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思的千古名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靜夜思》流傳千古,三歲的娃娃都會背,整首詩簡單好記,便于理解,詩風平淡自然,意象真切,讀起來朗朗上口。歷來為讀書人所稱贊。
我們在學習這首詩時,課本上往往會給我們配一副生動的圖片,李白坐在床上,挨著床就有一扇大大的窗戶,李白透過窗戶望著窗外的月光,深情地思念著自己的家鄉。
這首詩看起來很好理解,也沒有什么生僻字,但是簡單之中卻隱藏著大秘密!
對于如此簡單的20字詩卻出現了兩處誤解,而之所以出現誤解,跟我們不了解古人生活習性有關,畢竟年代久遠,有生活方式或者理解方式上的隔閡,導致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理解詩句中的含義和李白當時所處的境況。絕大多數人只是望文生義,把“床前”的“床”誤以為是“寢臥之床”,將“疑是”誤解為“懷疑”,進而導致對整首詩的意境會意有誤。
其實,這首詩中所說的“床”是指“井欄”;“疑是”的“疑”是比擬、比喻之意,并不是懷疑。
先說“窗前明月光”,它的詩鏡是秋葉月明之下筑有水井的庭院,而不是我們所理解的床上,在床上看到屋外灑下皎潔的月光。李白的詩,在宋代才見刻版,尤其是《唐詩三百首》流行開來,《靜夜思》才作為名詩流行于文人之間。
這就產生了一個時間差,我們知道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產生新的意境,也就有了新的意思。所以宋朝之后人們的生活環境與之前是有區別的,后人遠離漢唐人的室內生活制度,不熟悉當時墻上的直欞窗或高處設置的甕窗,透過它很難看到庭院的事物,就導致了注家都誤解為“床”。
經專家考證,李白這首詩作于唐開元十五年,地點就在現在的湖北安陸,當時的意境是李白置身在秋葉朗月的水井邊上,舉頭望明月,并非窗前望明月。
在《辭海》中,有明確的注釋,床濕“井上圍欄”。
可能是飲水思源的緣故,看見井就能聯想到故鄉,古人把有水井的地方成為故鄉,詩人置身在秋葉月明的井邊上,舉頭遙望,頓生思念家鄉之情。把床作井欄,自古就有了。比如《古樂府·淮南王篇》有句:”后園鑿井銀作床。“李商隱在《富平侯》詩句中有句:"不惜金蟬飛林外,更筑銀床在井頭。”
從這些詩句中既可以看出古人的床和現在我們以為的床意思是不一樣的,要是把古人床理解為睡床的話,那是要鬧笑話的。
例如,李白在《長干行》中的“郎騎木馬來,繞床弄青梅”,要是把床理解為睡床,那意思不就成了小朋友騎著竹子繞“睡床”玩耍嗎?這顯然不和常理。再有,清末大畫家青藤老人也有句曰:“流水細分床畔響”,難道“睡床”畔會有水流嗎?
另外,“疑是地上霜”的”疑“字,常有人把它理解為”懷疑“,把這句解釋為”懷疑地上有霜“,這樣理解便面上看起來沒什么問題,但跟作者要表達的意思有很大差距的。
”疑是地上霜“是用了”比“的手法,翻譯過來就是”好像地上有霜“。李白曾有《望廬山瀑布》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宋代陸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里的”疑“字,當”好像“或者”仿佛“來講。
總而言之,李白的”疑是地上霜“,應該解釋為”井欄前的月色,好像地上鋪滿了一層潔白的霜,因為,李白此詩開頭便已經清楚地寫出了井前的明月光,那好懷疑什么呢?不是前后毛矛盾嗎?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感覺有收獲的話,點個贊再走吧。
千古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見”訴說了怎樣的故事
千古名詞:人生諾只初相見,訴說了怎樣的故事。
……上古詩歌,演說都有深遠議意,樓上幾位大神精通古詩,記述了上古愛情傷感詩歌!都經典。金庸景色,梁玉生的對聯盛盛金典。
千古名詞,訴了怎樣的故事,就是記述那作者寫出的感嘆痛傷之曲,和情人離別滴沮如滴血之感!
……相識好比初相逢,
……人生諾只初相見。我兩句話混起來就變了些議意,初識、初見初學,不管是文化科學,高科技,戀愛愛情等等,讓他去學習,磨練,深研,經久之練,人才乃礦石之金!。
……人生諾只如初見,天地乾坤分四季,春草夏花躍眼奪目,青春年華艷艷視仙,情感她芳眼說話,不言而合對愛佳。相知相愛金童玉女,但蒼桑有格,南通北國。其其回故之鄉,眮眮送目,它時芳草今陸?。敬請我師批評指正,草草跑題了。
……謝謝頭條!謝吾空。
古代的詩詞為什么有很多千古名句
所謂千古首先時間要夠長,古詩詞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從詩歌到唐詩宋詞元曲,古代文人都喜歡吟詩作賦,留下的作品有數十萬首,文化已過積累和沉淀,自然就會有很多優秀的名句一直流傳下來,成為千古名句。
這里有一千古名句似對聯:踏花歸來馬蹄香,如何對上聯
閹羊惹得身手臭,
踏花歸來馬蹄香。
歷史上有哪些千古名句
【第1句】:一別兩寬,各自生歡。
【第2句】:予魚與水,愚我與昧。
【第3句】: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第4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第5句】: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第6句】: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第7句】:相親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第8句】: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滅,咫尺天涯。
【第9句】:自古多情空余恨,多情總被無情惱。
【第10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第11句】:只緣感君一回顧,使我思君朝與暮。
【第12句】:戎裝戍邊關,紅妝待君還。不負凌云志,許卿一世歡。【第13句】: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第14句】:驚覺相思不露,原來只因入骨。
【第15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第16句】:愿得韶華剎那,開得滿樹芳華。
【第17句】:兩情若在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第18句】:無端墜入紅塵夢,惹卻三千煩惱絲。
【第19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第20句】: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為他人做衣裳。
【第21句】:機關算盡太懂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第22句】: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第23句】: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第24句】: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
屈原的千古名句,你最喜歡哪一句
謝謝。很喜歡屈原在漁父中說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一在這句話中釆用了韻散相同的語言形式和設問回答的藝術手法,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在表現屈原的高潔品格和超俗精神的同時,也成功的塑造了一位高超遁世的隱者形象。二文中對屈原形象的刻畫生動傳神,栩栩如生,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三今天恰逢端午,讓我們又想起屈原以身報國的高風亮節。讓我們共同紀念他吧!以上回答如有不當請指教。
杜甫被貶后寫的千古名句有哪些
老杜一生沒當過什么大官,安史之亂以后唐肅宗任命其為左拾遺,后受房琯案牽連,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同年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根據所見所聞寫出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老街味道
這幾首都是古體詩,古體詩以賦為主,較少比興,沒有平仄對仗的要求。詩句質樸無華,記錄了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有無邊的痛苦也有一種潛藏的力量。
就說一句吧: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無家別》
真是詩家妙理,平淡道出,觸人心骨。
@老街味道
魯迅寫的“兩株棗樹”有點啰嗦的病句,為何大家都說是千古名句
“院子里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是這句吧。說這句話不對的,是說他不符合語法,一個句子有兩個主語吧;說這句話不妥的,是講這句話啰嗦了,直接寫兩棵棗樹不就好了。
前段時間,想了想,這句話其實寫的真的挺好。
這句話是寫的從一個比較遠的角度看過去的景象的句子。人從遠處看過去,首先聚焦到了院子,說明院子很顯眼,然后再細看,看到院子里有兩棵樹,然后再細看,聚焦到一棵樹,看出來了,是一棵棗樹,然后再把視線移動到另外一棵樹,也分辨出來了,是棗樹。這樣短短的一句話,其實詳細的寫出了筆者的觀察過程。而且觀察的很仔細,并沒有在湊字數。
再進一步的想。筆者能這么仔細的觀察,說明當時是比較休閑的,不會火急火燎的一眼瞄過去,院子和兩棵樹,然后就干其他的去了。
如何理解“詩仙”李白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一千古名句
李白的這一句詩說的是人應該及時行樂,莫讓光陰虛度,畢竟人生是非常短暫的,時不我待。該句同時表達了對人生的無奈,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是多么可悲,還是借酒消愁來得更痛快一些。
李白是天才,中國兩千多年的詩歌史上只出了一個李白,其詩歌水平后世無法超越。天才說出這樣的話語,我們千萬不能當真,不能當成至理名言,因為時代不同了,你也不是才華蓋世的李白。
世人若學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那么你天天痛快的玩耍試試,用不了多長時間,你就會破產,就會窮困潦倒,甚至到大街上乞討。但是李白就不用了,走到哪里,吃喝到哪里,永遠有人好吃好喝好招待,李白名滿天下,粉絲遍布全國,無論走到哪里,都是眾星捧月,非常受歡迎。
當然,如果你是富二代的話,你可以學習一下李白。但是如果你長期痛飲狂歡的話,也會被人說閑話的,別人會說你玩物喪志,甚至說你是敗家子。作為正常人,你肯定不愿意聽到這樣的話。再說了,天天玩耍,也會沒意思的,也會空虛無聊的。
當代社會,生存壓力很大,做人應該積極進取,而不是消極頹廢。消極的人生危害很大,不知不覺中就退步了。無論任何人,都是不甘于位居人后的。我們不是李白,沒有李白寫詩的才能,李白是天下第一,我們是平庸之輩。
李白的詩歌雖然讀起來很瀟灑,做起來也很痛快,但是千萬不要學李白,誰學誰上當。話又說回來了,工作之余,偶爾放松一下,學習李白的瀟灑是不為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