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援”的成語(31個)
本文整理了援古刺今、圍城打援、糧盡援絕等含“援”的成語31個,其中“援”開頭的成語12個,“援”結尾的成語8個,“援”在中間的成語11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援”開頭的成語【第1句】:援古刺今[yuán gǔ cì jīn]
【解釋】引述故事古義以諷刺今事。
【出處】明·楊慎《升庵詩話》卷六:“援古刺今,箴戒得失,謂之箴。”《天討·豕韋之裔〈普告漢人〉》:“述懷詠史,不過詞人之習態,不可以為援古刺今。”
【第2句】:援經據典[yuán jīng jù diǎn]
【解釋】援:援引;據:依據。引用經典書籍作為論證的依據。
【出處】《后漢書·荀爽傳》:“時人多不行妻服,雖在親憂猶有吊問喪疾者,又私謚其君父及諸名士,爽皆引據大義,正之經典,雖不悉變,亦頗有改。”
【示例】或援經據典,或取懷而予,或如分相償,未嘗不自信曰:“此真顛撲不破矣。”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郭安》但明倫評
【第3句】:援筆立成[yuán bǐ lì chéng]
【解釋】援筆:拿筆。拿起筆立刻寫成。形容才思敏捷。亦作“援筆成章”、“援筆而就”。
【出處】《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時鄴銅爵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隋書·盧思道傳》:“思道援筆立成,文無加點,神舉嘉而宥之。”
【示例】李太白一斗百篇,援筆立成;杜子美改罷長吟,一字不茍。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六
【第4句】:援筆而就[yuán bǐ ér jiù]
【解釋】援筆:拿筆。拿起筆立刻寫成。形容才思敏捷。同“援筆立成”。
【出處】《新唐書·韋思謙傳》:“時議草赦令,咸推承慶,召使為之,無橈色誤辭,援筆而就,眾嘆其壯。”
【示例】我想求詩求字的,還容易打發,唯有索畫一事,最難應酬。須要逐筆圖寫出來,不是可以倚馬而成,援筆而就的。 ——清·李漁《意中緣·名逋》
【第5句】:援鱉失龜[yuán biē shī guī]
【解釋】比喻得不償失。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殺戎馬而求狐貍,援兩鱉而失靈龜,斷右臂而爭一毛,折莫邪而爭錐刀,用智如此,豈足高乎?”
【第6句】:援引薦舉[yuán yǐn jiàn jǔ]
【解釋】薦:推薦。引進和推薦人材
【出處】漢·王充《論衡·效力》:“文章滂沛,不遭有力之將援引薦舉,亦將棄遺于衡門之下。”
【第7句】:援筆立就[yuán bǐ lì jiù]
【解釋】援筆:拿筆。拿起筆立刻寫成。形容才思敏捷。同“援筆立成”。
【出處】《北史·刑巒傳》:“每公卿會議,事關典故,邵援筆立就,證引該洽。”
【示例】以詩志別,分韻得'秋’字,援筆立就,一氣渾成。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四
【第8句】:援筆成章[yuán bǐ chéng zhāng]
【解釋】援筆:拿起筆來。拿起筆來就寫文章。形容文思敏捷。
【出處】唐·蔣防《霍小玉傳》:“生素多才思,援筆成章。”
【第9句】:援疑質理[yuán yí zhì lǐ]
【解釋】援:引、提出;質:詢問。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出處】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援疑質理,俯身傾耳請。”
【第10句】:援溺振渴[yuán nì zhèn kě]
【解釋】溺:指落水者;振:救濟。援救落水者和干渴者。比喻援救受難的人。
【出處】宋·邵博《聞見后錄》卷十五:“曾未期月,援溺振渴,事無巨細,悉究本末。”
【第11句】:援古證今[yá gǔ zhèng jīn]
【解釋】援:引。引述古事來證明今事。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事類》:“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
【示例】援古證今,極力為之。 ——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第12句】:援之以手[yuán zhī yǐ shǒu]
【解釋】對他人進行救助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
“援”結尾的成語【第1句】:圍城打援[wéi chéng dǎ yuán]
【解釋】軍事術語,進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圍守城之敵,誘使敵人派兵援救,然后以主力部隊殲滅敵人的援軍。
【出處】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五章:“'圍城打援’的辦法,不是常使用嗎?”
【示例】只有在'圍城打援’的方針下,目的不在打圍敵,而在打援敵。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第五章第八節
【第2句】:有例可援[yǒu lì kě yuán]
【解釋】有成例可以援引。
【出處】清·袁枚《寄房師鄧遜齋先生書》:“惟生傳則自古有之,如韓昌黎之于何蕃,司馬溫公子之于范鎮,有例可援。”
【示例】只要是有例可援的事情,都可以答應。 ——郭沫若《南冠草》第三幕
【第3句】:孤立無援[gū lì wú yuán]
【解釋】只有一個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
【出處】《后漢書·班超傳》:“十八年,帝崩,焉耆以中國大喪,遂攻沒都護陳睦,超孤立無援。”
【示例】莊公既礙姜氏之面,又度公孫滑孤立無援,不能有為。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回
【第4句】:首尾相援[shǒu wěi xiāng yuán]
【解釋】指前后互相照應。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惟首尾相援,則附會之體,固亦無以加于此矣。”
【第5句】:圍點打援[wéi diǎn dǎ yuán]
【解釋】一種戰術,抽出部分兵力圍困據點,然后使用主力部隊打擊救援據點的援軍。
【示例】我們要采取圍點打援的策略。
【第6句】:八方支援[bā fāng zhī yuán]
【解釋】形容各方面都支持、援助。
【示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第7句】:視溺不援[shì nì bù yuán]
【解釋】看到人淹沒在水里而不拉他一把。比喻見到人處于危險境地而置之不理。
【出處】清·無名氏《賽紅絲》五:“臨渴掘井,固是不弟不情;視溺不援,在吾兄亦覺太忍。”
【第8句】:嫂溺叔援[sǎo nì shū yuán]
【解釋】比喻視實際情況而變通做法。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示例】帝曰:'子坐父立,禮乎?’對曰:'嫂溺叔援,權也。’ ——明·蔣一葵《長安客話》
“援”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糧盡援絕[liáng jìn yuán jué]
【解釋】糧食用盡,援兵斷絕。比喻戰斗處于十分艱難的境地。
【出處】《晉書·沈勁傳》:“時冠軍將軍陳祐守洛陽,眾不過二千,勁自表求配祐效力,因以勁補冠軍長史,令自募壯士,得千余人,以助祐擊賊,頻以寡制眾。而糧盡援絕,祐懼不能保全。”
【示例】一旦拖延時日,我軍糧盡援絕,而敵人卻會人馬愈戰愈多。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三章
【第2句】:攀援桂枝[pān yuán guì zhī]
【解釋】舊指科舉及第。
【出處】《楚辭·招隱士》:“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第3句】:引譬援類[yǐn pì yuán lèi]
【解釋】引:援引;譬:比方。援引相類似的例證來說明事理。
【出處】《舉證南子·要略訓》:“言天地四時而不引譬援類,則不知精微。”
【第4句】:手援天下[shǒu yuán tiān xià]
【解釋】用手來援救天下。原比喻援救的工具和方法不對。后比喻以個人之力欲解救天下之危亡。
【出處】《孟子·離類上》:“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示例】夫社會之敝,極于今日,而欲以手援天下,夫孰不知其難? ——清·梁啟超《吾今后所以報國者》
【第5句】:矢盡援絕[shǐ jìn yuán jué]
【解釋】作戰中箭矢都用完了,援兵斷絕了。也比喻處境非常困難。
【出處】《周書·泉企傳》:“企拒守旬余,矢盡援絕,城乃陷焉。”
【示例】最后投降,從這邊說,是矢盡援絕,這才罷戰的南方之強,從那邊說,卻是不識順逆,久梗王師的賊。 ——魯迅《花邊文學·北人與南人》
【第6句】:授手援溺[shòu shǒu yuán nì]
【解釋】授手:給人以手,即伸手;溺:落水人。伸出手去救援落水的人。比喻救援苦難的人。
【出處】《孟子·離婁上》:“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授之以手。”
【示例】《邴原別傳》:“實望根矩,仁為己任,授手援溺,振民于難。”
【第7句】:投袂援戈[tóu mèi yuán gē]
【解釋】表示為國效命。同“投袂荷戈”。
【出處】《梁書·武帝紀》:“獨夫丑縱,方煽京邑。投袂援戈,克弭多難。”
【第8句】:上援下推[shàng yuán xià tuī]
【解釋】上面牽引下面推。比喻推薦引進。
【出處】《禮記·儒行》:“適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讒諂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
【第9句】:彈盡援絕[dàn jìn yuán jué]
【解釋】作戰中彈藥用完了,援兵斷絕了。也比喻處境非常困難。
【出處】宋·楊萬里《鈐轄趙公墓志銘》:“公挺身與兵,屢捷。七年,糧盡援絕,勢不能復支,遂率所部數千人南歸。”
【示例】迄今晨三時,敵彈盡援絕,全線動搖。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
【第10句】:奧援有靈[ào yuán yǒu líng]
【解釋】奧援:暗中支持的力量;有靈:有神通。多指舊時官場的鉆營、勾結,暗通關節,很有神通。
【出處】明·文秉《先撥志始》卷下:“皆大慝巨奸,或燕處于園亭,或潛藏于京邸,奧援有靈,朝廷無法。”
【第11句】:以叔援嫂[yǐ shū yuán sǎo]
【解釋】指權宜行事。
【出處】《孟子·離婁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示例】春桃若肯改妝一戰,管倩取唾手魁名……此正教做以叔援嫂,因急行權。 ——明·徐渭《女狀元》第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