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鬧五臺山的名人名言-經典名人名言
南懷瑾金剛經說什么: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金剛經》以般若智慧契證空性,破除一切名相,從而達到不執著于任何一物而體認諸法實相的境地。以下是其第六品正信希有分解說。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文喜和文殊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
這是加進來的一個問題,我們把金剛經放輕松一點,當作是師生問答的記錄,或者當成一個劇本,不要像念書一樣死板,要把心扉打開一點去了解。現在佛告訴須菩提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如果你夢中看到了佛,或者佛真的站在云端上,那你就著魔了;那不是真見佛,你盡管拿石頭去丟他,拿金剛經打他,你可以說:是你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跑來干什么?
當年有一個故事,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喜禪師,從小出家,三十幾歲開始參禪,總不能開悟,于是他從南方三步一拜,拜到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的道常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智慧第一,釋迦牟尼佛和許多佛菩薩,多生累劫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大家求智慧、想開悟,都是三步一拜去朝五臺文殊道常也有人拜了三年兩年才拜到,為的是要見文殊菩薩。
話說這位文喜和尚拜到了五臺山金剛窟,看見一個老頭子牽一頭牛,胡子白白的,頭發也是白的,請他到他的茅蓬喝茶,問他道:和尚你了不起啊!三步一拜是從那里來的?文喜說南方來的,想求見文殊菩薩。老頭子說:南方佛教怎么樣?他回答說:南方佛教麻麻胡胡,所以到這里來,想求見圣人……你們北方五臺山的佛法怎么樣?老頭子說:龍蛇混雜,凡圣同居啊!
其實整個世界人類社會,都是有圣也有魔,都是龍蛇混雜,凡圣同居。文喜問道:五臺山一共有多少出家人啊?這老頭子說:前三三與后三三。這一句話,千年來也沒人知道他講什么?一般修道的人就講,前三三與后三三,這就是要人修氣脈呀!后面有三關,尾閭關、夾脊關、玉枕關。前面是印堂呀,守竅的靈門關,這里是什么關,那里是什么關,都是講這個。其實這個可以作話頭參,前三三與后三三就是禪宗的話頭。
那么兩個人談到這里,老頭子就問文喜佛法,這位文喜和尚卻答不出來;老頭子皺了一下眉頭,叫聲:均提,送客。茅蓬后面出來一個童子就說:法師你請吧!就把和尚送出茅蓬外了。這個文喜和尚正回頭要道謝,就看到文殊菩薩騎一只獅子站在空中。
可嘆這位文喜,千里迢迢,三步一拜要見文殊,這時才發現原來與文殊菩薩當面對談而不自知,真是后悔莫及,痛哭流涕。以后,文喜發憤努力,終于大徹大悟。文喜悟了以后,到叢林下做苦工,就是部隊里所稱的伙夫,大陸上禪林中就叫作飯頭。飯頭的工作很辛苦,一個廟子中千人吃飯,那個大叢林的飯桶,像我這種個子啊,站在鍋里頭,從外面絕對看不見人。要煮一千多人吃的飯菜,所用的鍋鏟之重,如果沒有練過武功的人,拿都拿不動。所以少林寺學功夫,只要能燒三年飯,你武功就不得了啦!米要整袋倒進鍋去,要攪的時候,要有武功才能轉得動那個鍋鏟。文喜禪師因為自己悟了道,愿意發心為大家做苦差事,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這就是菩薩道。
有一天文喜在做飯的時候,文殊菩薩在飯鍋上現身,還是騎他那只獅子,在飯鍋上跑圈。文喜看到文殊菩薩,就是當年在五臺山金剛窟看到的那個老頭子,他拿起鍋鏟一邊就打過去,一邊嘴里說: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你跑來這里干什么?你是你,我是我。文殊菩薩的那個化身飛到空中一笑,說:‘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苦瓜當然連根都是苦的啦,這個甜瓜當然連那個蒂都是甜的。修行三大劫數,連釋迦牟尼佛都是做過他的學生的,倒楣了,反被老和尚討厭。這說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反覆叮嚀。也就是禪宗祖師們后來說的:佛來斬佛,魔來斬魔的道理,這也是修行的無上秘訣。
燒佛的和尚
所以說,諸位千萬不能著相,一著相后來都變成精神病了,這是反覆請求諸位,也是警告諸位,不能著相的道理。禪宗到了后來,有一樁丹霞燒木佛的故事。
丹霞禪師是馬祖道一的大弟子,他已經當方丈了,冬天冷起來沒有柴燒,就把大殿上木刻的佛搬下來劈了,用來烤火。當家師出來看到了,嚇得說;燒了佛,這個罪過多大!有因果啊!奇怪的是,這個當家的胡子、眉毛當時都掉下來,脫了一層皮。佛是丹霞燒的,因果反而到了當家的身上去,這是禪宗里頭奇怪的公案,是有名的‘丹霞燒木佛,院主(就是當家和尚)落須眉’的公案。這些道理都說明了真正佛法不著相的道理;所以各位用功的時候,千萬不要著相,一著相就嚴重了。
對于佛的這個說法,在第六品中,須菩提提出懷疑的問題了,他說:佛你這樣講了以后,將來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聽到你這樣講,尤其金剛經這一種理論流傳到后世,‘生實信不?’他們能夠相信嗎?一般人信佛都要著相,完全不著相能夠辦得到嗎?‘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佛告訴須菩提說,你不要這樣看法,接著,佛就說預言了。
五百年后
【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相。】
這個話很嚴重,因為講到一切無相,不著相才是佛。如果落在鬼神相,一天到晚鬧那些境界,自己走入著相的路線,自找麻煩還是小事,已經落入了魔道事大。因此須菩提提出來問佛,他說你這樣講法,后代還有人真正懂得,能夠相信嗎?佛說你不要這樣看,當我死了以后,過五百年──為什么講過五百年?佛在世的時候,叫做正法時代;佛過世以后是像法時代,就是有佛像有經典的時候;到了佛經都沒有了,只有迷信的時候,叫作末法時代。所以他說,等我過世五百年后,有人真正持戒、修福,多行善道,功德到了,他的智慧打開就可以相信這個話了。
佛說五百年后,重點是指后世,也有許多說法,針對五百年后這句話,多方研究推測論斷,在此不多作討論。
善行功德智慧
剛剛講到釋迦牟尼佛說,有人持戒、守戒、修福報,福報修成就了,才能得到無上智慧。一個人不要說智慧,生來能有一點聰明,都還不是一生一世的事。要想得到無上的智慧,不是求得來的,是修來的。要修一切的善行,一切的功德,才成就無上的智慧。這個智慧是悟得的,是持戒、修福而來的,守戒累積起來,加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修福,才真正得到大福報的大智慧。佛在此特別提出來,在他過世以后五百年,有持戒修福的人,才能相信他的話。
五百年后文化演變更不同了,這是一個大問題。我經常跟青年同學討論這個問題,站在物質文明的發展來說,時代愈來愈進步;站在人文、道德、精神來講,愈來愈墮落,是退步的。所以我們現在講時代進步,是站在物質文明的立場來說的;佛法是從人文的立場來看時代的。遲五百年,人的智慧變得越來越低,到了末法時代,人十二歲就可以生孩子,腦袋非常發達,四肢和兩手兩腳越來越小,極聰明而沒有智慧,草木都可以殺人。換句話說,災難、病痛、戰爭隨時存在,這是末法的時候,現在還沒有到。
五百年后,有人真能夠行善修福,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對于佛經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說法,能夠注解,真的般若智慧才出來,這是非常難的事。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注重在形式上,而且多半以有所求的心,求無所得的果。尤其我們看到廟子上拜拜的人潮,以前是十塊錢啦!現在充其量是一百塊錢,買一大堆香蕉、餅,一人把香,燒了以后又拜,拜了以后又磕頭,然后求神明保佑丈夫好、身體好、愛國獎券又中、生意發財、樣樣都好,然后還把香蕉帶回去慢慢吃。你們看!出這么一點點本錢,那個要求多大啊!我如果是佛是神,是不會理這一套的。哼!你這個人自己都成問題嘛!花一點點本錢,要求一切都圓滿,達不到目的,還要講這個菩薩不靈,這個菩薩好當嗎?就像古人的一首詩,講這個天氣很難辦:
做天難做四月天蠶要溫和麥要寒
出門望晴農望雨采桑娘子望陰天
你說老天爺究竟該怎么辦?人同天一樣更難,菩薩更是難上加難。兩家人打官司,兩邊人都燒香要幫忙,保佑他打贏,你說這菩薩究竟幫那一邊好呢?你說菩薩是看誰的香蕉多一點,豬頭大一點來決定嗎?所以啊!這些都是宗教儀式,從心理學立場來研究,這是很滑稽的。我們經常聽人家講宗教儀式的,也只好寫四個字來形容,不可理喻!不可理喻!簡直不可理喻!嘴里沒有辦法講出來,只好說對對對,你說的差不多啦!是那個樣子,慢慢來吧!將來再說吧!那個將來再說,也許是三大劫以后才再跟你講呢!就是說你現在聽不懂,只好三大劫以后再說吧!
現在佛說這個真理,是非常平凡而難相信的,他說后世有人對于平常的道理就是大道,信得過的要有大福報才行。這個福報不是世間的鴻福啊!所謂能生信心,可不是迷信,是理性上的正信。‘以此為實’,認為這個是實在的真理。佛說你要曉得,將來世界上這樣的一個人,他不止是跟過一個佛兩個佛三個佛四個佛五個佛而種的善根;這樣的人,他也不是一生一世修智慧來的!他已于‘無量千萬佛所’,不知道經過多少世,在這些有成就人前面學習過!‘種諸善根’,他已經做了無量的好事,種了這樣大的善根,才生出這樣大的智慧。
凈信和無所住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這樣的人,聽了我剛才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這個觀念,他信得過的,甚至于一念之間生出來凈信。
這個要特別注意!凈信很難啊!它不是正信,而是凈信,干凈,空靈,什么妄念都沒有。心境清凈到極點,心地上的凈土,能夠生出凈信。假使有這樣一個人,一個生凈信的人,他已經是悟道了,已經到達真正無所住了,到達一念不生全體現了。金剛經開始叫你無所住,無所住就是一念不生全體現,這個才是凈信。凈信是要證得的,不是理論上了解。
佛說須菩提啊!我統統知道,我也親眼看見這一種人,當下已經得到無上的福德。拿現在的觀念來說,真正得救了,得到大福報,大功德了。佛說的只是這一句話,但是我們曉得,證得這個真理極難,達到這個智慧成就更難。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一個人到達了一念凈信,知道凡是有現象的都不是,而是一切無相,連無相也無。能夠這樣悟道的人,就得大福報。為什么?因為此人現生已經到達了佛境界,他就是肉身佛了。為什么說他到達佛境界呢?因為這個人已經到達無人相,無我相,真正凈信了。一念放下,當然無我相,也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這個四相是非常嚴重的啊!人生一切的痛苦煩惱,都是這四相來的。從心理學上來講,四相是四個觀念,也就是人類普遍的四種現象。每個人的我相都很重,尤其知識份子‘我’的意見非常重。知識份子什么都可以忍讓,假使碰到一個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你對他說讓開一點我坐好不好?他看看你,哼!這個蠢東西,好吧!看你可憐,讓你坐。這就是我相,因為‘我’看你可憐,讓給你了;因為看到你不懂,懶得跟你講。所以知識份子的那個我見啊,當然同我現在一樣,是很厲害的。
人,處處落在我相,我相能夠去掉就差不多了。我相去掉了,當然無相,一切平等,看一切眾生皆是佛,看天下的男女都是父母,看天下的子女都是自己的子女。能夠作得到這些就是因為無我相,無人相,自然就做到無眾生相,平等,也無所謂壽者相;活得長,活得短是一樣。所以生死看得很通,壽夭同視,生死一條,這是莊子的觀念,生與死是一個道理,同早晨晚上是一樣,到了晚上啊,就要休息休息,不須要覺時戀夢夢戀醒的。‘相’,在外境界是現象,在心理上是觀念,主觀的觀念。
下面兩個更重要,‘無法相’,一切佛法及什么叫佛法,都把它放下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不著相,統統放下,這個是無法相。但是你要認為什么都不是,一切都不是,佛也不是,不是的也不是,你又落在‘是’上。什么‘是’?‘非法是’,一切都否定,對不住,你又錯了,你又落在一個‘對’上,這個對就是‘無非法相’。換句話說,一切都不是,一切也是。
有人研究金剛經,認為金剛經是絕對講空的,錯了,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換言之,認為一切皆空也錯了,因為一切有也是它變的。所以,楞嚴經中佛說了兩句名言,‘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相,也就是‘無法相’的注解;即一切法,也就是‘亦無非法相’這句話的注解。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離也離。所以金剛經并不是講空,它只是說在見道的時候,見法身的時候,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我們起而行之,修行的時候,孜孜為善,念念為善,是不可以空的。
禪宗大徹大悟的大師們,解釋學佛人基本的道理說:‘實際理地,不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實際理地不著一塵是講本體;萬行門中,起而行之,在行為上是不能空的,念念都是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萬行門中不舍一法;樣樣都是有,不是空。這個道理,我們學佛的首先要清楚。下面再說第三重理由,它整篇里頭,正面、反面,反覆說明,最后綜合起來產生一個結論。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他說,什么理由呢?假使一個人,心里的觀念著相來學佛;譬如今天非來燒香,非來拜拜不可,就是著相。我們當學生的時候,正是破除迷信,推翻舊文化的時代,上廟子很想拜菩薩,實在不好意思,怕人笑我迷信。看看四顧無人的時候,趕快跪下去拜一下,立刻站起來表示我是不迷信的。有一次被和尚看到了,他趕快拿引磬‘咚’一敲,把我嚇壞了,怕被同學們看見笑我迷信。后來我就問這個和尚,為什么你要敲這個大磬呢?他說年輕人不知道,‘燒香不敲磬,菩薩不相信,拜佛不放炮,菩薩不知道’。聽得真是啼笑皆非,這也算是一本經。實際上啊!杭州的廟子又多,這樣一拜佛,他敲一聲磬,口袋里的錢就要跳出來了,非要給一塊不可;香油錢總要拿呀,所以他這個燒香不敲磬,菩薩不相信是有道理的。
我說拜佛為什么要放炮?好像菩薩耳朵聾要把他吵醒才知道有人拜他。這個就是說著相,一切眾生心理上的信佛都是大著相,就是著于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著相就不是佛法。有些宗教罵其他的宗教拜偶像,迷信,那么他的正信又是什么?他說不拜偶像,事實上還是要拜的,這就是著相了,就是取法相,還是一樣落在一個不是正信的觀念上。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這四段的反覆說明,反正你講空也不對,不是佛法,執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對,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這很難辦了,所以真正佛法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要想悟道,是在這個地方,是要真智慧。
真非真
佛又很坦然告訴我們這是什么道理,‘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真正學佛不應該著相,也不應該不著相。這真是很難辦,這里我講兩個故事,雖是笑話,但是其中有真理。
話說孔子絕糧于陳,學生就向老師建議,向對面那個有錢人借一點米來吃吧!孔子心里很難受,好嘛!你們堅持要這樣,你們去借吧!誰去呀?子路向來是最沖動的人,子路就去了。敲開門,那個人問,你是對面那一批落難的人嗎?你既然是孔子的學生,一定認得中國字,我寫個字給你認,認對了,不要借,送米給你們吃,不認得,就不借,有錢也不賣。他寫了一個真假的‘真’字,子路說,這個字你還拿來考我,這是‘真’嘛!這個人把門一關說,你認不得,不借。子路吃了閉門羹,回去告訴老師,孔子說:我們到這一步,飯都吃不上的時候,你還認‘真’個什么!不應該認‘真’了。這一句話講完,子貢說:老師呀!我去借。子貢當然比子路高明得多,又去敲門,老頭子出來又是寫這個‘真’字。子貢想到剛才子路為了認真吃癟了,他就說這個是‘假’字,老頭子更生氣,‘碰!’把門一關。子貢跑回來跟孔子一報告,孔子說:唉呀!有時候還是要認‘真’的啊!所以這個人很難做,認真不認真之間,很難拿準火候;所以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講做人行為。
第二個是禪宗里頭的故事,有兩個禪師是師兄弟,都是開悟了的人,一起行腳。從前的出家人肩上背著一根木棍子,上面一個鐵打的方方的,叫做鏟子。和尚們背著這個方便鏟上路,第一準備隨時種植生產,帶一塊洋芋,有泥巴的地方,把洋芋切四塊埋下去,不久洋芋長出來,可以吃飯,不要化緣了。第二個用處是,路上看到死東西就把他埋掉。這兩師兄弟路上忽然看到一個死人,一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挖土把他埋掉;一個卻揚長而去,看都不看。
有人去問他們的師父:你兩個徒弟都開悟了的,我在路上看到他們,兩個人表現是兩樣,究竟那個對呢?師父說: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脫。因為人死了最后都是變泥巴的,擺在上面變泥巴,擺在下面變泥巴,都是一樣,所以說,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脫。
我們通過這兩個故事的道理,了解金剛經告訴我們的一句話,‘應無所住’,‘不應取法’。不應該抓住一個佛法去修,落在某一點上,就先著了相,就錯了。你說,我什么都不抓,所以我是真正學佛法,你更錯了,有時候也要認真!所以,‘不應取非法’。
何處是岸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這一段非常重要,佛吩咐弟子們,‘以是義故’,由這個平常教你們的道理,‘汝等比丘’,你們這些出家跟我的一千二百人,‘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我的說法像過河的船一樣。筏就是木頭捆起來過河用的木排,你既然過了河就上岸嘛!過了河還把船背起來走嗎?沒有這樣笨的人。佛說:我的說法,都是方便,都是過河用的船,你既然上了岸,就不需要船了,所以我所說法,如筏喻者,這是個比方。‘法尚應舍’,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過了河的船,都要丟掉。‘何況非法’,何況一切不是法呢!正法,如果最后舍不干凈,還是不能成道的,何況非正法,更不能著相了。這里佛講得非常徹底。
佛法傳到中國,常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岸在那里呢?不須要回頭啊!現在就是岸,一切當下放下,岸就在這里。
禪宗有個公案,有一個龍湖普聞禪師,普聞是他的名字,他是唐朝僖宗太子,看破了人生,出了家到石霜慶諸禪師那里問佛法。他說,師父啊,你告訴我一個簡單的方法,怎么能夠悟道?這個師父說:好啊!他就立刻跪了下來:師父啊,你趕快告訴我。師父用手指一下廟子前面的山,那叫案山。依看風水的說法,前面有個很好的案山,風水就對了;像坐在辦公椅子上,前面桌子很好,就是案山好。他這個廟子,前面有個案山非常好。案山也有許多種,有的案山像筆架,是筆架山,這個家里一定出文人的;有些是箱子一樣,一定發財的。石霜禪師說:等前面案山點頭的時候,再向你講。他聽了這一句話當時開悟了。換句話說,你等前面那個山點頭了,我會告訴你佛法,這是什么意思?‘才說點頭頭已點,案山自有點頭時’。說一聲回頭是岸,不必回頭,岸就在這里,等你回頭已經不是岸了。
有些禪師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有同學問我,我說不錯啊!可是不是你啊!你們連刀子都不敢拿,拿起來怕割破了手。拿屠刀的人是玩真的,真有殺人的本事,大魔王的本事,是一個大壞蛋,但他一念向善,放下屠刀,當然立地成佛!你們手里連刀子都沒有,放下個什么啊!所以我們了解了這個,就應該懂得金剛經告訴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的道理。
也許有人會說金剛經一切講空,既然空了,什么壞事都可以做了。那可不然!善事都不可著相,何況壞事,壞事更不可以作了。下面是我當時所作有關這一品的偈子:
第六品偈頌
金雞夜半作雷鳴好夢驚回暗猶明。
悟到死生如旦暮信知萬象一毛輕。
‘金雞夜半作雷鳴’,這一品佛告訴我們了生死的道理,這一句就是說,像我們睡覺一樣,一切眾生都在睡夢中,半夜聽到雞叫,把我們叫醒了。人生開悟的時候就是這樣,覺得自己從迷夢中清醒了。雖然在半夜三更迷夢中,卻被雞叫醒了;諸佛菩薩說法等于雞叫一樣,把我們叫醒了。
‘好夢驚回暗猶明’,你不要以為自己悟了,你如果有個悟的境界,你還是大混沌一個。真正悟了的人,連悟的境界都不會存在,有一個悟的境界,你已經著法相了。所以說好夢驚回暗猶明。
‘悟到死生如旦暮’,真正的了解了,悟了,悟到死生如旦暮,人生出來等于天亮了,睡醒了是活著,死了呢?夜里到了,應該去睡覺了,死生一條,沒有什么了不起。所以中國文化素來就講,‘生者寄也,死者歸也’,能夠悟到死生如旦暮,你才能夠得到正信,真正相信了,相信什么?
‘信知萬象一毛輕’,宇宙萬有在莊子的觀念中是,‘天地一指;萬物一馬。’這個天地就是這一指,整個宇宙萬有也就是這一指,就是這么一點;萬象萬物就是這么一馬,整個的宇宙萬有像一匹馬一樣,有馬頭,有馬尾,有馬毛,所以說宇宙萬有輕如鴻毛。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如果我們真懂了這一品,就懂了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換句話說,學佛的人都想了生死,怎么樣是真正的了生死呢?我告訴諸位一句話:本無生死之可了,那才能夠了生死。
《金剛經》第六品:正信希有分釋義
《金剛經》之經義與果報皆不思議,其理甚深,其義稀奇,皆在言語、思慮之外。以下是yjbys小編分享的《金剛經》第六品經文——正信希有分的釋義,更多內容請關注文學網。
《金剛經》第六品:正信希有分釋義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在這里佛明確告訴了我們一個修行的過程,以及宇宙與人生的本來面目是什么樣子的。如果真的是直心是道場,平常心是道場,這些經文都統統不用看了。馬祖沒有看過,馬祖和惠能幾乎是一樣的大字識不了幾個。中國的禪宗是從馬祖之后才走向了巔峰,才有了以后的五宗七派。
達摩西來寫了一首偈:一花開五葉,五葉自然成。現在臨濟宗和曹洞宗在中國還是有的,其它的三個宗派已經沒有了。為什么沒有了?是因為傳法的地域非常窄,又沒有大智慧的人來接法,所以法門就斷了。
臨濟宗傳播非常廣,臨濟義玄在河北傳法一直傳到江南。曹洞宗想當初也非常壯大,但傳來傳去也是機緣都不算太好,現在的法脈香火不是那么旺盛。
正信希有。何謂正信?就是正確的信仰和信念。什么叫希有?就是我們在無始劫已經種好的善根才叫希有。如果你現在聽聞我講一句半句,或是看一句半句,你突然開悟了,或者是明白釋迦佛所說的話了, 這不是你現在就有的根基。后面說:不是在一個佛兩個佛三四五個佛那兒種的善根,而是在無量千萬佛所種的善根。因為無始劫種的善根,所以說一聽就會開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否。】須菩提又一次直截了當的向佛請問:世尊啊!非常多的眾生聽您老人家說完這個真實不二的法義之后,他們能不能生起信心呢?
“頗有眾生”有兩個說法,一個是當時聽釋迦佛講法的這幫人,包括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另一個講法,就是說釋迦佛涅槃后的眾生,他們聽到了這樣的說法,能不能生信心?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佛馬上告訴須菩提以及在法會上聽法的眾生,不要有這種想法。我釋迦滅后五百歲,有持我的戒律,來修福報的。
在我釋迦佛去世五百年后,能按照我的戒律去修持,會得福報。比如說打三皈依的時候,戒律只有五個:殺、盜、淫、妄、酒。真正能按照五戒持戒,福德是無量無邊的。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章句就是佛經里的話,或者說《金剛經》里的某一句話,不僅深信,而且信心十足,并且履行于實踐中,才是真正的心無所住、無有牽掛的真修行人。只要心無所住、心如虛空,常常住在常寂光里,身口意是一致的。口說心行,是為般若行。口說心不行,是為凡夫行。
【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緊接著就說,既然信我釋迦所說的這些話,認為是真實不虛的,而且又心無所住,不會被外界所干擾,這個緣分不是在一個佛兩個佛三四五個佛那兒種的善根,而是在無始劫無量千萬多佛的國家,在佛跟前侍奉佛種下的善根,而非今朝才種的善根呀!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只聽聞只言片語或者一個偈子,就直契內心深處,深信不疑,具有這樣清凈一念的為凈信者,也都是在無量劫佛所處所種下的善根,才會這樣的。
如何是清凈的第一念?比如說你恨這個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的人,某一天碰到他了,你第一念如果是:這個人作惡多端,把他殺了也是度他。這個念雖然是錯了,但是它是清凈的。大家如果沒有明白這個念頭的時候,你可以回去私下里慢慢參,因為我已經參過這個念頭。因為殺人放火的人,他會危害更多的善良的人,如果你第一念是為了眾生去把他殺掉,你這個念雖然在佛法上來看是錯誤的,但你這個念是為了更多善良的眾生,把這個惡人除掉,那這個第一念就是正確的。但如果說第一念是偷點錢花,這個念頭就是錯誤的,是不清凈的。我們修行就是修本來的無為的清凈的第一念。而不是第二念,第二念就是妄念了。
佛在一部經里講過,如果一個比丘危害到了更多的群體的時候,就可以把他除掉。這個除有兩個意思:一是把他攆出隊伍。二是摒棄。
清凈的一念一旦生起來,就會阻止很多的惡緣,自然就會行善,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禪宗里有句話:三界火宅煉金蓮,性海之中蓮花開。就是用火來冶煉金蓮。昊天一字輪,九界齊歡呼,用功在方寸,回歸諸佛國。只要用功用到位了,從哪兒來的還得回哪兒去。
學佛不能落在兩邊見,兩邊見就是一邊是有,一邊是空。釋迦佛在菩提樹下開悟后總結出來:不住有,也不住空,住中道,但又不執著于中道。
打個比喻:高速路是中道,高速路下邊都有輔道。善根種得好的,剛開始就可以上高速路上跑,好比一聞佛法即開悟,這種人是利根人。一上路就在高速路上跑,因為資糧夠了,無始劫的資糧非常足,所以說能跑高速路。
差一點的,是從輔道跑一段距離才到高速路上。因為資糧不夠,錢不足,還得算計在哪兒上高速路,錢剛好夠。所以先跑一段輔路,才上高速路,即入中道了,說明這種人的善根剛剛成熟。
再差一點的人,從輔道上跑到還差幾公里才上高速路,因為兜里資糧就那么一點點,剛好就夠十公里的錢,就在十公里處上了中道。
這個比喻說明我們的善根資糧夠不夠。如果夠,剛開始就在高速路上跑,又平坦又快。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講,就是說善根種好了,資糧足夠了,一聽聞佛法就中道行不兩邊見,也不空,也不有,但又不執著于中道。如果執著于中道的話也是病根,也會執藥成病的。
釋迦佛苦口婆心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東西都不能執著。如果執著了就會墮落下來。他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就教導身邊的羅漢。羅漢都是自了漢,自了漢和魔有點相像,因為魔也算是自了漢。
魔和佛的區別就在于:佛是自覺覺他,自度度人,覺行圓滿。魔是自覺覺自,自己覺悟了就拉倒了,覺行沒有圓滿,不知道去度別人。所以說佛和魔的區別就在這兒。他倆的本領是一樣的,一念慈悲心生起即為佛,一念惡法生起即為魔。
佛和魔本是一體的,藏密有的佛像一面是慈悲相,另一面是非常兇狠的相。兇狠的相也是方便法門,是為了降魔的。自了漢和魔稍微有點差別,羅漢沒有貢高我慢那種心,更不會去害別人。魔會害別人的,比他高就不行,只有比他低,跟暴君一樣,所以魔的子民都會慢慢的離開他。
佛法不離世間覺。如果脫離了世間法,也就談不上覺了。佛是覺悟了的人,能善巧方便的度化有緣人,我們學佛也要學習更多的世間方便法門,善巧方便眾生。別人有病了,可以給抓點藥;別人困惑了,可以幫助解決心中的疑慮等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要圓融起來。
在古時候,高僧大德都會五明,這樣才可以更加方便去度化別人。五明是: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
第一:聲明。研究語言和名、句、文等如何構成的學問。掌握了聲明,所說的話會合情合理,辯才是沒有障礙的。
第二:因明。印度邏輯學,說話邏輯性強,知見正確。就是我們說話的時候,不僅邏輯性嚴謹,而且要真實可靠。說話顛三倒四的,就沒人信。釋迦佛說話非常嚴謹,邏輯性非常好,因為他在出家之前已經把五明學得非常透了。
第三:醫方明。相當于現代的醫藥科學和醫療技術。必須要懂得一些醫藥知識,可以給人開個藥方,平常一些疾病要會治療。
第四:內明。即佛學,指釋迦的言教,包括菩薩藏和聲聞藏兩類教典。就是內心真正能明白宇宙和人生之間的微妙關系,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真諦。
第五:工巧明。農、商、事王、書、標、計度、數、印、占相、咒術、營造(雕塑)、生成(豢養六畜等)、防那(紡織、編織、縫紉)、和合(調解爭訟)、成熟(飲食業)、音樂等十二種均屬此。
只有真正懂得五明,才會更好的去方便度化眾生。不懂五明,教化眾生的時候會非常困難。真正修行的人,必須要懂得五明,五明在教化別人的時候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不去評價別人,就拿我個人來說,我對易經、風水非常懂,在平時的時候可以幫助一些朋友處理心理上的障礙。因為《易經》本身就是一部心理學,佛法也是一部心理學,但各有千秋。很多人還沒有聽聞佛法,用佛法很難和他們溝通,用《易經》,他們就比較容易接受。因為《易經》是中國的精華,大家都會認可的。
《金剛經》不外乎兩個字:一個法,一個我。就是說法無我、我無我,如果把這兩個字弄清楚了,《金剛經》也就透了。這時候就會明白,大乘佛法不外乎大而圓。什么叫大而圓?大乘佛法是非常博大的,是不二法門,又是圓融的,出世和入世沒有障礙,所以叫大而圓。
很多人修行之后,世間的活不干了,世間的事情不做了,夫妻也開始分居了,還有一些把工作辭了,這都是錯誤的做法,都是妄念。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山,真正的佛菩薩都是在人道上來度化人。只有自了漢,守不住心念的人,才會跑到深山里頭,因為一到世間法上又找不著自己,這個現象是非常多的。
大乘佛法是博大而圓融的,并不是一修行了,什么都不要了,這不是真正的空。釋迦佛說的真空妙有,是做事情就像吃飯穿衣一樣,每天飯要吃,衣服要穿,但不會去執著,不執著就為空,就為真空。
有一個老禪師跟他的徒弟說,我每天吃飯,但未曾咬破一粒米;每天穿衣,未曾掛一絲絲。這話就是真空妙有,不要執著空和有,心一執著就會落入兩邊見。每天去做事情,心又不住在事情上,沒有粘附,沒有掛礙,是為清凈心、如如不動心。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接下來佛又告訴須菩提,前面所說的那種人,是他們自性心的流露,是他們如來本性見聞覺知的顯發,這樣的眾生流露出來的是般若波羅蜜心、智慧的心、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得釋迦的甚深妙意,所以會得無量無邊的福德。
釋迦佛講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般若經屬于大乘中的上乘法門,哪怕是聲聞、緣覺也不一定懂得。只有在無量佛處種下了善根,資糧夠了的時候,一聽即悟,一心受持般若波羅蜜法,就可以達到無相無著。
無相就是看見一切相而離開一切相,就是不執著于相。不去執著于相的時候,就沒有什么執著不執著的說法了,就可以真正的坦然處之,平常心是道了。明白了平常心是道,也明白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虛妄不真實的了,這時候才是真正的建立了自性中的萬法,自己的福德是無量無邊的。
什么叫無我相?就是沒有色受想行識了,就是說六根已經修沒了。初果阿羅漢就是把六根修沒了,修得清凈無為了,是為無我相。有我相,就說明六根六識都還在,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只有我們六根六識六塵都清凈下來,不再起念頭的時候,是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自己的身體是四大假合而成,不是真實的。密宗里把身體說成是最粗糙的、最粗劣的,先把這粗糙的身體修成細的身體,然后再修成較細的身體,再往深里修,就是修成最微細的身體和最最微細的身體。這時候,就是即身即佛了。
我們的身體雖然是四大假合、粗糙不堪,但我們色身當中有三身佛。六祖以自性解釋三身:(一)清凈法身佛,謂吾人之身即是如來法身,故吾人之自性本即清凈,并能生出一切諸法。(二)圓滿報身佛,謂自性所生之般若之光若能滌除一切情感欲望,則如一輪明日高懸于萬里晴空之中,光芒萬丈,圓滿無缺。(三)自性化身佛,謂吾人若能堅信自性之力勝于一切化身佛,則此心向惡,便入地獄,若起毒害之心,便變為龍蛇;若此心向善,便生智慧,若起慈悲之心便變為菩薩。在密教中,毗盧遮那佛為釋迦牟尼佛的法身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我們這個身體雖然粗糙但包含了三身合體,也是三魂合體,也是天人合一。雖然粗糙,但通過不斷的修行,不斷的悟我們的本來面目,擦去珍珠外的塵土,回光返照就能得清凈法身現前,也就是見如來了。但是我們現在妄想太多,所以見不了法身。如果大家某一天真的剎那之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了,突然之間空寂無我的時候,法身即現前了。
人死的時候,地火水風也都散了。中國道家有句話:塵歸塵,土歸土。這句話非常實在,說的就是這個。地,是指皮膚、骨骼、筋脈。火,是呼吸、溫度、體溫。風,也就是骨骼之間縫隙當中存留的風、說話喘出來的'氣、鼻子呼出來的氣、耳朵里冒出來的氣。水,是鼻涕、眼淚、尿、血液。一把火燒的時候,地火水風就沒有了,只有那一把灰土了。
我們不要認為四大是真實的。比如說動手術把腿鋸下來了,把腎也換了,頭換了,心臟換了,所有的東西都能換了,這樣哪個是你呀?找不到了吧!醫學已經發展到了這種地步,四百年前蒲松齡的神話都成為了事實。所以說地火水風全都是四大假合,死的時候就是空的。這個空就是真正的空了,因為已經塵歸塵、土歸土了。
什么叫真空?就是真正本來的我還在宇宙中飛翔,是不生不滅的。妙有是什么?還會作用,還會到三界內游玩,變換想要變換的東西,所以叫妙有。
什么叫眾生?眾生是生滅心所幻化的,此生死,彼生起。現在是人,說不定什么時候又變成貓和狗。眾生就是生滅的心,也可以說成是煩惱的心。自性當中的煩惱是為眾生,自性煩惱是一起一滅,所以為生滅心。
如果生滅的心停止了,不去胡思亂想了,自性眾生就清凈下來了,這個時候就入定了。定,不是非得坐在那兒,是隨時定,站著定,走著定,無時不定,是為真定。
壽者,是四大和合的身體的壽命,但又不是真實的。因為這個身體本來是空無的,是因緣和合而成的,不真實的可以說成它沒有。世間萬物都是無常的,無常的都是生滅變化的,是夢幻泡影。
佛法有常,只有佛法是永恒不動的。這個佛法引申一下就是我們那顆原本清凈的真如本性。
當我們明白了人、我、眾生、壽都是不真實的時候,也就得了法眼。什么叫法眼?離開了四相,心就清凈下來了,心法、心門開了,清凈的心就為法眼。
法眼追蹤,慧眼識英雄。追的是什么蹤啊?這個蹤就是追我們原本從哪兒來,回哪兒去。當明白四相是不真實、是虛妄的時候,心門、心法就自然開了,自覺自悟了,離開兩邊了,離開有無了,自性本來就是如來,真如不動了,永遠離開塵世間的一切塵勞和妄想了。這個時候福德是自然而然得來的,福德是無際無邊的是無量的。
我們上有天門、下有地門,中有心門。“心門”(妄念的門)一開,是非就來。“心門”一關,人我是非一概與我無緣。這個“心門”開,和我剛才說的心門打開是兩個概念。我現在說的心門打開,是非自來,是我們的妄想心、是凡夫的心。所以凡夫的心一打開,世間萬物,是是非非,長長短短,黑黑白白全來。
把六根清理干凈之后,心是清凈的,這個時候心門打開是直通天門的,是非永遠與己無緣了,塵勞也與己無緣了,此時法眼通天啊!通的是什么天?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天,指的是虛無。另外一個天就在身體里的百會穴,叫天門(天輪、*輪)。
心門打開,性海蓮花開。性海就在我們的地門(海底輪),地門中的蓮花得到了逐步的營養,擴大了心門,心門直沖天門,能量俱足天門開,三花聚頂,這個時候得的福德是無量無邊的。這個福德和剛才講的那個福德又不一樣,這個是福德性,是真正清凈的法性。得法了之后就會自在,自然福德性就圓滿俱足了。
福慧俱足,佛教里有句話: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纓珞。珍珠、瑪瑙都往大象身上披戴,大象福德非常好,但它沒有智慧。羅漢有了智慧只想自己自了,不去度別人,不種福田,所以要不著飯。
釋迦佛看到苦集滅道的法只能自了,不能去度化別人。然后開始講大乘法門,講了二十二年般若經,開始讓羅漢回小向大,這樣才可以得大福德、無量的福德。
這個福德是心性,不是外觀,外觀的福德只能說是福報。內心當中清凈下來法義無邊,自性自然建立萬法,這個時候得的福德是性。性空萬法建立,說的就是這個。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法相是指有為法相,是指顯于在外的文字或者佛像等;非法相是無為法,是顯于心內的某一層面的認識,沒有外在的形狀。
什么叫無法相?就是我們的心離開外在的一切有為法相,不執著有為法相。比如說:不離開文字,也不立文字,不執著于文字,這個時候就離開一切法相,就是無法相了。
前邊是把“無我等四相”給破了,現在開始破的是“法相”。還執著于文字,還執著于釋迦佛所說的某一個法的時候,那就落入法相了。不要去執著我釋迦說的話或者是經文或者是法義,都不要掛在心上,離開一切法相,離開一切萬事萬物的相,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入道見道,開始修道。
亦無非法相。就是沒有非法相的執著,也就是不能執著無為法的相。自己入道之后,不能把自己悟到的某一層的認識作為絕對真理。因為每一個階段的認識都不一樣,不要把某一階段的認識成為自己的障礙,還要不斷的突破,心中沒有非法相的概念,才是亦無非法相。
當我們離開四相、法相、非法相的時候,才是真正明白了般若波羅蜜法。如果不明白般若波羅蜜法,而談般若波羅蜜法的時候,即是謗佛,即是謗法。
什么叫般若波羅蜜法?就是用我們光明的智慧度自己到彼岸,然后用光明的智慧幫助別人從此岸到彼岸,是為般若波羅蜜法,這是從文字上解。如果從密意上解就是:三界火宅煉金蓮,性海蓮花開,這是密法。
如來明白眾生的心,也能看見眾生所走的路。如來是如如不動,如是而來,如是而去,本尊不動,是為如來。從自性來講,如來是自己的那顆本來清凈心。
如來是沒有相的,但我們剛開始修行,首先要從執著自性如來有一個相上開始,然后慢慢轉入內,再拋開這個相,達到真正無我無法的地步時,也就是真正的中道行,但又不執著于中道行,這樣才是自性如來自覺自悟,才是亦無非法相。
佛法還有一句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不是羅漢的境界,這是菩薩的境界,而且是八地菩薩的境界,無我無法無非法相了。因為眾生病是我病,眾生苦是我苦,這是八地菩薩往上的境界。所以說學佛很難。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釋迦佛又進一步點化須菩提,知道為什么嗎?這里的眾生是已經迷失了本性的人。眾生是迷失了本性的佛,如果一念覺眾生就是佛。如果很多眾生用后天的妄心來取相,就是用凡夫的心住在事相上,也就是執著于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四相了,就會認為我是我,我是真實不虛的;你是你;人是人;眾生是眾生;壽者是壽者。凡夫的心看待事物取決于外表外觀的現象,就會執著四大是真實不虛的我,心處于生滅的煩惱之中,每天都為了別人的事情去考慮。兒子不好好學習,將來怎么辦?老公天天出去打麻將,或者天天出去唱歌跳舞,每天都是為別人操心,都是污染了的凡心妄想。心住在相上,就會有掛礙,身心就不會自在。
若取法相,如果住在釋迦佛講的文字相上,或者住在某一個法師的相貌或佛相上,也是執著我人眾生壽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接著佛又進一步的破須菩提的疑惑,又問須菩提知道原因嗎?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前面已經講了非法相,如果心住在非法相上,也是執著我人眾生壽者了。住在非法相上就好比頭上安頭,也是執著于我人眾生壽者了。
由以上可知,取相、取法相、取非法相,都會執著于我人眾生壽者,都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行。只有不取一切相,不住一切相,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行。理悟般若波羅蜜法,心行般若波羅蜜行,知行合一,才是真正大道之行,直入如來地。否則理不明,心不行,成佛更不可能。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所以說不應該取法相,不應該取非法相,要這樣理解它的意義、要明白它的原因啊!真正的修行,法和非法都應該舍棄。
接著釋迦佛又從自性本來上講,所有的修行人,法對于自己的心來說就像過河的筏子,過了河就應該舍掉。更深一步的講,那些成佛的無為之法也要舍掉,就是般若波羅蜜法也得舍掉。如果真的從此岸到彼岸了,這個般若波羅蜜法也得放下了。
所有的法都是指月的指頭,并不是月。非法是指頭指月方向的過程中,心的反應,都不是真正的實相,所以都要舍棄。
如果執著了,那就要落兩邊見了。一落兩邊見,天人福報是不成問題,但成佛是遙遙無期。因為只知道有天人這么個層次,其它層次就不知道了。
修行要拾級而上,天人往上就是羅漢的層次。羅漢還沒有八地菩薩高。羅漢的禪定又分四個層次:
初果羅漢是證悟到了法喜充滿。禪悅為食叫法喜充滿,就是說六根已經清凈下來了,不再為六根所干擾。
二果羅漢達到了自我快樂。打一個很恰當的比喻,就像兩個熱戀當中的男女一樣,一觸摸有一股電流感,二果羅漢禪定的時候就是這樣子的,達到這個層次的人是舍不得出來的,所以二果羅漢是最可怕的。一旦陷入像熱戀當中那種境界的時候,就糟糕了,很多人在二果羅漢這個禪定當中都會失敗下來。
如果突破了這個障礙,能管住自心、自性的時候,知道那是虛無空無的,這個時候就可以沖破牢關,達到三果羅漢。
三果羅漢是什么反應呢?三果羅漢是天女下凡啊!天女比凡界的女人漂亮得多。所以三果羅漢也往往滯留于三果之內,也很糟糕。如果明白這些都是助緣的時候,三果羅漢沖出牢關,三花聚頂,就是四果羅漢了。
四果羅漢的時候,以往的無始劫的習氣和妄想、見思二惑全都破了,已經證得了涅槃。開始住在涅槃當中,天下的事和我無關了。釋迦佛你自己度吧,我只想自己成佛了,認為自己證得了佛果。沒有!四果羅漢只不過是證得了涅槃這個境界,就是沒有陋習了、無漏了,但是還有更細微的煩惱。
大家想禪定,一定要明了禪定當中的過程。如果不明白,就會貪戀禪定當中的境界。很多人會在禪定當中死下來的,什么叫死下來了?第一種死,是真的死亡了, 魂靈跑了,只剩個皮囊;另外一種死就是瘋瘋癲癲,這個皮囊被另外一個人給穿上了。這非常可怕的,如果沒有過來的師父、明眼人在旁邊指點,千萬自己不要入那個禪定。
如果明白了禪定當中的所有境界,去禪定而不住在禪定當中,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心而無念,無念而無相,無相而無住,心為本,心才是我們最原始的根本。
什么叫無心呢?無心之心,是為真心。真實不二的心叫無心。真正的無心,也就是本來面目現前了。本來面目現前,自然而然的無念。這個無念不是一點思維沒有,如果一點思維都沒有的話,那可能是死人或者是呆子。這個無念是心不住在任何念頭上,是善念也好,惡念也好,不思善、不思惡、不思長、不思短、不思紅、不思白。所以說這個無念是不去執著,不去住在所有的念頭上。
無念就會無相,不住于任何想法念頭時,自然就不會有執著的相。這個相是色相,萬事萬物都為色相,心中就不會殘留一點點萬事萬物的相。無相有沒有相呢?有啊!吃飯是飯相,坐著聽法是坐相。但我們沒有執著相。無相自然就會無住。
我們的根本還是這個心,這個心真正修煉出來了,明明了了,不再用妄念去思維一些事情了。妄念有沒有呢?是隨時有,隨時滅。后天的心是生滅的心,先天的心是不生不滅的心。區別就在這兒。
只有我們主客兩忘的時候,心境才會圓融,才會真正的明白佛法是良藥。只有這個良藥,才能治療各種人的心病。
以前有一個很有名的龍記大和尚,也是修禪法的。他修行很多年都沒有悟到達摩西來意。一個名叫文案的禪師給他寫了一個偈子,他突然就明白了,這個偈子是:“不用將心向外求,各種消息有來由。褒言達摩西來意,只在文案一指頭。”文案禪師用一個手指頭來表達佛法的妙用,不管什么人來,他都用這個指頭來給人家回答佛法的妙用。
有一天他出門了,他的小徒弟看見客人來了,也學他師父那個樣子,把手指頭一舉。佛法就是一,一就是佛法,萬法歸一。這個小和尚并沒有真正的從心里明了“一”是什么, 什么是“一”?正好他師父從外面回來,一看見他學自己的樣子,就拿起刀子照他手指頭一削,砍了下來。然后就問他,再說“一”在何處?
小和尚一著急明了自心了。一歸何處?這個答案大家可以去參考一下。龍記禪師明了之后,寫了一段偈子:心凈頓消融,方明色與空,一時本來體,青山白云中。
什么叫心凈頓消融?就是自心里的那些境界都不能執著。如果執著了就住在法上了。住在法上,就會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心凈不被外物所牽縛,主客兩忘的時候,方明色與空。明了色空不二,心中的法相或非法相一下子消融,冰山融化,露出它本來面目,原來凡圣同體不二。
一時本來體,才知道我這本來就是清凈的,無需時時勤拂拭。時時勤拂拭,是漸悟法門,非常慢的。禪宗是頓悟法門,能在中國扎根一千多年,也是六祖惠能的一大功勞,更是馬祖的一大功勞。
青山白云中,青山就是原本的我,原本的這個心叫青山。也可以說我們的身體為山,青為清凈(原本的性)。白云是煩惱的烏云籠罩了我們的頭頂,一旦烏云散去,就會露出本來的我。所以佛用布施來度我們的慳貪,用般若的智慧度我們的愚癡,用禪定度我們的散亂。
拓展閱讀:《金剛經》第六品:正信希有分原文與譯文
原文: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譯文:
須菩提恭敬的對佛說:世尊,能有很多眾生,聽到這樣的言說章句,而生起確實的信心嗎?佛告訴須菩提:不要說這種疑慮的話。如來應化身離開這世界以後,第五個五百年開始的末法時期,有持守戒律修福的人,對於這樣的言說章句,能生起信心,以此為真實。當知這種人,不只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經在無量千萬佛的教化所在,種了很多善根。聽到這樣的章句,甚至只要一念便已生凈信心,須菩提,如來很清楚的知道,也很清楚的看見,像這類眾生,都得到悟見如來,不可思量的福德。為什麼呢?因為這類眾生已經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已經沒有無上正等正覺法相,也不能說沒有正等正覺法相。為什麼呢?這類眾生如果心存有無上正等正覺可證取,我相還在,就是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執取無上正等正覺法相,以為有真實的佛法讓他領悟,可以依法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人相還在,人相還在的話,事實上我相也還在,也就是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為什麼呢?如果以為等正覺法是沒有的,我相人相不可取,眾生相也不可取,而執取空無相,就是執取非法相,那麼我相人相眾生相都還在,也就是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不應當取等正覺法,也不應當以為既然是虛幻的,那就是斷滅的,而執取非法。因為這個道理,所以,如來常常說:你們比丘,既然知道我所說的佛法如同渡筏的比喻,渡過河就要舍筏,佛法也是如此,佛法尚且要舍棄,何況非法。
南懷瑾金剛經說什么:總結論
金剛經中對佛的記載更近凡人,吃飯,化緣,光著腳走路,踩到泥巴要洗腳,要打坐,一切都顯得很平常。平常就是道,說的非常有道理。下面是其中的總結論,希望你能喜歡。
現在給大家再作一個總結,把金剛經的重點重復說一遍,希望大家注意!善現啟請第二分,重點在善護念,由凡夫到成道之路,圣人與凡夫同一個修持的方法,善護念,要善于護念。怎么護念?應無所住,不生法相,如如不動,不取于相,就是內心平靜的這一念。
護個什么念?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已經給我們說出來了,學佛就是證道,釋迦牟尼佛及一切佛所證的,那個最高的境界叫涅槃。涅槃不是死亡,涅槃是圓滿,不生也不死,不來也不去,永遠是清凈。縱然在動亂中,也在清凈,如如不動。所以得道境界就叫做涅槃。第三品告訴我們,沒有一個方法可使一切眾生皆入涅槃中,因為自性自度,佛也不能度你。神仙與佛,不過是自度的過來人;一切明師只是把整個經過的經驗告訴你。人畢竟要自度,一切眾生皆要自度,所以涅槃無法。
曉得涅槃無法,那叫我怎么修行呢?善護念。不要忘記了,真正善護念,不住于相,就到達涅槃,此外別無他法。
第五品如理實見是見如來;怎么見呢?佛告訴大家,不要有一個身相,學佛最困難的就是離不開身相這個肉體,所有的功夫都在肉體上轉,都是著相。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首先要去身相,身相不去,就是我相不去;我相不去,有我就有你,有他就有人,人相不能去;人相不能去,壽者相不能去,眾生相不能去。我們大家學佛就要反省反省,不要說四相,連一相都去不了!恐怕四相還會變八相,八相變十六相,相相皆全,然后變成眾盲摸象!所以啊,要見如來先去身相,身相滅去了,即可見如來。
因此第六品告訴我們,身相去掉,然后再去心相。有心相就有法相,觀念一搞不清楚,不管你打坐也好,做其他功夫也好,統統在心相上造一個法相,大家都在那里欺騙自己,以為在修道,做功夫,其實自己只不過都在心中制造意識法相而已!所以佛告訴我們,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一切法皆不是法,我說的法就像過河的船,過了河,船要去掉,還抓住一個佛法當作是正法,就是法不能舍。
接著第九品一相無相分,告訴我們真正的佛法,要能夠去掉身相心相,不生法相,自己心里不制造出來一個法相,不造妖捏怪;像禪宗祖師罵人的話,自己劃一個怪相,以為是道是佛。或者像丹經道書上說,得嬰兒了,里頭畫一個小孩,等一下從頂上出來,一天到晚還要十月懷胎,多辛苦啊!或者是一顆明珠一顆丹,圓陀陀,光爍爍,那是醫院里胃鏡下去了,再不然就是得癌癥啦!里頭真有顆丹還得了嗎?這些說法只不過是表達一個意思罷了,你千萬不要著相。得道,得個什么?無所得!最難就是無所得,一切無所得,不住法相。
到了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真正的學佛是高度的智慧,第一波羅密,至高無上的智慧。什么叫第一波羅密?真智慧無智慧,就是老子說的大智若愚,有個智慧的境界,那就糟了。真正的智慧也就是中庸:「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沒有思想,沒有憂慮,既無煩惱亦無悲,覺性清凈,這是第一波羅密,真正第一等成就的最高智慧。智慧是成佛的`方法,成佛的工具,金剛經所講的,就是第一波羅密,成佛的工具。
然后到了十七品究竟無我,到了究竟無我這一分,他告訴我們真正成佛的工具是什么,世界上做任何一個東西,都要具備工具,我們要想成佛,工具是什么?智慧!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你說,我智慧很高,自恃聰明,那你就是第一等笨人。怎么樣才是第一等智慧呢?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到這個境界無思無慮,是第一波羅密。以這個方法來求佛,學佛,成佛,就對了。
佛開始已經告訴我們應無所住,到了第十七品,佛再次提起來,第二種說法,又說無住無相。空,無住,無相,是般若的三法印,也就是空,無相,無愿,三個大要點。但是金剛經一字也不提空,既然無住無相了,自然空。空與不空,都是落兩邊的話,所以不提;只說無住無相。那么到了無住,再重復吩咐我們,人生修道,證道,為什么不能成佛?因為首先身見去不掉,總覺得有我,有這個身體,把身體看得很牢。去身見,去世間之見,把物質世界,空間的觀念,身體,佛土觀念,統統去掉。連西方極樂阿彌陀佛國土,東方藥師如來國土,以及世間法構成的世間國土觀念,統統去掉。換句話說,把所有時空的觀念,身心的觀念,統統放下,要這樣來修持才行。
第十八品一體同觀,三心不可得。第二種方法當中告訴我們,你要從自己心理上檢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的也不可得,是名不可得,不可得就是不可得!
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有來,我們剛說現在心,我們心里想現在,已經沒有了,過去了,如夢如幻;所以說,我們眾生的煩惱,就是因為三心認不清楚。三心兩意的,就像剛才我說在理發店那兩個老頭子,七十幾歲,七七八八的,喔唷,我還只二十幾歲,那早過去了。過去心不可得,他還要回想!
碰到老年人我是最怕的,只好靜靜的做聽眾。他說當年怎么樣,過去怎么樣怎么樣,都是這樣。越老越想起當年事,我當年怎么樣威風,怎么漂亮,怎么了不起。今天說一遍,過幾天來了他以為自己沒有說過,說的又是這一套。所以年輕人碰到老年人,天呀,實在受不了啊!我都受不了,何況年輕人。
老年人要有自處之道,老年人最大的毛病,思想上困在一個法相,只想當年,因為他不敢想明天,明天靠不住嘛!年輕人決不想當年,只想明天,明天又想明天。所以老年人跟年輕人坐在一起,一個光想過去,一個光想未來,怎么能合得攏呢!所以我們修道的老年朋友們,年紀到了光想明天好了,明天沒有地方去,就去西方極樂世界嘛!永遠有明天,不要想過去,過去心不可得。
年輕人也要注意,未來心也不可得啊!你將來如何如何,你將來怎么樣!你將來跟我一樣,也是老頭子!你將來難道不變成老頭子嗎?那你就很慘了,短命而去對不對?你要活久一點就一樣變成老頭子,一樣老太太。那個未來心不可得,不要去想它啦!
所以真正的佛法最現實,只有現在,現實,現在心不可得,心安理得,此心清凈的很,這就是佛法。三心不可得,隨時研究清楚,過去已過去,未來且莫算,剛說現在,現在已沒有了,那就很好嘛!
你們諸位打坐,說坐不下來,那才奇怪;兩腿沒有盤以前過去了,兩腿盤了以后,管它氣脈通不通,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就是盤腿,現在心不可得就好了,不就安下來了嗎?可是大家打坐修道,貪心大得很哪!專想那個未來不可得的,硬想得到它!想自己的臉要像阿彌陀佛那樣面如滿月,頭頂放光,這里長個眼睛,三千大千世界都看得到,都是在那里幻想!這不是自找麻煩嗎?
青年同學注意!我一聽到你們年輕人學佛,我頭就大了,先學做人,能把儒家四書五經做人之理通達了,成功了,學佛一定成功。像蓋房子一樣,先把基礎打好。人都沒有做好,你要學佛,你成了佛,我成什么?要注意啊!要先學做人,人成了,就是成佛。佛法告訴你的就是這個道理,我所說的,可沒有違背金剛經任何要點。
三心不可得方法講清楚了,到了第二十二品無法可得分,無法可得,又對你重復說一道,不住一切法相,你有法可得,住于法相,已經不是道了。是無法無得!
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告訴你色相空,佛說一個偈子,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他嚴重的指出來,一般學佛修道的大毛病,不是以色求道,就是以音聲求道。佛告訴你這種觀念,這種方法都是邪道,不能見如來,永遠不能成就。
接著就是第二十七品無斷無滅分,佛法沒有說空,也沒有說斷滅見的空,所以,空觀與斷滅見都不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法不說斷滅相。
然后最重要的到了,就是三十品一合理相分,如來本體,體相用,成佛之道,法身、報身、化身的道理,一合相的道理。佛固然并不說斷滅相的空,但是,他也不說世間相的有,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不是沒有,因其真空,所以能起幻有世界,是偶然暫時存在的世界。一切有是暫時的,并不是沒有,但不是畢竟,而是「畢竟空,勝義有」,并沒有說畢竟有,勝義空。空是一個境界,一個作用。
佛開始就講,一個人學佛發愿,使一切眾生皆入涅槃,度一切眾生,實在沒有一個眾生可度的。為什么?眾生自性自度,所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如不動,不住法相。他為什么說眾生沒有一個是所度,都是靠自性自度的呢?你教書久了就了解,教千千萬萬個學生,那一個學生將來學問好,都是他自性自度的,你教他不過是剌激他一下,使他自己的智慧打開而已。千萬不要以為是老師那里傳了一個咒子,就像針灸的那一針,穴道扎對,就不痛了。他不痛不是你那個針多么靈光,而是他的氣血走通了,他自己的氣血。所以,那是智慧的傳授,佛說沒有度人;度盡一切眾生,他說沒有一個眾生是他度的,自性自度,個個都是佛,只要你平實的去做。
怎么樣平實的去做呢?金剛經開始就告訴你,怎么樣叫修行?不要忘記了開頭,第一品穿衣、吃飯、洗腳、睡覺,就是規規矩矩做人,老老實實做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都說完了。他開頭自己擺一個榜樣給你看,他自己穿上衣服,化緣、吃飯,吃完了,洗了泥巴腳,敷座而坐。也沒有一個學生把他位置鋪好,是他自己來安置,弄弄好,敷坐,把位置拍拍平,然后自己上去坐。
剛剛弄好,吃飽了想休息,那個學生須菩提不讓他休息,就來問問題了。他肚子還沒有消化,只好開始說法,說到今天晚上,總算說完了,這一本金剛經就圓滿了。
拓展閱讀:金剛經原文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祝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祝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樂欲聞。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復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祝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齲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于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洌須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名阿那含。須菩提。于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第十品 莊嚴凈土分
佛告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須菩提。于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后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第十六品 能凈業障分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 離色離相分
須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分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 凈心行善分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 化無所化分
須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圣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凈分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于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