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中的好句
他曾憑一部小說火遍全國,
半億人看過他的作品,
王朔、蘇童、莫言等,
赫赫有名的作家都視他為伯樂。
可他卻在名聲最盛之時兩度消失!
再出現時,
他就成了人們眼中的“神經病”,
成天只會到處撿破爛……
可他卻因此而越來越牛,
牛到今天都讓你難以想象!
他,就是馬未都。
1955年3月22日,
他出生于北京的部隊大院,
父母都是軍人。
而他小時候幾乎就沒享過福,
童年經歷十分坎坷。
因為政治運動,父母被革職下放,
到小學四年級,他就無學可上了,
直到現在他的履歷學歷那一欄,
還都是填寫的小學四年級。
當他14歲時,因為最高指示,
父親又不得不帶著他,
進了東北五七干校。
干校住處擁擠,
他們一家與另外一家三口,
全擠在一間房里,
每天食不果腹,忍饑挨餓,
堅挺的父親曾和日本人拼過刺刀,
沒一個怕字,
而那樣的年代卻讓他哀嘆自責,
為全家的一口飯幾度落淚,
這是他畢生難忘的童年記憶。
后來,他加入了文工團,
團里讓他扮演的第一個角色,
竟是《紅燈記》里的一條狗......
如此暗淡無光的日子,
讀書成了他唯一的慰藉。
干校鄰居有本《紅樓夢》,
他借來一看,便一發不可收拾。
從此,
無論好書,破書,是書他都讀,
無論好句,難句,每句他都品。
他在書中找到了樂趣,
在書中學會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后來他終于從干校回北京,
可還沒來得及開始新生活,
1973年就又被發配去上山下鄉,
在京郊插隊落戶,這又成了他的一段,
艱苦到難以描述的青年經歷。
1975年,他終于可以返回城里了,
被分配到一家工廠做機床銑工,
從14歲到20歲,
他的命運被時代牢牢裹挾,
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光,
就這樣全部都荒廢了,
現實在他的耳邊叫囂:
認命吧!認命吧!
老實做個工人,平庸度過一生!
可他偏不,
他決定用盡所有氣力去沖鋒,
用盡所有的努力去擊碎所謂的宿命。
那樣的年代幸好有書可以讀。
他每天一工作完,
就躲進角落里看個不停,寫個不停,
身高【第1句】:78米的他,
由于長期營養不良瘦得不行,
他覺得這點份量,
一對不起自己,二對不起社會,
干脆就給自己起了個筆名叫,瘦馬。
1981年,《中國青年報》整版,
刊登了一篇愛情小說《今夜月兒圓》,
講述的是一個車工,
被車間女神愛上的故事。
輕快明朗的文風,
一下子就贏得了萬千讀者的心,
這篇小說的作者不是別人,
正是“瘦馬”馬未都!
當時《中國青年報》的發行量是500萬份,
一份報紙10個人看的話,
也就是說半個億的中國人,
都看過了這篇占了一整版的小說。
他一夜之間就爆紅全國,
讀者的來信堆滿整輛卡車,
不久后,他就此從混跡市井的工人,
一躍成了《青年文學》雜志社的編輯。
當時編輯都是大學畢業生,
他呢?半路出家,
學歷還只是個小學四年級,
可他卻有一雙別人沒有的慧眼。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水掃地,
然后查看來自全國各地的稿件,
挑出其中好的給主編,
其中投稿者不乏如今的文壇大豪,
可當時他們都名不見經傳。
著名作家王朔那時沒名聲,沒地位,
雜志社一看王朔名字:
“呸!雛兒,貼五分錢郵票原稿退回。”
而他一看稿件反應卻是:
“嘿,打開瞅瞅!”
王朔的小說《橡皮人》,開篇寫道:
“一切都是從我第一次遺精開始的?!?/p>
這也太色情了吧,
大家都說王朔是流氓,
可他當時就被這句話驚著了,
就覺得王朔很有才華,
非要推薦發表這部作品,
甚至還為此在雜志社拍了桌子,
之后被發表的《橡皮人》就引起了巨大轟動。
從此,王朔將他視為伯樂,
并這樣描述他們兩人的相遇:
"知道光和光怎么打招呼嗎?
在最黑的地方見。"
著名作家蘇童之前只發過一篇小說,
而蘇童人生中的第二、三、四篇小說,
也都是他發掘的。
后來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
被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
該片一舉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
并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就連后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名揚世界的莫言的書稿,
也都是曾經經過他的手。
除了編輯,他自己的創作也沒撂下,
他發表了報告文學《人工大流產》,
并出版小說集《記憶的河》,
他說:
“中青社為我和顧城舉行過大型座談會,
我是小說,他是詩歌。
只不過就是我沒自殺,我要是自殺了,
我就跟顧城一樣有名。”
1990年,正值文壇繁盛之際,
他卻突然從文學圈消失了,
據說他是第一個把工作裸辭的人,
就給出版社打了個電話,
說了一句話:我以后不來了!
他的理由是:
我原來覺得文學神圣得要死,
從26到36歲,整整十年,
最好的青春光景全都在文學上了,
本以為可以一輩子弄文學,
可10年間中國的文壇墮落了,
文化圈變成了名利場,
看到文學業內那種齷齪的嘴臉后,
他拍拍屁股就走,頭也不回!
之后便一頭扎進了影視圈。
他和王朔、劉震云等好友,
一起組建了“海馬影視創作室”,
他擔任秘書長,創作室集結了,
當時國內大批優秀中青年作家,
堪稱國內最早的編劇工會。
1990年首播收視率達到空前【第90句】:78%的,
國內電視史上第一部室內劇《渴望》,
你一定知道,
可它就是出自他的創作室,
你一定不知道吧!
《編輯部的故事》,
更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而這部電視劇也是出自他的創作室!
他還和作家海巖,
一起開辦了“海馬歌舞廳”,
但由于經營不善,幾年就倒閉了,
可之后,他以此為素材,
創作的電視劇《海馬歌舞廳》,
卻大受歡迎。
這部電視劇的創作陣容可謂空前強大,
有馬未都、王朔、海巖、劉震云、
莫言、梁左等20位作家,
20位作家,共寫40集電視連續劇,
實乃空前絕后。
可就在他的影視事業,
進行地如火如荼時,
他清醒的發現這影視圈比文學圈,
還勢利、還赤裸,還名利場
......
于是他揮揮手,又從影視圈消失了,
之后一頭扎進了冷門的老物件收藏里。
他說:“文物像雪茄,文學像香煙,
吸了雪茄之后就覺得香煙沒味。
又如白酒與啤酒,愛上白酒的濃烈,
啤酒就不再是酒了?!?/p>
他覺得中國文物,
包含了中國文化幾乎所有的信息,
文物對他的智力挑戰遠遠超過文學。
其實早在做編輯時,他就迷上了文物,
那個年代,人們沒有文物意識,
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
很多精美器物一度是給家里,
招災惹禍的東西。
所以,古董、字畫、古跡,
成了該砸該扔的“破爛”,
文物不僅遭到史無前例的毀滅,
還被拿去交換外匯,
僅【第70句】:80年代,
中國就有2000多萬件文物被出口。
可他卻迷上了這些“破爛”,
當時他的工資只有五六十塊錢,
可他卻咬牙買下一個四扇屏,1600元,
當時都足夠買臺最時髦的彩電了。
四扇屏剛買回家不久,
家里就進賊了,那天回到家,
他驚出一身冷汗,急忙沖進房去看,
電視讓人抱走了,音響也被盜去了,
凡是值錢的東西幾乎被洗劫一空,
唯獨四扇屏完好無損,人家沒稀要。
他特高興,心想,
這小偷真仗義,不偷這個,
然后自個兒高高興興地去報案了。
警察局里的人干了幾十年的,
從沒見過這樣開心來報案的,
他們后來還問別人:
“這馬未都是不是特有錢,
要不怎么丟東西還高興呢!”
他愛上文物
魂牽夢繞,日思夜想。
有次他看到一戶人家有文物,
就天天跑去給人家,
搬蜂窩煤、扛大白菜,
大爺大媽的叫著,
干完活就抱著瓶子看,
一副愛不釋手的樣子,時間久了,
大爺跟他說:“你喜歡就拿走吧。”
一次他看到一個大桌子特別好,
可桌子太大,家里又放不下,
他居然跟媳婦商量把床挪出去,
然后帶著一家人就睡桌子。
這癡迷樣,在許多人眼里,
實在是個冤大頭,“神經病”,
甚至有人譏笑他:玩物喪志,不務正業。
經常胡同里的大爺大媽看到他,就嚷嚷著說:
看,那個收舊板凳、舊椅子的又來啦!
如果說,傳奇是尋常人的趣談,
那么先鋒就是盡力取悅自己。
在馬未都的江湖里,
寧當先鋒,不做傳奇!
他絲毫不顧別人的眼光,
繼續天天到處撿“破爛”,
光喜歡還不夠,他還要“琢磨”,
他買了一個青花罐,
就天天放床頭看,看了幾百遍,
還覺得沒看夠,
直到品出幾分“與古人神交”的滋味。
他從沒學過文物知識,
就去看書,謙虛地去問懂行的人,
1988年,
30歲的他結識了74歲的收藏家王世襄,
沒事就往王老家里跑,
聽王老聊古董,聽著入迷。
他說:
“凡是專家我都去找他們聊。
等到豁然開朗的時候,就一個人偷著樂?!?/p>
為了弄清歷代陶瓷的基本特征,
他幾乎天天泡在故宮博物院里。
博物館很少有人光顧,
深宮殿宇,空曠無人,
他就一個人在展廳里癡癡地看,
陶醉在一種別人難以領會的情趣中。
展室光線不好,后來他每次去,
就帶著手電筒,對著一件件瓷器照著看。
天天來,每次還流連那么久,
工作人員都不禁懷疑:
他是不是來“踩道兒的”?
后來每次他一來,
工作人員就先通知保衛部,
時時刻刻防著他盜竊,讓人哭笑不得!
時間久了,他眼力也練出來了,
連館里每件瓷器怎么擺放的,
都記得滾瓜爛熟。
一天,他跟工作人員說,
展廂里的一個瓷瓶有人動了。工作人員說不可能,
結果一查,果然有人為拍照而動過它。
從此,博物館的工作人員,
都對他的癡迷和執著非常佩服。
一個工作人員忍不住問:
“我還沒見過像你這樣對瓷器著迷的人,
你這么著迷,是不是想當專家呀?” 他只是笑笑說:
“我什么家也不想當,
只是玩玩而已,
要玩就得懂得它,認識它?!?/p>
就這樣,一路看一路買,
他白手起家,沒有家世淵源,
全靠自己的一雙慧眼和膽識,
從一個不知收藏為何物的青年,
玩成了有名的大玩家,
興趣這株旁枝,茁壯發展成了參天大樹。
到90年代,包括陶瓷、古家具、
玉器文玩等藏品在內,他的藏品已逾千件。
在民間收藏圈內,他的大名無人不識,
人人尊稱他一聲:馬爺。
許多玩文物的人,
都因為貪婪家敗人亡,可他沒有,
文物圈都說:
“馬未都與很多從事文物收藏的人,
最大一個區別就是,他是一個文人,
文人內心有情懷,
他并不是只看到文物升值空間,
是想用收藏來呈現文物的文化價值?!?/p>
他也從不為錢而倒買倒賣,
有個臺灣商人看中了,
他當初花200塊錢買的碗,
開價1萬美元,他沒賣,
當初1600元買的四扇屏,
后來有人開價一百萬,他也沒賣。
在他看來,
錢是一樣的,而古董各有各的美妙。
偶爾為了能買更好的藏品,
不得不處理掉一兩件古董,他就心疼不已:
“它們跟自己養的孩子似的……”
許多人搞收藏,
喜歡偷偷藏起來欣賞觀摩,
可他卻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他決定要辦個博物館,
將文物的美好分享給更多人。
可要讓一個人完蛋,就讓他吸毒;
要讓一個企業完蛋,就讓它建博物館!
企業都難以辦到的事,
他卻想憑一己之力去做,
這不是異想天開嗎?
而他卻鐵了心,傾家蕩產也要辦。
私人建立規模宏大的博物館,
這是一件空前絕后的事,
行動者必須具備:
足夠的金錢,夠理想主義,
夠無私無畏,孤軍奮勇,
舍私利成大義。
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
能出現滿足這些條件的一個人,
是極小概率的事件,
而他,卻在這個時代出現了。
1996年,經過多年努力,
馬未都居然真的開辦了,
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
他說:
“觀復”二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其意:世間萬物的生死輪回,
我在這里一遍又一遍地反復看著。
世間也唯有博物館這樣的地方,
配得上“觀復”二字。
在觀復博物館里,還有一張被他命名為,
《我與古人真誠地站在你們面前》的照片,
赤子之心,由此可見。
觀復博物館里的上千件藏品,
八成以上來自他的個人私藏,
件件都是傳世珍品。
比如這件磁州窯梅瓶,
器形碩大,畫工嫻熟,
花草裝飾舒展,屬磁州窯瓷器精品,
目前已知相同品種的器物不超過3件。
還有這件黃花梨框彩芯圍屏,
是目前已知的海內外孤品,堪稱國寶。
觀復博物館還一改,
博物館板著臉教化大眾的姿態,
用最接地氣的形式,
讓冷冰冰的古董珍寶,
在親切的氛圍中重煥生機,
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時代,
博物館還搞起了時髦的直播。
更有趣的是,
觀復博物館還有五只貓館長。
五位貓館長他本無意養貓,
但碰到被人遺棄的貓,
他實在不忍心,就收留了。
除了這五位貓館長,
后續又加入了許多貓館員,
從2003年他收留第一只,
被遺棄的貓開始,
到今天博物館的貓已經有30只了。
他說:
這個世界科技發展太快,
人情似近卻遠,似親卻疏,
似無話不談卻心存芥蒂,
可貓們不會如此勢利,
它們會對每一個主人,
每一個客人一視同仁,
愛我所愛,無怨無悔。
他還有趣地,
對來參觀的小朋友們說:
“觀復貓們是一個親密的大家庭,
我,是它們的馬霸霸。
希望小朋友們喜歡觀復貓?!?/p>
隨著年齡增長,
他不僅沒“落伍”,名氣還越來越大。
各種節目都紛紛找他出演,
2008年百家講壇的《馬未都說收藏》,
更是讓他廣為人知,
他成了中國古玩界的第一號代言人,
身價上億。
人人說起他都是豎大拇指:牛!
究竟為何?
因為他立身高潔、做事憑良心。
他經常作為鑒定專家被請去當顧問,
古董的真偽、成色、估價,
全都由他說了算,
一次,拍賣行有件東西覺得起拍價太高,
打算退回去,據說,
那是一件康熙年間仿“成化”的瓷器。
可他一看,頓時驚呆了:
這哪是仿品?
分明就是明代成化年間的古董瓷。
他立刻直言相告:
“這東西不但是真的,還是成化精品?!?/p>
經過鑒定,證實了他的結論,
最終居然拍出220萬元高價,他說:
“但凡我摻雜一點兒私心,
糊弄拍賣行幾百萬元,特簡單。
只要我說一聲‘退’ ,然后問清貨主是誰,
讓底下人打個電話,就把東西攬過來了。
但是,我絕不搞這種小動作?!?/p>
一天,李翰祥導演突然打電話說想見他,
見面后,李翰祥說想處理自己的古董,
給了他一個清單和價錢,他說行,
咱們之后談談價錢就行,
然后李翰祥就走了。
結果沒想到第二天,
報紙上就登出了李翰祥猝死的消息,
原來,李翰祥跟他見完面后,
就直奔拍攝場地,
到那里拍了一個鏡頭就倒下了。
李翰祥去世后,李翰祥兒子找到他,
他只講了一句:李先生將這些東西,
臨終前托付給我是緣分,
我不講價,照單全收。
所以有人說:
別人收藏的是價,他收藏的是情!
究竟他牛在哪?
牛在他在人人講假話的年代,
敢講真話。
凡是看不慣的現象,他都會不吐不快。
前不久,北京紅黃藍事件,
在國內外引起軒然大波,
公眾人物都不敢發聲,他卻敢,
還發了一篇聲明,他說:
幼兒園是社會最為脆弱的地方,
為什么三番五次地受到傷害,
這種上市的大公司發生問題,
如此不誠懇,耍文字滑頭,讓人無法接受。
我有一個簡單有效治理此事的辦法,
在此獻出:
全國幼兒園必須安裝無死角的監督視頻,
視頻除園方可以使用以外,
所有入托家長有權利隨時,
通過自己的手機監督孩子的入托情況。
他說:我們這個民族是不看書的。
我們今天全社會的文學修養都不夠,
因為社會不躺在文學上生存。
當然,我們更不注重史學,這非常可怕。
中國近幾十年的大片,都能看出來,
創作者不讀書、沒思考。
他還說:法律是高成本的社會治理手段,
當你用一道鐵絲網就能攔住人,
就犯不上筑一道高墻;
在國外的機場,地上劃條線,沒有人會逾越;
在中國就得攔著,
每個角上站一個人看守,那成本多高啊。
社會若沒有忠又沒有孝,
就剩下一個功利的“義”時:
當我跟你講義氣的時候是求回報的。
那我們這個國家怎么治理?
完全靠法制,
但一個完全靠法制治理的國家,
是最沒有希望的。
究竟他牛在哪?
牛在他骨血里的中華文化情結。
凡是和收藏有關的節目,
你總能看到他的身影,
一身中山裝,花白頭發,
還是那張賊賊的臉兒,
上臺就抖文化段子……
鑒寶、出書、出席各種活動,
有人說他到處撈錢,為名為利,
他確實是為名為利,
可他想要的名,是名副其實,
渴望的利,是利在千秋。
他愿意做一個布道者,
讓中國人體會中國文化的妙處,
提升中國年輕人的美學認識,
他以一己之力,
承擔起了古今文化延續的重任。
更難能可貴的是,
他還淡泊修心,千金散盡!
他說:
“一個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
我不希望兒子形成對財富的不良心態,
并由此輕薄誠實勞動的價值與意義。
這些文物應該讓更多的人來分享,
這肯定比家里藏著更有意義?!?/p>
散盡,是一種豁達,
更是為了讓寶貝擁有更多的前世今生。
觀復博物館創辦20多年,
在他的努力下,
觀復已從自掏腰包賠錢倒貼,
到如今靠門票、講解服務扭虧為盈,
而且在幾大城市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2008年一份資料顯示,
全國200多家博物館,
絕大多數靠財政撥款。
首都博物館的投入就高達8500萬元,
而作為私營文化機構,
“觀復”沒花國家一分錢,根據運營成本,
“觀復”每接待一名游客,需要花費150元;
但每張門票只收50元,
盡管如此,財務狀況仍能基本持平,
如此成果實在來之不易。
可現在他將為之傾盡所有心血的觀復,
居然也打算全捐了!
哥窯紙槌瓶 宋 觀復博物館收藏這里面的寶貝隨便挑出一兩件來,
都可能是價值連城,可他是說捐就捐了!
圈里的朋友,像馮小剛幾個北京老炮兒,
聚在一起聊起他裸捐這事,都心疼。
可他說:我不是商人,不需要子承父業,
說我不心疼嗎?
我一輩子的心血都在這些物件上,
可我想要博物館繼續走下去,
這就像動手術,手術之后才能更健康。
他這話一說完,
每個人都是豎起大拇指說:馬爺,牛!
而他做這事還特不樂意被人知道,
他覺得:
善與人知不是真善,
惡恐人知必是大惡。
他還有一句話更狠:
善與人知便是惡,
惡恐人知便是善。
無奈他名氣太大,
想不為人知還真不容易!
他說:“如果有一天,
中國重新成為世界最強國,
依賴的一定是我們的文化,而不是其他。
我認為,最終能救中國的,
一定是我們自己的文化?!?/p>
而文物里就蘊藏著浩瀚偉大的中華文化,
留存著中華民族跳動的生機。
所以,他打算捐出觀復博物館,
將其完整有效地留給全社會,
繼續讓世人去留存和傳承中華文化。
他神往地說:
今生最幸福的事莫過于,
我不再主持博物館的具體事務了,
就當一位名譽館長。
然后,我掏錢買張票,進場參觀,
安安靜靜走進去,還像以前那樣,
一個人對著這些寶貝笑,
對著這些寶貝流淚……
我百年以后,
能留給社會這樣一座博物館,
大家說:有個叫馬未都的人,
曾創立了這座博物館!
就像美國的哈佛、斯坦福那樣。
本來,
文章高手,已屬難得;
既擅長文學,又精通集藏的人,
更是少之又少;
事業超越傳統文人,
皓首窮經、老死書齋的局限,
做文化“大傳播”和文物“大集藏”的人,
更是鳳毛麟角,
而他,就是其中一位!
如今的他已經白發蒼蒼,
可他永遠氣質鮮明、生動而獨特,
嬉笑怒罵,世事洞明,
常常瞇起眼睛壞笑,
盡情處偶爾會冒出一兩個臟字:
“你丫……”
他克服了時代的孤獨,
又創造了自己的江湖,
他的生命里,
有藏品的溫潤,
更有歷史的彌堅!
馬未都,這樣的中國人,
你說他牛不牛?
本文圖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刪除
轉載自百家號作者:侃侃君
故宮博物院在全球博物館中排名多少?如何評價
應該是排名第一,規模巨大,建筑年代久遠,包含內容巨多,價值超高。代表著東方文明的最高成就。
故宮博物院在全球的博物館中處于什么水平,有著怎樣的歷史地位
其實故宮與其他世界各大博物館相比,收藏的文物方向相對較為單一,多為中國古代文物。雖然外國不同風格的文物兼而有之,但大多是封建時期各藩國進貢,或是西洋商人進獻,以及皇家委托十三行外貿商人訂制,多以鐘表類為主,這類的文物數量在故宮總得文物中占比很小。
而世界其他大型博物館,如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賓夕法尼亞博物館,安大略博物館,美秀博物館等等,他們的收藏內容較為豐富,一般囊括了中西方不同風格的藏品,如波斯風格,阿拉伯風格,埃及的木乃伊、黃金制品、石雕,西方繪畫、雕塑,東方的瓷器、青銅器等諸多種類。當然以中國文物觀來看,這些大多是通過強買強賣,或者干脆就是掠奪而來的。具體可以參考大英博物館在2024年舉行的:一百件文物中的世界史,來相印證。
另外故宮博物院因為之前是清王室的住所,所以內部陳設除了裝潢藝術品,和皇室收藏文物外,多為家居實用類,因此對比其他單純的展示性博物館,又多了一些中國人熟悉的宮廷生活氣息,可以讓人們從中窺見宮廷生活的神秘。
故宮博物院的神武門該怎么參觀比較好
謝邀。首先,故宮的神武門不用單花門票,這是故宮的北門,你從午門進入,必須只能單行線從神武門出去(如下圖)
所以,在午門那已經花了60元門票(淡季為40元),神武門不用單交錢。
那么,神武門該怎么游玩呢?或者說這里該看什么呢?
“看神武門后的一道門”
在御花園和神武門之間有一道門(如下圖)
它叫順貞門,可別小看它,人家可是幾乎所有清宮劇里常出現的,如果這個導演和編劇有歷史常識的話。
為什么呢?
因為這道門是清宮秀女們進宮選秀要走的門,慈禧當年就是從這里走進皇宮,開始她開掛的人生。
而這道門也成為了無數女孩與家人宮墻永隔之門,也許她們之中有很多人完全不想跨過它!
順貞門,還是皇后去西苑先蠶壇或去往圓明園、壽皇殿等處要走的門,明代若有宮人病亡,棺材要從順貞門右側之門送出。
“還有這個小廣場發生過大事”
在順貞門和神武門之間還有一個“小廣場”(如下圖)
這里發生過很多匪夷所思的事,其中一件特別大的就是嘉慶遇刺案。
據史料記載,嘉慶八年閏二月二十日,嘉慶帝從宮外進神武門回宮,剛準備進順貞門時,突然有一個瘋漢沖了上來準備行刺,這可把嘉慶嚇壞了,而當時在場的人也都懵了,全愣在那沒有一個人沖上來護駕,好在定親王綿恩、固倫額駙喀爾喀親王拉旺
多爾濟反應快,立馬沖上來護駕,眾人反應過來才將其制服。
經過審訊,瘋漢供言說他叫陳德,47歲,先在內務府當閑差,后來又到旗人孟明家里當廚子,本來生活平淡,可之后他的妻子病故,自己帶了兩兒子,身邊還有個殘疾的岳母,而就在這個時候,孟明還把他炒了,所以走投無路的他決定一死了之,而他又想死的驚天動地,所以就找準嘉慶回宮之機想行刺,轟轟烈烈的死!
這份供詞令嘉慶匪夷所思,后來陳德又說自己做了夢,夢見有龍,他覺得這是在提示他有官做,所以他認為到皇帝跟前露臉可以得賞賜。
兩份供詞真的是讓嘉慶又氣又想笑,最后,陳德被凌遲處死。
而這件事,也說明神武門在當時守衛極其的懈怠,連個平民都能偷摸進來,側面說明大清的國力已在走下坡路。
陳德這件案子存在著種種疑點:他怎么得知的嘉慶行蹤,又是怎么進入的神武門,為何無人阻攔,這些都成為坊間的傳說看點。
“故宮博物院,誰寫的”
出了神武門,大家會看到一個大牌匾——故宮博物院,它的身上也有著故事。據記載,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當時的“辦理清室善后委員會”臨時董事兼理事長,即故宮博物院理事長李煜瀛先生書寫了匾額(如下圖)
建國后,故宮曾在60年代及之后的幾年由于歷史原因經周恩來總理批準被關閉過,而神武門上的“故宮博物院”這幾個字被用白紙包裹住,上書“血淚宮”。
1971年7月5日,故宮博物院重新開放,這次由郭沫若先生書寫匾額,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的神武門還可以登上城墻去走走,一邊走,一邊感受著故宮的壯麗。
為何故宮博物院只收藏了三幅齊白石的畫
齊老先生,生前畫的畫意境不高,真正在齊老出畫時他已經接近終年,而這當中齊老的畫意已經超出范圍!如果一個畫家出名了,是畫的畫越多越出名還是越入畫境越出名!名家文名為孤,絕,??!而他的畫存世應該是少之又少不可多得!個人禺見不喜忽噴!
《三國演義》中的好詞好句都有哪些
我是以史為鑒,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中詩詞、名言、警句都是一大看點。
有些是著名后世文人所寫,作者直接活學活用。有些是三國時期人物自己的作品,作者換個劇情講述。有些是作者自己所寫。以史為鑒大概挑幾類非常有代表性和知名度非常高的詩詞,分享給大家。
一,臨江仙
《三國演義》開場的一曲《臨江仙》完美展現了全書的背景基調。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首臨江仙并不是羅貫中原創,而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狀元朗楊慎貶官期間,感受紅塵所做。
95版《三國演義》中,楊洪基低沉的聲音讓這首詞傳唱整個華人文化圈。
二,曹操詩詞
《三國演義》中對于曹操寫的名篇《觀滄海》、《短歌行》都有通篇講述。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作為建安文學的頂級代表,這兩首詩甚至可以說是冠絕三國。只不過老版《三國演義》把短歌行放在了赤壁之戰前,曹操因為酒后還殺了一名勸諫的大臣。
三,出師表
出師表不用多說,大家上學的時候都被記憶并背誦全文過。
但是出師表的確是文辭優美,感情真摯。諸葛亮憂國憂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氣節盡在其中。
諸葛亮伐魏前,讓劉禪體味劉備創業的艱難,激勵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全文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親賢臣,遠小人”的分析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四,篇尾詩
三國演義全篇結束時,羅貫中寫了一首篇尾詩,總結全書。甚至可以說是總結整個東西兩漢、魏晉三國的歷史。同開篇《臨江仙》相呼應。
高祖提劍入咸陽,炎炎紅日升扶桑。 光武龍興成大統,金烏飛上天中央。 哀哉獻帝紹海宇,紅輪西墜咸池傍! 何進無謀中貴亂,涼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計誅逆黨,李莈郭汜興刀槍。 四方盜賊如蟻聚,六合奸雄皆鷹揚。 孫堅孫策起江左,袁紹袁術興河梁。 劉焉父子據巴蜀,劉表軍旅屯荊襄。 張燕張魯霸南鄭,馬騰韓遂守西涼。 陶謙張繡公孫瓚,各逞雄才占一方。 曹操專權居相府,牢籠英俊用文武。 威挾天子令諸侯,總領貔貅鎮中土。 樓桑玄德本皇孫,義結關張愿扶主。 東西奔走恨無家,將寡兵微作羈旅。 南陽三顧情何深,臥龍一見分寰宇。 先取荊州后取川,霸業圖王在天府。 嗚呼三載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 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將天補。 何期歷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 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勞。 鐘會鄧艾分兵進,漢室江山盡屬曹。 丕睿芳髦才及奐,司馬又將天下交。 受禪臺前云霧起,石頭城下無波濤。 陳留歸命與安樂,王侯公爵從根苗。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夢,后人憑吊空牢騷。
五,其他名言警句更是非常多:
比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既生瑜,何生亮?
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血染征袍透紅甲,當陽誰敢與爭鋒! 古來沖陣扶幼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我是以史為鑒,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在你曾經的摘抄本中,收錄過哪些值得一生珍藏的好句
人生漫漫,知識和思想在不斷進步,怎能想像生命的最后還珍視哪些詞句。值得珍藏一生,都是前人的經驗,也無法考證前人是否在生命的盡頭才總結出的詩句。所以,當下覺得值得珍藏的文字,便是遇到了,享受了。一生或遠或近,那時不知是否還有暇檢視哪句值得珍藏。
喜歡多看,高興就好。
故宮博物院的工作和北京聯通的工作,該怎么選
我只能說一下聯通。每個分公司,每個部門都不一樣的,但是從公司趨勢來看,混日子還行,但是不可能有以前那么簡單了。通信行業我覺得在傳統上已經發展到極致了,新的出路應該在大數據,行業應用,政企公司用戶了。
全國現在只有三個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其他的叫博物館,這是為什么
謝謝。愿意為您回答這個問題。
不過我可能又要對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了。現在全國叫“博物院”的,不僅僅是這三家。還有比如山西博物院,四川博物院,內蒙古博物院,無錫博物院、西安博物院,秦始皇陵博物院等等。而問題中提及的故宮博物院,如果僅僅是指北京故宮的話,還有兩處故宮,也稱為博物院,就是沈陽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
但是中國大部分的文博單位,還是叫做“博物館”的。網上曾經有過很多探討,為什么有的叫博物館,有的叫博物院。有人說,叫博物院的,應該是指本身就是文物,有“垣”方有院,就是要有院墻的。
不過,這也不是很貼切。網上的很多帖子,最后也沒有總結出來相關規律,究竟該如何區分“博物院”和“博物館”,有很多人認為博物院可能要比博物館高級,高大上一些。不過好像沒有權威的規定。
而且論博物館的影響,有一些重要的博物館,也沒有叫博物院。比如湖北博物館,比如遼寧博物館,比如上海博物館等等。
所以,我覺得,不管叫啥,我們更希望從中看到展覽的文物和學到知識,而不是它叫啥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