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余華讀后感600 活著余華讀后感500字左右
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活著余華讀后感600 活著余華讀后感500字左右篇一
年輕時,為了享樂而活著;中年時,為了生存而活著;老年時,找回了失去已久的本心,終于有一次,為了活著而活著。
福貴年老后,買回一頭老牛,取名叫福貴。這老頭兒一生的名字,記錄了年少時的無知,中年時的無望,以及老年時的無欲。如今給了這頭老牛,也許是為了紀念自己與世界的格格不入。
四十年代,天下大亂,人人都謀劃著自己的出路。而福貴,卻整天花天酒地,敗光了所有家產。沒想到卻逃掉了多少道劫。他就是那種年代中,唯一的白字,醒目而另類。我看到這兒,想想,也許這就是禍害遺千年。
六十年代,文革爆發,已經失去了有慶的福貴,變了很多,不再擺那莫須有的架子莫須有的腔。老老實實務著農顧著家,因為,他不想再失去。他的女兒鳳霞受了小半輩子的苦,最后嫁了個好人二喜。本以為能活得平安了,可因為醫生的一個耳誤,留下了苦根丟了性命。
七十年代,福貴家里是“松柏冢累累”,最后只剩下這么一個老頭兒。福貴,這個老頭兒,活得就像黑底上的白字,醒目,孤獨,處處碰壁。他嘗盡了世間炎涼,參透了人生,也迎來了太平盛世??伤?,依然是那個白字,在一片漆黑中,依舊無依無靠。
“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也有七八分田……你年紀大了,能耕這么些田也是盡心盡力了?!?/p>
“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至此,活著的意志,已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奪走的東西。
活著余華讀后感600 活著余華讀后感500字左右篇二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活著》
余華說“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因此,忍受與苦難造就了活著。
看書過程中對作者文筆無比佩服,用第一人稱講述他在田間遇到的這個叫福貴的老人的一生。卻又恨他,恨作者一次次給我們一點點美好,一點點希望,卻更把我們推向更大的深淵。
第一次大哭是有慶突如其來的死亡,那個早上還迷迷瞪瞪就跑去給羊割草,中午放學又光腳跑三四十里地回家割草,急急忙忙扒了飯回學校的有慶就這樣,被抽血死去。怎么能讓人接受呢?等看到鳳霞有了美好的家庭,卻又因為生孩子大出血而死。好不容易生下的苦根,卻又因吃豆子而死。騙我的,生活還是這樣狗屎。
我無法再像一開始那樣批判福貴,將他不幸的開始歸結于自作自受。魯迅先生說人與人的悲歡并不相通,這個世界上也從未有過“感同身受”這回事。沒有經歷過,其所言所行都十分蒼白而無力。
如果有人問我如果你是福貴,你能挺過這么多苦難,繼續活著嗎?我想我是不能的,但是如果我真的成了福貴,可能也是這樣活著。
我以前也總覺得為了活著而活著沒有意義。有一段時間心理上出現了很強的抑郁情緒,其實什么也沒有發生,卻感覺自己在泥潭里。在深淵,在低谷,甚至對生活失望,對人際交往無感,其實活著就是活著沒有任何意義。我的經歷跟福貴相比不值一提。
現在我只想好好的活著,有意義的活著。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活著余華讀后感600 活著余華讀后感500字左右篇三
三年前的一個下午,我不知道是吃的多了無聊還是內心的善良呼喊加入了一個義工群體,并和他們去看望一個得了白血病的大學生,家是租的房子,學生的父母也在,據說看病已經花費好幾十萬,大家去安慰了半天,就開始偷偷的給學生父母錢,事后知道有一個義工給了一千元,我比較仔細,給了五十元,和一本書,當時錢夾在書里,內心窮酸扯淡固執的一直以來始終認為精神滿足比物質金錢要重要的多。
這本書的名字叫——活著,是的,余華的活著。
網上買了好幾本,一本11.6元,物美價廉,而且絕對配得上可以居家旅游坐火車飛機適當時拿出來翻看裝文藝二貨青年的不二之選。
當我遞給生命能量在遞減的學生時,還沒有忘記強忍著淚水在扉頁寫下給他的留言——你要堅強的活著,小刀。
學生看著我,虛弱的問了一個問題,你覺得人活著有意義嗎?
說實話我真的不知道,但當時我堅定的點了點頭:“有”。
我不知道一個人在死亡邊緣的念頭,但對于一個絕癥患者,人只要活著,活著就好,活著。
他的父母說他不能流血,一流就止不住,像“血疑“中的大島幸子,還要不停的換血。
相同的是都是白血病,不同之處大島家有錢,學生家據說父母把房子,牛羊都賣了,為了維持他最多一年轉瞬即逝的生命。
有時候,人的生命是如此頑強而又如此脆弱。
想想此時看這篇文章,活著的你。
離開時的陽光,烈,我開著車且打開空調回家,院里幾個老頭在下棋,習慣性湊過去瞎指點幾句,雖然沒人理還是滿意的上樓回家,先墩了地,燒開一壺水,喝茶,翻書,喂魚,休息一會給老婆孩子做飯,突然之間覺得人活著就挺好。
推薦一本書,余華的活著,一本活著,余華足以傲視人才濟濟的作家群雄。
此書的價值無法用任何評論的詞語形容,“偉大”這個詞在這本書面前也顯得渺小。
活著余華讀后感600 活著余華讀后感500字左右篇四
放暑假前在學校圖書館借了幾本書,最近天太熱,剛好在家啃書,利用了三天時間看完了余華的《活著》,請原諒我在書中劃了一些我認為經典的句子。
趁現在有空閑時間,來寫寫自己的一點感想。六十年動蕩造就了福貴悲慘的一生,一次次遭受厄運的打擊,令人無法喘息,而他卻一次次選擇堅強的活著。第一次厄運是他兒子有慶的死,一個五年級學生,多么鮮活的生命,卻在一次義務獻血時,出現醫療事故而死亡。
第二次厄運是他女兒鳳霞的死,鳳霞是個乖巧,懂事的女孩,卻因為一次高燒變成了聾啞人,她的人生在遇到偏頭二喜后有了轉機,她得到了二喜的寵愛,生孩子之前的那段時光她是幸福的,可幸福的時光太短暫了,最終她的生命在生孩子時由于大出血嘎然而止。
可是厄運并沒有因此而結束,緊接著是身患軟骨癥一直臥床不起的妻子家珍去世,這時這個家只剩下福貴,二喜,還有年幼的外孫苦根(因他一出生就沒有了媽,爸爸又是個孤兒,他的命很苦,因此而得名)。總以為厄運不會再找上門來,可接踵而至的又是親人的離去,二喜在一次外出搬運時被水泥板砸中而身亡。原本圓滿的家庭卻只剩福貴和苦根祖孫倆孤苦相依。日子雖然過得清貧但簡單,而簡單便也是一種幸福,但好景不長……
那一年,苦根他才七歲,因為孩子生病了,福貴心疼他,于是鮮少地給孩子煮了一大盆豆子,結果孩子由于過度食用而撐死了,“是我,我害死了苦根,我是老湖涂?!彼刂显陋氉詰曰?。從此,他便自己活著,也只能自己活著,在“福貴”這只老牛的陪伴下孤獨的活著。
到此故事也就講完了,真不知道福貴憑啥勇氣活到最后?黃昏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福貴守著時光如住常般活著,然后無懼地老去,原來,《活著》便是最好的幸運,活著就是生命的體驗,跡是最大的勇氣!
活著余華讀后感600 活著余華讀后感500字左右篇五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余華——題記
在大學期間就經朋友介紹看了根據《活著》改編的同名電影,葛優和鞏利主演的,深有感觸。最近才有機會讀到原著,竟然帶給了我更大的震撼!
這是一部血淚寫就的文章,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人間一切慘劇,從腰纏萬貫到傾家蕩產,并氣死了自己的父親;從一個游手好閑的富家子弟變為每日為三餐奔忙的窮苦農民;明白了要珍惜妻子兒女時,卻被拉去當了壯丁;好不容易回到家,母親也不在人世,女兒卻變得又聾又啞,又不得不面對生存的壓力;兒子剛懂事,卻被醫生抽干了血而死(中年喪子);為女兒找到了一個很好的伴侶,她卻在生孩子時大出血而死,留下了一個剛出生嬰兒;接著妻子生病而亡,女婿搬運時被壓死,僅剩爺孫倆相依為命;外孫卻因為吃豆子被撐死!
我很佩服福貴,我佩服他的堅忍,因為他還活著,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他的一生是不幸的,活著就是一種苦難,人生大抵如此,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痛苦悲傷卻是漫長的,很少有人因為一件開心的事快樂一個月,而很多人會因為一件事傷悲一年。
福貴曾經擁有他當時想擁有的財富、地位和女人,他沒有珍惜,他失去了這一切,但他卻得到了愛,他擁有他的母親對他無私的愛,擁有他的妻子對他忠貞不二,擁有他的孩子、女婿對他的尊敬和孝順,而正因為他擁有并珍惜這些,他經受了怎樣的打擊?!是什么給了他活著的勇氣?我沒有答案。我在思考,在探索!也許這里面包含了生命的意義,題目太大,我不能給出一個完美的答案,生命因為存在而有意義,活著就有意義,可能福貴經過這些遭遇后,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我發現我幾乎不能用語言表達出我的感想,或許我不該在看完《活著》后寫什么讀后感,我還要繼續思索。
不管發生什么,也不為什么,好好活著!
活著余華讀后感600 活著余華讀后感500字左右篇六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做活著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余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富貴的荒延、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的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生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在縈繞他們的時候,余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著臉讓自己的角色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征兆,近乎殘忍,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因為遠離那些動蕩的.歲月,因為并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青年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栗。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楚,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該便是生命的力量罷了。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p>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無論現實我們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奉告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著,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那個結果對現實的我們毫發無傷,告訴我,誰還不在不堪著失戀的痛苦,或者某個傷疤最初的鮮血淋漓。
我放佛已經看到了許多的問號:這樣,我們生存還有什么意義?
嗯,就像誰說的,企圖探究活著的意義注定只能成為一個笑話。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毫無意義。
呵呵,我們也許至需要像福貴那樣活著,像那頭老牛那樣活著。盡管有些蒼涼的意味。
是不是愛過了才會動的心死了還要活著的坎坷。
活著余華讀后感600 活著余華讀后感500字左右篇七
作家余華的長篇小說《余華》,是一部關于一個小人物與他家人,在饑餓年代掙扎生存的書。
最初,書中主人公福貴是一個浪蕩子,仗著祖輩積累下來的財產,整日游手好閑。有一天,他在賭場里把錢輸光了,從此他們一家便過上了窮困潦倒的生活,而命運也再沒有垂青過他。
《活著》的發生時間是在抗日戰爭到改革開放期間。每個時期他都會失去幾位親人,然而他卻像石縫里的草,不管外界環境如何惡劣,他都頑強地生存下去。但命運弄人,當改革開放后,全中國迎來了春天,農民們也不例外(福貴在破產后成為了農民),開始包產到戶了。可惜此時福貴的親人都已經全部逝去了。
可以說福貴的命運是悲慘的,他為活著而苦苦奮斗,但最終卻孤獨終老。我認為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是密不可分的,國家貧窮,個人也只能茍且偷生,就如本書里的福貴那樣。雖說年輕時確實放蕩,但貧窮讓他認識到了生活的艱辛,他從此艱苦地當牛做馬。余作家是這么形象地比喻——他要讓雞變成鵝變成羊變成牛再變成馬。(注:這里是把財富比作動物)然而“吃大鍋飯”卻讓他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馬”又付之東流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雖然福貴經歷了賭光家產和再度破產,這些都讓他活下去的信念更加堅定,且他也算逃過了一劫。而當初贏了他的家產的龍二,卻因為“地主”這個名號而被殺掉了。
《活著》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一個“為活著而活著”的道理。即使福貴賭輸了全部的田地,但是他為了活下去而放下面子,厚著臉皮向龍二租了五畝地,從地主降為農民。苦難促進了他的成長,成熟了他的心智,讓他懂得:也許前方仍然一片灰暗,但只要自己還有一口氣在,就要將生活進行下去。這就是“為活著而活著”的精神,這就是中國老百姓的堅韌不拔。
活著就會有希望,有句古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薄盀榛钪钪?,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在動蕩年代里,活著就是一種勝利,并且生命的意義就在于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