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百年大計觀影心得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百年大計觀影心得篇一
架好“云端鵲橋”,千里情緣一網牽。今年疫情期間,視頻會議讓工作部署快速落地,健康大數據讓跨地域排查變得迅捷,網絡直播帶貨為滯銷農產品打開銷路,在線學習讓廣大師生停課不停學。增強教育扶貧的后勁,需要發掘云端網絡優勢,筑牢結對幫扶平臺,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向教育落后地區的持續快速流通。架好“云端”鵲橋,受援地政府應抓住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大力推進“新基建”的契機,加快互聯網+教育平臺建設,支持受援學校與支援校實現“鵲橋”匹配對接。支援地要通過調研把握受援地教師“云端”交流需求,精選教育資源,優化交流方式,構筑互聯互通的網絡立交“車道”;要緊扣受援地教育的動態發展需求,對本地教育云的功能進行拓展升級,讓“云端”鵲橋穩固耐用、功能強勁。
開好“云端”學堂,隔空相會續情緣。“云端鵲橋”擔負著優質教育資源互聯共享的使命,承載著受援地教育振興的希望。增強“鵲橋”承載力,發揮其巨大優勢,需要開設好多樣的“云端”學堂。要賦予優質教育資源查閱調取的最優權限,讓受援地師生的自學隨時隨地、各取所需;要制定結對幫扶地區之間、結對校之間的“云”教研制度,定期舉辦網絡協同備課、在線教研,讓先進的教學理念、優秀的教學經驗時時在線、交流不斷;要建立“云端”教師研修工作室,發揮骨干教師“頭羊”作用,帶動受援地教師的團隊建設與專業成長;要開展遠程互動課堂,讓受援地孩子跨越空間阻隔,與同齡人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從而讓“云端鵲橋”有說不完的教育話題,有講不完的暖心故事,演繹綿綿不斷的教育情緣。
做好“鵲橋”養護,攜手同行不打烊。“鵲橋”要耐用,時刻需養護。要做好網絡安全防范,既防止有害信息的嵌入、傳播,也防止師生個人信息的泄露,還要警惕外來“黑客”的干擾,確保“云端鵲橋”堅固耐用;要不斷更新完善優質教育資源,滿足受援地師生的發展性、多樣性需求,幫助他們跟上教育發展的時代節拍;要不斷完善“鵲橋”上的交流方式,充分發揮5g優勢,讓“云端”溝通更流暢、更接地氣;要同心協力提升“云端”活動品質,用高質量學習增強“鵲橋”相會的愉悅感、獲得感、幸福感。真正讓“云端鵲橋”成為受援地師生發展的空中“加油站”,盡快補齊農村教育的短板,讓受援地教師早日攀上專業發展的五彩祥云,為受援地孩子們播撒更多甜潤的成長甘露,打通教育扶貧的“最后一公里”。
百年大計觀影心得篇二
2024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全國上下都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回望自己兩年的扶貧路,有辛酸、有淚水、有感動、有幸福,與結對幫扶貧困戶共同向前奔跑的點點滴滴已凝結成深深記憶。
“半路出家”,扶貧小白上路
2024年7月,我來到重慶市璧山區廣普鎮參加工作,成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由于一位同事工作調動原因,馬鞍村2戶貧困戶鎮級幫扶人員出現空缺,而我還正好沒有結對幫扶對象,鎮里就安排這2戶貧困戶由我來對接幫扶。2024年7月15日,這個日子我記憶猶新,這是我第一次跟著馬鞍村歐主任去入戶走訪。在去的路上,我感到彷徨和忐忑,惴惴不安地跟在歐主任后面。“廖大姐,這是你的新鎮級幫扶責任人。”歐主任向貧困戶介紹我。“對,您可以叫我小劉,以后就由我來幫扶您了。”我拘謹地向貧困戶作自我介紹。廖大姐很熱情地招呼我和歐主任到家里坐,“家里亂,希望你們不嫌棄。”從交談中我了解到,廖大姐家里4口人,由于女兒患有大病,只能靠老兩口種糧食、打零工來維系生計,生活非常困難。一個小時的交談,廖大姐的熱情讓我們從互不相識的“陌生人”變成逐漸熟識的朋友,打消了我在來時路上的種種顧慮,也看到了貧困戶對基層扶貧工作人員的信任。
“政策落實”,扶貧成效初顯
“小劉,花椒長蟲了怎么辦?”“小劉,醫保報賬你幫我看看”“小劉,幫我聯系一下收購公司呀”,通過幾個月的扶貧工作,我和貧困戶熟絡起來了,他們有事也會第一時間打電話給我進行問詢。2024年6月左右,在完成花椒收獲出售后,廖大姐告訴我,她想要再發展一些養殖業,只靠花椒種植無法實現增收。正在我幫廖大姐思考如何發展養殖業時,區里下發文件,給每一戶貧困戶分配了5000元產業發展基金,基于此契機,我幫廖大姐家購買了50只雞、50只鴨和一些飼料,圍起了圈養的柵欄,看著送上門的雞、鴨,廖大姐顯得非常高興,“有了這些雞、鴨就多了一些希望,日子也是越來越有盼頭了。”目前,廖大姐家種植了花椒、糧食,養起了雞、鴨,產業發展得有模有樣,2024年收入2萬多元。除此之外,醫療扶貧、教育扶貧、生態扶貧等政策一一得到落實,極大地改善了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自立自強”,致富指日可待
2024年5月10日,我又一次來到廖大姐家中。“廖大姐,你又新養了小雞呀”,我看到家門口正在活蹦亂跳的幾十只小雞仔便問道。“這不是你去年送來的那些雞嘛,我尋思著用下的蛋孵化點小雞,自己試著養,擴大一下規模”,廖大姐樂呵呵地說。我看著這些“小家伙”,突然心里一熱,一時間百感交集。廖大姐家,從以前的土瓦房,到現在新修建的安全住房;從我剛來時的泥濘小路,到現在已經入戶的四好公路;從最開始的單一種植,到現在雞、鴨、鵝、豬等多種類養殖,一切正在變得越來越好。而我,也從最開始滿懷疑惑的“扶貧小白”逐漸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扶貧干部,并為能幫貧困戶脫貧奔小康感到幸福。我想,這一切離不開扶貧政策的扶持,離不開扶貧干部的心血,更離不開貧困戶自己的內生動力。
像廖大姐家一樣走在脫貧致富路上的家庭還有很多,像我一樣奔走在田間地頭忙扶貧的基層扶貧干部也有很多,我們,都在為了“脫貧路上不落一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共同目標而不懈努力,相信付出一定有回報,只要我們一直保持奔跑,一定能到達勝利的彼岸。
百年大計觀影心得篇三
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在這個“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中華民族千年夢想圓夢之際,我們回望八年來走過的風雨扶貧路,最難忘是那抹“扶貧紅”。
最難忘那抹“扶貧紅”是插在脫貧攻堅前沿陣地上迎風招展的鮮艷黨旗。據統計,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黨和國家累計向貧困一線選派駐村工作隊25.5萬個、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300多萬名,從黃土高坡、到雪域高原,從西北邊陲、到云貴高原,鮮紅的黨旗插遍了每一寸脫貧攻堅的主陣地。在黨旗的凝聚下,數百萬的基層干部盡銳出擊、決戰脫貧,在最艱苦的脫貧一線筑起了一個個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斗堡壘。“兩不愁三保障”“六個精準”“五個一批”,一項項扶持政策從頂層設計迅速在基層一一落實,脫貧攻堅的陽光照進了每一戶貧困家庭,群眾的所急所需所盼都變成實在的所有所得所享,鮮艷的“黨旗紅”讓脫貧群眾的生活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最難忘那抹“扶貧紅”是奮戰在脫貧一線基層干部胸中噴薄的火熱初心。“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為人民謀幸福,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堅實基石,更是黨員干部永遠不變的初心使命。“只要我還干得動,我永遠都為村里的老百姓做事!”基層扶貧干部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重慶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毛相林,帶領村民在懸崖峭壁上鑿石修道,用7年鋪就8公里的“絕壁天路”;貴州遵義市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老支書黃大發,帶著數百個村民,歷經30余年,在峭壁懸崖間挖出一條10公里的“天渠”……他們前仆后繼、披荊斬棘,用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和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斗志不斷詮釋胸中滾燙火熱的為民初心,譜寫出了一幅山河巨變、江山錦繡的時代新篇。
最難忘那抹“扶貧紅”是基層干部矢志不渝將熱血灑在大地的鮮紅烙印。“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八年的脫貧征程,1000多名基層干部將生命定格在了這項偉大而壯麗的事業里,他們中有放棄大城市工作,回到深度貧困家鄉的駐村第一書記;有不顧自身病情加重,依然一心撲在帶領群眾脫貧奔康的縣委書記;有獻身教育扶貧、點燃大山兒童希望的鄉村教師。在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光榮時刻,這些為了這場偉大斗爭而不幸獻出生命,卻未能親耳聽到勝利宣告的英雄,都將被祖國和人民永遠銘記。這些甘灑熱血的脫貧攻堅英模所留下的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將激勵廣大干部群眾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勇往直前、再立新功。
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全面脫貧是終點更是起點。中華民族前進的腳步不會因此而停歇,那抹“扶貧紅”也將繼續融入在國家發展的偉大脈搏中,化作最堅定的力量、最振奮的力量托舉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輪繼續揚帆遠航。
百年大計觀影心得篇四
白露降,寒蟬鳴,微微涼風擠進半掩的窗扉,從午間小憩中抬起頭,感受著和煦的暖陽,立秋了。“感恨方初夏,飄然過立秋”,兩年前的八月,也是微涼的秋天,我來到基層,毅然走在脫貧攻堅的大道上。既與秋如此有緣,那便從秋天開始,細細訴說扶貧路上的“四時之景”。
霜秋
“今年豬價漲得高,等再喂肥點就賣了。”每每談及自家喂的“寶貝”,總是能看到他一如既往的笑容,像是要將喜悅都傾出。老王是我幫扶的貧困戶之一,很難用語言來形容這樣一張笑臉,如同黝黑的土地一般映著交錯的溝渠,笑起來牽動著時光和勞作的印記,滿溢的是豐收的喜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無數個日夜的辛勤換來秋的收獲。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從秋天的麥田走過,我已不復初時與群眾交流的稚嫩,也不再是面對不理解而黯自神傷的少年。于老王而言,秋天是收獲,是萬物豐收;于我而言,是成熟和成長。
臘冬
“等把這片苞谷收了,我要打一條路,從屋門口一直到公路邊上。”彎曲狹窄的“聯戶路”無法通過車輛,一直以來阻礙著實施脫貧致富“長遠規劃”,從自家地里修一條寬闊的石子路,是李大哥幾經考慮決定的“破局之法”。曾經玉米被蜿蜒的石子路掩藏,短暫的減收承載的是這片土地來年的富饒和發展的希望。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羅馬非一天建成,成長也不是一蹴而就,積跬步以至千里,積小流以成江海,一點一滴的積累終會成為沖破桎梏的強大動力。于李大哥而言,冬天是破“局”重生;于我而言,是蘊蓄和厚積薄發。
暖春
“砸鍋賣鐵也一定供你讀大學。”孫二嬢是撫養著3個孩子的單親媽媽,大兒子放棄了繼續教育的機會,早早步入社會減輕家庭負擔,卻也難以讓家庭擺脫貧困的窘境。雖然條件窘迫,但她還是堅持送去年落榜的二兒子復讀,拿到了大學的通知書。送別這天,孫二嬢站在山坡上,望著通往山外的方向,那仿佛老朽樹干的軀體里逐漸綻放的生機綠意,那是新生的希望。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春意盎然,萬物生機萌發,保持旺盛的好奇心,發現身邊的美好,把握住每一次迸發的機會,綻放出自己的光彩。春天,于孫二嬢而言,是期盼和希望,于我而言,是蓬勃向上的生機與動力。
炎夏
“你等一下,我馬上回來”,每次到幫扶貧困戶楊大哥的家門前,面對的總是緊閉的大門,電話那頭的丁總是很忙碌,要么是在給果樹施肥,要么是忙著捉住逃出圍欄的雞鴨,又或是給黑牛割上幾把青草,就沒有閑下來的時候,一般人很難相信這佝僂瘦小的身軀里能迸發出如此旺盛的精力。“我就想著可以再多做一點,生活也能更好一點。”田坎上,楊大哥指著綠油油的菜地,滿含熱切地說著。
“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對自己的“不滿足”,讓我想多走幾公里實地走訪,多去幾次群眾家中解開難題,也正是對進步小小的渴望,讓我在深夜幾番修改寫下這篇文章。于楊大哥而言,盛夏是活力;于我而言,是拼搏奮進和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