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君集,豳州三水人”原文及譯文解析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以材雄稱。少事秦王幕府,從征討有功,擢累左虞候、車騎將軍,封全椒縣子。預誅隱太子尤力。王即位,拜左衛將軍,進封潞國公,邑千戶。貞觀四年,遷兵部尚書。
李靖討吐谷渾,以君集為積石道行軍總管。師次鄯州,議所向。君集曰:“王師已至,而賊不走險,天贊我也。若以精兵掩不備,彼不我虞,必有大利。若遁岨山谷,克之實難。”靖然其計,簡銳士,約赍深入,追及其眾于庫山,大戰,破之,進會大非川,平其國。
高昌不臣,拜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出討。王麴文泰笑曰:“唐去我七千里,磧鹵二千里無水草,冬風裂肌,夏風如焚,行賈至者百之一,安能致大兵乎?使能頓吾城下,一再旬,食盡當潰,吾且系而虜之。”君集次磧口,而文泰死,子智盛襲位。進營柳谷,候騎言國方葬死君,諸將請襲之。君集曰:“不可,天子以高昌驕慢,使吾龔行天罰,今襲人于墟墓間,非問罪也。”于是鼓而前。賊嬰城自守,遣諭之,不下。乃刊木塞塹,引撞車毀其堞,飛石如雨,所向無敢當,因拔其城,俘男女七千,進圍都城,智盛乃降。高昌平,君集刻石紀功還。
初,君集配沒罪人不以聞,又私取珍寶、婦女,將士因亦盜入,不能制。及還京師,有司劾之,詔君集詣獄簿對。君集自恃有功,以它罪被系,居怏怏不平。皇太子承乾數有過,慮廢,知君集犯望,因其婿賀蘭楚石為千牛,私引君集入,問自安計。君集舉手謂曰:“此手當為殿下用之。”又遣楚石語承乾曰:“魏王得愛,陛下若有詔召,愿毋輕入。”承乾納之。
承乾事覺,捕君集下獄。帝自臨問,曰:“我不欲令刀筆吏辱公。君集辭窮不能對。帝語群臣曰:“君集于國有功,朕不忍置諸法,將丐其命,公卿其許我乎?”君臣皆曰:“君集罪大逆不道,請論如法。”帝乃謂曰:“與公訣矣,今而后,徒見公遺像已!”因泣下,遂斬之,籍其家。
(節選自《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七)
10.下列對文中加點實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靖然其計,簡銳士簡:挑選
B.君集配沒罪人不以聞 聞:聽說,知聞
C.詔君集詣獄簿對簿對:受審問
D.君集辭窮不能對辭窮:因理虧而無話可說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幕府原指古代將軍的府署,因為軍隊出征,使用帳幕,故有此稱,幕府中的僚屬稱幕僚。
B.兵部,六部之一,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務。其長官為兵部尚書。
C.襲位,指封建時代,子孫承襲先代的尊位。整個封建時代,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們的爵位、封邑、官職均可父子相承。
D.刻石,指古代皇帝或大臣為紀念某重大功業而刻立碑碣,又稱勒石。范仲淹《漁家傲》中“燕然未勒歸無計”即用東漢竇憲追擊匈奴后勒石紀功的典故。
12.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候君集少年時便在秦王李世民幕府做事,跟隨其征戰立下功勞。后來,在參與謀劃誅除隱太子時尤為得力,李世民對其封賞有加。
B.侯君集很有軍事才能,在征討吐谷渾的時候正確地分析形勢,向李靖提出了合理的建議,并帶精兵深入追敵,最終克敵制勝。
C.侯君集恃功違法,被治罪后怏怏不樂,太子李承乾趁機拉攏他,侯君集表示愿為太子效力,并為太子出謀劃策。
D.太子謀反事敗,侯君集被捕入獄,太宗親自審問,雖感念他的功勞,但仍揮淚將其處死。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王師已至,而賊不走險,天贊我也。若以精兵掩不備,彼不我虞,必有大利。(5分)
(2)君集于國有功,朕不忍置諸法,將丐其命,公卿其許我乎?(5分)
參考答案
10.B(聞:使……聞知)(3分)
11.C(秦代開始官職不世襲,宋代開始出現了爵位不世襲的現象)(3分)
12.B(“簡銳士,約赍深入,追及其眾于庫山,大戰,破之”的主語應是李靖)(3分)
13.(10分)
(1)大軍已到(這里),而賊寇沒有跑到險阻之地,這是上天幫助我們。倘若率精兵攻其不備,他們不會料想到我軍(的動態),一定會對我們很有利。(5分,“贊”、“彼不我虞”各1分,大意3分)
(2)君集對國家有功,我不忍心用法律處置他,想請求饒他性命,各位應該會答應我吧?(5分,“丐”、“其……乎”句式1分,大意3分)
【參考譯文】:
侯君集,是豳州三水縣人。以才力雄豪見稱。年少時在秦王幕府做事,隨從秦王征討立有功勞,歷任左虞候、車騎將軍,封為全椒縣子。參與謀劃誅除隱太子時尤為得力。秦王繼位后,升任左衛將軍,進封為潞國公,享受封邑一千戶。貞觀四年,升任兵部尚書。
李靖征討吐谷渾時,任用候君集做積石道行軍總管。大軍停駐在鄯州,商議出擊方向。君集說:“大軍已到(這里),而賊寇沒有跑到險阻之地,這是上天幫助我們。如率精兵攻其不備,他們不會料想到我軍(的動態),一定能大獲全勝。如讓他們逃脫并守險于山谷,再行討伐就很難取勝了。”李靖贊同他的想法,便挑選精銳士卒,輕裝深入,在庫山追上了吐谷渾的軍隊,大戰破敵,進軍會師于大非川,平定其國。
高昌王不臣服,拜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出討。高昌王麴文泰大笑說:“唐國離我們有七千里遠,沙漠鹽堿地二千里且無水草,冬風刺骨,吹裂肌膚,夏風如火,到這里的商人都寥寥無幾,哪里能拍派大軍前來?即使他們能圍困我們的城池,一二十天后,他們的糧食吃完了就會潰敗,我就可以擊敗他們了。”君集率軍進至磧口時,文泰死去,其子智盛承襲其位。大軍進駐柳谷,偵騎說該國正在安葬已故國君,諸將請求出兵襲擊。君集說:“不行,天子因高昌國驕慢無禮,派我替天行道前往討伐,如果趁喪事偷襲他們,就不是問罪之師了。”于是大振旗鼓而行。賊眾據城固守,遣使曉諭而不聽。便斬樹填護城河,推出撞車毀其城堞,拋擲石塊如雨,敵人無法抵擋,因而攻下城池,俘獲男女七千人,進而圍困都城。智盛于是開城出降。高昌平定,君集刻石紀功而還。
起初,侯君集發配沒收罪人沒有上報朝廷,又私自收取珍寶、婦女,將士因此也盜取寶物,侯君集不能控制他們。等到返回京師后,有關官員彈劾他的罪名,皇帝下詔侯君集入獄接受審訊。侯君集依仗自己立有功勞,卻因為其他的罪名被捕,心中怏怏不平。皇太子承乾屢犯過失,擔心被廢,聞知君集不滿,通過君集女婿東宮千牛賀蘭楚石,私引君集進宮,詢問自安之計。君集舉起手對他說“:此手當為殿下效勞。”又派楚石對承乾說“:魏王得寵,陛下若有詔書征召,希望不要讓他輕易入宮。”承乾采納其策。
李承乾謀反事敗后,收捕君集入獄。太宗親自臨問,說“:我不想讓刀筆吏折辱您。”君集理屈詞窮不能回答。太宗對群臣說:“君集對國家有功,我不忍心用法律處置他,想免其死罪,各位應該會答應我吧?”群臣都說:“君集之罪,大逆不道,請依照法令處決。”太宗便對君集說:“與您永別了,從今以后,只能觀看您的遺像了!”因而流下眼淚,隨即將他斬首,并籍沒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