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干掉曹操的殺神馬超 為何歸順劉備后沒
56歲是一道坎,曹操差點沒邁過去。
公元211年3月,時年56歲的曹操派遣大將鐘繇、夏侯淵經過涼州攻打漢中軍閥張魯。這時候,一個人不樂意了。他就是在涼州經營多年的軍閥馬超。
照說,曹操攻打張魯,跟馬超一毛錢的關系都沒。此前,由于馬超在抵御南匈奴入侵中表現神勇,曹操想招攬馬超入朝為官,封為徐州刺史,只是馬超沒有赴任。但是,馬超認為曹操是在使用“假道滅虢”之計,意在攻取涼州,就與韓遂聯合關中十部共10萬人馬起兵反曹。
曹操一見不妙,于當年7月親自率領大軍前來征伐馬超。
當年,馬超年方35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齡。他作戰有勇有謀。曹操駐扎在蒲阪,想要西行渡河。馬超告訴韓遂:“宜於渭北拒之,不過二十日,河東谷盡,彼必走矣。”
韓遂沒有接受這個計策,而是換成“半渡擊之”。事后,曹操感嘆:“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
8月,曹操親自率軍從潼關北渡黃河,前隊剛過,馬超突然率領1萬步騎殺到,曹操軍隊大亂。許褚、張郃等見情況緊急,趕緊架起曹操渡河。一時萬箭齊發,曹操差點中箭身亡。在許褚等人的拼死護衛下,才沖出重圍。
曹操大笑:“今日幾為小賊所困乎!”
殺得曹操丟盔棄甲、狼狽不堪,差點小命不保的馬超,頓時威震天下。
9月,規模更加龐大的渭南之戰爆發。此戰中,曹操以一封涂改偽招安信給韓遂,離間關中聯軍,引發他們相互猜疑。曹操趁機發起進攻,將馬超聯軍打得大敗。然而,雖然打了勝仗,但曹操也損失慘重,加之河間發生叛亂,不得不撤兵回許昌。
兩年后的213年,馬超發生內亂,曹操派夏侯淵前去攻打,將馬超打敗。馬超失去了涼州,被迫投奔漢中依附張魯。張魯雄據漢中近30年,卻并非干大事的人。對于這一點,馬超也心知肚明,便于215年投靠了劉備。
馬超半生梟雄,投靠劉備后就很少有精彩的表現了。他除了抵御羌人,就是彭羕叛變案中扮演告密者角色,不復當年“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殺神形象。綜合而言,就是劉備給了馬超很高的虛職,卻并沒有實際重用。因此,許多重大戰役里面,都沒有馬超的身影。
因此,馬超號稱“五虎上將”,與關羽、張飛、黃忠、趙云等一批宿將并駕齊驅,可這只是一個虛名。關羽、張飛等都是坐鎮一方的大將,而他卻只掌管著荊州下面的一個臨沮縣。直到去世的頭一年,劉備才封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
涼州牧,掌管涼州的軍政大權,說來權力很大,實際上一毛不值。因為那時候涼州依然控制在曹操手里。
蜀漢本身缺乏沖鋒陷陣的大將,為何劉備不愿意重用馬超,主要原因是他的性格有明顯缺陷。四個字:“不孝不忠。”
首先是“不孝”。
當初,馬超決定造反,明知此事結果將害死被扣押在許昌的父親及兄弟,他卻對韓遂說:“今超棄父,以將軍為父,將軍亦當棄子,以超為子。”意思是說,我不要父親了,就把你當父親。
其次是“不忠”。
馬超最初是曹操轄區的一個軍閥。他在曹操攻打張魯時聯合關中十部發起反叛。曹操將他打敗后,他投奔了張魯。很快,由于受到張魯的猜忌,馬超不得不又投靠了劉備。
應該說,馬超的兩次反叛,都有原因。但“不忠”的標簽,是牢牢地貼在他身上了。所以,馬超被人罵:“汝背父之逆子,殺君之桀賊,天地豈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視人乎!”
“不忠不孝”,這在三國時代,是一種很嚴厲的道德控訴,比之“殺人如麻、奸詐陰險”嚴重多了。
基于此,劉備不敢、從某種意義上講也不愿意重用馬超。
【參考資料:《三國志》《山陽公載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