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周記匯編七篇
【實用】高中周記匯編七篇
時光匆匆,一個星期已經結束了,想必大家都有了很深的感觸吧,這時候,最關鍵的周記怎么能落下!周記怎么寫才不會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周記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周記 篇1
我想我該會游泳的。因為我兒時的很多小伙伴都會。因為老家村口就有一個小池塘。不用特別去學習,經常在水里泡泡,撲騰撲騰就可以學會一招半式的。而我,不會。
我不會游泳,肯定跟我媽有關。
我媽雖然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可她不允許我們姐弟撒野。當小伙伴們下河摸魚抓蟹的時候,我們姐弟在家看書。當小伙伴們上樹掏蛋捉鳥的時候,我們姐弟在家寫字;所以當小伙伴們光著身子跳進池塘里快樂地戲水的時候,我們姐弟倆也只能在一邊羨慕而已。盡管期盼著能和其他孩子一樣跳進池塘,但懾于媽媽的威嚴,我們只能坐在岸邊,把腳放進水里敲打敲打,算是解了一夏又一夏對水的渴望。
我非但不會游泳,而且還怕水。
依稀記得那是一個冬天,媽媽拉著一輛手拉車進城,車上捆著一頭豬,車頭坐著一個我。上城必經過池塘,塘岸有一段上坡路。媽媽盡管力氣不小,但畢竟是女人,漸漸體力不支,最后車子倒流,竟一頭栽進了池塘里。豬的確“堅強”,在這時候,居然掙脫繩索,靠幾招“豬扒”游到岸邊獲救。它也不夠義氣,在這危急時刻,居然獨自逃生,只留下不諳水性的我在水里掙扎。慌亂中,只聽得媽媽在岸邊呼天叫地,只記得同樣不會游泳的爹跳進水里救我。幸虧冬季池塘水淺,爹爹一手抓著我一手抓著村人遞過來的竹竿,父女倆才化險為夷。
接下去的日子里,因為寒冷和恐懼,好象還是病了很長時間。后來,盡管還是很羨慕伙伴們能夠在水里暢游,可羨慕的成分里更多的是向往他們的自由,而不再是對水的渴盼了。
可池塘還是熱鬧著。
春天來了的時候,塘岸上的柳樹青青,幾棵桃樹競相綻開了笑臉,一些鴨子耐不住一冬的冷藏,早早跳進水里,勤快的大媽、大嬸們忙著洗洗曬曬,歡聲笑語伴著初升的太陽,柔和地灑在小村莊的上空。
夏天一到,池塘就更熱情地敞開了胸懷。白天,大人小孩在這里游泳、打水仗,玩累了就貼著塘壁把手伸進石頭隙里摸田螺;晚上,池塘里的蛙叫聲此起彼伏,塘岸上的螢火蟲忽明忽暗。至今我仍能在記憶的倉庫里搜索到它們的歌聲,捕捉到它們的燈光。
秋天,最叫人盼望的是池塘放水捕魚。被抽光了水的池塘就這么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沒有了神秘,卻多了很多親近。或大或小的魚兒在淤泥里蹦跳著,最終成了村人的囊中之物。捕來的魚都堆放在一塊,由村里掌權的長輩按慣例挨家挨戶分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農村很少有大魚大肉上桌吧。那幾天,村里頭象是過節似的喜慶。
而冬天該是池塘最寂寞的時候吧。寒風冷雪會使水面結起一層薄冰,不見半點漣漪,平靜嚴肅,凜然不可侵犯。可冰下蘊藏的該是跟我們一樣對春熾熱的期盼吧!
那小池塘就這么熱鬧著,寂寞著,見證了我的成長,也豐盈了我的記憶。
高中周記 篇2
以前,我總認為愛是紙上談兵,是不可取的,但是有一件事改變了我的看法,更觸動了我的心。
在一個陰雨綿綿的天氣,雨的母親悠閑的在天街散步,唉!這個天氣本該在家里睡半天的,但是我抵擋不住宿的誘惑,想去書店。
我坐在公交車上思索這那本書在哪兒,看到哪兒了,就在這時一個差不多七旬的老人臉上有許多皺紋,看著那滿滿的車廂,車子也比較顛,我本打算讓位,但我的腳堅決不肯,正當我猶豫不決時,一個儀態端莊胸前系著一天紅領巾的小學生扶著老奶奶坐在自己的座位,此時,胸前那鮮紅的紅領巾更顯出一個小學生的品德,也讓我感到羞愧。
我頓時感到很懊悔,可真是“鍋中熟蟹披大紅”,我恨不得找個洞鉆進去,有時候一些小事情也無不透出那至真至誠的愛。
陳壽說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愛要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
我站起來,把座位讓給那個小弟弟,他很有禮貌的說了聲謝謝,大家投來贊揚的目光。
我下車了,雖以隔許久,到還是記憶憂新。因為他給我了一個深可的啟示。
生活不能讓愛完美,但愛能讓生活更完美!
高中周記 篇3
已經是第三節課,白天的課時馬上就會結束。今天是圣誕節,在夕陽落山后就會改為平安夜,而平安夜是熱鬧的,至少在我心那些變成回憶的平安夜里是熱鬧的。
已經是第四節課,下午5:40,校園里到處都是散落的陰影與交織在一起的光線,開始有拖著行李走過過道,滿臉的幸福。而在更遠的籃球場上除了飄浮著的塵埃,也依舊有那殘留在每一個人身上的季節味道,而南方的季節是最沉寂,滿眼的綠色像是框架好的一樣,任時間在一年又一年的輪回里流逝,始終不會改變。
下午6:30,已經看不見西方蒼山中的夕陽,天際被染紅了一片。學校冗長的走廊壁上開始有靜止的空白,那些歲月遺留下來或許說遺忘了的斑駁痕跡也開始變得黯淡——仿佛塵世間所有的一切在這個仍未變冷的冬季里進入了虛妄與蒼白,而我的記憶亦開始慢條斯理地進入循環的倒帶。
往年的平安夜沐浴著的黑色到現在業已經變淡,而那些歡聲笑語在經過無數個瞬間接成永恒的日子后也化作了屋檐下吹過的一陣涼風,永遠的消失在了這個世界。于是大家曾經清晰的臉也變得模糊。而在那些熱鬧的平安夜里,給我留下很深印象的便有何金美,當時大家在教室里是看電影吧,盡管心思都不會在上面,但是在平安夜一起看電影,這種不會被淡忘掉的光景,在后來的歲月里出現在每一個人的記憶深處的時候都會變得溫馨。而在一個小時之內,有人給她送了禮物,那些畫面便在平凡中被我不平凡地記住了。
高中周記 篇4
一大早起來,就覺得跟平常不一樣,喉嚨有點痛痛的,額頭和身體都有點燙,下床的時候,頭有點暈暈的,不舒服到了極點,我趕緊告訴媽媽,媽媽要我回到床上休息,之后媽媽向老師請病假,再帶我去醫院檢查。
到了醫院,進門一看,除了醫生伯伯、護士阿姨以外,還有一屋子的病患。等了好久,好不容易輪到我,醫生伯伯問我哪里不舒服,我一五一十的告訴醫生伯伯,醫生伯伯說我感冒了,開了藥方,要我定時吃藥;而且要多喝水、多休息,少到公共場所。
在回家的路上,我深深覺得生病很不好,身體不舒服,要吃苦苦又不能不吃的藥,只能乖乖躺在床上,什么也不能做,哪兒也不能去,媽媽也要請假在家里照顧我,還要為我擔心,生病真的不好。
記得論語中曾有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好好愛護自己的身體,也算是一種孝順的行為。所以要愛護身體,多運動,多吃新鮮又有營養的食物,不偏食,營養才會均衡;營養均衡,才會有抵抗力;有抵抗力;才不容易生病。如果有流行性感冒的時候,更要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做好自己的衛生,準備好手帕、衛生紙,吃東西前一定洗手,保持衛生習慣,不吃垃圾食物,不喝垃圾飲料,永遠保持愉快的心情,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事實上,健康就是財富,而要擁有財富,就得先擁有健康。因為我生病了,所以才能感受到健康的重要。
高中周記 篇5
記得小時候,我生病不愿意吃藥,媽媽總會苦口婆心地勸我,要我把藥吃完。可是無論媽媽怎么說,我都不愿吃藥。后來媽媽想出了一個辦法,每當我要吃藥時,她就會拿出幾顆我最愛吃的奶糖,告訴我只有把藥喝完才可以吃到糖。這時候,我就會聽話地吃下藥丸,然后吃糖。媽媽看我吃了藥,臉上便會露出欣慰的笑容。后來我明白了,幸福的滋味也許就像我愛吃的糖果一樣,是甜甜的`。
高一時,有放假,爸爸騎著摩托車來接我回家。那天風很大,我冷得瑟瑟發抖,爸爸察覺到了。他停下車,脫下身上的大衣,為我披上。我問爸爸:“那您不冷嗎?”爸爸微笑著對我說:“爸爸身體結實,不怕冷。”可當車子重新開起來的時候,我看到爸爸的身子分明也有些顫抖。我裹著爸爸的大衣,體會到,幸福的滋味就像帶著爸爸體溫的大衣,暖暖的。
高二的時候,有我由于學習壓力太大,偷偷地哭了。班主任老師看見了,拉著我的手,走進了他的辦公室。接著,他耐心地聽我說完了一肚子的苦惱和焦躁。然后他用輕柔的語氣開導我,使我緩解了心中的壓力。那時,我意識到,幸福的滋味就像老師春風一樣的話語,輕輕的,柔柔的。
上了高中,隨著課程越來越多,我也有許多難題需要克服。每當這時,身邊的朋友們便會熱情地幫助我。我明白了:幸福的滋味就像朋友們熱情的心一樣,是火熱的。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對幸福的理解越來越深,幸福的滋味也就越來越多。也許,不僅僅只是“甜甜的”、“暖暖的”、“輕輕的”、“柔柔的”、“火熱的”……
高中周記 篇6
這周,我常常感慨:人生如風,歲月如歌,當輕風拂過,歌聲遠逝,留給我們的是永恒的思考,在人生的道路中,究竟該怎樣前行,卸下顧慮的包袱,我們會走得更輕松,更穩當。
每個人都渴望實現自身的理想與價值,成就一番自己的事業,那么在創造自己的事業征途中,請卸下顧慮的包袱,大膽前行,相信你會創造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每個人在實現自己理想的路途中都會遇到一些不順心,在遇到攔路虎時都會有所顧慮,但只要我們毅然將所有顧慮甩掉,便可以越過這些障礙,成功突破。
在不懈努力下,我們會感到,離成功越來越近了,而隨之而來的麻煩也越來越多。羨慕、嫉妒、忌恨會接踵而來。人生路上,不要有所顧慮,只須認真干好每一件事,相信,你一定可以實現自身價值,望盡屬于自己的天涯路。人生的路途雖然坎坷,雖然崎嶇,但我們堅決不能放棄前行,即便道路布滿荊棘,我們被絆得滿身是血,我們也不能有所顧慮,卸下顧慮,毅然前行,就能領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美景。
大鵬展翅飛翔,扶搖直上,鵬程萬里,毫無顧慮。生活中,我們不必有太多的顧慮。帶著它,我們只能謹小慎微,畏縮不前,放開它,我們才能滿懷自信,活得精彩。“寵辱不驚,靜觀天上云卷云舒;去留無意,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卸下顧慮的包袱,努力前進吧!這樣會走得更遠。
高中周記 篇7
有人說: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說: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沒了路。我說:不管世上“無路”或“有路”,關鍵看人怎么走。
不止一個人說過,人生是旅途。在旅途上,我們要披荊斬棘。要走到我們心中的天堂,就要學會“開路”、“毀路”和“選路”。
“開路”,就是要敢于在無路的地方走出路。但丁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這句話是我的座右銘,因為這再恰當不過地闡釋了“走路”的概念:人在旅途何必在意他人怎么看,更何必在意原本是否有路呢!“開路”要求我們學會創新,更要求我們學會換一種眼光看世界。另辟蹊徑固然好,但也不能為了創新而忽視或否定前人的經驗和社會的變化。燈泡的出現是件新奇事,可那燈泡里卻飽含了愛迪生對失敗的總結。“開路”教會了我們要勇敢的走路。
“毀路”就是要敢于毀棄前人已鋪好的路。高一剛學物理時,亞里士多德與伽利略之間的“仇恨”常會把我們逗樂,是伽利略反駁了亞里士多德“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得快”的謬論,也是伽利略反駁了亞里士多德“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這一觀點。試想,如果伽利略沒有膽量毀掉亞里士多德在兩干多年前鋪好的路,而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趨,他能在物理學史上名傳千古嗎?敢于“毀路”就是要求我們敢于質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不論是書本上的,還是師長的,甚至是什么圣人哲人的話,我們都應抱著質疑的態度,敢于質疑,敢于發問。與“開路”不同,“毀路”需要更大的勇氣和科學的態度。
“選路”就是要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心靈的選擇。人走路,自然會遇到路口,選擇該走的路,才能走向成功,在路口,魏青剛選擇了救人,他的人生價值得以升華;在路口,李春燕選擇了留在山溝里,她成了“照亮苗鄉的月亮”;在路口,叢飛選擇了頂住流言,繼續資助失學兒童,因為善良不需要借口;在路口,洪戰輝選擇了自強不息,因為苦難不是他博得他人同情的本錢;在路口,我們學會了放棄,更明白了自己人生價值的所在。學會“選路”,我們也學會了自尊、自強與自立。
面對“無人區”,我們勇敢地“開路”;面對謬論,我們勇敢地“毀路”;面對誘惑,我們勇敢地“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