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原文佳句
【第1句】: 蘭亭序集名句賞析40~50字
《蘭亭集序》,又題為《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nèi)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所賦詩作編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并抒寫由此而引發(fā)的內(nèi)心感慨。
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詩序》影響很大,其成就又遠(yuǎn)在《金谷詩序》之上。
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diǎn)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著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和周圍景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
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yuǎn)及近,轉(zhuǎn)而由近及遠(yuǎn),推向無限。先寫崇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zhuǎn)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tài),動靜結(jié)合。
然后再補(bǔ)寫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yáng)的春風(fēng),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diào)歡快暢達(dá)。
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并”。 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別離,所謂“興盡悲來”當(dāng)是人們常有的心緒,盡管人們?nèi)∩岵煌郧楦鳟悺?/p>
剛剛對自己所向往且終于獲致的東西感到無比歡欣時,但剎那之間,已為陳跡。人的生命也無例外,所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語)、“老冉冉其將至兮”(屈原語)、“人生天地間,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
每當(dāng)想到人的壽命不論長短,最終歸于寂滅時,更加使人感到無比凄涼和悲哀。如果說前一段是敘事寫景,那么這一段就是議論和抒情。
作者在表現(xiàn)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嘆中,流露著一腔對生命的向往和執(zhí)著的熱情。? 魏晉時期,玄學(xué)清談盛行一時,士族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為口實(shí),故作放曠而不屑事功。
王羲之也是一個頗具辯才的清談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與一般談玄文人不同。他曾說過:“虛談廢務(wù),浮文妨要”(《世說新語·言語篇》)在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確地指斥“一死生”、“齊彭殤”是一種虛妄的人生觀,這就明確地肯定了生命的價值。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樸實(shí)、不事雕飾的風(fēng)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范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
句式整齊而富于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 總之,這篇文章體現(xiàn)了王羲直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xué)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給后人以啟迪、思考。
【第2句】: 《蘭亭集序》 原文
【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寫作背景】 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當(dāng)時名士孫綽、謝安和釋支遁等四十一人,為禊事活動,在蘭亭宴集。
與會的人士都有詩作,事后把這些詩篇匯編成集,《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所寫的序言。序,文體名,是對書籍和文章舉其綱要、論其大旨的一種文字,相當(dāng)于引言。
【作者簡介】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東晉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住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曾任江州刺史、會稽內(nèi)史、右軍將軍等職。
他書法精絕,為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有“書圣”之稱。【蘭亭淺析】 《蘭亭集序》,又題為《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nèi)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所賦詩作編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并抒寫由此而引發(fā)的內(nèi)心感慨。
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詩序》影響很大,其成就又遠(yuǎn)在《金谷詩序》之上。
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diǎn)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著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和周圍景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
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yuǎn)及近,轉(zhuǎn)而由近及遠(yuǎn),推向無限。先寫崇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zhuǎn)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tài),動靜結(jié)合。
然后再補(bǔ)寫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yáng)的春風(fēng),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diào)歡快暢達(dá)。
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并”。 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別離,所謂“興盡悲來”當(dāng)是人們常有的心緒,盡管人們?nèi)∩岵煌郧楦鳟悺?/p>
剛剛對自己所向往且終于獲致的東西感到無比歡欣時,但剎那之間,已為陳跡。人的生命也無例外,所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語)、“老冉冉其將至兮”(屈原語)、“人生天地間,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
每當(dāng)想到人的壽命不論長短,最終歸于寂滅時,更加使人感到無比凄涼和悲哀。如果說前一段是敘事寫景,那么這一段就是議論和抒情。
作者在表現(xiàn)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嘆中,流露著一腔對生命的向往和執(zhí)著的熱情。? 魏晉時期,玄學(xué)清談盛行一時,士族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為口實(shí),故作放曠而不屑事功。
王羲之也是一個頗具辯才的清談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與一般談玄文人不同。他曾說過:“虛談廢務(wù),浮文妨要”(《世說新語·言語篇》)在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確地指斥“一死生”、“齊彭殤”是一種虛妄的人生觀,這就明確地肯定了生命的價值。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樸實(shí)、不事雕飾的風(fēng)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范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
句式整齊而富于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蘭亭來龍去脈】 會稽山水清幽、風(fēng)景秀麗。
東晉時期,不少名士住在這里,談玄論道,放浪形骸。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農(nóng)歷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 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舉行風(fēng)雅集會,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謝安、辭賦家 孫綽、矜豪傲物的謝萬、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獻(xiàn)子、凝之、渙之、玄之等四十 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細(xì)雨綿綿的雨季,而這一天卻格外晴朗,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惠風(fēng) 和暢,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靜宜人。蘭亭雅集的主要內(nèi)容是“修禊”,這是我國古老 的流傳民間的一種習(xí)俗。
人們于農(nóng)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邊舉行祓祭儀式, 用香薰草蘸水灑身上,或沐浴洗滌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災(zāi)與不祥。 蘭亭雅集的另一個項(xiàng)目是流觴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然后由書僮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滯了,誰得賦詩,若吟不出詩,則要罰酒三杯。
這次蘭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詩兩首,十五人成詩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詩各罰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兒子王獻(xiàn)之也被罰。
【第3句】: 蘭亭集序原文
蘭亭集序原文為繁體字,并不是我們所學(xué)過的簡體字,原版如下:蘭亭集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簡體字版如下:蘭亭集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擴(kuò)展資料:書法賞析談?wù)撐簳x書畫藝術(shù)。
人們總會將它與“形神之辯”的審美趣尚相聯(lián)系起來,從“形神兼?zhèn)洹卑l(fā)展到“離形神似”,講求自然。順乎神理,在藝術(shù)上這是形式表現(xiàn)和精神內(nèi)涵的關(guān)系,既有道家的“飄逸”,又有儒家的“文質(zhì)”。
華美與質(zhì)樸的相結(jié)合,由此產(chǎn)生中國傳統(tǒng)書畫藝術(shù)的“形神兼?zhèn)洹钡乃囆g(shù)品格。后來又將它上升到“得意忘形”的境界,使書畫藝術(shù)從對外在客觀世界的表現(xiàn)轉(zhuǎn)向人的內(nèi)在精神世界的抒發(fā)。
這在晉代的書法藝術(shù)中就出現(xiàn)了追求“韻”的審美趣尚。從流傳的晉書墨跡來看,晉人尚韻,其主要表現(xiàn)為自然天成、和諧暢達(dá)的柔性美。
王羲之就是晉代書法的杰出代表,后世尊為“書圣”,其《蘭亭序》法帖也被尊崇為“天下第一行草”。 《蘭亭序》是王羲之47歲時的書作,記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會聚蘭亭(今浙江紹興西南蘭清)盛游之事,其書從容嫻和,氣盛神凝。
據(jù)傳唐太宗李世民酷愛其書法,認(rèn)為《蘭亭序》是“盡善盡美”之作,死后將它一同葬入陵墓。現(xiàn)傳《蘭亭序》之真?zhèn)危羞^大爭論,幾乎要挖李世民的墓了。
但是《蘭亭序》的藝術(shù)價值卻是一致公認(rèn)的。宋米芾詩云:“翰墨風(fēng)流冠古今,鵝池誰不愛山陰;此書雖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萬金。”
歷代書家摹本不下幾十種,也是書法史上少有的文化現(xiàn)象。《蘭亭序》在王書中雖不及其行草書札,但作為一種典雅、雙逸、瀟灑的時代風(fēng)格是無人能超越或與之相伴的。
那種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雙逸的風(fēng)神,變化多端的筆法,縱橫自如的取勢,使后世學(xué)書者感到面對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測的城樓,往住不得其門而入。單看其用筆的豐富,就有藏鋒、稱飾、掛筆回鋒,牽絲、映帶、由方轉(zhuǎn)圓、由圓轉(zhuǎn)方等種種奇妙變化,有些橫與波挑又帶有隸書遺意,變化莫測,時出新愈,平和之中見奇縱,這也是《蘭亭序》永久的藝術(shù)魅力所在,所謂“不激不勵,風(fēng)規(guī)自遠(yuǎn)”(唐·孫過庭語)正應(yīng)是對《蘭亭序》之神最恰當(dāng)?shù)脑u語。
《蘭亭序》為行書帖,但從其圓轉(zhuǎn)流美的行書字體中可以感覺到東晉楷法的完備,在妍美的行書中隱含著楷書的骨力。南朝的楷書很發(fā)達(dá),但從王羲之的傳本來看,其突出成就顯然在行、草方面。
與漢魏、西晉比較,王羲之書風(fēng)的最大特征是用筆細(xì)膩而結(jié)構(gòu)多變,過去的書風(fēng)都走古拙一路。如《平復(fù)帖》,而王羲之卻能把書法技巧由純出乎自然而引向較為注重華美而達(dá)到精致的境界,與古拙相對而為“秀媚”。
將這種充溢韻致的書風(fēng)與《蘭亭序》描寫的良辰美景珠聯(lián)璧合,有一種微妙的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境界。作者置身于“祟山峻嶺、茂林修竹”之間,“極視聽之娛”,抒發(fā)樂山樂水之情;與友人雅集,筋詠賞景之際,或悲或喜,情感跌宕,嘆人生苦短,良辰美景不常,情景交融,文思噴發(fā),乘興書之,為中華民族文化留下了曠世杰作。
《蘭亭序》的可貴之處就在于自然形態(tài)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諧的結(jié)合,似乎有天機(jī)入神,走筆如行云流水,進(jìn)人書藝的最高境界。據(jù)說后來王羲之又寫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