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出處】唐·李商隱《夜雨寄北》。
【意思翻譯】你問我何時回家,我還確定 不了歸期,此時,巴山夜雨淅淅瀝瀝,雨 水漲滿了秋天的池塘。君:你。巴山: 泛指當時四川東部一帶的山嶺。
【用法例釋】用以形容歸期難定,雨 夜里茫然愁悶的情狀。[例]有一天夜 里下雨,枕上耳聽窗外的淅瀝聲,我起 床給在西安等待我的寒玲寫信,引唐詩 描寫自己的心情:“君問歸期未有期,巴 山夜雨漲秋池……”我真的什么時候離 開重慶呢? (碧野《跋涉者的腳印》)
【全詩】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鑒賞1】
此詩可與劉皂《旅次朔方》(即《渡桑干》,詳后)參讀。
晚唐詩比盛唐詩渾厚不足,而深細過之。出現了一些內容形式都比較生新的作品。劉皂《旅次朔方》和李商隱《夜雨寄北》這兩首手法類似的七絕,便屬此列。
讀者大都注意到此二首詩形式上的異中之同,即詩中時間上的前與后,空間上的此與彼交織在一起,以羈旅情思穿插串聯,宛轉關情。而較少言及它們內容境界上的拓新和形式上的同中之異,其實這兩首詩的最值得注意的共同之處,乃在于詩人在不同的境況中獨立發現了一個心理上的怪圈,這就是人生在趨新之后會產生戀舊的心理,所謂執熱愿涼,又使這種人生況味得到各具特色的表現。《旅次朔方》寫從咸陽來并州,日夜憶咸陽:從并州至桑干,又日夜憶并州。《夜雨寄北》則寫到異時異地兩個情景即西窗剪燭和巴山夜雨,從巴山夜雨憶西窗剪燭,又從想象中來日的西窗剪燭憶巴山夜雨。這后一個情境是虛擬的,與前一詩相比,尤有撲朔迷離之妙。
【鑒賞2】
唐代詩人李商隱(約813—約858)作。這首七絕,大概是作者滯留巴蜀地區時,寫給遠在北方的妻子的。
第一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在秋雨淋涔的夜里,詩人作客異鄉,深夜難眠,思念妻子。但作者卻從對方寫起,這是推進一層的寫法。一句之中,一問一答,把自己的懷念之情、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都表現出來了。接下去,寫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詩人借景抒情,使人感到他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與淅淅瀝瀝的夜雨交織在一起,漲滿秋池,彌漫于巴山的夜空。這一句還點明了地點、時間和詩人的處境。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人緊扣“夜雨”,馳騁想象,另辟新境,由此刻的思念之苦寫到日后的團聚,并具體設想夫妻重逢,剪燭夜話。而今夜獨剪殘燭,愁聽巴山夜雨,吟詩寄遠的情景,正是將來夫妻剪燭夜話的內容。詩人以未來的歡樂反襯今夜的孤苦,又想象今夜的孤苦將會增添重聚的歡樂。設想出奇,合情合理。此地 (巴山)、彼地 (西窗)、此地 (巴山) 的往復對照,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環對比,曲折、深刻地表現了客居異地的孤寂和思念妻子、渴望北歸的心情。
近體詩特別是絕句,篇幅短小,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復的。這首詩卻有意讓“期”字和“巴山夜雨”四字重復出現,貼切地造成了一種回環往復、蕩氣回腸的藝術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