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傳承國學經典作文精選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傳承國學經典作文篇一
——題記
經典誦讀,她像是一位魔術師,變化莫測,委婉奇妙,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處處都能觸碰到她的芳蹤……
“漫步山間,潺潺的溪水踩著自然韻律的拍子,卷著紅紅的楓葉,擊打在凹凸不平的石塊上,叮叮咚咚、清清脆脆……”如此美麗的景色,如此飛珠濺玉的聲音!我認為,這就是經典誦讀特有的委婉、奇妙。
自古以來,五千年的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的立足之本,從小,我們便在孔融讓梨的故事中學會謙讓,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明白堅持,在二十四孝的故事中懂得回報,在將相和的故事中理解寬容。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在不知不覺中教會我們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一個個看似普通而又平凡的小故事,卻擔負著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大使命。“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滴水穿石的堅持不懈,滋潤萬物的慷慨無私,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水,便是對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美德最好詮釋。
小時候,我較為喜歡做的事莫過于捧著那本《唐詩三百首》誦讀。詩詞中的蘊味總能讓我揣摩許久,我能體會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憂國憂民;能體會到“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愛國之心;能體會到“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孤獨寂寞……
午后,絲絲縷縷的陽光穿過玻璃鋪在書房的地板上,像是哪只饞貓不小心打翻蜜罐,灑一地金燦燦的甜蜜。我捧起《論語》,輕輕翻開閱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反復地讀著,慢慢地領悟著。
不知不覺中,我沉浸在灑滿陽光的書房中,沉浸在那亙古不變的濃郁墨香中,流連忘返,無法自拔……
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江海”,我們作為中華千千萬萬兒女的一份子,就應該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將這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傳承下去,雖然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力量就會大大。將國學經典傳承下去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它是最璀璨的一顆星,照亮中華文明。
傳承國學經典作文篇二
經典如黑夜中的一顆明星,點綴了夜空;她又如沙漠中的一顆小草,點染了沙土;而在當今,她似一個知識庫,點亮了我們的心靈。——題記
經典誦讀,她好像是一位魔術師,變化莫測,委婉奇妙,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處處都能觸碰到她的芳蹤……
“漫步山間,潺潺的溪水踩著自然韻律的拍子,卷著紅紅的楓葉,擊打在凹凸不平的石塊上,叮叮咚咚、清清脆脆……”如此美麗的景色,如此飛珠濺玉的聲音!我認為,這就是經典誦讀特有的委婉、奇妙。
自古以來,五千年的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的立足之本,從小,我們便在孔融讓梨的故事中學會謙讓,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明白堅持,在二十四孝的故事中懂得回報,在將相和的故事中理解寬容。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在不知不覺中教會我們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一個個看似普通而又平凡的小故事,卻擔負著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大使命。“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滴水穿石的堅持不懈,滋潤萬物的慷慨無私,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水,便是對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美德的最好詮釋。
小時候,我較為喜歡做的事莫過于捧著那本《唐詩三百首》誦讀。詩詞中的蘊味總能讓我揣摩許久,我能體會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憂國憂民;能體會到“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愛國之心;更能體會到“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孤獨寂寞……
午后,絲絲縷縷的陽光穿過玻璃鋪在書房的地板上,好像是哪只饞貓不小心打翻了蜜罐,灑了一地金燦燦的甜蜜。我捧起《論語》,輕輕翻開閱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反復地讀著,慢慢地領悟著。
不知不覺中,我沉浸在灑滿陽光的書房中,沉浸在那亙古不變的濃郁墨香中,流連忘返,無法自拔……
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作為中華千千萬萬兒女的一份子,就應該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將這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傳承下去,雖然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力量就會很大很大。將國學經典傳承下去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它是最璀璨的一顆星,照亮了中華文明。
傳承國學經典作文篇三
在我的小時候,上學前班。老師就天天教我們讀《三字經》、《弟子規》、《論語》。那時,誰也不得它講的是什么意思,只知道聲嘶力竭的跟老師朗讀。直到現在,我才逐漸明白它的意思,懂得了其中所蘊含的意味深長的道理,也理解了國學的魅力所在。
從前,我有一個壞毛病——考試成績好就驕傲自大,覺得這樣已經夠厲害了,目中無人。但書上講“是君子,就要謙虛,不要高傲自大。”我雖不想做偽君子,但是我不信。畢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老師把年級前五十念了一下,我排名很后。我明白了我的成績不值得驕傲,那些排名前十的同學非常謙虛,我羞愧的無地自容。于是,我經過學習《論語》,我就時常約束自己不要驕傲自滿。
有一次英語考試我得到了第一名,我非常高興,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驕傲自大的毛病又展現出來了,在課堂上總認為自己英語已經覺得很好了,不再努力學習和認真聽講,“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別的同學都在進步,唯我在原地踏步,仿佛是要驗證這句話似的,在后來的考試中,結果可想而知,那次考試,是對我驕傲自大的沉重打擊。我回到家,拿出試卷,認真分析了錯題原因,發現這些題都是因為我驕傲,因而沒聽老師講的知識點。我謙虛起來,成績也在穩步提升,經常得到班里第一名,還有。我原喜歡斤斤計較,有時為了一個橡皮,一支筆,一個錯誤跟同學吵,甚至打起來,自從學了“做事斤斤計較,會失去所有的朋友”我想:一個人不能失去朋友啊!我學會努力控制自己。雖然有時會控制不住,但是我不會氣餒,我會更加努力做到!
有人說:“我們要勇于創新,扔掉那些老的、陳舊的東西。”可我認為只有從歷史中汲取“營養”,才能更好的創新。為什么好像美國這樣高度發達的現代國家還要回過頭來學習莎士比亞、海倫……因為我們自己沒有歷史,我們要尋找歷史,要從歷史中尋找智慧。
人類幾千年的文化并非簡單的能夠被精華和璀璨來形容的,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進步,忘記歷史就是忘記未來。
讀書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遠;讀書好比耕耘,汗水越多,收獲越滿。讓我們多讀這些書,讓國學和我們一起成長,那個站在山頂人將是我們!
傳承國學經典作文篇四
有人說,學習就要端正態度,好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有人說,學習就要講究學習方法,好比“學而實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切學習的好方法盡在于此。
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他從自身的經驗中體會出這些學習的好方法。
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孔子,一個20xx多年前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么先進,那么貼切。讀完《論語》,才知道“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些平時我們常說的語句竟然出自《論語》。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也就是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記在心里。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可是,這樣偉大的天才,竟然被一個年幼無知的小孩給難道了,這難道不是很好笑嗎?也許是因為那時侯人們的知識還不夠豐富,對大自然研究得還不夠透徹吧。可我們呢,生活在科技發達的二十一世紀,不僅隨這古人的腳步往前走,還可以上網查閱資料,還可以翻閱書籍,如果我們碰上一個小朋友也問了個問題,可自己也答不出來,那不就成為了自己人生的一大笑柄嗎?
我們現在正值學齡期,應該多學習知識,少玩電腦游戲,讓我們行動起來吧!
傳承國學經典作文篇五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
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里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的吟誦中成長。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
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為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國學經典自有一方天地,讓思想自由馳騁;國學思想使人美麗,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
把國學精髓運用到工作、生活實際,指導其人生觀、價值觀,發揮修身養性之功效。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著特別的光芒。
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為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
原來總以為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圣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
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穿越兩千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來解讀《論語》,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
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這位圣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時時傳遞出的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
初讀《論語心得》時,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為書中所說的安貧樂道,現在看來頗有些讓人不思進取的味道,細細讀來,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
今天,是一個經濟飛速發展、個性空前張揚的時代,更是一個競爭激烈、物欲橫流的時代。
人們面對著來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壓力,競爭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適與他人的關系。
《論語》中娓娓道來,輕輕拂去你心靈的塵土,教會你做人的道理。
畢竟,這不是一個人的世界,不管多聰明能干的人,離開他人的幫助,是難有建樹作為的。
一個人只是一葉“舟”,而眾人才是既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水!
我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可以在經典國學的長河里凌波;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寶庫里采擷如花的詞語,構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貧詩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畫筆描繪一幅幅山青水綠歡聲笑語的畫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一)修身養性,德行人生。
細讀《論語》,頗有感觸。
《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坐標。
因此,《論語》可以作為我們個人尤其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論語》中關于修德的言論,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
孔子認為:血氣未定的年少之時,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氣方剛的成年時期,不要與人爭斗:而到血
氣既衰的老年,不要貪得無厭。
一個人遇事不要主觀臆測,不要盲目武斷,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為是。
孔子還認為,和正直,誠實守信,博學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諂媚的人,虛偽陰險的人,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同時他還認為,如果以適度的禮樂來節制自己,以稱道別人的好處,以擁有很多賢德的朋友為快樂,對人是有益的,而以驕奢淫逸,游蕩忘返,宴飲荒淫為快樂,對人則是有害的。
這些言論,簡潔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讓人持守美德或教人棄去偏執。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把這幾句話牢記在心,時時警醒自己,應該說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作為教師,為人師表,更是要牢記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為范。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人過分地強調物質利益的追求,因為種種原因而使得人們的利益主體多元化,于是,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而作為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肩上的擔子千斤重,一頭挑著學生的現在,一頭挑著國家的未來,必須給予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人生觀的引導,教育學生為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努力并成為國家的棟梁。
而要達到此目的,教師自己首先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因此,教師必須修身養性,經得起各種不良現象的誘惑。
(二)學習《國學》,讓我懂得如何學習和如何教育學生。
《明儒學案》曰:“古人之於學者,其不輕授如此,蓋欲其自得之也。
即釋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師不輕易的傳授知識就是想讓學生自己去領悟,即便佛教傳經也最忌諱完全說破,因為那樣學生就會輕松獲得而把學習當成玩樂。
現在的教學,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鴨式的方法了,寓教于樂才是教師的首選。
“師者,善于傳道,授業解惑也;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也矣。”老師要善于傳授道理教授學業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學業不精湛,學生有疑惑卻不能解答,這算不上老師。
所以,老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接受新知識,新技能,新的教學方法;不斷參加學習和培訓。
要想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滿斛水。
(三)學習《國學》讓我學會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為了國家。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里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于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
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
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
可以說,國學知識里面對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同時,也為學生做好榜樣,教育學生尊老,愛老,愛護弱小,讓中華的優良傳統得以傳揚。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民族精神,一定要從國學開始。
傳承國學經典作文篇六
國學經典,是一首悅耳動聽的歌,唱不盡人性是非善惡,喜怒哀樂;國學經典,是一杯香茗,茶淡雅幽香,寧靜至此升華;國學經典,是一幅畫卷,繪不盡人間悲歡離合。
每當我手里捧著《唐詩》時,都仿佛置身于其中,千百年前古老的畫卷在我眼前展現開來。
那是您嗎?迎著春風彼岸而來。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鮮花是您那絕麗的笑容;“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翠色流欲的小草是您那靈動的雙眸。“春風又綠江南岸”,和煦的春風是您烏潤和順的發絲;“春來江水碧如藍”,碧水是您那俊麗的櫻桃小嘴。
春之美,即是唐詩之美。
每當我的手中捧著《宋詞》時,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被我翻開,我感受到了它那永不磨滅的豪情壯志,并被深深地鼓舞著。仿佛是一首歌。
那是您嗎?踏著秋風落葉而來。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寂寞梧桐是您那難言的凄涼;“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滿月是您對親人的思念;“無可奈何花落去”,落花是那對沉默的無奈;“衡陽雁去無留意”,北燕是您思鄉的苦澀。
秋之悲,即是宋詞之悲。
每當我的手中捧著《元曲》時,我都仿佛品到了一杯香茗,在寧靜中感受它徐徐升起的芳香。
那是您嗎?迎著瑞雪豐年而來。
“天將暮,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雪花是您那凄涼的情感;“自修官清煞陶家,為調羹俗了梅花”,寒梅是您那人情中的冷與暖;“雪粉華,舞梨花,再不見煙村四五家”,梨花是您那憔悴的痕跡;“絮飛飄白雪,口香荷葉風”瑞雪是您那善良的根本。
冬之嘆,即是元曲之嘆。
走進國學經典,如暢飲沁人心脾的甘露,我們的內心會變得澄澈而明亮;走進國學經典,如感受熏人心醉的海風,我們的內心會變得純凈而寬敞;走進國學經典,如領略令人心折的“白雪”,我們的內心會變得安靜而平和……
走進您,我看到了唐詩之美,宋詞之悲,元曲之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