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獨步尋花的意思詩意(江畔獨步尋花古詩意思及注釋)
我們對李白的印象是風(fēng)流多情的,對杜甫的印象則是郁郁寡歡用情專一的。殊不知,杜甫并非一生都是悲苦的,他也有七情六欲,也向往美酒和美女。
唐朝時,狎妓成風(fēng),文人墨客也不可避免,杜甫亦是其中之一。想當(dāng)初,杜甫出游丈八溝,而這一場出行,也有很多姑娘陪同。出游歸來后不久,杜甫就寫下了兩首詩作《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二首》:
(其一)落日放好船,輕風(fēng)生浪遲。竹深留客處,荷凈納涼時。公子調(diào)冰水,佳人雪藕絲。片云頭上黑,應(yīng)是雨催詩。
(其二)雨來沾席上,風(fēng)急打船頭。越女紅裙?jié)瘢嗉Т澉斐睢@|侵堤柳系,幔卷浪花浮。歸路翻蕭颯,陂塘五月秋。
第一首中有兩個名詞用得十分生動傳神,“調(diào)冰水”和“雪藕絲”這兩個詞是動詞,前面一個詞是用冰調(diào)制冷飲水的意思,而后一個詞是把藕上的白絲去掉。不得不說這個“雪”字用得非常生動傳神,“雪”字既說明了藕絲的潔白,也給人一種溫柔的感覺,似乎不是去除而是輕柔地?fù)崦?/p>
而這兩個名詞前面的搭配就更錦上添花了,“公子”與“佳人”相對,而“佳人”搭配“雪藕絲”更是絕妙,這不禁讓我們想到這樣一幅畫面:佳人潔白的手在輕柔地?fù)崦航z,眼神在不經(jīng)意間與調(diào)冰水的公子相對,兩人向彼此微微一笑,卻又沉默不語。
第二首詩是緊接著上一首詩寫的,“越女紅裙?jié)瘢嗉Т澉斐睢!边@兩句詩被后世廣為流傳,“越女”、“燕姬”這兩個詞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了不一樣的美。
其實,杜甫51歲的時候即使是在外漂泊,也少不了尋花問柳。關(guān)于杜甫的風(fēng)流佳話,當(dāng)然不止這【第1句】:兩首詩可以看出來。
【第1句】:嬌鶯彩蝶
杜甫的這首《江畔獨步尋花》還有尋花問柳的意思,你都想不到,曾被編入小學(xué)教材: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其實,這首詩沒有我們表面上看起來那么簡單,為什么這么說呢?關(guān)鍵就在后兩句“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在古代的詩詞文學(xué)中,蝴蝶常駐于花間其實代表的是一種情欲,這種思想在唐朝時期盛行。為什么這么說呢?還得從初唐的一位詩人劉希夷說起。
劉希夷曾寫過一首《公子行》,“花際裴回雙蛺蝶”以蝴蝶來比喻尋花問柳的公子哥。在這句詩后面,緊接著又來了一句“娼家美女郁金香”可見尋花問柳的對象就是那柳花煙巷中的娼妓了。
說到《江畔獨步尋花》還不得不說“黃四娘家花溪畔,千朵萬朵壓枝低。”這里的黃四娘指的是誰呢?
【第2句】:蘇軾見老婦
其實黃四娘最初只是一個老婦人,她自己也想不到是因為什么原因出名的。有的人一輩子想出名,卻不能如愿,而有的人不想出名,卻名聲在外,黃四娘顯然就是后者。
蘇軾流放到海南的時候,某天與朋友外出游玩,路過一戶人家,他看到那家的花園整齊美麗,就不由自主地想要進(jìn)去參觀一下。
可沒想到的是,蘇軾打開門,迎接他的卻是一位老婦人,老婦人衣裳襤褸,蘇軾見此情景還專門調(diào)侃了一番,沒想到卻被老婦人給懟了,蘇軾自知無趣,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可蘇軾心里卻很不服氣,他回去了以后還專門寫了一首詩,詩的后兩句“主人白發(fā)青裙袂,子美詩中黃四娘。”說杜甫看到的那位黃四娘年紀(jì)可能和自己眼前這位白發(fā)青裙的老婦一般大。
其實蘇軾這么寫不過就是在發(fā)泄自己內(nèi)心的不滿而已,杜甫的詩中確實也有對老婦進(jìn)行過描寫,不過不是黃四娘,而是老婦,比如《石壕吏》中的“老翁之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但值得一提的是,杜甫詩中的老者并沒有任何看不起人、貶低人的意思,否則他又怎么會自稱“少陵野老”呢?由此可見,蘇軾的說法更像是一種調(diào)侃。
當(dāng)時的杜甫,居住在浣花溪,與黃四娘亦是鄰居。在杜甫之后的20余年,浣花溪來了一位叫薛濤的才女,她遇到了自己的心愛之人,可這也是導(dǎo)致她單身一輩子的原因。
黃四娘與杜甫經(jīng)常有往來,而關(guān)于她的身份,我們也不得不猜測一下,她究竟是未婚女子呢?還是寡婦呢?
其實這兩個答案顯然都不符合真實,黃四娘既不是未婚女子,也不是寡婦。首先,單從杜甫對她的稱呼來看,就不可能是未婚女子,再怎么說黃四娘也不屬于那個年紀(jì)了。
而我們中國有一句話叫作“寡婦門前是非多”,這么簡單的道理杜甫也應(yīng)該明白,所以如果黃四娘是寡婦,杜甫不太可能去到她的家里。
再從“黃四娘家花滿蹊”這句話中,我們首先應(yīng)該注意“蹊”這個字,這個字是小路的意思,既然是小路,杜甫又經(jīng)常去她家,我們也不難猜出黃四娘的身份,就是伎女。
【第3句】:薛濤的愛情
薛濤本來出生于名門望族,父親在朝中做官,一家人過得十分滋潤。可是父親薛鄖因為得罪了當(dāng)朝的權(quán)貴,所以被貶,舉家流亡,而父親薛鄖也因病去世。為了生活,薛濤不得不做了官伎。
幸運的是她遇到了韋皋,她人生中第一個知己。韋皋聽說薛濤有才,便召她來府中賦詩。薛濤從容不迫地寫下了《謁巫山廟》,她的賦文實在太過出色,韋皋看了之后也大為贊賞。
后來,韋皋常邀她來府中賦詩,很多人賞識她的才能,她也成了府中的交際花。漸漸地,薛濤的名氣開始流傳起來。
薛濤是幸運的,她遇到了韋皋,如果沒有這個人,她的一生恐怕只能黯然失色,韋皋有才,長得也英俊,薛濤無數(shù)次把他當(dāng)成自己命中的那個人,可是薛濤也明白,他們倆是注定不可能在一起的。
后來的日子里,薛濤遇到了元稹,這個年齡小她11歲的男人,元稹不是沒有勇氣愛一個比他大的女人,可元稹更在意的是自己,他當(dāng)然明白眼前這個女人為了他可以放棄自己的前途,可他還是選擇了自己的仕途,做了一個負(fù)心的渣男。
自此之后,薛濤不再愛了,索性獨自過完一生。多年以后,人們再次經(jīng)過浣花溪畔,會想起兩個人:一個風(fēng)流的杜甫與一個專情的薛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