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四十章》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 原文】
反者,“道”之動①;弱者,“道”之用②。
天下萬物生于“有”③,“有”生于“無”④。
〔注釋〕 ①反:借為“返”、“復”。《周易·雜卦》:“復,反也”,《老子·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又《老子·十六章》:“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即其證。故這里的“反”指“道”的去而復回的循環運動。另一說,反:相反、對立,如反正、長短、高下、貴賤、成敗、貧富、難易、有無、前后,并各自向相反的一面轉化,如《老子·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②弱:柔弱、柔和。弱者,道之用:高亨說:“道善利萬物而不爭,是以弱為用”(《老子正詁》)。 ③有:指天地。天地有形體,是萬物之母,而天地由無形的“道”產生。 ④無:指“道”。“道”無形體。
〔賞析〕 本章老子以簡省的文字表述了宇宙間辯證相應和萬物間有無相生。老子首先指出“道”的兩個特點:第一是“反者,‘道’之動”,第二是“弱者,‘道’之用”;然后又指出宇宙天地萬物形成過程,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
具體來說,老子的辯證觀念,首先表現在他所說的“反者,‘道’之動”的“反”上,這在本章注釋中已提到。對此張松如《老子說解》歸納為:“其‘反’厥有二義:一者,正反之反,背反也,言違言離;二者,往反之反,回反(返)也,言遵言合。兩義融貫,即正反而合。”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也說到:“‘反者道之動’。在這里‘反’字是歧義的:它可以作相反講,又可以作返回講(反與返通)。但在老子哲學中,這兩種意義都被蘊涵了,它蘊涵了兩個觀念:相反對立與返本復初。這兩個觀念在老子哲學中都很重視的。老子認為自然界中事物的運動和變化莫不依循著某些規律,其中的一個總規律就是‘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運動發展;同時事物的運動發展總要返回到原來的基始的狀態。”
然而,這還僅僅是學理上的,老子立言在于導世,這“反者,‘道’之動”的提出,為的是用“反”(“返”)。表現在用“返”上,蔣錫昌《老子校詁》說:“宇宙歷史演進愈久,則民智愈進,奸偽愈多,故去真亦愈遠也”,就在圣人離真愈遠之時,老子認為“應自有為返至無為,自復雜返至簡單,自巧智返至愚樸,自多欲返至寡欲,自文明返至鄙野”,所以老子以后會有小國寡民的說法。
這用“返”還包括迷失于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現象中的人要反求諸己、回頭自省,返樸無欲虛靜如嬰兒般。
表現在用“反”上,老子首先是行事欲反,鑒于常人“欲先”,老子卻“后其身而身先”(《老子·七章》),鑒于常人經情直行,老子卻“將欲取之,必固予之”。吳澄說:“老子言反者道之動,又謂玄德深矣遠矣,于物反矣,其道大抵與世俗之見相反,故借此數者相反之事為譬,而歸于柔弱勝剛強之旨。”(《道德真經注》)
其次是觀念欲反,即如《淮南子·道應訓》中提到的,為了防止別人妒之、惡之、怨之,自己就:“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所以老子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這種觀念欲反還表現為:“夫存者不以存為存,以其不忘亡也;安者不以安為安,以其不忘危也;故保其存者亡,不忘亡者存;安其位者危,不忘危者安。”(王弼《老子指略》)
老子這種用“反”還同樣與世俗取向相反,服從于“道”的“卑謙”、“處下”原則。如高與下,必取下;貴與賤,必取賤;柔與剛,必取柔;弱與強,必取弱。于是這“用弱”也成其必然。這用“弱”又與老子觀察自然水弱善勝,欲法自然必用其“弱”有關。而它(“弱”)直接標以虛柔靜默退讓,并輔之以儉慈,于是這樣不傷于物,不傷于物則無往而不入,故雖“弱”卻未必“弱”。所以老子說:“柔弱勝剛強。”
接下去老子講到“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對此,蔣錫昌、張松如兩位將這二句與前二句聯系起來解釋。張松如引蔣錫昌的話說:“有即有名,無即無名。此言天下之物生于有名,而有名又生于無名也。天下之物生于有名,乃道動之向前進;有名生于無名,乃道動之向后返。二句文誼,正與首句相應。”張松如又接著說:“蔣說是也……不過,如謂天下之物生于有名,乃道動之向前進,固可;如謂有名生于無名,乃道動之向后退,則未必。蓋從無名中分化出有名,仍是向前進,同從有名中分化出萬物來,還是同一方向;如謂從有名返諸無名,當然就可以說是道動之向后返了。此二句假如一定要同前二句相連屬,那么,一則固然反映了‘反者道之動’,二則也反映了‘弱者道之用’。無名之于有名,有名之于萬物,相對說來,皆處于更抽象、更少規定的地位,亦即屬于較弱者的一方面。前后四句,內在聯系是很密切的。”(《老子說解》)
而對“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張松如直接作“有無相生”解釋:“天下萬物都是永遠運動著的一定的物質的運動形態,如以此形態為‘有’,則在此一形態產生之前為‘無’,在此一形態消滅之后亦為‘無’。所以說有生于無,又復歸于無。”(《老子說解》)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