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衢州三怪原文及翻譯
原文
張握仲從戎衢州[1],言:“衢州夜靜時,人莫敢獨行。鐘樓上有鬼,頭 上一角,象貌獰惡,聞人行聲即下。人駭而奔[2],鬼亦遂去。然見之輒病, 且多死者。又城中一塘,夜出白布一匹,如匹練橫地。過者拾之,即卷入水。又有鴨鬼,夜既靜,塘邊并寂無一物,若聞鴨聲,人即病。”
翻譯
張握仲曾從軍在衢州駐防,說:“衢州夜深人靜后,沒人敢在街上獨自行走。傳言鐘樓上有鬼,頭上長角,相貌猙獰兇惡。聽到人的走路聲,就從鐘樓上飛撲而下。行人驚駭?shù)靥幼吆螅硪搽S著離開。但見鬼的人往往得病而且很多都死了。
又:城中有個水塘,夜里會從水中悄悄伸出一匹白布,像白練一樣橫在地上。行人如果撿拾,就會被白布卷入水中。塘中還有鴨子鬼,夜深后,水塘邊什么東西也沒有,一片死寂。行人如聽到鴨子叫。就會得病。”
注釋
[1]衢州:舊府名,治所在今浙江省衢縣。
[2]駭:據(jù)二十四卷抄本,原作“馳”。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又名柳泉居士,聊齋先生,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重。屢應(yīng)省試,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寶應(yīng),居鄉(xiāng)以塾師終老。家境貧困,接觸底層人民生活。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shù)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并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dāng)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guān)于農(nóng)業(yè)、醫(yī)藥等通俗讀物多種。還有文集13卷400多篇,詩集8卷900多篇,詞1卷100多闋,以及俚曲14種、戲3部、雜著5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