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反思作文200字匯總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學反思作文200字篇一
反觀學生的作文,發現小學生作文仍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覺得無話可寫,文章內容空洞;二是作文語言成人化,缺乏童真童趣,沒有真情實感,套話、假話、空話、大話不少;三是作文無個性,不真實,缺乏個人獨特的體驗。四是寫作中體現出學生知識面狹窄,信息閉塞。尤其是作文缺少“真”——即說真話,抒真情。長此以往,孩子們也會慢慢失去他們做人的“本真”。在日記中,這些現象也存在,有些學生覺得在這一天之中沒什么事情發生,沒什么值得寫的事情,就去寫一些純屬虛構的事情。
記得我第一次引導他們寫日記時,就引用了張化萬老師的一句話:“日記什么都可以寫,包括吃喝玩樂,花草蟲魚,甚至是爸爸媽媽吵架,小伙伴打鬧等等,統統可以寫,前提是必須是真實發生過的?!笨涩F在,每一次習作中,鮮少有真實的取材。不得不讓我對自己的日記(作文)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進行梳理和反思。
⒈正確引導學生認清教材中的虛構現象
仔細研讀我們的教材,會發現好多篇目都是名家名篇,是經典范文,這些都是文學作品,多多少少帶有點虛構。例如人教版第七冊《麻雀》一文,寫“老麻雀為了救小麻雀,毅然落在強大的獵狗面前,準備與其搏擊”這樣一個故事,文章的描寫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但現實生活中,真的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嗎?很值得懷疑。不過,即使沒有,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無中生有”,符合藝術真實的原則。可在日記作文中就不能這樣了,甚至連捕風捉影都不行,必須老老實實。在習作教學中,這一點我們應該強調到位。
⒉要遵循不同習作教學的規則
張化萬老師曾說:“作文可以分為日記作文與想象作文,這兩類作文有不同的習作規則,就好像不同的球類活動規則不一樣,我們不能把排球的扣球規則用到足球中去,虛構應當回到必須虛構的想象作文中去。”我們可以坦然地告訴學生,假如在寫日記作文時,你真的找不到內容,認為需要虛構一次,那么也要在開頭或結尾處注明“本故事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這樣做實質上是讓學生自己對謊言進行監督,長大以后,他們去做“虛報的產量,夸張的頌揚,偽造的履歷”的可能性就會小些,無形中形成了本真的人性。
⒊要引導學生觀察、體驗、感悟生活,豐富習作內容
我們要引導學生走近自然,走近生活,多觀察多思考,從不同角度去真實記錄。
⒋要改變我們目前的一些習作評價標準
真實的作文是平淡的,沒有曲折起伏的美,很難得到高分。習作到底是為了什么?為了得到高分,為了能發表,學生只能突破真實,尋求捷徑“虛構假造”。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改變已有的教學評價觀。只要學生能真實地記錄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做過的事,即使是平淡的,我們也可以給他高分,以此激發他們的習作興趣,千萬不要把“培養未來作家”作為我們的終極目標。
小學反思作文200字篇二
《我的自畫像》是三年級的第二次作文.。這次的習作要求是:
(1)幫助學生了解外貌描寫的意義。
(2)指導學生寫人物的外貌時,要有順序,抓住重點來寫,練習由表及里地觀察人和由表及里地描寫人。
(3)培養寫作的興趣和自信,讓孩子愿意寫作、熱愛寫作。
為了設計好這一篇習作教學設計,我從《課程標準》入手,以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全副武裝自己,從根本性任務出發,本次習作練習充分體現了“主體參與,分層指導”的原則,做到以人為本。同學之間的交流滲透了語言交際能力的訓練及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以學生的說為主,教師的導為輔,適時加以點撥,順利完成說、寫任務。
例如開課前,我以親切的語氣給同學們介紹新朋友,學生的精神一下子集中起來。然后引導學生看圖,感知杜小虎同學的外貌形象。接著帶領學生從介紹人物的角度研讀例文,明了例文是由圖入手,從整體形象、外貌、性格、興趣等方面按順序介紹自己的。最后將圖文結合起來結合起來把握,讓學生了解到圖的描繪與文的描述緊密融為一體,兩者完美統一。
第二個環節是學生初步領會習作要求的重要環節。在研讀例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啟發學生自己小結,使學生明確本次習作的要求,達到預期的目的。
在進行口頭作文這個環節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參與意識,在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中,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學生通過口頭作文,對自己的特點進行了描述。學生樂于表達,敢于表達。使學生更好地從“讀”中學“寫”,有利于學生寫作水平日有寸進,不斷提高。
在本節課中,我努力構建層次化的學習方式,力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如何讓學生介紹的內容多樣化是本課一個難點,多次試教曾走向過兩個極端,一是提供填充的的.模版,學生介紹內容統的過死,雖學習效率較高,卻導致介紹內容千篇一律缺乏個性;二是讓學生自由發揮給自己寫一份自畫像,卻又遇上化時過多質量打折的困境。
不足之處:
一、時間分配上尤顯不足。課始情境引入應突出重點,情節需要簡化;對學情估計不足,前面環節用時多,導致學生當堂寫作環節用時少,看不到學生的當堂展示。
二、教師點評尚欠到位,使教學未能更深一層;比如學生作品由于追求個性色彩搭配過于花梢,有的孩子個人介紹內容過于成人化等等,教師未能及時點出問題。
小學反思作文200字篇三
這兩天讀了一本張齊華的一本書《審視課堂張齊華與小學數學文化》。
開篇的第一個課例就是就是曾經執教的《圓的認識》。這節課的第一版我曾經也看過錄像。你不能不佩服張老師在這節課上所傾注的心血。獨特的設計,精彩的語言,優美的畫面,厚重的文化。都將你深深地吸引。聽課的老師會像學生隨著張老師無形的跟隨著張老師的課堂。從課堂的引入開始:往平靜的睡眠投進石子。使學生在觀察那平靜水面上蕩起的一圈圈漣漪中開始思考,接著張老師介紹了陽光下綻放的向日葵,花叢中五顏六色的鮮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花環,特殊儀器拍攝的電磁波等。用美妙和神奇吸引著學生。這僅僅是這節課的一個亮點。
這節課最大的亮點是張老師的數學文化教學。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轉化成沒有規矩,仍成方圓?!皥A,一中同長也”;“圓出于方,方出于矩”;中國古代的陰陽太極圖等等。不僅彰顯了厚重的數學文化,同時頗富抒情和感染力的教學語言,都讓聽課的老師感受到了一中生動的數學課堂。我們在聽課的時候被吸引,根本沒有無暇去想這節課的數學知識點之間的處理。靜下心來,在有限的課堂40分鐘內,
又想展示數學文化,又想凸顯數學思想,同時還想給學生以音樂和畫面美的沖擊,那么數學本身的思考占的份額就會偏輕。所以這節課當時也確有爭議。
于是就會有第二版的《圓的認識》。這節課張老師的出發點是;第一,絕不出現任何聲音,這應該是一趟表面寂靜爾內心熱烈的數學課;第二,絕不出現任何畫面,包括生活中哪怕是最常見的元,應該是一堂素面朝天的簡單的數學課;第三, 數學語言回歸純正的數學思辨,一切課堂語言只圍繞數學問題的思考而展開,拒絕無病呻吟的抒情與感懷。留下的是數與形,留下的是數學思考,數學思維和數學思想。張老師做到了這一點。超越了自己。
這兩節課,我都很喜歡。但我這里也有一點思考。為什么我們上一節課,要么就追求語言和畫面的沖擊,試聽課的老師和學生深深地被打動,就像進行了一次洗禮,數學課也可以多姿多彩。要么就要重歸課堂,梳理其數學的思維,數學的思想,用數學的思考進行教學。這兩種方法并不是“魚和熊掌”,為什么就不能兼得呢?《圓的認識》是一節五年級的課,這是學生的抽象思維才剛剛形成,畢竟是小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難道在第二版教學中,加入一些畫面,就會破壞數學的思考嗎?我現在教的是三年級,如果去講《對稱》,不加入畫面,只讓學生動手剪一棵松樹,老師再畫幾個對稱圖形,學生的學習效果我想就不如展示一些漂亮的對稱圖形的圖片,如果再加上一些聲音會更好,這里也有中國的文化,如臉譜,剪紙,建筑等,這些古老的中國文化展現愛學生面前,讓學生在認識對稱的同時,驚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當然這是我的一些思考,并不是對張老師這兩節課的有異議,我想他的哪節課都是我學習的榜樣。
小學反思作文200字篇四
小學三年級是作文教學的起步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寫作時總是困難重重,無話可說,無事可寫,成為普遍現象。久而久之形成的寫作恐懼心理更是教學中的障礙。為了學生作文起步順利,我注重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愿望,我從以下方面入手: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缺乏直觀感性的認識,就讓他們去描寫,去評論,無疑是很難的。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親身去接觸事物,仔細的觀察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致的第一手資料,寫作時才有話可寫,寫出的文章也比較真實生動。因此,作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學習描寫一種水果,在學習《我愛家鄉的紅橘》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觀看關于紅橘的資料圖片,還讓學生訪問種植紅橘的農民伯伯,使學生對紅橘生長過程和紅橘樹的外觀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對紅橘的色彩、形狀等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并把紅橘果實拿到課堂上讓學生觀察、品嘗,加深對紅橘的印象。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初步掌握描寫一種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寫作時,再請學生拿出自己喜愛的水果,讓他們說說應從哪些方面觀察,就比較容易了。這時,老師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有順序的觀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澤、味道、吃法等等。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并使他們懂得觀察的重要性,逐步養成細致觀察的好習慣。學生通過觀察,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寫起作文就不會覺得困難了。
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導致質的提升。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學生是無法寫好作文的。而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大多缺乏自覺性,只有不斷的鼓勵和督促,才能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本期我布置學生每周摘抄好詞好句,定期檢查。課外向學生介紹一些名言、古詩詞、兒童詩歌,要求他們熟讀成誦,并學習運用。在班隊課,文體活動課,開展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文學知識競賽,成語接龍等有趣有益的活動,提高學生自覺積累的興趣和積極性,加深他們對語言本身及其應用的印象。除了讓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之外,還讓學生每周寫兩個日記,督促他們養成良好的自覺學習的習慣,從生活中去領悟,去積累,引導他們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比如從互聯網上查閱資料,做實驗、做手工,咨詢別人,在旅游或外出時留心觀察并做記錄等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見聞,又幫助他們獲取了真實生動、記憶深刻的素材。
三年級的小學生剛接觸作文,幫助他們樹立寫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題范圍應比較寬泛,要留給學生最大限度的自由發揮空間。如果條條框框限制太多,學生的畏懼心理就會更加嚴重,寫出的文章也會內容空洞,缺乏活力。老師要根據本班實際,選擇合適的題目,開發學生的寫作潛力,要使學生覺得有話想寫,有話可寫。老師可以根據兒童的特點,帶學生參加一些有益的課外活動。如:“老鷹抓小雞”,“丟沙包”,“桌子上拔河”等游戲。學生親身感受,有更多的素材可選,他們覺得寫作文并不太難,逐步樹立寫作文的信心。此外,在初學作文時,學生的水平并不高,老師在批改作文時,要善于發現文中的閃光點,多鼓勵,多表揚,以增強學生的寫作信心和興趣。
另外,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以前我忽略了這一環節,學生每次習作時,我只是要求學生修改,但未引導他們如何修改。每次作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