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優美的句子
【第1句】: 穆斯林的葬禮優美句子賞析或仿寫
第一組 吳桐【第1句】:那托在荷葉上的櫻桃,像是盛在翠盤里的瑪瑙。
賞析:這句話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櫻桃像瑪瑙一樣圓潤,晶瑩剔透。【第2句】:西南天際,一道彎彎的新月,浮在遠處的樹梢上空,浮在黑黝黝的房舍上空,它是那么細小、玲瓏,相稱在黑絲絨上的一枚象牙,像沉落水中僅僅露出邊緣的一只白璧,,像漂在水面上的一條小船,這小船駛向何方?賞析:這句話用了景物描寫,側面烘托了新月找不到方向,高考目標懸而未決。
【第3句】:蒲綬昌那一雙銳利的眼睛頓時像被雷電擊中,迸射出一片爆裂般的光芒,隨即,黯淡了,熄滅了!賞析:這句話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的突出了蒲綬昌被韓子奇的話擊中,生氣而無可奈何。【第4句】:她披著長長的秀發,拂動著白色的衣裙,赤著腳向前走去,腳步聲就像荷葉上的露珠搖落在湖面上,就像天鵝的腳掌輕輕地劃動平靜的湖水。
(新月死前的幻想) 賞析:這句話突出了新月向往過平靜,幸福,美好的日子。【第5句】:他根本無法入睡,心飛出了病房,去尋找女兒。
賞析:這句話生動形象的寫出了肋骨斷裂的父親韓子奇不顧自己,只想著女兒,急切地希望女兒快點康復。
她穿著白色的坡跟皮鞋,銀灰色的西服裙和月黃色的短袖襯衫。身材纖秀因而顯得頎長,膚色白皙、細膩,橄欖形的臉型,一雙清澈的眼睛,鼻梁略高而直,未施任何唇膏的淡紅的嘴唇緊閉著,頦旁便現出兩道細細的、彎彎的、新月形的紋路。
西南天際,一彎新月升起來,虛虛的,淡淡的,朦朦朧朧,若有若無…… 淡淡的的月光下,幽幽的樹影旁,響起了輕柔徐緩的小提琴聲,如泣如訴,如夢如煙。琴弓親吻著琴弦,述說著一個流傳在世界的東方,家喻戶曉的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
梁冰玉在琴聲中久久的佇立,她的心被琴聲征服,揉碎了,像點點淚珠,在這片土地上灑落。天上,新月朦朧; 地上,琴聲縹緲; 天地之間,久久在回蕩著這琴聲,如清泉淙淙,如絮語呢哺,如春蠶吐絲,如孤雁盤旋……"新月,我們之間,用不著說這些話,"楚雁潮似乎不假思索地說,"愛情,就"是奉獻,就是給予!" 新月愣住了,仿佛有兩顆明亮的星星,突然在她面前升起! 那不是星星,那是楚雁潮貯滿深情的眼睛! 楚雁潮熱切地凝視著她,熾烈的詩句脫口而出: 請讓我叫你相信, 我只盼一件事情?? 給你獻上我的心靈, 和這心靈中蘊藏的全部感情!" 新月驚呆了,粉紅的嘴唇輕輕顫動:"老師,您說的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楚" 精雕細刻 、物是人非 、紅顏薄命、晨曦熹微 、歲月倒流、不堪回首、歷盡劫磨、富麗堂皇"新月,我們之間,用不著說這些話,"楚雁潮似乎不假思索地說,"愛情,就"是奉獻,就是給予!" 她穿著白色的坡跟皮鞋,銀灰色的西服裙和月黃色的短袖襯衫。身材纖秀因而顯得頎長,膚色白皙、細膩,橄欖形的臉型,一雙清澈的眼睛,鼻梁略高而直,未施任何唇膏的淡紅的嘴唇緊閉著,頦旁便現出兩道細細的、彎彎的、新月形的紋路。
微微鬈曲的長發,任其自然地舒卷在耳后和頸根。耳垂、頸項都沒有任何飾物。
盡管鬢邊的黑發已夾雜著銀絲,她卻并不顯得過于蒼老。不認識她的人,把她遺忘了的人,也看不出她曾是怎樣年輕。
走在這里,她仿佛從一個長長的夢中醒來。 晨曦熹微,小巷清幽。
早起的人們偶爾從她身旁擦肩而過,騎車的,步行的,領著孩子的,端著早點的……她感到一股熟悉的氣息撲面而來,而人們卻不熟悉她,誰也沒有認真地看她一眼。 她看見那棵古老的槐樹了,歷盡劫磨,閱盡滄桑,它還活著,老干龍鐘,枝葉蔥蘢。
過去,每當春天來臨,它就綻開串串白花,香氣飄滿整條胡同。清風吹來,落花如雪,落在她的頭上、肩上,“拂了一身還滿”。
如今樹上沒有花,開花的季節已經過去了。它白白地開了幾十次,落了幾十次,一直在等著她呢,而她卻沒有來。
她不能遏止自己的沖動,踏上那五級青石臺階,伸手去撫摸那暗紅色的大門。 她的心評怦地跳,懸在胸前的手微微地顫抖。
她渴望叫開這道門,又莫名其妙地感到恐懼。她望著那暗紅色的門,仿佛那是一道命運之門,曾經決定了她往昔的命運,也將決定她余生的歸宿,通往天國,或是火獄。
在伸手叩響門鈸上的銅環之前,她不得不給自己片刻的喘息。 一道門,隔著兩個世界。
隔絕得太久了,大門里貯藏著她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一切…… 希望能幫到您,望采納。
【第2句】: 誰知道《穆斯林的葬禮》中精美的句子
她穿著白色的坡跟皮鞋,銀灰色的西服裙和月黃色的短袖襯衫。身材纖秀因而顯得頎長,膚色白皙、細膩,橄欖形的臉型,一雙清澈的眼睛,鼻梁略高而直,未施任何唇膏的淡紅的嘴唇緊閉著,頦旁便現出兩道細細的、彎彎的、新月形的紋路。
西南天際,一彎新月升起來,虛虛的,淡淡的,朦朦朧朧,若有若無……
淡淡的的月光下,幽幽的樹影旁,響起了輕柔徐緩的小提琴聲,如泣如訴,如夢如煙。琴弓親吻著琴弦,述說著一個流傳在世界的東方,家喻戶曉的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梁冰玉在琴聲中久久的佇立,她的心被琴聲征服,揉碎了,像點點淚珠,在這片土地上灑落。
天上,新月朦朧; 地上,琴聲縹緲; 天地之間,久久在回蕩著這琴聲,如清泉淙淙,如絮語呢哺,如春蠶吐絲,如孤雁盤旋……
【第3句】: 穆斯林葬禮經典語句
愛情,這一詩人贊嘆作家描繪的人類永恒的主題,也是霍達在《穆斯林的葬禮》中最重要的一條主線。
葬禮》中有兩處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描寫,父親韓子奇在臨終時是半信半疑地念著“清真言”去世的;而女兒新月在臨終時則義無返顧地呼喚著她所愛的老師“楚燕潮”的名字去世。 這兩幕不起眼的伏筆其實是在暗示作者要表達的意圖:穆斯林的上一代還在受著伊斯蘭——這道宗教枷鎖的控制,雖說半信半疑,但是無法完全擺脫。
而穆斯林的新一代則已經大膽地沖破這道束縛美好愛情的枷鎖——伊斯蘭,將其徹底拋棄。 兩幕臨終的描寫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作者要表達的正是被她稱為穆斯林的回回民族,在前進中的巨大的變革,回回民族要想發展,要想享受現代文明如愛情等等,在作者看來必須拋棄伊斯蘭的枷鎖 她告訴人們的是:“我付出了愛,也得到了愛,享受了作為一個人的權利,死而無憾……天地間有一個人理解我,愛著我,我滿足了……”如余杰所說:在這片已不再蔚藍,不再純潔的天空下,假如還有一雙眼睛與我一同哭泣,那么生活就值得我為之受苦。
【第4句】: 穆斯林的葬禮好句好段
序曲 月夢 清晨,她走來了。
一輛出租車停在路口,她下了車,略略站了站,環顧著周圍。然后,熟悉地穿過大街、小巷,向前走去。
她穿著白色的坡跟皮鞋,銀灰色的西服裙和月黃色的短袖襯衫。身材纖秀因而顯得頎長,膚色白皙、細膩,橄欖形的臉型,一雙清澈的眼睛,鼻梁略高而直,未施任何唇膏的淡紅的嘴唇緊閉著,頦旁便現出兩道細細的、彎彎的、新月形的紋路。
微微鬈曲的長發,任其自然地舒卷在耳后和頸根。耳垂、頸項都沒有任何飾物。
盡管鬢邊的黑發已夾雜著銀絲,她卻并不顯得過于蒼老;不認識她的人,把她遺忘了的人,也看不出她曾是怎樣年輕。她匆匆走著,沒帶任何沉重的行囊,手里只提著一個白色的圓形紙盒 走在這里,她仿佛從一個長長的夢中醒來。
晨曦熹微,小巷清幽。早起的人們偶爾從她身旁擦肩而過,騎車的,步行的,領著孩子的,端著早點的……她感到一股熟悉的氣息撲面而來,而人們卻不熟悉她,誰也沒有認真地看她一眼。
她看著前面。天和地是灰色的,磚和瓦也是灰色的。
臨街的墻幾經風化,幾經修補,刷過黑灰、白灰,涂過紅漆,書寫過不同內容的標語,又終于被覆蓋;風雨再把覆蓋層胡亂地揭下來,形成一片斑駁的雜色,融匯于灰色的籠罩之中。路旁的樹木蒼黑,瓦楞中芳草青青。
遠處,炊煙繚繞。迷蒙的曙色中,矗立著這一帶惟一的高出民房的建筑,尖頂如塔,橘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
那是清真寺的“邦克”樓,每日五次,那里傳出警鐘似的召喚:“真主至大!萬物非主,惟有安拉;穆罕默德,主之使者。快禮拜啊!” 這兒是“達爾?伊斯蘭”——穆斯林居住區,聚集著一群安拉的信徒,蕓蕓眾生中的另一個世界。
這個世界很大。在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以來的一千三百年間,他把仁慈、公正、誠實和自我克制的精神灑向人間,全世界有八億人是這個大家庭的成員。
這個世界很小。在擁有八百萬人口的古都北京,穆斯林的數目只有十八萬,他們散居各地,其中有一部分聚居在這座清真古寺的周圍。
據說,這一帶曾經是果木繁茂的石榴園…… 大約遠在公元7世紀,一些頭上纏著白布的阿拉伯商人來到了東土大唐,他們習慣了神州大地的水土,在這里娶妻生子,留下來了。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達,蔥嶺以西、黑海以東,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的土地被蒙古貴族陸續占領,征服者強迫被征服者大批遷徙到東方。
他們之中,有被俘虜的工匠,有被簽發的百姓,有攜家帶眷的阿拉伯上層人物。當然,也有乘東西方的交通大開而自發前來的商人。
這些“外來戶”,大部分在中國做軍士、農夫和工匠,少數人經商、傳教,也有極少數做官。這些人的后裔很少再返回故地,就在這塊土壤上生根了,繁衍生息,世代相傳,元朝的官方文書稱他們為“回回”,他們本身也以“回回”自稱,一個新的民族在東方誕生了。
由于歷史上難以避免的融合,回回民族當中也糅進了一些漢人、蒙古人、維吾爾人和猶太人的成分,但回回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立存在,而不融入漢人或其他民族之中。幅員遼闊的中國,是漢人長期生存繁衍的地方,回回不可能像土生土長的民族一樣擁有整塊的、大片的土地,他們不斷地被派遣、被遷徙,甚至被征討、被殺戮,為了生計,他們流落四方……他們始終是少數,這少數的人艱難地、頑強地、小心翼翼地生活著,信奉著自己的主。
他們相信真主是獨一無二的,他創造了大地、蒼穹、自然力、人、天使和“鎮尼”(精靈),他主宰著一切;他是沒有形象的,但又是耳聰目明、全知全能的,他無時無處不在,凡有三個人密談,他就是第四個參與者,凡有四個人密談,他就是第五個參與者……主永遠與穆斯林同在。穆斯林歸順真主,接受真主通過穆罕默德所曉諭的啟示,虔誠祈禱,老實做人,寬厚仁愛,生活儉樸,不驕傲自大,不誹謗他人,捍衛信仰,遵循“遜奈”——圣行,穆罕默德之路。
他們相信人生有“后世”,相信“末日審判”,每個人的靈魂被接納進天園或是被投入火獄,一切將由真主判定。他們相信善行必定得到報償,邪惡必定受到懲罰…… 她從夢中醒來,面對著這個苦苦尋找的世界,是那么熟悉,仿佛歲月倒流了,那不堪回首的一切都不曾發生。
不,歲月永遠不會倒流,當重新回到這個世界之時,她老了,這里也已經變得陌生。當然,歲月也一定把別人都拖老了。
她不知道該報償的是否已經得到了報償?該懲罰的是否已經受到了懲罰?不,她不需要知道。她從來也沒有打算對過去的恩怨進行什么報償或是懲罰,只想把該記住的都記住,該忘卻的都忘卻!又拐過一個彎兒,就進了夢中的那條胡同。
她看見那棵古老的槐樹了,歷盡劫磨,閱盡滄桑,它還活著,老干龍鐘,枝葉蔥蘢。過去,每當春天來臨,它就綻開串串白花,香氣飄滿整條胡同;清風吹來,落花如雪,落在她的頭上、肩上,“拂了一身還滿”。
如今樹上沒有花,開花的季節已經過去了。它白白地開了幾十次,落了幾十次,一直在等著她呢,而她卻沒有來。
她終于來了。她從樹下走過,站在那座門樓前。
她夜夜都夢見這座門樓、這所院子,夢見院子里的天空,夢見天上的月亮,夢見那一雙永遠也不。
【第5句】: 穆斯林的葬禮佳句好段
古蘭經》中曾用那么優美的語言描述令人神往的后世天園,鮮花盛開,碩果滿園!那是人間沒有的樂園。
他們隨意采摘園中的果實,頭發卻已經花白,臉色沉郁,神情凄楚。進入天園的穆斯林們在綠陰的庇護下,不覺得炎熱,也不覺得嚴寒。
有許多俊秀童男和黑眸童女服侍他們,在那里聽不到惡言和謊話,他們永遠不再遭受痛苦和災難…… 她看到離她不遠的地方,有一個身材高高的中年男子久久地佇立在一棵樹旁。他久久地佇立著,那里濃陰蔽日,芳草鋪地,凝視著面前的土地,一動也不動。
他的手里提著一把小提琴。他的年紀,看起來不過四十多歲,用銀盤和晶瑩如玻璃的銀杯飲用園中的醴泉。
【第6句】: 有哪些穆斯林的葬禮的經典段落
啊,安拉!寬恕我們這些人:活著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年,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們當中,你讓誰生存,就讓他活在伊斯蘭之中:你讓誰死,就讓他死于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為著他的報償而剝奪我們,并且不要在他之后,把我們來做試驗!
——穆斯林葬禮上的禱詞
“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兩根故事線,一大家子人的悲歡離合,就這樣交織重疊地,從作者筆下娓娓流出。“一道門,隔著兩個世界。”——一個是玉的世界,一個是月的世界。霍達用穿插的筆法,寫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為我們展示了穆斯林獨特的風俗習慣和人生歷程,描繪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臺上,悲劇,喜劇,輪番演出,不舍晝夜,無盡無休……”的“演出”,體現了他們生生不息的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古都京華老字號玉器行“奇珍齋”的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低層的琢玉藝人,他家有兩個女兒,長女君璧長于心計,次女冰玉聰慧善良。一天有位長者帶名少年去麥加朝圣路過梁家,少年被精美玉器所吸引,決定留下當學徒,這就是本書主人公韓子奇。師徒兩人正為一件訂貨勞作,這是專做洋人賣買的“匯遠齋”定做的“鄭和航海船”。鄭和是回族的英雄,他們決心做好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細刻將在中秋佳節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暈倒在轉動著的玉坨上,寶船被毀,人也喪命。為了抵債,韓子奇到“匯遠齋”當了學徒,苦熬三年終成行家。
他回到奇珍齋娶了長女君壁,決心重振家業,十年之后名冠京華,又得貴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華戰爭爆發,韓子奇擔心玉器珍品被毀,隨英商亨特來到倫敦。妻妹冰玉不顧姐姐反對,偷出家門執意隨姐夫遠行。
在倫敦亨特之子奧立佛深深的迷上了冰玉,但奧立佛在倫敦大轟炸中不幸喪生,冰玉在孤獨,思鄉的情況下與韓子奇相愛,并生下女兒新月。戰后一同回國,姐姐不容兩母子,冰玉決定帶女兒遠走他鄉,韓子奇苦求,留下女兒。新月逐漸長大成人,以優異成績考上北大西語系。上學后與班主任楚雁潮發生愛情,因楚系漢族,為梁家反對,他們的愛情卻在阻撓中愈加熾熱。而哥哥也因母親的心計所使,娶了新月的同學,當發現時,一切都來不及了。新月紅顏薄命,因嚴重心臟病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悲痛欲絕。韓子奇瞬間蒼老,母親也終于明白自己的過錯,哥哥,嫂子挑起了家里的擔子。后來韓子奇,梁君璧相繼去世,韓天星也有了一雙子女。
多年以后,冰玉回來了,但一切都也物是人非……
【第7句】: 求<<穆斯林的葬禮>>中的所有好句
序曲 月夢清晨,她走來了。
一輛出租車停在路口,她下了車,略略站了站,環顧著周圍。然后,熟悉地穿過大街、小巷,向前走去。
她穿著白色的坡跟皮鞋,銀灰色的西服裙和月黃色的短袖襯衫。身材纖秀因而顯得頎長,膚色白皙、細膩,橄欖形的臉型,一雙清澈的眼睛,鼻梁略高而直,未施任何唇膏的淡紅的嘴唇緊閉著,頦旁便現出兩道細細的、彎彎的、新月形的紋路。
微微鬈曲的長發,任其自然地舒卷在耳后和頸根。耳垂、頸項都沒有任何飾物。
盡管鬢邊的黑發已夾雜著銀絲,她卻并不顯得過于蒼老;不認識她的人,把她遺忘了的人,也看不出她曾是怎樣年輕。她匆匆走著,沒帶任何沉重的行囊,手里只提著一個白色的圓形紙盒走在這里,她仿佛從一個長長的夢中醒來。
晨曦熹微,小巷清幽。早起的人們偶爾從她身旁擦肩而過,騎車的,步行的,領著孩子的,端著早點的……她感到一股熟悉的氣息撲面而來,而人們卻不熟悉她,誰也沒有認真地看她一眼。
她看著前面。天和地是灰色的,磚和瓦也是灰色的。
臨街的墻幾經風化,幾經修補,刷過黑灰、白灰,涂過紅漆,書寫過不同內容的標語,又終于被覆蓋;風雨再把覆蓋層胡亂地揭下來,形成一片斑駁的雜色,融匯于灰色的籠罩之中。路旁的樹木蒼黑,瓦楞中芳草青青。
遠處,炊煙繚繞。迷蒙的曙色中,矗立著這一帶惟一的高出民房的建筑,尖頂如塔,橘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
那是清真寺的“邦克”樓,每日五次,那里傳出警鐘似的召喚:“真主至大!萬物非主,惟有安拉;穆罕默德,主之使者。快禮拜啊!”這兒是“達爾?伊斯蘭”——穆斯林居住區,聚集著一群安拉的信徒,蕓蕓眾生中的另一個世界。
這個世界很大。在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以來的一千三百年間,他把仁慈、公正、誠實和自我克制的精神灑向人間,全世界有八億人是這個大家庭的成員。
這個世界很小。在擁有八百萬人口的古都北京,穆斯林的數目只有十八萬,他們散居各地,其中有一部分聚居在這座清真古寺的周圍。
據說,這一帶曾經是果木繁茂的石榴園……大約遠在公元7世紀,一些頭上纏著白布的阿拉伯商人來到了東土大唐,他們習慣了神州大地的水土,在這里娶妻生子,留下來了。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達,蔥嶺以西、黑海以東,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的土地被蒙古貴族陸續占領,征服者強迫被征服者大批遷徙到東方。
他們之中,有被俘虜的工匠,有被簽發的百姓,有攜家帶眷的阿拉伯上層人物。當然,也有乘東西方的交通大開而自發前來的商人。
這些“外來戶”,大部分在中國做軍士、農夫和工匠,少數人經商、傳教,也有極少數做官。這些人的后裔很少再返回故地,就在這塊土壤上生根了,繁衍生息,世代相傳,元朝的官方文書稱他們為“回回”,他們本身也以“回回”自稱,一個新的民族在東方誕生了。
由于歷史上難以避免的融合,回回民族當中也糅進了一些漢人、蒙古人、維吾爾人和猶太人的成分,但回回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立存在,而不融入漢人或其他民族之中。幅員遼闊的中國,是漢人長期生存繁衍的地方,回回不可能像土生土長的民族一樣擁有整塊的、大片的土地,他們不斷地被派遣、被遷徙,甚至被征討、被殺戮,為了生計,他們流落四方……他們始終是少數,這少數的人艱難地、頑強地、小心翼翼地生活著,信奉著自己的主。
他們相信真主是獨一無二的,他創造了大地、蒼穹、自然力、人、天使和“鎮尼”(精靈),他主宰著一切;他是沒有形象的,但又是耳聰目明、全知全能的,他無時無處不在,凡有三個人密談,他就是第四個參與者,凡有四個人密談,他就是第五個參與者……主永遠與穆斯林同在。穆斯林歸順真主,接受真主通過穆罕默德所曉諭的啟示,虔誠祈禱,老實做人,寬厚仁愛,生活儉樸,不驕傲自大,不誹謗他人,捍衛信仰,遵循“遜奈”——圣行,穆罕默德之路。
他們相信人生有“后世”,相信“末日審判”,每個人的靈魂被接納進天園或是被投入火獄,一切將由真主判定。他們相信善行必定得到報償,邪惡必定受到懲罰……她從夢中醒來,面對著這個苦苦尋找的世界,是那么熟悉,仿佛歲月倒流了,那不堪回首的一切都不曾發生。
不,歲月永遠不會倒流,當重新回到這個世界之時,她老了,這里也已經變得陌生。當然,歲月也一定把別人都拖老了。
她不知道該報償的是否已經得到了報償?該懲罰的是否已經受到了懲罰?不,她不需要知道。她從來也沒有打算對過去的恩怨進行什么報償或是懲罰,只想把該記住的都記住,該忘卻的都忘卻!又拐過一個彎兒,就進了夢中的那條胡同。
她看見那棵古老的槐樹了,歷盡劫磨,閱盡滄桑,它還活著,老干龍鐘,枝葉蔥蘢。過去,每當春天來臨,它就綻開串串白花,香氣飄滿整條胡同;清風吹來,落花如雪,落在她的頭上、肩上,“拂了一身還滿”。
如今樹上沒有花,開花的季節已經過去了。它白白地開了幾十次,落了幾十次,一直在等著她呢,而她卻沒有來。
她終于來了。她從樹下走過,站在那座門樓前。
她夜夜都夢見這座門樓、這所院子,夢見院子里的天空,夢見天上的月亮,夢見那一雙永遠也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