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重視教育的詩句 形容教育的詞語有哪些
關于教育評價的幾個比喻
王營
變不斷“過篩子”為科學的“撐桿跳”。
這是我在濰坊高新區北海學校見到的一條標語。這一比喻形象地概括了評價的“選拔功能”和“激勵功能”之間的區別。所謂“過篩子”,是指通過評價,層層篩選,淘汰差生,保留優秀生,這種評價一般在中考、高考等國家大型選拔性考試中使用。所謂“撐桿跳”,是指以考試評價為手段,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激勵所有學生達到相應的學業水平。
中小學日常考試,屬于過程性的學習效果診斷性評價,不是選拔性考試,因而在評價過程中,不宜采用“過篩子”的評價辦法,而應當采用科學的“撐桿跳”,充分發揮考試的診斷和激勵功能,讓學生知道自己在知識和能力培養方面存在哪些不足,并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也就是說,要通過考試,考出學生學習和進取心和積極性,激勵學生取得最佳學業成績。因此,日常考試不可過多采用分數和等級評價的方式,將學生人為地區分為【第3句】:【第6句】:九等,這樣做會挫傷中下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致教育過程的不公平。
變“一把尺子”為“多把尺子”。
尺子,通常用來丈量事物的長度和寬度,把評價比喻為“尺子”,是指通過考試評價,能夠衡量學生一個階段的學習水平和發展水平。傳統的評價,我們只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忽視了學生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而,有人將傳統的評價方式比喻為“一把尺子”,將新課程背景下實施的多元評價比喻為“多把尺子”。
有人說,對學生多一把評價的尺子,就可能多培養出一批有用的人才,這種說法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將人的智能劃分為七種,即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動作知能、音樂智能、內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傳統的評價方式過分強調語言和數理邏輯方面的能力,采用紙筆測試的方式,過分強調死記硬背,缺乏對學生理解能力、動手能力、應用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客觀考核,這種一把尺子的評價方式是片面的、有局限的。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力不是單一的能力,而是有多種能力構成,因此,學校的評價指標、評價方式也應多元化,多一把評價的尺子,使學校教育從紙筆測試中解放出來,注重對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培養。況且,一把尺子的評價方式,也容易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導向片面追求升學率。
“減肥要常稱體重”。
減肥的女士要想了解自己減肥的效果,常常要每隔一段時間要稱一稱體重,據此調整自己的飲食量和運動量,達到減肥的最佳效果。這一比喻通常用來反擊哪些認為考試評價會加重學生學習負擔,主張取消考試評價的片面認識。
學生學習知識如減肥,目標是學會、學好,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每隔一段時間也要了解一下自己的學習效果,知道自己哪些知識已經掌握,哪些地方還有缺陷,據此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單元考試、期中考試等一些階段性的考試都是必不可少的,只不過這類考試不可以分數和名次的形式出現,而應著重發揮這類考試的診斷、調控和改進功能。
“小豬不長天天稱”。
這是我從一位地市教研員那里聽到的一句話。考試評價不能取消,但也不可過多、過濫,像農民飼養小豬那樣,不去研究如何科學配制飼料、如何使小豬增肥的辦法,而是為了盼著小豬快快長大,天天為它稱重量。
這種評價方式在我們的教學中也時有表現,有人認為,考試越多越好,考完后只要給學生公布一下成績和名次,學生就能進步,這與“小豬不長天天稱”有什么區別呢?所以說,考試和評價的目的不在于稱量,而在于發現問題,研究如何使學生進步的科學方法。
“平時管理”與“秋后算帳”
“平時管理”一般指過程性評價,“秋后算帳”一般比喻終結性評價,對教師和學生的發展性評價只有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最佳的評價效果。
我們知道,農民為了秋后取得好收成,從農作物播種那天開始,必定會根據莊稼的生長情況,平時適時進行施肥、澆水、除草等田間勞作,沒有一個農民種子種下后,不管不問,躺在家里睡大覺,只等秋天的收獲,如果這樣做的話,秋天肯定顆粒無收,這樣的農民腦子也肯定有問題。
然而這一簡單的道理,許多管理者和教師卻參不透,有些管理者只向老師要最后中考和高考的高質量,平時不注重通過考試評價,激勵教師改進教學、研究科學的教學方法,最后質量下降了,卻把板子全部打到教師身上;個別教師對待學生也是如此,平時只管上課,對學生的思想狀況、愛好特長以及考試中出現的問題不管不問,一旦期末或中考、高考成績公布,則大發雷庭之怒,抱怨學生平時學習不努力、不刻苦。這種“秋后算賬”式的評價方式,是緣木求魚、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