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歲的寓意,除夕守歲來源于哪個朝代
除夕晚上通宵守夜,有好的寓意,其中有兩點。一是期待著新的一年,全家能夠平安順利、吉祥如意。二是寓意著把疾病驅走,一家人能夠健康平安的意思。當然,除夕守歲還有其他的寓意,都是一種好的象征。
不同的地區其守歲意義不一樣,比如年齡稍微大一點的人守歲,是珍惜時間的意思,而對于年輕人來說,日子相對不多,要珍惜每一天,過好每一天。每年的除夕夜,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許多好吃的,一家人坐在桌子面前,其樂融融。
除夕守歲來源于哪個朝代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除夕怎么守歲
守歲民俗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其中之一是“歲火與燈燭”,也就是堂屋或者庭院內的燈火燭光,在除夕夜通宵不滅。在中國的南方和北方,這一表現有所不同。
南方守歲以家族為主,一家人圍坐在堂屋燃旺的炭盆周邊守歲祈福;在北方,守歲則是以宗族為主,在祠堂門口空曠之地燒起煤炭、木柴火,人們從旺盛的火堆上跳過去,以燎除身上的邪氣,祈求新年好運興旺。
守歲的另一個表現方式是“點燈照歲”,就是把蠟燭、燈籠點亮一直燃燒到天明。在明代,屋里屋外所有的房間都要點亮蠟燭,甚至床下、縫隙中都要照亮,并用漏孔的小蒲包袋,內裝生石灰粉,在糧囤周圍以及戶外四周地面,打印起密密匝匝的元寶形石灰印子,以達到祛除“虛耗”、財源充實的愿望。
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人們在守歲之日還戴著“儺面具”跳舞,以祛除鬼邪。在中原、西北地區,也有這種在室外戴著面具跳舞驅邪的風俗。在東南地區,人們熬夜守歲,為防止坐著打瞌睡,便用些茶點瓜果,邊吃邊談。也有的人家開始推牌【第9句】: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嘩笑鬧之聲造成了除夕守歲歡樂的最高潮。
《除夕守歲的寓意,除夕守歲來源于哪個朝代》閱讀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