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道理的名言警句-經典名人名言警句
關于道理的名言警句
【第1句】: 【太山秋毫兩無窮。巨細本出相形中】出自宋代蘇軾詩《軾在潁州與趙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揚州。三月十日湖成,德麟有詩見懷,次其韻》。太山:即泰山,比喻大的事物;秋毫:指鳥獸新長的細毛,比喻微小的事物。意思是:泰山雖然大,但卻不是最大的;秋毫雖然小,但也不是最小的。泰山的大,秋毫的小,是兩相比較而存在的。
【第2句】: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出自《莊子•天下》。捶,同“棰”,指棍或棒。意思是:一尺長的棍子,每天取一半,永遠也取不完。用來比喻事物的無限可分性。
【第3句】: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出自《老子》。意思是:有和無是相互對立而產生的,難和易是相互對立而形成的。用來比喻事物都是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體現了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關于道理的名言警句)
【第4句】: 【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出自漢代司馬遷《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意思是:月亮到了最圓的時候,就會開始虧損;事物到了極鼎盛的時候,就會走向衰落。
【第5句】: 、【美必有惡,芬必有臭】出自宋代蘇軾詩《顏樂亭》。意思是:有美好的事物就一定會有丑惡的事物,有芳香的東西就一定會有腐臭的東西。比喻事物總會有對立的一面。
【第6句】: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出自宋代蘇軾詩《琴》。匣:指琴盒。意思是:如果說琴聲是從琴上發出來的,那么為什么放在琴盒中它又發不出聲響呢?如果說琴聲是從指頭上發出來的,又為什么不從指頭上傾聽呢?詩句雖很俏皮,但卻極富哲理,比喻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作用的結果。
【第7句】: 【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出自《莊子•駢拇》。意思是:物品,當長則長,長,不為多余;當短則短,短,不為不足。
【第8句】: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出自《老子》。意思是:顯貴的根本是低賤,高大的基礎是低下。說明了貴、賤,高、下的對立和統一。
【第9句】: 【凡物各自有根本,種禾終不生豆苗】出自唐代顧況詩《行路難》。根本:即本質性的東西。禾:在古代專指粟。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性,播種的是粟,絕不會長出豆苗。用來比喻因果間的必然聯系。
【第10句】: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出自《左傳•僖公五年》。輔:頰骨。車:牙床骨。意思是:面頰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沒有了嘴唇,牙齒就會感到寒冷。用來比喻關系密切,利害相關。(關于道理的名言警句)
【第11句】: 【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出自《孟子•告子上》。茍:如果。養:滋養。意思是:如果得到了必要的滋養,什么東西都可以生長;如果失去了必要的滋養,什么東西都可能消亡。
【第12句】: 【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意思是:饑餓的人不會苛擇食物,口渴的人不會苛擇飲料。
【第13句】: 【窺面與盤水則元,于杯則隋.】出自《淮南子•齊俗訓》。元:同“圓”。隋:同“橢”,橢圓。意思是:用盤子里的水照臉,臉是圓的;用杯子里的水照臉,臉就是橢圓的了。用來比喻條件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同。
【第14句】: 【卵之性為雛,不得良雞覆伏孚育,積日累久,則不成為雛】出自漢代韓嬰《韓詩外傳》。雛:小雞。孚:同“孵”,孵化。意思是:雞蛋的本性是可以變成小雞的,但如果沒有好的母雞來孵化,即使時間再長也不能變成小雞。比喻要想獲得成功,除了有好的內在因素外,還需要有一定的外在條件。
【第15句】: 【茂林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出自漢代桓寬《鹽鐵論•輕重》。大塊:大土塊。意思是:茂密的樹林里,不會長出豐茂的草,有大土塊的地里,長不出好的秧苗。用來比喻在強大的勢力面前,弱者會受到侵害和壓制。
【第16句】: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出自《茍子•勸學》。蓬:蓬蒿。涅:黑泥。意思是:蓬蒿長在麻田中,不用扶助,自然挺直:白沙混在黑泥之中,會與污泥一樣成為黑色。說明環境對人的影響。
【第17句】: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出自《左傳•僖公十四年》。也作“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意思是:皮不存在了,毛還在哪兒長呢?用來比喻根本和基礎沒有了,與之相關的事物也就無法生存了。
【第18句】: 巧婦安能作無面湯餅】出自《老學庵筆記》。作,同“做”。意思是:如果沒有米和面,即使再能干的人也做不出湯餅來。用來比喻缺乏必要的條件,人再能干,也無法成功。
【第19句】: 【山中人不信有魚大如木】出自《顏氏家訓•歸心》。意思是:生活在山里的人不相信有魚和樹木一樣大。比喻人的認識是受客觀存在的局限,不能任意否認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第20句】: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出自《莊子•逍遙游》。意思是:如果水積蓄的不夠深厚,那么它就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將大船浮起來。說明基礎不深厚或條件不充足就難以承擔大事。
【第21句】: 【松柏之地。其草不肥】出自《國語•晉語》。意思是:在長滿松柏的地方,草長的就不肥美。用來比喻物不兩盛。意同《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松柏之下,其草不殖。”
【第22句】: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出自《三國演義》:“欲破曹公,宜用火攻”意思是:一切都準備就緒,只差最后一項重要條件了。
【第23句】: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出自《論語•陽貨》。意思是:人類的本性是相近的,只因為后天的習染不同,所以會有很大的差別。說明后天的環境和教育會對一個人的品性產生很大的影響。
【第24句】: 【有風方起浪,無潮水自平】出自明代吳承恩《西游記》。用來比喻任何問題的出現都是有其根源的。
【第25句】: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出自佛教經典《涅槳經》。清代尹會一《呂語集粹•存養》也作:“種豆,其苗必豆;種瓜,其苗必瓜。”意思是:種了什么樣的莊稼,就會收獲什么樣的果實。用來比喻有什么因,就會有什么果。
【第26句】: 【走不以手,縛手走。不能疾;飛不以尾。屈尾飛,不能遠】出自《淮南子•說山訓》。走:跑。縛:捆綁。屈:收縮。意思是:跑雖然不用手,但如果把手綁起來,就跑不快了;飛雖然不用尾巴,但如果將尾巴縮起來,就飛不遠了。比喻任何事物要發揮自己的功能,總要借助于其他的事物。
【第27句】: 【萬物必有盛衰,萬事必有弛張】出自《韓非子•解老》。意思是:萬物都會有茂盛和衰敗,萬事都會有松弛和緊張。說明盛衰、張弛是一切事物的規律。
【第28句】: 【木之折也,必道蠹;墻之壞也,必道隙】出自《韓非子•亡征》。道:原由。蠹:蛀蟲。意思是:木頭斷了,一定是因為里面有蛀蟲;墻倒塌了,一定是因為里面有縫隙。用來比喻事物的變化都有其內在的因素。
【第29句】: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出自《易•豐》。昃:日西斜。食:同“蝕”,虧損。意思是:太陽升到了中午就開始西斜,月亮滿盈后就開始虧損。用來比喻事物盛極則衰,物極必反。
【第30句】: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出自宋代蘇洵《辨奸論》。礎:柱子底下的基石。意思是:月亮的周圍出現了光環,就會刮風;房子的基石濕潤了,就會下雨。比喻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前兆。
【第31句】: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出自《左傳•昭公十一年》。末:樹的末梢。掉:掉轉。意思是:樹梢太大,樹木就必然會折斷;動物的尾巴太大,就必然難以轉身。比喻機構下強上弱,或組織龐大、渙散,以致指揮不靈。
【第32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自晉代傅玄《太子少傅箴》。意思是:接近紅色的東西就會被染紅,靠近黑色的東西就會被染黑。比喻接近好人使人變好,接近壞人使人變壞。
【第33句】: 【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出自《戰國策•秦策》。致至:達到的極致。意思是: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就像冬夏的循環一樣;事物發展到它的極致,就會有危險,就像堆積起來的棋子一樣。比喻物極必反、積高必危。
【第34句】: 【彼一時,此一時也】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意思是:那是一個時候,現在是另一個時候,時間不同,情況也不一樣了。用來說明時勢不同,情況也隨之改變,不能再相提并論了。
【第35句】: 【暑極不生暑而生寒,寒極不生寒而生暑】出自清代魏源《默觚•學篇》。意思是:夏天到了最熱的時候,就不會再生出熱,而只能生出寒冷;冬天到了最冷的時候,也不會再生出寒冷,而只能生出酷熱。比喻事物發展到頂點就會向其對立面發展。
【第36句】: 【履霜,堅冰至】出自《易經•乾傳•坤》。意思是:踩到秋天的霜時,冬天冰凍的日子要到了。比喻目前的一些現象是未來的某些征兆。
【第37句】: 【白日無定影,清江無定波】出自唐代聶夷中詩《勸酒二首》。意思是:太陽不會是靜止不動的,江水也不會是靜止不流的。比喻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的。
【第38句】: 【大廈既焚,不可灑之以淚;長河一決,不可障之以手】出自北周庾信《庾子山集•擬連珠》。灑:澆。長河:黃河。障:堵塞。意思是:大廈已燒起來了,不是用眼淚就可以澆滅的;黃河決堤了,也不是用手就能堵住的。比喻小補無益,無法挽回大勢。
【第39句】: 【千門萬戶瞳疃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出自宋代王安石詩《元日》。瞳瞳:日出光亮的樣子。桃、符:均指桃符,即畫有門神或寫有門神名字的桃木板,古人認為可以避邪。意思是: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人們也將舊的桃符換上了新的。形容一派萬象更新的氣象,現在常用后句說明除舊布新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第40句】: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出自唐代劉禹錫詩《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意思是:春天欣欣向榮的樹林里,新葉催換了舊葉;江河奔騰的流水里,前面的波浪讓給后面的波浪。用來比喻新陳代謝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必然規律。(關于道理的名言警句)
【第41句】: 【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出自《后漢書•陳忠傳》。意思是:輕是重的開端,小是大的起源。常用來勸告人們不要輕視小的事物。
【第42句】: 【雄雞一聲天下白】出自唐代李賀詩《致酒行》。意思是:雄雞一聲報曉,黑暗就過去了,光明就到來了。現在用來比喻對未來充滿信心。
【第43句】: 【大德滅小怨。道也】出自《左傳•定公五年》。意思是:既然別人對我有大的恩德,就不應該計較小的怨恨,這原本就是正確的道理。
【第44句】: 【山銳則不高,水狹則不深】漢代劉向《新序•節土》。意思是:山太陡了,就不會太高;水面太窄了,就不會太深。用來比喻對人要求太過苛刻,就不會得到人心。
【第45句】: 【云厚者。雨必猛;弓勁者,箭必遠】出自晉代葛洪《抱樸子•喻蔽》。意思是:烏云厚實,雨必然下得大;弓弩強勁,箭一定射得遠。
【第46句】: 【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出自《莊子•駢拇》。鳧:野鴨。脛:小腿。意思是:野鴨的腿雖然短,但要給它續上一段,也會使其痛苦;鶴的腿雖然長,但若截掉一段,也會使它悲痛。后用來比喻自然規律不能違背。
【第47句】: 【鉤曲之形無繩直之影】出自晉代葛洪《抱樸子•廣譬》。繩直:筆直。意思是:像鉤子一樣彎曲的東西,不會有筆直的影子。
【第48句】: 【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出自《呂氏春秋•盡數》。戶樞:門軸。螻:《意林》中也作“蠹”,蛀蝕。意思是:流動的水不會變得腐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說明經常運動的東西不容易被侵蝕。
【第49句】: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出自《老子》。飄風:狂風。意思是:狂風不會刮一個早晨,暴雨也不會下一整天。用來比喻來得兇猛,去得也快。
【第50句】: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毫厘:形容極其細微。意思是:開始有毫厘的差錯,到后來就可能相去千里了。說明開始時的一點小錯誤,就可能發展成為后來的大錯誤。
【第51句】: 【覓一落葉而知歲之將暮】出自《淮南子•說山訓》。意思是:看到一經片落葉,就知道快要到年底了。比喻通過事物的某些微小的跡象可以推斷其發展的趨勢和結果。
【第52句】: 【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出自《列子•說符》。意思是:看見出去的,就能知道將要進來的;觀察過去的,就能知道未來的。說明事物有一定的共同性。
【第53句】: 【欲觀千歲,則數今日】出自《荀子•非相》。千歲:年代久遠。數:計算。意思是:要想年代久遠的事,就要先看一看現在。說明歷史發展是有一定共同性的。
【第54句】: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出自宋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意思是:天下的事物,都是有它的規律的。(青樹林文案館www.qingshulin.com)
【第55句】: 【良匠不能斫金,巧冶不能鑠木】出自《淮南子•泰族訓》。斫:用刀斧砍或劈。鑠:熔化。意思是:再優秀的木匠也不能將金屬劈開,再靈巧的鐵匠也無法將木頭熔化。說明做事不能違背其自然規律。
【第56句】: 【三折肱為良醫】出自《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指多次。肱:從肩到肘的部分,也指代胳膊。意思是:多次摔斷胳膊的人,可以成為高明的醫生。說明知識來源于實踐,實踐出真知。
【第57句】: 【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出自漢代揚雄《法言•吾子》。說:同“悅”。戰:戰栗。意思是:本身是羊,即使披上虎皮,還是見到草就高興,見到豺狼就發抖,忘了自己身上披的是虎皮了。用來比喻外表強大而內心恐懼。
【第58句】: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出自清代頤瑣《黃繡球》。意思是:以前的人栽了樹木,后來的人用它來乘涼。比喻前人為后人造福。
【第59句】: 【筑室于道,謀是用不潰于成】出自《詩經•小雅•小晏》。是用:所以。潰:遂。意思是:在大路旁蓋房子,總是征求行人的意見,行人的意見多有不同,所以房子是蓋不成的。
【第60句】: 【眾盲摸象。各說異端】出自宋代釋道元《景德傳燈錄》。意思是:許多個盲人一起摸象,各自說大象像自己所摸到的那一部分。‘比喻片面地看問題,往往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