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和,字君孝,侍中眾之族子也”原文及譯文解析
顧和,字君孝,侍中眾之族子也。和二歲喪父,總角便有清操,族叔榮雅重之,王導為揚州,辟從事。月旦當朝,未入,停車門外。周顗遇之,和方擇虱,夷然不動。和嘗詣導,導小極,對之疲睡。和欲叩會之,因謂同坐曰:“昔每聞族叔元公道葉贊中宗,保全江表。體小不安,令人喘息。”導覺之,謂和曰:“卿珪璋特達,機警有鋒,不徒東南之美,實為海內之俊。”由是遂知名。既而導遣八部從事之部,和為下傳還,同時俱見,諸從事各言二千石官長得失,和獨無言。導問和:“卿何所聞?”答曰:“明公作輔,寧使網漏吞舟,何緣采聽風聞,以察察為政。”導咨嗟稱善。初,中興東遷,舊章多闕,而冕旒飾以翡翠珊瑚及雜珠等。和奏:“舊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雜珠等,非禮。遷尚書仆射,以母老固辭,詔書敕喻,物聽暮出朝還,其見優遇如此。頃之,母憂去職,居喪以孝聞。既練[注],衛將軍褚裒上疏薦和,起為尚書令。和謂所親曰:“古人或有釋其憂服以祗王命,蓋以才足干時,吾在常日猶不如人,況今中心荒亂,將何以補于萬分,”帝又下詔,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闋,然后視職。時謝尚領宣城內史收涇令陳干殺之有司以尚違法糾黜詔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臟罪入甲戍赦聽自首減死而尚內挾小憾肆其威虐尚忝外屬,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尚,皇太后舅,故寢其奏。時江夏公衛崇并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禮所以軌物成教,故有國家者莫不崇正明本、江夏公衛崇本由疏屬,復行重制,違冒禮度,肆其私情。若弗糾正,無以齊物。皆可下太常奪服。詔從之。永和七年,以疾篤辭位,其年卒,年六十四。
(節選自《晉書·頤和轉》)
[注]練:是練祭的簡稱,出資《禮記·曾子問》,為古代親喪一周年的祭禮。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時謝尚領宜城內史收涇令/陳干殺之/有司以尚違法糾黜/詔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臟/罪聽自首減死而尚內挾小憾/肆其威虐/
B.時謝尚領宜城內史/收涇令陳干殺之/有司以尚違法糾黜/詔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臟罪/罪聽自首減死而尚內挾小館/肆其減慮/
C.時謝尚領宜城內史/收經令/陳干殺之/有司以尚違祛糾黟/詔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臟罪/罪聽白首減死/而尚內挾小館/ 肆其威虐/
D.時謝尚領宣城內史/收涇令陳干殺之/有司以尚違法糾黜/詔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臟/罪聽自首減死/而尚內扶小憾/肆其威虐/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總角”是古時男孩子未行加冠禮時的發型。頭發梳成兩個發臀。如頭頂兩角。
B.“表”有“外來”的意思.相對于中原.古人稱長江以南地區為“江表”。
C.“旦”的意思是旭日東升.所以“日旦”指每天早上。“月旦”就指農歷每月初一。
D.官員喪期未滿,應詔除去喪服,出任官職,叫“奪服”,與“奪情”意義基本相近。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顧和機智有方,委婉喚醒王導。他為了弄醒說著話就打臉睡的王導,故意對著別人一邊稱頌王導的功績,一邊擔心他的身體,驚醒了王導,獲得了好評。
B.顧和尊章重典,以禮規范事物。他為人處事恪守相關的禮儀規范和典章制度,小到皇冠上裝飾品的使用,大到皇親國威犯罪后是否應該得到寬恕.
C.顧和持守情理,盡孝不惜抗命。他知道自己的能力與古人無法相提并論。所以堅決不同意在守孝期內應薦復職;即便皇帝下詔書.他仍連續上表堅辭。
D.顧和多次進諫.不愿迎合權貴。他認為江夏公守喪的時間過長,不合禮法的規制,于是就毅然上奏,給皇帝擺事實,講道理,并要求皇帝下詔予以糾正。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 分)
(1)“明公作輔.何緣采聽風聞.以察察為政。”導咨嗟稱善。
(2)以母老固辭。詔書敕喻。特聽葬出朝還.其見優遇如此。
參考答案
10.B
11.A(總角,泛指未成年的孩子,不僅僅指男孩子)
12.C (原文中顧和的話,只是托詞;他的真實意圖是想要服喪滿期)
13.(1)“明公(或您)作為輔佐皇帝的大臣(或重臣),為什么要收集傳言,把嚴苛作為處理政務的原則呢?”王導贊嘆表揚了顧和.
(共5 分,“采聽”、“察察”各1分,句子大意3 分)
(2)顧和以母親年老為由堅決推辭,皇帝下詔書告知他。特別允許他晚上出宮早上回來,他受到優厚的待遇達到這樣的程度。
(共5 分,“敕喻”、“特聽”、“見優遇”各1分,句子大意2 分)
參考譯文:
顧和,宇君孝,是侍中顧眾的同族兄弟之子。顧和兩歲時父親去世,童年就很有德操,同族之叔顧榮很器重他。王導主政揚州時,征用顧和為從事。有一次,月初一應當上朝,還沒入宮,車停在門外。周顫過見他,顧和正在捉虱子。坦然不動。還有一次,顧和去見王導,王導正困倦,說話間就睡著了。顧和想把他弄醒,于是對同座的人說:“從前常聽同族里的叔父元公說過王公協同輔位中宗,保全江南的事。王公身體有小不適,令人焦慮。”王導醒了。對顧和說:“你資質優異出眾,不僅是東南之關,實在是海內俊杰。”于是顧和就出名了。不久王導派八部從事到街署去,諸從事都議論官長的得失,只有顧和不說話。王導問顧和:“你聽到了什么?”顧和回答說:“明公作為輔佐皇帝的大臣,為什么要收集傳言,把嚴苛作為處理政務的原則呢?”王導贊嘆表揚了顧和。當初,晉朝中興,國都東遷,日的典章制度有許多缺失,皇冠上的被用翁翠珊瑚以及雜珠等裝飾。顧和奏道:“過去皇冠上有十二流,都用玉珠,現在用雜珠等,不合于禮制。”于是改過來了。顧和遷任尚書仆射,以母親年老為由堅決推辭,皇帝下詔書告知他。特別允許他晚上去早上回來,他就是這樣受到優厚的待過。不久,因母親去世離職,服喪以孝聞名。練祭過后,衛將軍褚裒上疏推薦顧和,起任為尚書令。顧和對親近之人說:“古代有人脫去喪服去服從君命,大概是因為才干足以處理時務。我在平常日子里尚且不如別人,何況現在心中混亂,我用什么來對事情有萬分之一的補益呢?”皇帝又下詔書,顧和十余次上表疏,于是不出任職務,服喪期滿,然后才去處理職事。這時謝尚兼任宣城內史。拘捕涇縣縣令陳干并殺了他,主管官員認為謝尚違反制度要處罰黜免他,詔令卻寬恕他。顧和再次上奏說:“謝尚先是被判了不法受賄罪,被準許自首免死。而謝尚心中有一點不滿意,就肆意呈威施處。謝尚身為外威,按規定可以寬恕,手下的官員,應當依法處置。”謝尚,是皇太后的舅舅,所以奏疏被擱置下來了。當時江夏公衛崇為庶母服喪三年,顧和就上奏道:“禮是用來規范事體促成教化的,所有當君王的無不崇尚正禮昭明根本。江夏公衛崇最近喪母,又在守孝時行重禮,違反禮度。放縱私情。如不糾正,就無法治理事物。可令太常讓他們都除去喪服。”詔書同意。永和七年,因病重辭職,當年去世,享年六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