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精選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篇一
1、民生財政建設的現實意義分析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呈現出良好的經濟發展態勢。伴隨著經濟的良好發展,社會事務需求也不斷增多,與此同時也引發出來越來越多的人民利益訴述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改善民生建設的難度,民生建設改善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要知道,民生財政是“庶政之母”,加強民生財政建設能有效緩解社會經濟壓力,消除社會經濟矛盾,確保社會經濟得以長久穩定發展。以下就民生財政建設的現實意義展開分析。
1.1、是實現“中國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
改善民生財政建設,宏觀角度上是要求財政建設從社會經濟體系架構改革出發,立足社會經濟發展實際,跟隨社會經濟的發展步伐而進行相應的改革與創新,特別是在社會保障領域、教育領域、住房保障領域、公共衛生領域等民生方面的財政消耗,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種不同的社會需求,進而達到“中國夢”與“人民夢”的相互統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良好的民生基礎。
1.2、是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現實需要
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需要多方面要素支持,宏觀角度上要求通過科學規劃合理配置充分發揮財政分配功能作用與地位,著重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把財政支出向人民群眾保障領域轉移,重點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包括公共衛生醫療設備、教育、社會住房等社會服務問題,進一步緩解社會民生矛盾。
1.3、是推動社會基本公共服務建設的具體體現
數據表明,2024年,全國31個省(區)市的財政支出中,民生支出普遍增長,且多數地方占到了當地公共財政支出的50%以上。以安徽省為例,據財政廳廳長羅建國說:“2024年,安徽省民生支出3161.2億元,增加553.8億元,增長21.2%,占全省財政支出近80%。”一系列數據說明了民生支出比重正在不斷優化。可見,加強民生財政建設,必須把財政支出重點向人民群眾公共需要或公共服務轉移,解決公共服務不到位的局面,進一步推動社會基本公共服務建設。
2、民生財政建設面臨的問題
2.1、管理體制問題
隨著社會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財政撥款的形式也向復雜化、多樣化趨勢發展,政府投資形式也更加多元化。然而,財政管理體制中的事權和財權不匹配,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決策權都在上級領導手上,下級領導空有管理頭銜,卻無法實施正確的管理權限。這種不平衡的決策方式,使得地方政府壓力加大,導致很多民生政策無法落到實處。除外,由于財政局財政管理的組織建設不完善、財政管理人員配置不合理、職能分配不明確。財政局在進行財政管理工作時,缺乏健全的財政管理監督與控制體系,甚至出現私自挪用單位內部資金、私設賬外賬,避開財政監督把單位預算外的收入據為私有,進行公款玩樂等情況,嚴重影響了財政局的經濟利益,民生財政建設受到影響。
2.2、財政約束問題
從現階段我國政府的財政決算預算看來,財政管理模式單一,無法精確、完整地反映出政府的債務、資金等情況。從財政局發布的財政預算信息來看,財政報告不夠全面,對資金使用細化不到位,存在多方面不足,極容易滋生腐敗行為。由于財政資金管理缺乏足夠的公開透明度,這種模式下的財政報告也缺乏足夠的約束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民生建設工作開展的難度。
2.3、資金管理問題
首先是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體育與傳媒、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等相關的一些民生領域尚未完全向社會資金開放,再加上社會公益、慈善等民生領域制度建設不健全,使得社會資金流入民生建設領域的渠道單一,民生建設支出仍然需要附屬財政投入。
其次是民生資金使用存在“越位”與“缺位”現象。民生建設項目雖然遍布社會各大民生領域,然而發達地區卻相比于經濟欠發達或者偏遠地區更為深入。
在經濟發達地區,由于經濟水平較高,在這種經濟條件較好的大環境背景下,出現“越位”的情況就比較多;而在經濟落后地區,由于受到經濟限制,一些應用政府承擔的民生領域得不到相應的建設,多會出現“缺位或不到位”的狀況。顯而易見,民生建設現階段還存在明顯的資金管理難題,出現地區建設不平衡現象。
3、完善民生建設的幾點可行性策略
民生建設工程意義重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針對當前民生建設工程存在的種種問題,必須加以改變,才能提高民生建設水平,以更好地發揮民生財政對擴內需、調結構,促和諧的多重效應。
3.1、在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領域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嚴格控制行政經費的過快增長。通過把財政支出向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公共教育、社會保障和社會公共設施等方面轉型,凸顯社會公共保障在國民經濟總值當中的比重,加大公共設備與產品的供給,努力做到經濟性公共服務與社會性公共服務相互統一,讓民生建設項目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得以服務大眾,服務社會。
3.2、要以財政改革為先導,強化政府的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加快向服務型政府的轉型。實踐證明,行政改革與財政建設制度的變革有著密切的聯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財政建設制度的變革會引發行政建設改革同步改革。因此,財政制度改革可以作為先導,現行一步進行改革,引導政府行政改革。例如通過將預算管理、資產管理、財務管理等整合到統一的平臺,加強對單位基層和管理層的內部控制,確保財政管理記錄、財政報告信息和其他財務管理信息的及時性、真實性、完整性。在企業崗位設置上,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機制、運行機制、激勵機制、決策機制,建立科學的考核標準,制定比較合理的,操作性強,有激勵性的考核方案,形成相互激勵、相互制約為主體的運作模式,以把更多的力量放在發展社會事業和解決人民生活問題上。
3.3、繼續改革和完善轉移支付制度,進一步照顧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基層政府。民生建設工作不僅聯系著政府的各個職能部門與處室,與千家萬戶也有著緊密的聯系。在當前的分稅制財政體制下,一些欠發達地區及基層政府事權、財權不匹配,財政財力不足。民生建設要因地制宜,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進行不同建設。對于一些經濟基礎較好的地區應重點建設,而一些地處偏遠,遠離中心城區的地區應充分放權,給予優惠政策,大力鼓勵其快速發展。
4、結語
民生財政建設工作的進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目的不單是為了優化民生管理,同時也是為了通過科學規劃和合理配置使民生財政建設發揮的功能效應,從而改變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事業的發展。對關于民生財政建設做出思考,以找出提高建設水平的可行性策略,對于實現民生建設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其也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篇二
一、當前國際形勢淺析
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今世界的主流,是國際形勢的主要基調,是人類社會的主題,但國際安全問題從來不能掉以輕心。
從當前國際形勢的大環境來看,主要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個是發展中國家的集體崛起,不僅僅包括我們經常談到的中國、巴西、俄羅斯和印度,這樣公認的金磚四國,還包括其它在經濟或政治上追求獨立,追求平等發展的國家。這樣國家不追求挑戰現有的國際關系,而是更多在現有框架內尋求發展;這些國家普遍不結成軍事同盟;這些國家有類似的利益,又存在著不同的訴求;這些國家發展的背景是世界財富和權力向著更均衡的方向發展。
第二個特點是經濟全球化進程是冷戰結束以來國際格局變化的最基本的動力。各國之間相互依賴不斷加深,逐漸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同時,用武力追求國家利益不易為國際社會接受,越來越成為與時代潮流背道而馳的事情;和平崛起是明智的選擇,更是自然的途徑。
第三個特點是多極化趨勢不斷發展,以全球治理應對全球挑戰。全球目前面對著自然災害、疾病、資源、恐怖主義、貧困等多方面的困難,全球治理需要制度,但在安全威脅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國際體系出現了制度赤字,現有制度明顯不足,需要合理構建,同時需要對現有制度進行合理改革;新興國家在現有國際制度框架下的發展,發展權利需要得到承認,訴求具有合法性。
二、中國的外交政策主要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這個原則立場一直沒有變化。從目前主要的外交關系來看,有如下幾種情況。
從中俄關系來看,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不斷提升,十年前兩國簽訂了中國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把世代友好,永不為敵的和平思想以條約的形式確定下來,并在近些年解決了共同邊界問題。
從中美關系來看,目前中美關系總體處于積極、合作、全面的關系,機制化越來越強,第一次戰略與經濟對話也取得成功,但總體發展中有起有伏,如售臺武器問題,會見等問題也對雙邊關系造成了負面影響,同時中國的快速發展也引發著美國的不安。
從中日關系來看,日本政局的變動對雙邊關系也有所影響,釣魚島也一直是雙方問題集中的焦點,從08年開始,隨著胡錦濤同志的破冰之旅,第四個政治文件是中日關系的新起點。
除此以外,臺海問題、南海問題、朝核問題也是我們非常關注的方面。
從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來看,和平發展,平等發展,權益均衡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成為發展的主流,同時,我國周邊局勢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與矛盾,國家安全還是比較嚴峻的問題,需要我們在壯大國力的同時,根據我國的外交政策,運用外交智慧去進行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