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愛國事跡800字素材范文(精選四篇)
屈原的愛國事跡800字素材篇1
我是一個漁夫,在汨羅江畔打魚的漁夫。
一中年男子身著白衣,披頭散發。口中念念有詞,在江岸上獨自徘徊。我正要上前一問究竟,卻聽他長嘆一聲,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我立即頓悟,這不就是戰國時期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嗎?我連忙走近,問道:“你不是三閭大夫嗎?又如何落到今天這步田地?”他嘆了口氣,說:“我被放逐了。”又頓了頓,“我本是忠心為國,勸誡楚王不要相信秦國的陰謀,可他寧愿相信鄭袖等一干人的挑唆,也不愿聽我一句諫言。”再這樣下去,楚國遲早要滅亡啊!
為什么世人的眼睛,統統被污濁的泥藻所迷亂?又是為什么,我總是撥不開他們眼中的污濁?難道上天賜予我一雙洞察世界的眼睛,是注定讓我痛苦嗎?正所謂“世人皆濁,唯我獨清,世人皆醉,唯我獨醒!”
我聽了,心中一陣酸楚,忠心耿耿為國效力,竟受到了如此不公的待遇!于是,我寬慰道:“既然世上的人都那么渾濁,你何不把水中的污泥攪動攪動,讓它渾濁不清呢?既然大家都喝醉了,你們不妨飲些薄酒,使自己半醉半醒呢?”
屈原苦笑著說:“我乃一代忠臣,如何做得到這些,又如何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祖國滅亡?你可知道,這樣并不是自保,倘若我低頭了,秦國必定滅楚,當亡國民,不比現在更悲慘?剛洗頭了的人,在戴帽子前,必要彈去上面的塵埃;剛洗了澡的人,也會找一套干凈的衣服換上。可見人們都不愿弄臟潔凈的身體,更何況是一顆忠誠的心啊?我寧可跳入江流,葬身魚腹,也不愿把我清白的人格被世俗所污染!
說完,屈原毅然決然地走向了汨羅江,我沒有阻攔他,我知道,他是在走向他心中圣地,一個清澈的世界,沒有污穢,沒有讒言,屬于他自己。因為,他的嘴角帶著一縷微笑……
屈原的愛國事跡800字素材篇2
我最崇敬的愛國詩人屈原先生:
夜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我仿佛穿越千年時空隧道,與你悠悠心會于汨羅江邊。江上,龍舟競飛;江邊,粽葉飄香。可是,您孤高的靈魂又在何處飄泊?
您為什么要自沉汨羅江啊,您可真傻,我真為您感到惋惜!那個昏庸的楚懷王不明是非,不辨黑白,在楚國滅亡的警鐘已經敲響時,卻把您流放到偏僻的蠻荒之地。您卻還執著地數次上書,盼望自己的君主能夠醒悟。然而這時的楚懷王早已聽不進一點不同意見,忠言逆耳,又一次把你流放到更加偏遠的漢北地區。既然您在楚國得不到重用,您又為何不另尋知音,秦、齊等國可都對您伸出橄欖枝的呀;或者像孔圣人那樣,在魯國無法施展抱負,便游歷四方,傳播思想,收三千弟子,桃李滿天下,功成名就,也不失是在”山重水復“中尋找”柳暗花明“的上策啊;再退一步說,您還可以做個自由詩人,像陶淵明那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家鄉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可您卻在第一次流放期間,對別國使者的邀請不屑一顧,放棄了齊國、秦國的高官宰相、千石俸祿,忠貞不渝地把自己交給楚國,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顏進諫。眼見楚懷王沉迷于聲色犬馬,紙迷金醉之中,眼見朝堂上那些奸佞之徒必將把楚國多年的基業毀于一旦,眼見楚國百姓將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眼見秦國軍隊將楚國池城占為己有……您痛不欲生,悲傷地閉上雙眼,為楚國的未來擔憂至極,寫下了流傳千古的《離騷》。
從您的身上,我看到一個傻得可愛的屈原,一個寧死不屈的性格屈原,一個把祖國的利益看得比生命更重的屈原!
您是民族英雄的先驅,成為后世的志士仁人銘志的碑。因為有了您,才有岳武穆”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男兒情懷;才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無畏精神;才有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無限期盼……您開創了騷體,留下了千古絕唱的《離騷》,為中國古代文學添上了濃重的一筆,您是文壇不朽的脊梁。雖然您已離我們遠去,但您的愛國品質卻永遠與我們近在咫尺——那是中華之魂魄!您的”傻“終究傻得可愛,汨羅江邊的龍舟,裹著粽葉的粽子,還有秭歸鄉里一年一度的祭祀,都在追憶著您的風采。換一個角度看,您的”傻“何嘗不是一種人格魅力的真誠表露!待到明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我真想站在汩羅江畔,且聽風吟,為您再吟一曲《離騷》,愿汩羅江之水能夠帶去我的信箋,我會時常懷念您!
此致
晚輩崇高的敬禮!
屈原的愛國事跡800字素材篇3
時間過得真快,立夏一過,天氣馬上熱起來了,而今年的端午節也踏著舞步輕快地來了。
走過鄉村,每家每戶忙碌著,歡聲笑語。一陣水汽從鍋里漫開,那種醇醇的香味兒撲鼻而來。嗯,清香、誘人,那是粽香,濃濃的糯米味裹著淡淡的粽葉兒的清香。
來到城鎮,蓄滿水的河道上,有節奏的哨聲、鼓聲、吶喊聲,響成一片,十幾條龍舟蕩漾在碧波里。龍舟上,十幾個青壯漢子,揮舞著手中的漿,喊著號聲,奮力向前進發。
眾所皆知,端午的由來,起源于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郁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雖說有些神化,但一位詩人,能夠被人們近兩千三百年一直祭奠,他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著實令人敬仰。
又到端午,又聞粽香,又見龍舟,又祭屈原。
屈原的愛國事跡800字素材篇4
最近,我對《數理化通俗演義》這本書愛不釋手,里面的每一回都向我演繹了一項人類偉大發現或發明的誕生過程,但讓我沒想到的是還有屈原和他的著作——《天問》的事情,更沒有想到屈原通過一篇《天問》接連問出了整整172個包羅天文地理、日月星辰的問題,推動了后世探究之路。
我合上書,眼前仿佛出現了屈原那瘦長的個子、清癯的臉龐和眼神中呈現出莊嚴的沉思,他正頭戴高高的帽子,身著齊腳的長袍,穿過齊腰深的白艾,踏著岸邊的蘭草。他明亮的目光掃過天邊的白云,掃過江面遠處的煙波,在洞庭湖畔吟誦《天問》: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只有寥寥數語卻道出了古人對天地、自然、萬物的思考,我不禁想問屈原:“究竟是怎樣的動力促使您對天地乾坤進行如此深入的思考,以至于對后世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冥冥之中,屈原似乎聽到了我的提問,他那帶著楚辭特有的語調悠悠響起:“天地如此神奇,世界變化無窮,我們身邊每一個平凡的事物都蘊藏著神秘的信息和力量。一朵白云、一條溪流,一棵花草樹木,一座高山,都值得我們去仔細觀察、思考、探究,我們不但要問天、問地,還要問世間萬物,甚至問你、問我、問他,身邊的任何人、事、物都值得一問,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多問,多問才能多知。”
聽了屈原的“密語”,我的腦海中一片清明。是啊,如果沒有屈原那種敢于“問天”的精神,沒有柳宗元在《天問》基礎上的《天對》傳承,那么我們也許看不到這兩部曠古爍今的巨作了。因此,問,是一種精神,一種品質,一種學習的方式,更是在一種探求真知的責任。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人非圣賢,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難免有諸多疑問,只有多問才能解答心中的疑團,獲得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