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讀后感50字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詩經讀后感50字篇一
老師、爸媽都這樣對我說:“五年級了,你差不多要認識文言文了,探索、體會古人的思想了。”剛寒假,外公就領著我去新華書店,請來了她——中國文化之源《詩經》。
敞開書頁,粗閱一番,倒覺得文言文並不那么單調、乏味、古板、難懂。它的字里行間滲透出來的魅力卻是那么無窮。雖然書中也有注解,但是我倒覺得:毎個人必須自個兒去品讀、去品味、去作出自己別樣的解釋。
或許,文言文就是“之乎者也” ;就是一些念不出的生字拗詞;就是突然發現,凸現在明星歌里、網絡語中的'成語出處;就是低語細聲的“衛風” 、“王風” 、“大雅” 、“小雅” 的《詩經》格調;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七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卸,莫不靜好。”的古人含情脈脈的情感;就是賦比興的手法、風雅頌的國風……簡直目不暇接、愛不釋手!《詩經》中,小雅調里的《黃鳥》是我最喜歡的詩韻,詩人述寫黃鳥二次:頭一次用直鋪筆法勸黃鳥不要吃自己存下的食糧,讓它飛回故鄉問候親人;其次借黃鳥處境比喻自己在異鄉的遭遇,抒發一位異鄉人不能在當地得到公正美好待遇而迸發出的怨恨,和思念故鄉的心情。
細細品讀《詩經》,書有散發出不僅思鄉之情、愛慕之情、望子成龍、還有描寫國政、家庭、友情、離別……眾多喜怒哀樂、情感交織在一起,澆灌了讀者的心田,牽引了讀者的視線,薰陶了讀者的情。
多多去翻翻老祖宗留下的瑰寶吧!去認識文言文,品味一下古人之情感,真的很快樂哩!
詩經讀后感50字篇二
國風召南鵲巢
先秦:佚名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于歸,百兩御之。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之子于歸,百兩將之。
維鵲有巢,維鳩盈之。之子于歸,百兩成之。
這是一首婚禮上唱賀的喜歌。可以看出,這是一場盛大而奢華的婚禮:百兩御之百兩將之百兩成之。男家派百輛車馬迎娶,女家派百輛車馬送親,眾賓客用百輛車馬見證他們結合。
也許在這里的百兩只是個虛指之數,但仍然能完美體現出這場婚禮的隆重。可是問題的重點再于這場婚禮的男女主人公是誰?鵲和鳩到底指的是什么人?什么身份?
一種解釋是:鵲為男方,蓋好了房子,迎娶鳩這位女人住進來,居之方之盈之,證明這個雀巢是鳩最好的歸宿。這也告訴我們婚嫁中男方需得準備供鳩居住的房子。
另一種解釋是:鵲并不指男方,而是指男方的原配夫人。鵲辛辛苦苦經營的巢,被鳩這個后進門的妾或平妻占據,而且是用一場空前浩大的婚禮來宣告鳩的勝利。
不論那種解釋,都不能否認這首詩是婚禮進行曲的存在。本詩從御之將之成之的順序,逐一羅列,敘述了這場婚禮是如何被眾人見證,如何神圣不可推翻。
如果是前者,無疑表達的是一種喜悅和祝福。如果是后者,則體現了一位妻子眼睜睜看他娶別人、眼睜睜看他入了洞房門的怨憤和絕望,用多數人喧鬧來映襯一個人的`悲哀。
本詩運用了以點代面的手法,一場婚禮何其繁縟,而作者只從百兩車馬來做描述點,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描述婚禮細節。這種手法做到了所謂的四兩撥千斤妙處。
用三個百兩體現婚禮的熱鬧,更凸顯出另一方的清冷寂寞。嚴重的反差,既表達的鵲無聲的悲哀,做到了大音希聲的功效,也揭示出一夫多妻的男權社會之丑陋。
詩經讀后感50字篇三
我們真的應該慶幸我們擁有了這么一部古老的詩集,在歲月長河中穿行的過程中,周圍的空氣和他摩擦,已經形成了巨大的電光雷火。四字的組合,就是中國文化的方陣,四聲鏗鏘,擲地有聲;賦比興的成熟,拓展想象,催生情感,我們的腦海一朵朵思維浪花耀眼生光;淑女形象,古典情節,凝聚成一塊塊富有意味的礁石,屹立成林,璀璨生花。
可是,現在,我們的河流面臨著斷流的困境。漢字在電腦文化面前大有退縮為只有語言符號功能的磚頭,齊整規一,用來堆砌同一種類的高樓大廈,詩意被用來嘲笑不懂事故的瘋子。那位伊人在哪里?還有沒有蒹葭之岸?那種蘊藉綿長的情致哪里去了?我們的生命除了鈔票還剩神么?
這也是一條母親河,發源于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先民的心靈中,經風雨,歷磨難,成為中華民族生命皈依的文化、情感、審美的.大河。我們是這條河里的一條魚,因為宿命的連接,我們無法超越水源而存活。不少魚認為,自己已經成為了一只鷹,天空是自己的家鄉和歸宿。但是,他們忘了,作為我們不能長出翅膀,這是我們生存于天空的劣勢卻是生存于大河的優勢。回到大河,我們快樂無比。一條魚的生命靈魂里只能有一條大河,其他的水源都是暫時的棲身繁衍之地。
《詩經》是我們文化、情感、審美的“圣經”,是一種生命基因,一種靈魂酵母,《詩經》是我們的另一條母親河。我們彼此的區別僅僅在于,君住大河頭,我住大河尾,我們共飲一河水。
長江已經被我們轉化用做照明了,因為我們的黑夜太漫長了;而我們現在的心情越來越浮躁,我們的情懷越來越失去古典意味,我們因為進步而越來越不快樂。
《詩經》之河斷流之日,中國文化被截斷之時!
詩經讀后感50字篇四
這是《詩經·衛風·竹竿》里的一句:“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在《詩經》中有很多我喜歡的篇章,如《子衿》、《雞鳴》、《葛生》、《蒹葭》、《采薇》……《竹竿》比起前者并不是更負盛名,恰恰相反,它可以說并不是很有名聲,廣為人知的篇章。它的詞句也不算最優美的,事實上在《詩經》內的大部分詩句也都偏向質樸清雅。可我依然選擇《竹竿》里的一個短句“淇水在右”來作為新摘錄本的'題目。
《竹竿》大致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名衛國女子出嫁遠離故鄉,她回憶起家鄉的河流,少女時出游的情景,但現在已遠離了這些回憶,只能駕車出游,以解思鄉之愁了。因而我覺得這首詩很動人。那衛國女子懷念故鄉,也是在懷念著故人,少年時玩耍嬉戲的快樂回憶啊,她悲嘆著,許是在嘆時光吧?
我發覺,世人的年華,也終像那條淇水。沿著河畔歡快地跑過去,就再無回來的路可尋了。我們的“成長”,也是如此,總會遺失什么寶物,很久很久以后才驚悟沒有好好地揮別。可是沒事的啊,請你看那“淇水在右”。故鄉的河流,一直在你身旁同行。
至于為什么是“淇水在右”,而不是同篇的“淇水滺滺”,這是因為我的小私心啦。我的故鄉在南方的城,而我是南方的人。“水以北為左,南為右。”淇水是向著南方而流的。僅管我知道淇水離南城并不近,也只是位置靠南面而已,并不是真的流到南城來,只是我的一廂情愿罷了。古代,南方是蠻荒之地,而現在我只愿傍故鄉南城而居。
淇水在右,是寄托著我無數想象和美夢,感悟和思緒的詩篇呢,所以我私自決定把它作為我的摘錄本的名字。還但愿原作者不要介意。
詩經讀后感50字篇五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古人穿衣打扮的規定十分嚴格,必須按不同社會階層的要求而穿著。漢代以前,商人不得穿絲綢,只能穿葛麻。戰國時期的呂不韋因為是商人而備受歧視,所以投機政界,以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身份。而讀書人的地位一直很高,可以穿著當時很優雅高貴的青色衣服。因此,詩中“青衿”指代書生,后成為文人賢士的雅稱。
《子衿》的作者應該是一女子。有一些日子沒見到心儀的人,心里有些擔憂。女子走上城頭,想借著登高,看看是否你能看到他的身影。然而,眼前千帆過盡,總不見心中的青青子衿。為什么還沒有來?女子心里一遍遍嘀咕,一次次踮起腳來張望,一點焦急,一點固執,一點失落,一點嗔怨。“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女子的相思之深躍然紙上。
如果說思念是有顏色的話,那一定也是青色的。《毛傳》說:“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也許在古代女子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關于青衿書生知己的夢幻。也難怪,從古至今流傳的愛情故事中,男主角幾乎都是書生。《牡丹亭》中的柳夢梅、《西廂記》中的張生、《桃花扇》中的侯方域,等等。
《子衿》中的女子是這樣的思慕、等待、張望著“青衿”,一往情深深幾許,自古以來女子就是深閨寂寞人。常言道,癡男怨女,為何女子要怨,想來也是那癡情的男子遲遲不肯交付真情。君不見,夕陽西下,還有女子的翹首期盼。
詩經讀后感50字篇六
我們真的應該慶幸我們擁有了這么一部古老的詩集,在歲月長河中穿行的過程中,周圍的空氣和他摩擦,已經形成了巨大的電光雷火.四字的組合,就是中國文化的方陣,四聲鏗鏘,擲地有聲;賦比興的成熟,拓展想象,催生情感,我們的腦海一朵朵思維浪花耀眼生光;淑女形象,古典情節,凝聚成一塊塊富有意味的礁石,屹立成林,璀璨生花.
可是,現在,我們的河流面臨著斷流的困境.漢字在電腦文化面前大有退縮為只有語言符號功能的磚頭,齊整規一,用來堆砌同一種類的高樓大廈,詩意被用來嘲笑不懂事故的瘋子.那位伊人在哪里?還有沒有蒹葭之岸?那種蘊藉綿長的情致哪里去了?我們的生命除了鈔票還剩神么?
這也是一條母親河,發源于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先民的心靈中,經風雨,歷磨難,成為中華民族生命皈依的文化、情感、審美的大河.我們是這條河里的'一條魚,因為宿命的連接,我們無法超越水源而存活.不少魚認為,自己已經成為了一只鷹,天空是自己的家鄉和歸宿.但是,他們忘了,作為我們不能長出翅膀,這是我們生存于天空的劣勢卻是生存于大河的優勢.回到大河,我們快樂無比.一條魚的生命靈魂里只能有一條大河,其他的水源都是暫時的棲身繁衍之地.
《詩經》是我們文化、情感、審美的“圣經”,是一種生命基因,一種靈魂酵母,《詩經》是我們的另一條母親河.我們彼此的區別僅僅在于,君住大河頭,我住大河尾,我們共飲一河水.
長江已經被我們轉化用做照明了,因為我們的黑夜太漫長了;而我們現在的心情越來越浮躁,我們的情懷越來越失去古典意味,我們因為進步而越來越不快樂.
《詩經》之河斷流之日,中國文化被截斷之時!
詩經讀后感50字篇七
“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歡這句話,因為它不是從前那天真到可恥的誓言,而是我們心里曾響過的聲音,我們在一起曾唱過的歌謠。唯美中帶有一點凄涼,讓人回味無窮!
輕輕地翻開《詩經》那本冰封的古書里,蘊藏著厚重的感悟。靜靜地讀著悠揚的詩詞,飽含著的是哀婉與凄艷。細讀這本書,你會發現,豪放是外骨,憂傷才是靈魂。思無邪只不過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夢。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做筆記,因為這本書濃縮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與思潮。
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悄然落淚,因為它給予我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讓我懂得了真諦,學會了去面對,去等待。如果說詩三百是前人要我們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應該懂得珍惜。這本書里記錄著許許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總演繹著悲劇,但它敘述的令人驚嘆不已。也許是這樣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瞧這動人的描寫,清澈如泉水,艷的讓我想起了一位絕代佳人--息媯。她被世人稱之為“桃花夫人”,因為她長得猶如桃花般嬌艷欲滴,靜婉美約,容貌絕倫,可她的命運卻不堪回首,他的艷美而亡三國,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傾國容貌,都使后人無法忘記。
欲望總會占領人心的某些領域,但并非無法觸碰。當我們靜下心來,問問自己,來人世間為了什么,一切就會清楚了。經典之作,固然有經典之處,而《詩經》卻恰恰寫盡了人心所向,世間所惱。
這是一本受益終身的良書,它沉浸在人類內心深處,并得到永恒!
詩經讀后感50字篇八
小雅·苑柳
有苑者柳,不尚息蔫。上帝甚蹈,無自匿焉。俾予靖之,后予極焉。有苑者柳,不尚愒qi(休息)焉,上帝甚蹈,無自瘵zhai(病)焉。俾予靖之,后予邁焉。
有鳥高飛,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遏予靖之,居以兇矜。這是一首表達了憤懣的詩歌,詩歌作者控訴了一起同生共死的打天下后謀求權威后的人反復無常的性情。
讓他琢磨不透而又深感恐懼的心情,茂密的柳樹在水塘邊郁郁蔥蔥,綠茵喜人,但是如果行人想要去依附著去休息,去躲個蔭涼,去享受下詩情畫意,說不定就會被雷劈,也會被樹上的蟲子所侵擾,被樹枝所傷害。
不要被“大樹底下好乘涼“所幻想,大樹的偉岸是它自己的事情,與你無關。如果想到大樹底下去乘涼,不如自己變成大樹。
基于這樣的想法,他看著昔日一起奮斗的伙伴坐在高位上,但是對于他而言是咫尺天涯的無法逾越的鴻溝和距離。
因此他發出了鳥兒也有依附于天的'時候,為什么讓他參與國家要務的管理設計,但是去無人可以商榷和依附的哀鳴。內心翻江倒海的可見一斑。
其實,他誤會了上層人物,任何一個人經過千難萬險后達到某個位置,勢必會成為驚弓之鳥,對任何人都是防范心態,因為被設計,被陷害的日子他們經歷太多了。因此對于旁人的不信任就成了他們的常態。
詩經讀后感50字篇九
中華經典——《詩經》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華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詩經》作為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載體,是人類文明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與根。《詩經》所蘊含的寶貴哲理,可以成為我們一生的文化資產。
今天,我讀了詩經中的名篇《碩鼠》。《碩鼠》是一首政治諷喻詩。這首詩運用比擬手法把壓榨人民的統治者惟妙惟肖地比作大老鼠,發誓要離開它,表現出了無比憤慨的階級對立情緒。這個比喻把剝削階級貪婪、殘忍、寄生的本性以及人民的反抗意識反映得淋漓盡致。同時,作者又加以夸張,突出了“碩鼠”由于貪吃而體態肥碩,借以突出了剝削階級的貪得無厭,使形象更加鮮明、生動。
這首詩共分三章,每章八行。各章均重疊“碩鼠”,把剝削階級丑惡的.面目揭露無余,也強烈地抒發了被剝削者切齒痛恨他們的仇視情緒。令我為之感慨萬千。
更為重要的是,這首詩每章的末兩句“樂土樂土,爰得我所”表達了一種向往、追求沒有剝削、壓迫,充滿歡樂的人間樂土的社會理想。這就是人們抗拒階級壓迫和剝削、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社會的思想感情。后世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正是這樣一片樂土。
是啊!這些不勞而獲的人不種不獵,卻占有大量財富,過著寄生的生活,而勞動者卻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太不公平了!
勞動最光榮!我鄙視那些不勞而獲、巧取豪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