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習俗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
這一天廣東有個重要風俗就是“回娘家”,客家傳統節日習俗正月初二已婚婦女轉妹家“(回娘家)”,新姑丈(女婿)要“上門”。回娘家的婦女,都要攜帶雞、娘酒等禮物。潮汕地區,正月初【第2句】:初三,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么,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習俗二:吃開年飯
正月初二謂之“開年”,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帶著三牲、糍粑、煎堆等禮品,走親訪友。韶關沙田一帶殺生雞開年,取生氣十足的意思。在飲食習俗方面,正月初二這天的中午飯稱“開年飯”,菜式多樣,皆取吉祥寓意。雞是少不了的,燒肉取“紅皮赤壯”(身體健康)之意,炒飯取意“大顯身手”;豬脷(舌)取“大利”之意,還有生菜,取意“生財”,蒜喻能寫會算,蔥喻聰明,韭喻長長久久等。芹喻勤勞刻苦。初七人日吃七樣菜,上列幾種均在其中。
習俗三:祭財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習俗四:“食日晝”
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么,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大年初二吃什么
大年初二是很重要的日子,不僅僅是回娘家,祭財神。因此不少地方很重視這天的飲食。那么大年初二吃什么呢?大年初二又稱為開年,廣東人吃開年飯,北京人吃餛飩……具體大年初二吃什么?
【第1句】:面條
初二的講究不少,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須為冷湯。也就是說,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過,稱為冷湯。現在的人們一般都打個鹵兒或者炸點醬做成打鹵面或者炸醬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過,以保留“初二面”的風俗。
【第2句】:發糕
廣東恩平人年初二吃發糕開年的習俗源于明朝,相傳當時恩平有一個孤苦零丁的乞丐新年來臨仍在街行乞。年初二那天,一個好心的點心鋪老板收留了他,并教他做點心的技術,學成后又資助他回老家開點心鋪。后來乞丐獨創了一種與眾不同的食品,挑到圩上去賣,人們第一次看到這種食品,甚覺新奇,問是什么東西,乞丐說是新年“發糕”,人們紛紛買來品嘗。后來乞丐賣發糕發了財,資助窮家子女上學讀書,一時傳為佳話。此后,恩平人吃“發糕”拜祖開年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第3句】:餛飩
初二早上,天沒有亮的時候就要起床,煮餛飩吃,因為餛飩長得像元寶。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
【第4句】:餌塊
餌塊是啥?是云南昆明最著名的小吃之一,也是大理地區常見的傳統食品之一。用優質大米加工制成,其制作過程是將大米淘洗、浸泡、蒸熟、沖搗、揉制成各種形狀。一般分為塊、絲、片三種。
云南人大年初一包元宵,大年初二吃餌塊,雷打不動。當然了,這餌塊有兩種吃法,一種是甜味的,一種是咸味的。吃甜味是無可奈何,因為這一年家里沒有殺年豬,沒有什么可以用來煮餌塊的好肉食,加上頭天早上就吃的是元宵了,再吃甜的就重了。吃咸味的才最正宗,年豬殺完后,在大年初一下午開始在灶窩里燉那一大土鍋肉食,就是為第二天一大早煮餌塊準備的。
【第5句】:開年飯
大年初二又稱為開年,這一天要吃一頓豐盛的開年飯,寓意來年五谷豐登、風調雨順。廣東人初二要吃開年飯,尤其是做生意的人。一般人相信開年與新一年的運情有很大關系,因此,開年飯除了包括年夜飯必吃的好意頭菜肴之外,有些家庭會斬些燒肉,取紅皮赤壯,喻意健健康康;有些人會用生菜鋪金菇,喻意“生財”及“金錢滿地”等。
《大年初二習俗》閱讀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