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賞月詩句古詩大全 賞月詩詞解析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中秋賞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月亮,在人們心目中也是一個美好的字眼。僅月亮的別名美稱就有“冰鏡”、“玉兔”、“金盆”、“玉環”、“冰輪”等十幾種。
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或歌或詠,借物抒懷,留下了許多妙語佳篇。中秋即至,我們不妨從古人詩篇中摘錄一些有關月的佳句以供賞玩。
家喻戶曉而又朗朗上口的要數李白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幽幽明月引起了詩人的思鄉之情。不知自何時起,月亮和故鄉之間似乎有著一種微妙的聯系。是啊,皎潔如玉的明月將銀輝灑向大地,萬物沐浴其中,不由得引起人淡淡的遐思和懷想,想必遠方的故鄉也是另有一番景象吧。
再看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詩人與月亮、影子共飲,可見詩人孤獨、凄涼之處境。而明月,無論何時何地都與人緊密相依,給人以心靈的慰藉,可謂人類最忠實最可靠的伴侶。
古詩《望江南》中“天上月,遙望似一團銀。夜久更闌風漸緊,為奴吹散月邊云,照見負心人”。是癡情女子對月亮的傾訴。這里把月亮比成明鏡,仿佛事物的見證人。是啊,皓月臨空,普照大地,人間萬物,世事變遷,它何嘗不照個分明,看在眼里?
古人不見今日月,今月曾照古時人。滄海桑田,唯有明月依舊。張若虛的一篇《春江花月夜》情景交融,富含哲理,令人回味不盡。“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畔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抒發了由江、月引起的宇宙永恒、人生短暫的感慨。
宋朝蘇軾的《水調歌頭》更是千古吟誦不衰。其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一句借明月的有無道出了詩人對宇宙中事物的迷茫。“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詩人以自然界月的陰晴圓缺來比喻人生的悲歡離合,寄托了他對人生的哲理思考,意境深遠,既表達了自己對某些事物的感傷和無奈,又顯示出其超脫達觀的情懷。在這里,是月亮給予了詩人寶貴的人生啟迪。
而呂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全詞以月亮作比,從月亮的與人相隨和盈虧變化兩個角度,正反設喻,對月抒懷,望月興嘆,表達了閨中婦人無盡的哀怨和相思,如泣如訴,聲聲動人。不知月亮怎有如此魅力,引人遐想,讓人感傷?
文中以月作為意境的詩句更是不勝其多,體現了月亮與人類的關系之密切。“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描繪了一幅玉盤高懸柳枝搖曳戀人相約卿卿我我的優美浪漫景象。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辛棄疾的“明月別枝驚鵲”等,都是借明月來烘托幽雅靜謐的氛圍。現代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寫得更是淋漓盡致,絕妙無比。
可見,文人墨客對月是情有獨鐘,偏愛頗深。是月亮,給詩人以創作的靈感和源泉,給人們以人生的思考和啟迪。自古以來,人們愛月詠月,無不表達了對世間美好事物的愛慕、希冀和追求。
關于月亮的傳說也是那么的美麗凄婉動人。嫦娥應悔偷靈藥, 碧海青天夜夜心, 這個傳說,人們賦予月亮一種神秘感、朦朧美以及人生永恒的缺撼美。
又到中秋,玉盤高懸。仰望明月,思緒萬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在這佳節倍思親的時刻,不由得讓人想起蘇軾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是蘇軾對自己和天下人的愿望,希望天下有情人都能團聚,即使不能團聚,只要能夠長長久久,也能在不同的地方,共同享受這美好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