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里的佳句
【第1句】: 三國演義中的好詞好句
1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桃園三結義)
2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評價曹操)
3汝視我之劍不利否?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袁紹)
4寧教我負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負我(曹操)
5大丈夫愿臨陣斗死,豈可入墻而望活乎(袁紹)
6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劉備)
7父精母血,不可棄也(夏侯敦)
8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曹操對劉備)
9吾露父母之形,以顯清白之體耳(禰衡)
10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關羽)
11吾弟張翼德,于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耳(關羽評張飛)
1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13我乃燕人張翼德也! 誰敢與我決一死戰(張飛)
14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周瑜)
15大丈夫生于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太史慈)
16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父子,豚犬耳(曹操評孫權)
17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嚴顏)
18吾手中寶刀卻不老!(黃忠)
19子龍一身都是膽也!(劉備評趙云)
20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對劉禪)
21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馬謖)
22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
23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4古者擇賢者而讓之
25良禽擇木而犧,賢臣擇主而事.
26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27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28賠了夫人又折兵
29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30令我永生難忘的還是姜維的一句話:人生如白駒過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
孔明妙算勝孫龐,耿若長星照一方。進退行兵神莫測,陳倉道口斬王雙。
【第2句】: 三國演義里的好句
1 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 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 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4 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5 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
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操謂關公曰:“河北人馬,如此雄壯!”關公曰:“以吾觀之,如土雞瓦犬耳!”操又指曰:“麾蓋之下,繡袍金甲,持刀立馬者,乃顏良也。”
關公舉目一望,謂操曰:“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6 曹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吳質:君憂則臣辱,君辱則臣死!周瑜:既生瑜,何生亮!關羽被擒,怒視孫權:”碧眼小兒,紫髯鼠輩……”赤壁慘敗后,曹操大哭:”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嚴顏: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司馬德操: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死諸葛嚇走生仲達,司馬懿:我有頭否曹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魏延:誰敢殺我?曹操: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夏侯敦被曹性射中左眼,拔出箭,大呼:”父精母血,不可棄也”把眼珠吞了下去.出身寒微,不為恥辱,能曲能伸,方為丈夫.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既生瑜,何生亮!我乃燕人張飛是也!常山趙子龍在此!鳳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于一方兮,非主不依.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髀肉復生:形容長期清閑,事業毫無成就。
后患無窮: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如魚得水: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三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初出茅廬(諸葛亮):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稚。
虎踞龍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眾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空城計(諸葛亮):指一種作戰方法。
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將崔琰):指代人寫文章。
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學問高,文采好。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超群絕倫(關羽):形容高出眾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一身是膽(趙云):形容膽量極大。
顧曲周郎(吳國都督周瑜):形容欣賞音樂或聽歌、聽戲很內行。巢毀卵破(孔融的兩個兒子):比喻國家或集體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員當然不能幸免。
堅壁清野(曹操的謀士荀彧)指餓死、困死敵人的一種作戰方法。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
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愛撫子女。勢如破竹(杜預):比喻軍隊一路連打勝仗,形勢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樣的順利.車載斗量(吳國的中大夫趙咨):形容數量很多并不稀罕。
斷頭將軍(巴郡太守嚴顏):形容壯士英勇不屈,寧死不降。吳下阿蒙(吳國名將呂蒙):形容沒有學識的粗人。
想當然(孔融):形容沒有事實根據的主觀臆斷。兵貴神速(魏國謀士郭嘉):指用兵貴在神奇而快速。
出言不遜(張合):形容說話不客氣,沒有禮貌。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器。
負重致遠(人稱“鳳雛”的龐統,陸績,顧邵):背著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樂不思蜀(劉禪):比喻樂而忘本。
諺語、歇后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過五關,斬六將;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周瑜謀荊州——賠了夫人又折兵;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諸葛亮皺眉頭——計上心來;魯肅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關公面前舞大刀——獻丑;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化險為夷;曹操敗走華容道——不出所科;看三國掉淚——替古人擔憂。
【第3句】: 三國演義里的好句
人生幾何?把酒當歌!------------曹操
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曹操對袁紹的諷刺
我認為諸葛亮舌戰群儒時挖苦他們的一句相當有意思:"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
劉備初次見面自我介紹時說的那句話:我乃中山靖王之后。..哈哈~根紅苗正啊
先這么多~~ 想著再討論哈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整部三國演義小說,說白了就是這兩個流氓唱主角,不然早就統一了)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曹操
“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
--張飛(虎牢關初戰呂布)
【第4句】: 三國演義的好句
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 周瑜
大丈夫既食君祿,當戰死沙場 以馬革裹尸還 幸也! 周瑜
寧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曹操
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
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
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
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
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
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周瑜打黃蓋------ 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第5句】: 三國演義中的好句
孫堅罵董卓:“董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吾欲盡夷九族,懸頭四海,以謝天下!如其不然,則吾死不瞑目,安肯與逆賊結親耶!吾不斬汝,汝當速去,早獻關,饒你性命!倘若遲誤,粉骨碎身!”曹操殺呂布:布曰:“明公所患,不過于布,布今以服,天下不足憂矣。
明公為步將,令布為騎將,則天下不足慮矣。”操回顧玄德曰:“呂布欲如何?”玄德答曰:“明公不見事丁建陽、董卓乎?”操頷之。
布目視玄德曰:“是兒最無信者!”操遂令牽布下樓縊之。布回首曰:“‘大耳兒’!不記轅門射戟時?”操大笑。
青梅煮酒: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隱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方可為英雄也。”玄德曰:“誰當之?”操以手先指玄德,后指自己曰:“方今天下,惟使君與操耳!”荀彧勸曹操打袁紹:“奉承鈞命,使決進退之疑。
愚意論袁紹,悉將其眾聚于官渡,欲與明公決勝敗,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且紹乃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伏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輔以大順,何向而不濟!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
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則勢屈也。公以十分之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
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
區區拙見,盡竭忠誠,惟明公裁察焉。”定三分孔明出山:玄德屏退左右,趨席而告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猶未己,君謂計將安出?”孔明答曰:“自董卓以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計。曹操比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予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拒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非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其有意平?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實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主。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正理;以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張益德據水斷橋:卻說張飛睜圓環眼,隱隱見后軍青羅傘蓋招飄之勢,白旄黃鉞,戈戟旌幢來到,料得是曹操其心生疑,親自來看。張飛厲聲大叫曰:“吾乃燕人張益德在此!誰敢與吾決一死戰?”聲如巨雷。
曹軍聞之,盡皆戰栗,曹操急今去其傘蓋,回顧左右曰:“吾曾聞云長舊日所言,益德于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級,如探囊取物耳。張飛見他去其傘蓋,睜目又叫曰:“吾乃燕人張益德!誰敢與吾決一死戰?”曹操聞之,乃有退去之心。
飛見操后軍陣腳挪動,飛挺愴大叫曰:“戰又不戰,退又不退!”說聲未絕,曹橾身邊夏侯霸驚得肝膽碎裂,倒撞于馬下。操便回馬,諸軍眾將一齊望西奔走。
正是黃口孺子,怎聞霹靂之聲;病體樵夫,難聽虎豹之吼。棄槍擲地者不計其數。
人如潮退,馬似山崩,自相踏踐者大半逃命而走。舌戰群儒:孔明曰:“何不從眾謀士議論,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權垂首而不語。
孔明曰:“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并吞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不日矣!”孫權默然不答。孔明又言:“古云‘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此必然之理。
明公不早降曹,則江東之地,士民俱受涂炭矣!”權曰:“誠如君之言,劉豫州何不降之耶?”孔明曰:“田橫,齊之壯士,尚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
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肯服于人之下乎!”孫權勃然變色而起身入后堂。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德,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奸詐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袆、董允等,此皆良實,忠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