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至高境界句子
【第1句】: 人生境界的名句
人做各種事的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了人的人生境界。從低到高,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第1句】:孟子: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第2句】:孟子: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
【第3句】: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第4句】:孟子: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孟子》
【第5句】: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盡心章句上》
【第6句】: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楚辭漁父》
【第7句】:藺相如: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第8句】: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
【第9句】: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第10句】: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第11句】:范仲淹: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靈烏賦》
【第12句】: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
【第13句】:林則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自家對聯
【第14句】: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絕命詩》
【第15句】: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自嘲》
【第2句】: 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范仲淹:政治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博大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岳陽樓記》。
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孟子: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
藺相如: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譚嗣同:天下事知其不可而為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
【第3句】: 概括人生三重境界的詞是什么
這些年來讀書讀詩,總會碰到關于三重境界的闡述,讀來總有很多感觸,不妨在這里說一回閑話。
先說蔣捷的那首《虞美人?聽雨》吧。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關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這是聽雨中體現出的人生的三重境界。
走過少年、壯年眼看就要到不惑之年了,每次站在窗前看階前點滴,檐外潺潺,這詞中的意境就會彌漫心頭,這詞中的欲說還休就會牽扯著我的思緒,帶我如一只孤雁翻飛在萬里層云千山暮雪間,忽而是月照千江,忽而又是萬里無云;忽而是燭影搖紅美人和淚,忽而又是一燈如豆拄杖聽江聲。 南宋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其初不識好惡,連篇累牘,肆筆而成;既識羞愧,始生畏縮,成之極難;及至透徹,則七縱八橫,信手拈來,頭頭是道也。”
詩人潘德興又云:“詩有三境,學詩亦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煉,終尚自然,詩之三境也。”
這是學詩的三重境界。 從詩到書,也有三種境界之說。
古人說書法的三種境界就是先求平正,再追險絕,而后復歸平正。以剛柔論,則是陽剛、陰柔、剛柔相濟三個階段;以心境論,則是要由無我之境入有我之境,最后而臻忘我之境。
習字多年,對書者的前兩個階段頗有感悟,只是最后復歸平正的境界始終不敢奢求,我知道這豁然開朗的頓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登堂入室得窺至理也許就在呼吸之間,也許終會今生無緣。 由書法再說說武俠書中的絕世神功,武功的境界也有三重:手中有劍;手中無劍而心中有劍;手中無劍而心中亦無劍。
三少爺謝曉峰最后就是兩手空空以心中的一縷平和之氣印證了武學的至高境界。 《五燈會元》第十七卷,唐朝禪師青原惟信說了一段話:“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這是學禪的三重境界。我一直覺得這三層境界不但概括了認識的兩次飛躍,而且還包含了上述詩、書、武學的三種境界。
還有學佛的三個階段: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西天。大家一直以來公認這是對學佛者惰性的寫照,說明了菩提心易發、長遠心難得。
但我覺得這卻應該是學佛的三重境界,佛在眼前,那是初學者一念始覺,菩提心發,就是說他已經認識了佛的精神,開始立志向這樣的榜樣學習;以念佛的方法來說,這時候還處在持名念佛的階段;佛在大殿,這是學佛者的第二個境界,這個階段正是探求有成的階段,外迷諸相、內迷諸空,執著于法,不敢破除;以念佛的方法來說,這時候該是觀像念佛吧;佛在西天,這該是內外不迷、一念心開的大徹大悟的圓滿,悟得了是心是佛的道理,明白了自己本德行具足,至今方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如我佛一樣覺行圓滿了。這就是自覺的境界。
我覺得這三個境界也是如其他境界一樣,是一種復歸,一種實現了質的飛躍的一種復歸,佛本在西天,只有覺行圓滿的人才會明白是心作佛的道理。有一首詩說得好:“佛在心頭莫浪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且向靈山塔下修。”
說到這里我就想起了一個故事。說一個人立志學佛,告別了年邁的老母遍訪名山尋師問道,餐風露宿可謂歷盡艱辛。
數年以后,仍無所成,無奈還鄉。夜半叩門,老母聞聲欣喜欲狂,赤足相迎,擁兒入懷,老淚縱橫。
這人在瞬息之間,豁然開朗,終于若有所悟:老母就是他苦苦尋找的佛啊。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就是他歷經的第三重境界了。 說到這里就該引出將禪、詩與人生融為一體的一代宗師王國維了。
王氏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此第三境界也。” 這三重境界的高度概括,可以說是干凈利落,直指人心。
人生世事,無不暗合此道。世事無常,由一而二,由二而三,而天地萬物,終將殊途同歸,九九歸一。
用這樣詩的語言,在多少人欲說還休的感悟里,提煉出這樣歷盡滄桑復歸自然的人間大道,為我們的人生道路留下了三座風光無限的驛站,等我們一層層去經歷,最后在人生的頂峰驀然回首,去領悟那最驚心動魄的一瞬。
【第4句】: 人生最高境界座右銘是什么
我覺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勞,發奮圖強,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為人類的解放事業——共產主義貢獻自己的一切,這才是最幸福的。
雷鋒 人生至善,就是對生活樂觀,對工作愉快,對事業興奮。 布蘭登 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
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致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奧斯特洛夫斯基 由預想進行于實行,由希望變為成功,原是人生事業展進的正道。
豐子愷 人生在世,事業為重。一息尚存,絕不松勁。
吳玉章 人生在世,事業為重。 吳玉章 人生在世,不出一番好議論,不留一番好事業,終日飽食暖衣,不所用心,何自別于禽獸。
蘇轍 人生不可無夢,世界上做大事業的人,都是先由夢想來;無夢就無望,無望則無成,生活也就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