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迪光《臨川湯先生傳》原文及譯文賞析
臨川湯先生傳
鄒迪光
先生名顯祖,字義仍,別號若士。豫章之臨川人。生而穎異不群。體玉立,眉目朗秀。見者嘖嘖曰:“湯氏寧馨兒。”五歲能屬對。試之即應,又試之又應,立課數對無難色。十三歲,就督學公試,補邑弟子員。每試必雄其曹偶。庚午舉于鄉,年猶弱冠耳。見者益復嘖嘖曰:“此兒汗血,可致千里,非僅僅蹀躞康莊也者。”
丁丑會試,江陵公①屬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應。曰:“吾不敢從處女子失身也。”公雖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鵲起,海內之人益以得望見湯先生為幸。至癸未舉進士,而江陵物故矣。諸所為附薰炙者,骎且澌沒矣。公乃自嘆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敗乎?”而時相蒲州、蘇州兩公,其子皆中進士,皆公同門友也。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館選,而公率不應,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時者。
以樂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則閉門距躍,絕不懷半刺津上。擲書萬卷,作蠹魚其中。每至丙夜,聲瑯瑯不輟。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書為?”曰:“吾讀吾書,不問博士與不博士也。”尋以博士轉南祠部郎。部雖無所事事,而公奉職毖慎,謂兩政府進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論之,謫粵之徐聞尉。居久之,轉遂昌令。又以礦稅事多所蹠戾②,計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歸。雖主爵留之,典選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長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居家,中丞惠文,郡國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時事,非公憤不及齒頰。人勸之請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錢刀,為所不知后人計。”指床上書示之:“有此不貧矣。”公于書無所不讀,而尤攻《文選》一書,到掩卷而誦,不訛只字。于詩若文無所不比擬,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蓮少陵氏。公又以其緒余為傳奇,若《紫簫》、《還魂》諸劇,實駕元人而上。每譜一曲,令小史當歌,而自為之和,聲振寥廓。識者謂神仙中人云。
公與予約游具區靈巖虎丘諸山川,而不能辦三月糧,逡巡中輟。然不自言貧,人亦不盡知公貧。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選自《湯顯祖詩文集》附錄,有刪節)
[注]①江陵公:指時相張居正,其為江陵人。②蹠戾:乖舛,謬誤。
5. 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每試必雄其曹偶 雄:稱雄
B. 酬以館選酬:應酬
C. 以樂留都山川 樂:喜愛
D. 為所不知后人計計:考慮
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湯顯祖持身端潔,拒絕了時相張居正的利誘,海內士人都以結識他為榮幸。
B. 因為上書批評當權者徇私情、塞言路,湯顯祖被貶官至廣東,做了徐聞尉。
C. 湯顯祖辭官回家后,當地官員爭相與他交往,而湯顯祖不為私事開口求人。
D. 湯顯祖與鄒迪光相約三月份到江南一帶游玩,但沒準備好糧食,因而作罷。
7.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見者益復嘖嘖曰:“此兒汗血,可致千里,非僅僅蹀躞康莊也者。”
(2)然不自言貧,人亦不盡知公貧。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8. 請簡要概括湯顯祖讀書為文的特點。
【參考答案】
5. B6. D
7. (l)見到他的人越發嘖嘖稱贊道:“這個年輕人(好比)是汗血寶馬,能日行千里,不是那種只能在大路上小步行走的馬。”
(2)但他自己不說窮,別人也不都知道他窮。湯公不正是信從自己內心的人嗎?我即使為他執鞭駕車,也是樂意和向往的。
8. 讀書不為功名,樂此不疲;于書無所不讀,尤精《文選》;詩文無所不能,直追漢唐;戲曲創演結合,超邁元人。
【解析】
【5題詳解】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解答此題,除了將實詞放入上下文推斷它的語境義,聯系以前所學知識也是判斷正誤的非常有效的方法。B項,“酬”意為“酬謝”。這句話意思是,用選任館職來答謝他。故選B。
【6題詳解】
本題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內容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內容的題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據選項,在文中找到相關語句,分析選項是否概括全面,翻譯是否正確。本類題型設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錯位、語句翻譯錯誤等。做題時要回歸語境,理解翻譯選項涉及的相關句子,然后將原文內容和選項加以對比,即能發現問題。D項,“相約三月份到江南一帶游玩”理解錯誤,原文中“而不能辦三月糧”意思是不能準備三個月的糧食。故選D。
【7題詳解】
此題考查學生的文言翻譯能力。首先瀏覽句子,看有無特殊句式,有無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以及通假之類的詞語,然后將句子放回原文,結合上下文進行翻譯。翻譯時一定注意字字落實,以直譯為主。(1)要點:嘖嘖,贊嘆;汗血,珍貴少有的人才;蹀躞,小步走路;康莊,通達的大路。(2)要點:不自言,賓語前置,不言自;執鞭,舉鞭為人駕車,表示景仰追隨;忻慕,高興而仰慕。
【8題詳解】
本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要點和篩選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題,應根據對文意的理解,從文本中篩選出文中的主要事件,然后運用文中詞語概括作答。本題題干為“概括湯顯祖讀書為文的特點”,要從讀書和寫作兩方面進行概括。關于讀書,根據第三段“擲書萬卷,做蠹魚其中。每至丙夜,聲瑯瑯不輟”可知他讀書沉迷專注;第四段“公于書無所不讀”“尤攻文選”,可知他讀書廣博而又有專攻。寫作方面,根據第四段“于詩若文無所不比擬”可知他寫文善于模仿;“實駕元人之上”可知他寫作水平高超。據此組織答案即可。
參考譯文:
先生名顯祖,字義仍,別號若士。從小聰慧過人,卓爾不群。體格挺拔,眉清目秀。見到他的人稱贊說:“湯家有這樣的孩子。”五歲能寫文對詩。考驗他時就會作答,再考驗他還會作答。考驗多次沒有為難的神情。13歲時參加督學公試,補為弟子員。每次考試一定會在同類中稱雄。庚午年在鄉間被舉薦,年齡也就二十歲。見的人又再次嘖嘖稱贊:“這是汗血寶馬一樣的人,可以達到日行千里的才能,不是只在寬闊平坦的大路上小步走的人。”
丁丑年參加會試,張居正派他的黨羽用中舉來引誘他,但是先生不答應。說:“我不敢像女子一樣失去貞潔。”先生雖然是一個老孝廉,但是更加的名聲鵲起,天下的人更把拜望他當做幸運。等到癸未年間考中進士,張居正已經去世了,那些依附的人都離開了。先生于是嘆息:“假設我因為依附被任用,不也會因為依附而失敗嗎?”當時輔佐蒲州、蘇州兩個人,他們的孩子都考中進士,是同師受業之友。于是他們想要邀請他入幕,用選任館職來答謝他,但是先生全都不答應,也像當時拒絕張居正時的原因一樣。
因為喜歡留在山川,請求做南太常博士。到任后就關上門足不出戶,沒有一點做官的想法。打開書,像書蟲一樣沉浸其中,每天到了深夜讀書聲也不停。家人笑話他說:“老博士看書干什么?”他說:“我讀我的書,不管是不是博士。”不久,憑借博士調任南祠部郎。部里雖然沒有什么事情,但是先生對待職責非常謹慎。因為上書批評當權者徇私情阻塞言路,被貶官至廣東做了徐聞尉。待了很久,又調轉為遂昌令。又因為礦產的稅務有很多錯誤,與計吏一同上京之時,便向吏部尚書請求辭官回家。雖然主爵、典選、御史大夫都挽留他,但先生卻義無反顧,辭官隱居而去不可挽回。
在家中,中丞惠文,郡國守令以下的儀仗往往停滿了巷子,但是他不邀請迎接。就算是有當時的大事,不是引起公憤的事情不會談論。別人勸他請托說情拉關系。他說:“我不能拿著我的臉面和口舌去博取金錢,做不知道后人怎么評論的事情。”指著床上的書說:“有這些就不貧困。”先生沒有不讀的書,尤其擅長研究《文選》,合上書背誦,不錯一個字。對于詩文沒有不模仿寫作的,尤其精通西京六朝青蓮少陵這些人的文風。先生又把剩余的部分寫成傳奇,像《紫簫》、《還魂》這些劇本,水平確實是超出所有人。每寫完一個曲子,讓小史歌唱,自己為他應和,歌聲響震天際。認識他的人都稱他為神仙。
先生和我約定游覽靈巖虎丘的山川,卻不能籌辦三個月的糧食,猶豫著放棄了。但是先生不說自己貧困,別人也不知道他貧困。先生難道不是堅信自己的本心嗎?我即使是給他拿著馬鞭趕車,也是高興欽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