愿淪為賺錢的傀儡,不可能讓父親的“陰謀”得逞。
人只會做夢是可怕的事;人不會做夢是更可怕的事。仲永是個不會做夢的人,他僅僅是空有天分罷了,所以他最終也不過是一個“眾人”而已。
現在的我們并不需要背負太多太過于沉重的東西,為何不趁現在好好做一美夢,然后明晨迎著朝陽去追尋它,這樣活著不是很浪漫嗎?
夢語評語:成熟的思維,獨到的辨析,給人以豁然一新之感。文章想象豐富,駕輕就熟,是難得的好文字。
《傷仲永》讀后感6
最近這兩天我們新學了一篇古文,題目是《傷仲永》。這篇文章是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寫的,選自《王臨川集》。仲永是一個人的名字,傷的含義又是為……感到惋惜。那么,作者為什么為仲永到惋惜呢?下文將為您揭曉。
金溪縣的百姓方仲永,祖祖輩輩以耕種為生,唯獨仲永一生下來就是一位奇才。大人指著東西讓他作詩,他立刻就能完成,寫出來的詩句也相當的好。同縣的人聽說這事后紛紛去請仲永的父親到家里做客,會用金錢來求仲永作詩。他父親認為有利可圖,就天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直到仲永青少年時期時,讓他作詩已經不能符合當年的名聲了。仲有成年以后,已經和一般人沒什么區別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即使有再好的天賦,沒有后天的教育和學習,也是于事無補,沒有用的。擁有好的天賦自然是好事,可總不能不學習吧,文中仲永的父親為了貧一丁點小便宜而失了仲永的大好前途,真是可惜啊!不管怎樣都一定要好好培育人才,更何況是自己的子女,同時還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一個人一生下來,就算不用學習,就算是個天才,以后還是要學習的。就因為父親的“不使學”,才造就了今日的仲永。天下怎有父母如此“謀害”自己的兒子啊。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情況并非沒有,只不過少了,還請大家不要學那人,害了自己的子女??偠灾远傊€是一定要學習啊,仲永因為不學習,盡管當初受到了極好的待遇,如今還不是和他人一樣,一無所有。
這就是我對《傷仲永》的讀后感。
《傷仲永》讀后感7
想不起是哪位詩人說過“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边@千古流芳的名句。但還記得起,魯迅先生說的那句“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學習上?!钡拇_每個人做學問都要具備以上兩句所要表達的——堅強與勤奮,而且要有一個目標。因為鐵匠沒有目標,他可能只能做出遠不及寶劍的水果刀。
在《為學》中我想到了堅持與堅強,還有目標。在起初讀的時候(指老師講之前),我就覺得,窮和尚孤身一人只有一個飯碗和一個水瓶,就能到達南海,真是不可思議,況且一路上有山有河還有野獸,就更不可能了。唐玄奘到西天去取經還帶了三個徒弟一匹馬呢!到了后來我終于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又想到了一次去爬山,目標是山頂,但我與山頂僅有一步之遙時,我選擇了放棄,就是因為我沒有堅持。我就差那么一步。
方仲永的父親依舊是以農民的思想對待自己那么有天賦的兒子——不使學!就是因為“利其然也”!如果他父親不讓他去上學,他自己也應該以“忽啼求之”的積極心態爭著去上學。如果這樣他也不會“泯然眾人”啦。你也可以不上學,但你可以自學,勤奮一些但不用挑燈夜戰。即使上了學不勤奮些,刻苦些,到了最后兩個字——白搭。這說明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還體現出唯有積極向上,堅持奮斗,勤奮努力才能成功!
偉大的科學家,當時社會人群眼中的“瘋子”——愛因斯坦說過“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人”在我眼中只是一個有發達的大腦和會直立行走的裸猿,開啟大腦智慧的方法只有兩個“努力與堅持”。所以在學習時就要“人貴立志,事在人為”啦!
《傷仲永》讀后感8
讀了王安石先生的《傷仲永》,我的感觸很深,方仲永這個天才,竟然會最終變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對他的遭遇僅僅只有惋惜和同情嗎?恐怕還應有一些對方仲永父親和縣人的批評吧,他們為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卻為社會損失了一個人才。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嗎?王安石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應當不只是這個,還有對天才的看法。
天才,顧名思義,從上天那里得到了才華的人。天才,當然比普通人要優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學習,就能成為一個社會難得的人才。但為什么方仲永最終成為了一個普通人。甚至連普通人都不如呢?這是因為他沒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沒有進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別人卻都在努力奮斗,不斷進步,最終他只有被超過。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后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后天的教育,再好的才能也會被荒廢。反之,一個普通人,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可能也會對社會做出很大貢獻。
要得到進步,就應當勤奮地學習。古人說:“業精于勤”。勤學是成功之母。勤能補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贊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透明,被船夫當作漁燈,他對天才的認識“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終他成為了一代大文豪。他們都并非是天生聰慧。他們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優秀,他們的成功來源于他們的耐心和勤奮。
天才在于日積月累,聰明在于勤學不輟。一個人,天資再高,如果不勤奮學習,必干不成大事業。甚至養活自己都很困難;一個人,天資一般,如果能勤奮學習,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學是成功里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容。或許我們并不是天才,但讓我們現在做起,努力、勤奮地學習,必能干出一番大事業。
《傷仲永》讀后感9
我,一個愛幻想的女孩。以前,我總會幻想:如果自己是一個IQ200的人那該有多好啊。
那樣的話,我就不用一般的人那樣乖乖地坐在教室,認真地聽課。我可以瘋狂地玩耍,不用理會那些煩人的公式,語法,單詞,輕而易舉地考到別人夢寐以求的第一名,享受著“天才少女”帶來的榮譽。老師會像是捧著水晶一般小心翼翼地關愛我,我會比一般人得到更多的關注,更多的稱贊。
然而,學完<傷仲永>這一古文,我理解“天才”的真正含義。
仲永出生于一個“世隸耕”的家庭,他沒有見過筆,也沒有看過書,卻可以提筆作詩,出口成章,他是一個難得一見的天才???,這樣一個大天才落得結果居然是“泯然眾人矣”,實在可悲。
仲永的悲劇一方面是他父親貪圖利益造成的,另一方面則是他自己的因素造就的。如果他一心向學,那么他父親“不使學”的做法也阻擋不了他。相反,如果他不想學習,那么他父親的“不使學”,鄉親們的“以錢幣乞之”,就是他不學的最好借口。
“天才=1%的聰明+99%的勤奮?!边@句話充分的體現出:“天才”并不是萬能,“天才”更多需要的是勤奮。如果“天才”是一朵花的花,那么勤奮就是花的養料,甘露。
從古到今,歷史上有許多有影響力的人物,但在他們中,有誰是靠著“天才”聞名的?有多少人是靠著先天的聰明震撼全世界的呢?沒有。
牛頓這個被老師稱為“愚蠢的無可救藥”的學生,他憑借自己的好奇心和謙虛的態度,最終發現了萬有引力。發明大王愛迪生小時候并不是最聰明的,但他絕對是勤奮刻苦,堅持不懈的人,因此他可以發明出上千件東西,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所以,我們不要仗著自己一點點小聰明而不努力學習,更不要因為自己不聰明而自暴自棄,放棄學業。要知道“蠢材”和“天才”是相互轉化的,“天才”可以變成“蠢材”,“蠢材”可以變成“天才”。但我們也要記住只有永不放棄,永不言敗的人才有資格成為“天才”。
《傷仲永》讀后感10
今天從書架上隨手抽出一本小冊子《教海拾貝》,此書系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出版的中小學教育工作叢書。書中一篇文章談及兒童教育的問題時,例舉了王安石《傷仲永》中方仲永:十歲神童,二十才子,三十凡人。欲知其詳,于是上網一搜,下載到原文與譯文: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細讀之后,頗為感慨:
感慨之一:再好的天才,不接受后天的良好教育,也不會有什么大的作為!身邊一例也可佐證:一同事的小孩自幼聰穎過人,中小學也學得不錯,順利考入全國十大名校,然而進入大學后卻迷戀于網絡游戲,大學連留兩級至今還未畢業,成了身邊的“X仲永”。
感慨之二:三十年前的“寧仲永”、“謝仲永”們,如今哪去了?自中國恢復高考制度后,全社會都在期盼:盡快培養出大批國際頂尖科學家,盡早拿到諾貝爾大獎。于是乎,一方面招收少年大學生,寧鉑、謝彥波們便成了當時國人奇之的“神童”,然而,他倆都沒走出“仲永”的宿命:“寧仲永”三次考研三次臨陣脫逃后,現已皈依佛門,“謝仲永”從師兩位博導未卻獲學位,現僅為大學一普通教師;另一方面舉辦奧賽,三十年來各類國際奧賽金獎得主,早已成百快要上千吧,如今也是該出人才的時候了,然而有誰成了數學家?又有誰得到了諾貝爾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