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資料和格言匯集80句
關(guān)于孟子的名言名句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guān)于孟子的名言名句,歡迎閱讀!
【第1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第2句】: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第3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4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第5句】: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第6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第7句】: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第8句】: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第9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第10句】: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第11句】: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第12句】: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第13句】: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第14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第15句】: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
【第16句】: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第17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第18句】: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第19句】: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第20句】:王顧左右而言他。
【第21句】:弈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第22句】: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第23句】: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第24句】: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第25句】: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第26句】: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第27句】: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第28句】:為淵驅(qū)魚者,獺也;為叢驅(qū)爵者,鹯也。
【第29句】: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第30句】: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第31句】: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第32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33句】: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第34句】: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也。
【第35句】: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第36句】: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第37句】: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第38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第39句】: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第40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第41句】: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第42句】: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第43句】: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第44句】: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xué)。弗若之矣。
【第45句】: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于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
【第46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第47句】: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第48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49句】: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第50句】: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第51句】:權(quán),然后和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第52句】:人若無志,與禽獸同類。
【第53句】: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第54句】: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第55句】: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第56句】: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第57句】: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第58句】: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拓展:孟子簡介
孟子,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子居),戰(zhàn)國時期鄒城(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圣公”,尊稱為“亞圣”,《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dǎo)“以仁為本”。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寡人之于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
個人影響
孟子約在齊威王時到過齊國。似于同時又到過魏,曾先后見過魏惠王及魏襄王。在齊宣王時又到齊。他還去過滕、薛、宋、鄒、梁等國。《史記》說孟子時,秦、齊諸國用商鞅、田忌等人,以富國強兵和攻伐為事,而孟子所述乃“唐虞三代之德”,被認為“迂遠而闊于事情”而不受重用,故孟子與其門徒萬章等人著書立說。但據(jù)《孟子》所記,孟子到魏,受到魏惠王的禮遇,并向孟子請教治國之道。孟子在齊,宣王任之為上卿,“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以傳食于諸侯。”則齊必能采用其部分學(xué)說和主張。
《漢書·楚元王傳贊》說:“自孔子歿,綴文之士眾矣。唯孟軻……博物洽聞,通達古今,其言有補于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甚至有一首諷刺孟子的打油詩:“鄰家焉有許多雞?乞丐何曾有二妻?當(dāng)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jīng)”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亞圣公”,以后就稱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輯有《孟子節(jié)文》,刪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等。朱元璋曾說“使此老在今日寧得免耶!”并詔告天下說孟子的.不少言論“非臣子所宜言”。下令將孟子逐出文廟。次日錢唐上疏力爭勸阻,加之天文官也上奏文星暗淡無光,于是朱元璋又下一道諭旨:“孟子辯異端,辟邪說,發(fā)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又恢復(fù)了孟子在文廟中的待遇。越南學(xué)者張漢超在文章中說:“為士大夫者,非堯舜之道不陳前,非孔孟之道不著述。”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義、善。孟子的經(jīng)歷和孔子差不多,都是周游列國,去宣傳自己的思想,但是因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這條建議不被大部分的君王所接受,這樣的狀況保持了很長的一段時間。與此同時,孟子把氣節(jié)也十分看重,“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對于這種嗟來之食,孟子應(yīng)該是不屑一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