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三十七章》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 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①。侯王若能守之②,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③,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④。鎮之以無名之樸⑤,夫將不欲⑥。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注釋〕?、贌o為:順其自然,無所作為,不妄為。王弼注:“順自然也?!睙o不為:王弼注:“萬物無不由為以治以成之也”,是說由于不妄為而沒有一件事不是它所為的?!暗馈背o為而無不為:帛書甲乙本作“道恒無名”,與《三十二章》“道常無名”同。 ②守之:守道。 ③欲:欲望。作:《廣雅·釋詁》:“作,生也?!?④鎮:帛書乙本作“闐”?!版偂?、“闐”古通用,鎮伏、鎮定的意思。無名之樸:指道。 ⑤鎮之以無名之樸:諸本均作“無名之樸”,而帛書乙本作“闐之以無名之樸”,據帛書乙本補上“闐之以”三字,并改“闐”為“鎮”。 ⑥夫:指人。
〔賞析〕 本章老子提出“道”之“無為而無不為”的原則,并將此推行到社會,認為理想的社會政治也將是無為而自化,不欲而自定的。
老子在相關章節曾講到:“道”養育萬物,但“道”從不干涉萬物,從不期望它的養育物去做他們不愿做或不該做的事,就像土壤養育植物,土壤任憑種子隨時吸取養料,卻從不期望從中得到些什么;“道”像天地一樣,于物從不厚此薄彼,“道”無意識于去養育什么或扶植什么,“道”于萬物不帶有任何意識,因此“道”是無為而不妄為的。也正因為“道”無意識去養育什么或扶植什么,所以“道”又是無所不為的,故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崩献又溃河幸庾R去養育什么或扶植什么,就必定是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也必定是厚此薄彼,也必定會取舍分明,也必定會出現偏差,就像向陽與背陽下的植物出現的反差一樣。
由此,老子以“天道”喻“人道”,也要君主侯王持守此道:無為而無不為。認為只有這樣,萬民將自化和自定,不會出現靈王好細腰而國人多餓死的現象。老子認為這才是理想的政治。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說:“老子一再強調統治者的態度應出于‘無為’——順任自然而不加以干預——讓人民自我發展,自我完成。”
然而,老子又似乎感到社會中的“無為”不同于自然界的“無為”,有意識的人不會像無意識的物那樣自然生滅,有意識的人是會極力自我變化發展,會延“生”、飾“偽”、適“欲”。這就是老子本章說的“化而欲作”。而到了此時,老子卻又“有為”了,提出:“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蔽涸础独献颖玖x》說:“無名之樸者,以靜鎮動,以質止文,以淳化巧,使其欲心雖將作焉不得,將釋然自反而無欲矣;無欲則靜,靜則正而返于無名之樸矣。所謂我無欲而民自樸,我好靜而民自正。”所以老子最后說:“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p>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