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債”的成語(19個)
本文整理了債臺高筑、折券棄債、冤家債主等含“債”的成語19個,其中“債”開頭的成語2個,“債”結尾的成語4個,“債”在中間的成語13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債”開頭的成語【第1句】:債臺高筑[zhài tái gāo zhù]
【解釋】形容欠債很多。
【出處】《漢書·諸侯王表序》:“分為二周,有逃債之臺。”
【示例】由于經營不善,這家公司現已陷入債臺高筑的境地。
【第2句】:債多不愁[zhài duō bù chóu]
【解釋】債欠多了反而不憂愁。比喻困難成堆,認為反正一時解除不了,也就不去愁它了。
【出處】清·翟灝《風俗通·貨財·債多不愁》引李流芳詩:“人言債多人不愁,我為債務終夜憂。”
【示例】但管目前,隨他如何進行,總教借款有著,便好偷安旦夕,得過且過,債多不愁。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十一回
“債”結尾的成語【第1句】:折券棄債[zhé quàn qì zhài]
【解釋】券:票據、憑證。撕毀憑據,放棄索債。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高祖每酤酒留飲,售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債。”
【第2句】:風情月債[fēng qíng yuè zhài]
【解釋】比喻有關男女戀愛的事情。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司人間之風情月債,掌塵世之女怨男癡。”
【示例】他到處欠下風情月債。
【第3句】:恩不放債[ēn bù fàng zhai]
【解釋】對親人不宜放債。意指免因錢財交往而致發生怨懟。恩,?a href='.com/baike/225/31530【第8句】:html' target='_blank' >蓋茲恕?/p>
【出處】元·鄭廷玉《忍字記》第二折:“他可是肯心肯意的還咱……正是恩不放債。”
【第4句】:兒女之債[ér nǔ zhī zhài]
【解釋】債:欠債。舊指父母對子女的教養、婚嫁等所擔負的責任和費用。
【出處】元·高明《琵琶記·丞相教女》:“愿相公早畢兒女之債。”
【示例】為人父母就得承擔這兒女之債。
“債”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冤家債主[yuān jiā zhài zhǔ]
【解釋】冤家:仇人;債主:收債的人。指與我結怨欠債的人。
【出處】《無量壽經》卷下:“怨家債主,焚漂劫奪。”
【示例】張善友不覺驚醒,乃是睡倒在神案前,做的夢,明明白白,才省悟多是宿世的冤家債主。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五
【第2句】:揭債還債 [jiē zhài huán zhài]
【解釋】揭債:借債。用借債的辦法還債,虧空始終存在。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三十回:“若再揭起來,每日出利息來,將來搭了市房,還怕不夠哩!那才是揭債還債,窟窿常在。”
【第3句】:欠債還錢[qiàn zhài huán qián]
【解釋】欠了債要還錢。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三:“既是不關親,你豈不聞得'殺人償命,欠債還錢’?”
【示例】咱們也不用欺侮他。只不過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那是天公地道的事。 ——金庸《鹿鼎記》第四十七回
【第4句】:殺人償命,欠債還錢[shā rén cháng mìng,qiàn zhài huán qián]
【解釋】指殺人者須抵命,欠債者要還錢,二者俱是一理。
【出處】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二折:“可知道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你這般說才是。”
【示例】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4回:“若要中時,便當殺人償命,欠債還錢。”
【第5句】:負債累累[fù zhài lěi lěi]
【解釋】累累:沉重,繁多。欠別人的債務非常沉重。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六十七回:“卻說譚紹聞負債累累,……每日索欠填門,少不得典宅賣地,一概徐嘗。”
【示例】他曾經為買書而負債累累。 ——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加快》二
【第6句】:冤各有頭,債各有主[yuān gè yǒu tóu,zhai gè yǒu zhǔ]
【解釋】比喻處理事情必尋負主要責任的人。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六回:“武松捋起雙袖,握著尖刀,指何九叔道:'小子粗疏,還曉得冤各有頭,債各有主。你休驚怕,只要實說,對我一一說知武大死的緣故,便不干涉你!’”
【示例】說得出這種無賴話的,未必懂得'冤各有頭,債各有主’的道理。 ——葉圣陶《倪煥之》十二
【第7句】:冤有頭,債有主[yuān yǒu tóu,zhài yǒu zhǔ]
【解釋】冤有冤頭,債有債主。比喻要了解事情,必須找主事的人。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法云本禪師法嗣》:“上堂,眾集定,喝一喝曰:'冤有頭,債有主。’”
【示例】冤有頭,債有主,愿大眾莫結惡緣。 ——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一回
【第8句】:血債血還[xuè zhài xuè huán]
【解釋】指犯下殺人害命的罪行,必須以死來抵償。
【示例】血債血還!沒有什么好說的! ——劉德桂《宣統皇帝》第四章
【第9句】:怨家債主[yuàn jiā zhài zhǔ]
【解釋】怨家:仇人。佛教指與我有冤仇的人。
【出處】《無量壽經》卷下:“怨家債主,焚漂劫奪。”
【示例】業道受苦及怨家債主悉愿布施歡喜。 ——唐·孔思義《造像記》
【第10句】:墨債山積[mò zhà shān jī]
【解釋】山積:堆積如山。比喻由于書法好,求寫字的人很多,應付不過來而欠下債。
【第11句】:血債要用血來還[xuè zhài yào yòng xuè lái huán]
【解釋】指犯下殺人害命的罪行,必須以死來抵償。
【出處】曲波《橋隆飆》:“同志們,走!血債要用血來還,欠一分也不成!”
【示例】生擒許家惡魔,送交人民——有仇報仇,有冤報冤,血債要用血來還。 ——曲波《林海雪原》第八回
【第12句】:父債子還[fù zhài zǐ huán]
【解釋】父親生前的債務,由子女負責償還。也指父輩的過錯累及子女。
【出處】祝興義《此生此夜》:“我知道自己出身不好,在娘胎就背上父輩罪惡的包袱。就算是'父債子還’吧。”
【示例】這不能搞父債子還的游戲。
【第13句】:血債累累[xuè zhài lěi lěi]
【解釋】血債:未報的殺人深仇;累累:形容很多。指殺人很多,罪惡極大。
【出處】馮德英《迎春花》第二章:“這狗仗官勢、血債累累的地頭蛇,被暴怒的人們活活地埋進沙坑。”
【示例】這兩個血債累累的殺人犯被槍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