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張小娟4人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張小娟先進事跡心得體會800字
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張小娟4人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張小娟先進事跡心得體會800字篇一
他還曾改編過一首詩,表達了濃濃的愛國之情——“生命誠可貴,愛情價亦高。若為祖國故,兩者皆可拋。”
濃濃的教書育人情懷,也一直伴隨著他。20__年5月,他將廣州花都祖輩傳下來的兩家商鋪贈予當地羅洞小學作為永久校產,商鋪租金收入全部用于學校獎教獎學;20__年3月,他將畢生積蓄880多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教育基金。
對于自己的生活,他卻非常淡然。
盧永根始終保持著節儉樸素的作風,辦公室設施簡單,滿室皆舊物,家中使用的是上世紀80年代的舊沙發、舊鐵架床、舊電視。
他一直住在沒有電梯的五樓居室,雖然年事已高,平日仍然常背個挎包、頭戴遮陽帽,坐公交車出行,一旦遇上大雨,就挽起褲腿,蹚著雨水回家。
患病期間,盧永根又親手簽下了遺體捐贈志愿書。盧永根逝世后,已經按照他本人生前遺愿,喪事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他的遺體已無償捐獻給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事業。
張小娟4人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張小娟先進事跡心得體會800字篇二
在廣袤的土地上,農民看天吃飯,如何提高水稻的育種品質?這是盧永根畢生科研的命題。
他像普通的農民一樣,挽起褲腿,赤腳走在農田里,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尋找水稻的祖先“野生水稻”,跑遍了廣東、海南和江西。
野生稻的收集十分困難,要么在山區,要么在荒蕪的沼澤地,但盧永根從不放棄。有一次,已經70多歲高齡的他帶隊去清遠佛岡一座荒山的山頂采集野生稻,爬到半山腰已經體力不支,但他仍然堅持要上山。
好不容易才爬到山頂,大家都累壞了,學生們也想讓他先歇一歇,他卻堅定地說:“找!趕緊找!”
幸運的是最終找到了寶貴的野生稻。他俯下身緊緊地握著稻穗對學生們說:“作為一名農業科學家,你必須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一定要親自察看現場,不能遺漏一絲一毫的細節。”
盧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長期奮斗在科學研究和高等農業教育第一線。他保存下了丁穎院士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稻種,后來逐漸擴充到10000多份水稻種質資源,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
盧永根在水稻遺傳資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雜種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中取得了很大進展,特別是提出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創新學術觀點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業界認為是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張小娟4人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張小娟先進事跡心得體會800字篇三
“一位老人,戍邊半個多世紀,義務巡邊近20萬公里,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懷啊!”7月29日,在微信朋友圈里了解到魏德友的故事后,喀什市第28中學教師迪力木拉提·阿不都艾尼感慨地說,“我要把老魏叔的故事講給更多孩子聽,同時,也要像老魏叔那樣永遠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魏德友是一名老黨員。1964年,他從北京軍區轉業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161團。52年來,他和妻子劉京好一直堅守在毗鄰中哈邊境線的一片無人區,守護著祖國的邊境線。“家住路盡頭,種地是站崗,放牧是巡邏”,半個多世紀,這樣的生活從未改變。他們的家被駐地邊防派出所官兵稱為“一座不換防的夫妻哨所”。
這幾天,魏德友的故事,經過《現代快報》制作的h5專刊《無人區·52載守邊人》推出后,迅速引爆網絡。h5專刊閱讀量超過600萬次,點贊量超過90萬次,76歲的魏德友一夜之間成了名人。很多網友轉發相關報道,并積極參與到現代快報社發起的“我陪老魏叔一起巡邊”網絡活動中,以自己的方式為老魏叔點贊,向老魏叔學習。
“魏德友像一棵樹,把自己深深‘種’在邊境一線,他的生命堅守與熱血擔當令我們崇敬。”吉木薩爾縣老臺鄉黨委書記樊衛強說,一諾無悔,不改初心,魏德友以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理想信念堅定、甘于吃苦奉獻的時代精神,為大家做出了榜樣。
在烏什縣依麻木鎮庫爾干村,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老干部局住庫爾干村工作組成員在工作之余,用手機閱讀了h5專刊《無人區·52載守邊人》,大家都為被魏德友深厚的愛國情懷和甘于奉獻的精神所打動。“在新時期新形勢新任務下,共產黨員特別需要發揚這種精神。”大家表示,要向魏德友學習,沉下身心、扎實工作,把不斷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深入推進“去極端化”、持續保障改善民生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魏德友52年戍邊的故事,也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北塔山牧場廣大牧民中迅速傳播開來。大家深受鼓舞,表示要以魏德友為標尺,立足自己的家鄉,把祖國的邊境線、綿延的北塔山守衛好。
在位于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三塘湖境內的老爺廟口岸上,常年工作在這里的哈密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各族干部職工也紛紛點贊轉發了h5頁面《無人區·52載守邊人》。“每看一遍他的事跡報道,就為之感動一次。魏德友淡泊名利、吃苦耐勞、不計得失、甘于吃虧的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哈密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副局長惠俊紅說,“我們要學習魏德友老人的這種精神,立足本職,加快推進老爺廟口岸向多渠道、多領域、多元化綜合型口岸邁進。”
“魏德友老人對黨忠誠、遵守紀律、服從安排的政治品格以及熱愛家鄉、保衛祖國、寸土不讓的國防國土意識,讓我們肅然起敬!”得知魏德友的事跡后,新疆公安邊防總隊昌吉邊防支隊庫甫邊防派出所副所長努拉哈曼·阿合江深有感觸地說,作為一名邊防官兵,更應該像魏德友一樣,扎根艱苦地區,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守好祖國的每一寸土地。
雖然成了名人,但是每天清晨,魏德友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仍然是升起家門口的五星紅旗,然后,趕著羊群去巡邊,他說自己只要還有一口氣,就會在這里一直干下去。
張小娟4人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張小娟先進事跡心得體會800字篇四
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防范和處理邪教問題辦公室干部屈申,從1999年國家取締“法淪功”邪教組織后到現在,一直堅守在教育轉化工作第一線,用一腔熱血感化特殊的群體,用一片忠誠鑄造平凡的事業。
默默堅守,十年如一日幫助邪教癡迷者只為一份信念
4月的武漢天朗氣清,春風和暢。江漢區中山公園里老人們正悠閑地散步交談,孩子們跑來跑去嬉鬧。很多人已經忘記,這里曾是武漢市傳播“法淪功”的練功點和聚集地。
1999年,國家取締“法淪功”邪教組織后,屈申從江漢區檢察院借調到區委政法委工作,成為教育轉化“法淪功”癡迷者的第一批干部。
一米八八的個頭,說話做事風風火火。年輕時的硬漢,從那時起在這個崗位上,極盡耐心、春風化雨般地一干就是20xx年。
“眼睛鼓鼓的,看上去蠻兇的,其實他特別有人情味。”曹某帶著記者一邊看他干凈明亮的家,一邊講述屈申對他的幫助。每天,他都從家里按時出發,到崗工作去送外賣餐盒,“快遞老哥”的生活讓他充實又有保障。
“現在的一切都要感謝屈申,他對我的幫助,我忘不了。”曹某的話樸實而充滿感情。
10多年前,曹某癡迷“法淪功”,因受到邪教思想的控制,對家庭不管不問,對社會充滿偏見,還用手機發送非法短信。妻子為此和他離了婚,他的生活居無定所。
10多年里,為了讓曹某回歸正常安穩的生活,屈申不斷地勸說他,幫助他。幫他辦理低保、申請廉租房,不斷地看望他問候他……“他不跟我講太多大道理,就是問我身體怎么樣,生活怎么樣,讓我過好每一天。”10多年的關心幫助和思想教育,曹某最終醒悟過上了正常的生活。
在屈申的工作里,這樣十年如一日傾注心血幫教的邪教癡迷者還有很多。這里的辛酸苦辣,只有從事過這項工作的人才能體會到。
學員在轉化過程中病了,屈申就趕緊帶他們去治療;有的堅持不去看病,身體疼得在地上打滾,屈申就苦口婆心地勸說;有的家庭困難,屈申就跑東跑西幫他們申請低保……
原“法淪功”骨干人員吳某曾經非常頑固。為了轉化她,屈申連續1個多月沒有回家,耐心勸說,又先后4次遠赴吳某的老家黃石進行調查走訪,終于找到吳某的女兒。女兒哭著喊著,“我想媽媽,媽媽快點回來。”屈申把女兒的思念原原本本告訴了吳某,吳某哭了3天。在屈申的努力下,吳某幡然醒悟。
“你只有多去了解他們的身世,了解他們的父母妻兒,觀察他們的言行,才能體會到邪教對人性的腐蝕對家庭的危害有多嚴重。”杜忠曉是屈申以前的同事,4年前退休后返聘到江漢區防范和處理邪教問題辦公室工作,在這里他深深體會到了邪教的危害,體會到了屈申工作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