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端午節作文(集合15篇)
我的端午節作文(集合15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的端午節作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端午節作文1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今天我家的風俗就是傳統的北方特點,我媽媽今天給我們包粽子、煮大蒜等等。
今天姥姥和媽媽都在我家包粽子。見姥姥拿起一片粽葉,卷呀卷,卷呀卷卷成一個漏斗形的,然后就把糯米放到了里面,一疊,用細線一裹,就扔進了鍋里。我也蠢蠢欲動,想試試怎么包粽子。我也拿起一片粽葉,卷呀卷,卷呀卷的,卷成一個漏斗形。我把米放進去,可是,我放進去的米一會兒就漏光了。姥姥說:”楠楠啊,你都沒有把粽葉卷好就把糯米放了進去,你不漏光誰漏光啊?”我一看媽媽,真的,下面一點都沒有縫隙,再一看我的,一個小洞。怪不得咧!我又拿起一片,卷的好用力好用力。終于沒有了縫隙。我終于自己做了一個粽子,吃起來一定很香!
媽媽又在煮蒜了,我一看就沒有了胃口。蒜那么辣,怎么可能一口氣吃下去一個蒜呢?姥姥、爸爸、媽媽、姥爺,甚至我那可愛的弟弟——笑笑吃的也那么香。我嘗試性的拿起一個,小心翼翼的剝開,放進嘴里一嚼,嗯……面面的,甜甜的,還有一絲辣味。真好吃!我吃了一個又一個,總是吃不膩,真好!
姥姥往笑笑受傷掛香包,一會兒也給我做了一個。姥姥說:“你必須戴完今天,不然就不吉利了。”我順從的點了點頭,說:“遵命!”姥姥和大家都笑了。
我們又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我的端午節作文2
萬水千山粽是情,情如粽葉,越煮越香。粽葉漫天飛舞有意無意的飄落到各地,你瞧!粽葉已灑落到每個角落,你聞!粽香早已彌漫各地,沁人肺腑了,端午也悄悄地來臨了!
我站在街口,落風中那淡淡的粽香早已撲鼻而來。耳邊響起,眾人為爭上等的糯米在討價還價的聲音到,倒也給端午多添幾分色彩! 端午!對于我來說,最美好的事是把那朝著我微笑的粽子一口一口地咬下去,又香又甜,黏乎乎的糯米在口中打轉,卻怎么也吃不膩。聞著這粽香,就是對我的一種考驗,嘴里不時吞幾口口水。“咕咚,咕咚”媽媽見了,拿出一個剛出爐粽子給我。我連忙剝開粽葉,迫不及待的咬下去;別提有多好吃了!可剛吃完,我的肚子似乎在叫“還要,還要”。我看著大人們用嫻熟的手法,一個接一個的,一下就包好了。心里就有無數只手在撓,便動手試了試。可它并沒有我想象的那么簡單,做了一次又一次也散了一次又一次。我既氣憤,又有點兒小失落;心里像被什么堵住了似的。最后,我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包成了一個勉強能吃的粽子。雖然這次沒做好,但我卻覺得今天吃的粽子是最美味的,我下一次還要自己包自己的粽子,自己吃自己的粽子。
之所以端午節還可以劃龍舟,是因為屈原投江后,人們都想去救屈原從而有了這個項目。它既鍛煉身體,又紀念屈原,是一個值得令人們去做的項目
大家吃完美味的粽子后,想一想端午包粽子的傳說是怎么來的呢?是愛國詩人屈原投汩羅江而死之后,大家怕屈原的尸體被蛟龍所食,便在五月初五這天投飯團。時間長了,大家擔心飯團被水獸吃了,便用粽葉把飯團纏起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粽子,粽子就是通過這樣一個傳說來的。
在這個粽葉飄香的日子里,我們紀念屈原,包粽子,劃龍舟……我喜歡過端午節!
我的端午節作文3
我最喜歡端午節,因為在端午節的時候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包粽子,體驗勞動的樂趣。
每當端午節來臨的時候,我都會蹦蹦跳跳地和媽媽一起去附近的超市買江米、粽子葉、大棗、紅小豆等包粽子的材料,買回來后,媽媽總是提前把米和紅小豆泡兩個小時,媽媽說只有先把米泡泡,包出來的粽子才好吃。在包粽子之前,大棗要用開水煮一下,這樣做一是干凈衛生,二是吃的時候才不會覺得苦。每次包粽子之前,我們包粽子的粽子葉也都是用開水煮一下,媽媽告訴我這樣做一是為了去掉粽子葉上的異味,二是為了增加粽子葉的韌性。
等一切準備工作做好之后,最興奮的時刻就到來了。我和爸爸、媽媽每人拿著一個寬寬的粽子葉,媽媽告訴我要先把粽子葉折成一個漏斗狀,然后再向漏斗里面放米、紅小豆和棗,放好之后用線一圈圈纏好。聽著容易,可做起來就難了。無論我怎么放,米就是不聽話地從漏斗下面跑出來,一個粽子還沒包完,我的腳下就一片白花花的了,好不容易不漏了,可又封不上口,急得我額頭直冒汗,媽媽告訴我說少放點餡就行了,于是我就又把米和紅小豆倒出去了一些,果然,很容易就把口給封上了,于是我趕緊拿了一根線把粽子緊緊地纏上了,包完了第一個粽子后我興奮地用雙手舉著粽子對媽媽說:“嘢!爸爸媽媽,看我包的粽子!”,爸爸媽媽見我興奮的樣子,也高興極了,夸獎我說:“不錯,我們兒子長大了,也會包粽子了!”聽了爸爸媽媽的夸獎,我心里甭提多美了,于是,我把自己包的第一個粽子和爸爸媽媽包的粽子放到了一起,這時,我才發現,我包的粽子比爸爸媽媽包的粽子要小好多,爸爸媽媽包的粽子肚子鼓鼓的,而我包的粽子肚子癟癟的。但我還是非常高興,因為這是我包的第一個粽子,同時也是我靠自己的勞動完成的,我希望每年都和爸爸媽媽一起包粽子。
我的端午節作文4
端午節本是人們紀念愛國人屈原的一種方式,但后來,人們不再把棕子扔在水中,而是當作一種點心品嘗;人們不再劃船打撈屈原的尸體,而是舉行龍舟比賽……
過端午節,我最喜歡從電視上看現場直播的龍舟賽。一條條造型是龍,火紅色的船從起點一下沖出去隨著船尾有節奏的鼓聲,隊員們喊起了"一二,一二"的號子,隊員們手持船槳,合著號子有力的劃動著船槳,每個人的船槳都是同時落,同時起,水花四濺,船行的筆直。
看龍舟賽,那真是太激動了!一會兒自己中意的船領先,一會兒自己的船被別人超過,看著自己的船遙遙領先,我就很自豪;"我眼力真不錯,這條船一定能贏!"看見船被別人超過,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想著;"加油呀,沖上去!像剛才那樣超過它!
終于,比賽結果見分曉,如果自己中意的船取得了好成績,我便炫耀似的對大家說;"看見了嗎?這就叫眼力,我就知道它會取得好成績,如果自己中意的船沒取得好成績,奸險便裝作什么事也沒發生。
比起看激動人心的龍舟賽,我更喜歡品嘗端午佳節的獨特美食—棕子!
棕子的外貌是碧綠色的外衣,里面白、糯而香甜的糯米飯,米飯里還有棗、豆子、葡萄干等果料。
一般我吃棕子要先聞。不剝皮,先深深的聞一口棕葉的清香,令人心曠神怡,然后迫不及待的打開棕葉,你以為我要吃嗎?不,還是聞,聞一聞那香甜的味道。
下一步才是吃哪!看那結白的糯米里嵌著一塊紅寶石般的棗,那一定是要一口先吃掉棗。然后再一口口的把棕子整個吃掉;糯米又香又軟,果料散發著無法言表的香味,兩者結合在一起,再配上棕葉的清香,那真是賽過王母娘娘的蟠桃啊!遇上美食,人們就顧不得自己的儀態了。每當我品嘗完這人間美味后,便會手兒粘粘,嘴邊還粘著幾粒米,滿意的回味一下。去衛生間洗臉洗手了!
啊!端午節,你不僅帶給我視覺上的盛宴,更帶給我味覺的的盛宴。
我的端午節作文5
端午節要到了,我最喜歡的粽子馬上就可以吃到了。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音雄黃酒,游百病,配香囊,備牲醴。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詩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了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后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并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端午節人人皆知的習俗就是吃粽子了,我愛吃粽子所以我愛端午節。
我的端午節作文6
端午節到來的時候,我的假期還沒休完,因此,可以跟家人踏踏實實的過個節.按照家鄉風俗,爸爸一大早起來做釀苦瓜,而我也一大早起來幫忙.
十點多的時候,給他打了個電話,問他考完試沒有,他說沒有,可能會比較久,考完再給我電話.不想去連隊吃飯,十一點,我就跟家里人吃了個飯,算是過節.
中午十二點,接到他的電話,準備行裝,帶上滿滿一盒的釀苦瓜,頂著烈日,到他那去過節.
一點,到了部隊,他來接我.到了他宿舍,他說他剛回來吃完飯,還不想吃,先去沖個涼.
一點十分,上來了,他說為了考試才睡了四個小時,要瞇會,一瞇就瞇到了兩點半.期間,我在玩電腦.
原本,他說下午沒什么事,訓練讓別人帶,要跟我過個好節.但是,兩點四十五分的時候,營部來通知他去開會.他留了塊西瓜給我,說等你把西瓜吃完,我就回來了.這塊原本五分鐘能吃完的西瓜,我吃了兩個多小時,五點,他終于開會回來了.
五點,剛進房門,把帽子一扔,又去準備第二天考核的事了.
五點半,我看到他在下面,給他打了個電話,他說,我馬上就好了,協商好就回來.這一個馬上,就到了五點五十.期間,我還在玩電腦.
五點五十,終于跟一個排長一起回來了,可能餓了,他給副指和排長都裝了一碗釀苦瓜,狼吞虎咽的吃起來,那一刻,我一點都抱怨都沒有了.
六點,集完合回來吃飯,我問他,晚上有事嗎,他說有,七點開會,沒事,你在這玩會,等我開完會就好.我說開多久,他說半個小時.我再問,開完以后呢,他說還要準備一下.
低頭吃飯,吃完飯六點半.我說送我回去吧.今天能不能送我上車.他說來不及啊,七點要開會.我說,服務態度越來越差了.他說,沒辦法,忙啊.我板著臉,不理他,豈有此理,我的端午節都玩電腦去了.
最后,他還是送我上車了.等車的時候,我讓他回去,因為我知道一等有可能就等半個小時,他說沒事,來一趟不容易,反正時間過了,今天我無論如何都要送你上車.帶著內疚,上了車,覺得自己還是太任性了,其實他也挺辛苦的.結婚后的端午節能跟他一起過,我已經很滿足了,即使我們說話的時間都沒有多少,我覺得還是幸福的.
我的端午節作文7
今天是端午節,我早上一起床,就看每家每戶門前都插著艾草,我們家也不例外。我們的早點是粽子。在吃粽子時,我想起這么一個故事: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當時楚國被別的國家所滅,屈原不愿投降,為了表達他的愛國精神,他抱著一塊大石頭,跳進湖南的汨羅江自殺了。老百姓為了不讓魚將屈原的尸體,就包了許多許多的粽子,扔進汨羅江喂魚。表示了老百姓對屈原的愛戴之情。以后,每到端午節,人們都包粽子紀念他。
到了10:00,我奶奶就忙個不停,做這道菜,做那道菜,能幫忙的地方,我盡量幫忙。經過十幾分鐘的努力,一桌豐盛的午餐便作好了。
端午節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感人淚下的傳說。據說白蛇精白娘子迷戀上了凡人許仙,白娘子是個心地善良的女子,不做任何壞事。他和許仙結為夫婦,一直過著美好的生活,不久便生兒育女。可是有一天,有個叫法海的壞和尚一心想拆散他們一家,就將許仙騙上了山,對他說,他的娘子是一條白蛇,在端午節的時候,給她喝雄黃酒,他就現出原形來。正如法海所說,許仙給白娘子喝下雄黃酒后,立刻變成一條巨大的白蛇,扭動著身子。這可將許仙嚇的竟然死了。白娘子為了救活許仙,去盜仙草,一路上山高路遠,凹凸不平。爬到山頂時,山神來和她決斗,白娘子和他打得你死我活,遍體鱗傷,歷經千心萬苦,終于拿到了仙草,救活許仙。
狠毒得法海見還沒拆散他們,又將許仙騙來,給他一個圈子,讓他在白娘子梳頭時,戴在她頭上,會保平安的。毫無警備之心的許仙真的照辦,他剛將圈戴在白娘子頭上時,白娘子就被收了進去,關在雷峰塔內。
端午節,我吃著粽子,想著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不畏艱辛執著追求的白娘子,心里不禁感慨萬千。
我的端午節作文8
這個星期老師教我們研讀有關端午節的資料。我發現最有趣的是,過端午節的習俗竟有十八條之多。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也有點父母給小孩佩香囊。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盡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每家過端午節的心情,卻不盡相同。我們霍山人,只在門口插艾葉,有的小朋友也帶香囊。重點是吃粽子。
端午節前我們一家人包粽子。包粽子,首先要把箬葉洗干凈,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自己喜歡的棗子、肉等陷料,將自己喜歡的陷調得香噴噴的。先把長長的箬葉折疊成一個漏斗,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餡料,包出棱角。把箬葉包著的粽子做成三角的形狀,也可以包成斧頭形,還可以包成長方形的粽子,但是方法比較難,一般都包簡單的。
包好的粽子放進鍋里用猛火煮。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為從鍋里飄出那粽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這是過節的頭一天必做的功課。等到端午節這天,我的大姑、小姑全家都回來過節。我正在想得高興時,看到奶奶坐在灶下流淚。我嚇得抱著奶奶問為什么,奶奶擦擦眼淚說:“我想你小叔了。”我小叔去年當兵走了,過節肯定不回來了。哎呀,我也有點想哭了。奶奶看我這樣反而笑了:“寶啊,年輕人就應該去保家衛國,這是件光榮的事啊。你懂嗎?每個人都要愛國。”我使勁點點頭,記住奶奶的話。
這個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可是很想我小叔。
我的端午節作文9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咸和甜,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歌謠多好聽啊!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端午節的事情。
端午節有很多的習俗。比如吃粽子,賽龍舟,飲雄黃酒,插艾草等等。這里我覺得包粽子最有趣。包粽子首先要準備糯米、竹葉和餡料。把竹葉洗干凈,撒上一點點調和油,再把糯米放在水里浸上一小時,而后就可以開始準備餡料了。包粽子的餡料需要的比較多,先要把瘦肉切成細片,再把香菇泡水剪成碎末,還可以準備一些干貝,鵪鶉蛋等。準備就緒后,可以開始炒肉調餡料,然后把浸過的糯米撈出來,瀝干后再炒下,就可以開始包了。粽子可以包成三角形、四方形和棱形等,不過我媽媽只會包成長方形的粽子,還好我媽媽包的粽子味道是挺香的。
聽老師介紹說,我們包粽子原本是為了不讓愛國詩人——屈原的尸體被江里的魚蝦吃掉,也為了屈原在汨羅江里不會挨餓。據說戰國時期的楚國,有個飽讀詩書又滿腔愛國熱情的居大夫——屈原,他三番五次勸說楚王,要實施救國方法,可是楚王一點也聽不進去。后來屈原想不出更好的勸說方法,而自己的國民危險卻越來越臨近了,所以他決定以死明志,用他的生命喚醒國民奮起保衛祖國。
屈原舍身救國的精神真令人敬佩呀!據說當時楚國的老百姓一聽說屈原投江自盡了,國民們紛紛劃著船到江里去搜救,為了早點救出屈原,大家團結一心,奮力劃槳在汨羅江里忙碌著……這也是我們后來端午節要舉行賽龍舟的起源。
端午節時,人們還會在家門口插上艾草葉,用一些雄黃酒撒在家里的.房前屋后,因為端午節是在農歷的五月,那時天氣炎熱,蚊蟲特別多,所以人們要用一些有香味的艾草葉和雄黃酒來驅趕蚊蟲,也有辟邪保平安之意。
說完端午節的習俗,我不由得想起老師前階段教我們的一首詩:“悠悠艾草香天下,甜甜粽子美名揚。端午悼念屈大夫,中國傳統代代傳。”我要永遠記住屈原的愛國情懷。
我的端午節作文10
我最喜歡端午節,因為在端午節的時候可以和爸爸我的媽媽一起包粽子,體驗勞動的樂趣。
每當端午節來臨的時候,我都會蹦蹦跳跳地和我的媽媽一起去附近的超市買江米、粽子葉、大棗、紅小豆等包粽子的材料,買回來后,我的媽媽總是提前把米和紅小豆泡兩個小時,我的媽媽說只有先把米泡泡,包出來的粽子才好吃。在包粽子之前,大棗要用開水煮一下,這樣做一是干凈衛生,二是吃的時候才不會覺得苦。每次包粽子之前,我們包粽子的粽子葉也都是用開水煮一下,我的媽媽告訴我這樣做一是為了去掉粽子葉上的異味,二是為了增加粽子葉的韌性。
等一切準備工作做好之后,最興奮的時刻就到來了。我和爸爸、我的媽媽每人拿著一個寬寬的粽子葉,我的媽媽告訴我要先把粽子葉折成一個漏斗狀,然后再向漏斗里面放米、紅小豆和棗,放好之后用線一圈圈纏好。聽著容易,可做起來就難了。無論我怎么放,米就是不聽話地從漏斗下面跑出來,一個粽子還沒包完,我的腳下就一片白花花的了,好不容易不漏了,可又封不上口,急得我額頭直冒汗,我的媽媽告訴我說少放點餡就行了,于是我就又把米和紅小豆倒出去了一些,果然,很容易就把口給封上了,于是我趕緊拿了一根線把粽子緊緊地纏上了,包完了第一個粽子后我興奮地用雙手舉著粽子對我的媽媽說:“嘢!爸爸我的媽媽,看我包的粽子!”,爸爸我的媽媽見我興奮的樣子,也高興極了,夸獎我說:“不錯,我們兒子長大了,也會包粽子了!”聽了爸爸我的媽媽的夸獎,我心里甭提多美了,于是,我把自己包的第一個粽子和爸爸我的媽媽包的粽子放到了一起,這時,我才發現,我包的粽子比爸爸我的媽媽包的粽子要小好多,爸爸我的媽媽包的粽子肚子鼓鼓的,而我包的粽子肚子癟癟的。但我還是非常高興,因為這是我包的第一個粽子,同時也是我靠自己的勞動完成的,我希望每年都和爸爸我的媽媽一起包粽子。
我的端午節作文11
端午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它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也有的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但是我們不用去糾結到底是為了紀念誰,因為在千百年的傳承中已經變成了一種愛國的精神的傳承。
端午節最有意思的還是劃龍舟,包粽子,記得我和媽媽包粽子的時候,媽媽總說:“包粽子是不能換手,手也不可以移動,否則糯米就漏出來了,綁繩子的時候不能太松。”關于粽子度來歷,據唐沈亞之《屈原外傳》記載,屈原投江后,人們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裝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東漢建武年間(公年22—55年),長沙有個各叫區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見了三閭大夫屈原顯靈,說到祭祀食物被蛟龍竊走,并告訴他以后再投,須裹上蓼葉,再纏上五色線,這些東西,蛟龍害怕,就不會吃了。區回把這次奇遇告訴了鄉民,鄉民們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這個習俗一直沿襲至今。這個神奇的傳說,最先被梁朝文學家吳均寫成一篇志怪小說,收在《續齊諧記》里。說明粽子是人們紀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后來又成為端午節最主要的節日食品,至于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一種說法是給屈原吃的,另一種說法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就是說專門用粽子來喂蛟龍,以免它傷害屈原的身體。
而劃龍舟端午節這天,屈原故里人們主要的活動就是看龍舟,吃完早飯,便身著節日盛裝,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往西陵峽“屈原沱”匯集,傾城出動,爭看競渡。端午陽的屈原沱兩岸,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熱鬧非凡,江上七條龍舟飛渡,岸邊數萬名群眾觀戰。場面之壯觀,氣氛之熱烈,令人驚嘆。劃龍舟分游江、招魂、競渡、回舟四個程序,有一整套的鑼鼓和唱腔,其中競渡雖然熱烈,但招魂最為感人。在屈原故里,鄉親們非常看重龍舟競渡,而且對奪標尤為重視,“寧愿荒廢一年田,不愿輸掉一年船”之說,奪標歸來,不僅能使村名大振,而且還會帶來一年的豐收和幸福。
這些傳統文化都是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時又體現出了祖先們對自然的崇敬。
我的端午節作文12
“天蒼蒼,野茫茫,不吃粽子是瞎忙;水彎彎,路長長,龍舟劃起槳飄揚。祝你端午安康”一條信息跳了出來,吵醒了還在睡夢中的我。“誰呀,這么早”,睜開朦朧的睡眼,映入眼簾的是端午安康幾個大字。“啊,今天是端午節”。睡意一下子就煙消云散了,穿好衣服,給五彩繩沾上露水系在手上。
既然是端午,就一定少不了粽子。最初,屈原投江自盡,百姓為了不讓讓魚龍蝦蟹去咬的屈大夫的身體,將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現在我就要和爸爸一起包粽子。爸爸先把四、五片粽葉稍稍重疊平放在一起,然后再把它卷成圓錐狀,再向里邊放上準備好的糯米、大棗和花生米,再用余下的粽葉把口封住,一個三角形的粽子就出來了。然后,還要用繩子把粽子緊緊地綁住。看著老爸包了一個又一個,也挺簡單的。拿起一片粽葉,照葫蘆畫瓢地包起來。誰知道,看和做不是一回事。不是用力過猛粽葉碎了,就是包著包著糯米調皮的跑了出來。爸爸在一旁急的直說,終于包好了一個,還是用了好幾片粽葉,五花大綁包好的,樣子和老爸包的差遠了。“算了,能吃就行了。”
粽子下鍋了,滿屋子都彌漫著粽葉、糯米的清香,讓我垂涎欲滴。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香氣更加濃郁。要出鍋了,掀開蓋子,濃郁的糯米的香氣撲面而來,勾起了我的食欲。我飛速地拿起一個粽子,用剪刀小心翼翼的剪斷繩子,再剝開粽葉,看到的是是白色的糯米里包著一個小小的蜜棗,像是蜜棗穿著一件厚厚的棉襖。我慌忙咬了一口,甜甜的,香香的,滑溜溜的糯米和甜甜的蜜棗吃在嘴里,甜在心里,讓我回味無窮。
端午不止要吃粽子,還有更多的習俗。每年的端午都不同,但都一樣有意義,去紀念偉人,感受端午文化,多好。今年的端午,我和老爸、老弟度過,學會包粽子,和家人一起品粽子,為記憶的相冊再添上一頁。
我的端午節作文13
作為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里,我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內涵。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國這么多的節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端午節的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說。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后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
因為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我們德清,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說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著濃濃竹葉清香的粽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們還會佩帶著香袋,姑娘們以這五彩繽紛的香袋做飾物,既香味裊裊,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來了不少小伙們留連的目光。
偶然間,我從網上看到去年,韓國打算向聯合國申報端午節為他們國家的遺產,我非常驚奇,覺得這是對我們中國人的羞辱,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怎么可以讓給別的國家去申報呢!這可能跟有些人喜歡過洋人的節日有關吧!
看了《我們的節日》,那一個個傳統、有趣的節日,正款款地向我們走來,《我們的節日》一書,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讓我們通過另一個角度,去審視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更有理由為中華文化而自豪!
我的端午節作文14
又是五月,紫丁香蓬蓬勃勃地盛開著,若有若無的清香繚繞著,這讓我想起端午節濃濃的粽香。
記得小時候,我特別期待過端午節。每當端午節的前一天清晨,媽媽總會用清水泡上一大盆糯米。傍晚,香噴噴的粽子,媽媽拿出泡好的粽葉,用她那雙巧手一挽,粽葉就像一個尖角小碗握在她的手中。媽媽把米舀進“碗”里,再左一折,右一疊,用線一纏,一個棱角分明的粽子就呈現在我眼前。粽子包成小山一樣高時,我的耐心早已耗盡了,纏著媽媽一會兒一問:“媽媽,什么時候才能吃到粽子啊?”媽媽總是邊忙,邊耐心地安慰我:“快了,快了。小饞貓饞了吧?”
被我催促著,媽媽總是連夜就煮上粽子。平時早早就睡覺的我,一會兒去廚房一圈,怎么也不肯早早入睡。直到九、十點鐘,粽子熟了,媽媽趕緊夾出一只肉粽,給我先涼著,里面包的可是我最愛的牛肉呢!我一大口咬下去,嘴里便充滿了米香,再咬一口,就是美味可口的牛肉了,米中融入了牛肉的香甜可口,別有一番風味。
農歷五月初五,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端午節。為了紀念楚國大夫屈原為國跳河自殺,人們為了紀念他,也怕魚蝦啃食屈原的身體,往河里丟粽子,后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吃粽子的文化。
端午節的電視節目,常有劃龍舟比賽。那天,我坐在電視機前,為一條青色的龍舟加油,突然,槍聲一響,紅色的龍舟就如一條水蛇一般,靈活地沖了出來,而青色的龍舟卻因為一時反應不過來,讓紅龍舟領先了一步。紅龍舟的人不灰心,努力向前追去,紅龍舟在前面,青龍舟在后面緊追不舍,他們一起努力,終于追上了紅龍舟,紅龍舟的人也不甘落后,他們時而超出,時而落后,時而又平行,岸上的吶喊聲也快要震破了天,“加油,加油!”青龍似乎得到了人們的力量,木頭的船身,頓時靈活了起來,終于,青龍舟沖過了終點,我同岸上的人們一起歡呼起來。
端午節就在眼前,那濃濃的粽香又引得我茶不思,飯不想了。
我的端午節作文15
今天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我的家鄉的端午節更是有很濃郁的節日色彩,不信,我就帶你們去看一看吧!
端午節一到,人們都忙活起來了。為了包粽子,有的摘蘆葦葉子,有的準備糯米,還有的去準備花生米、蜜餞跟咸肉等。
只有我一個人閑著沒啥事好干,就跑去河邊玩,老家河邊長著一叢象茭白葉子似的植物,我就掐了幾株拿回去給爺爺瞧瞧。爺爺一看,說:“這是昌莆。你知道這種植物有什么作用嗎?”我說:“這個我在網上查了,昌莆是一種可以驅蟲的植物,在端午節同艾葉放在一起可以驅邪。但我不懂這里是不是有什么傳說或故事?”
爺爺就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個無惡不作的老龍王,經常興風作浪,使天下黎民不得安寧。玉皇大帝聽說以后,龍顏大怒,就命魏征在五月初五午時三分去斬了它。
龍王知道了,嚇壞了。立即趕到李世民宮里去求情,并答應事成之后,給李世民無數珍寶。李世民滿口答應。
于是,到了五月五日這天午時前唐太宗就把魏征早早請來,讓他陪自己一邊下棋,一邊喝酒。眼看就要到時間了,可他又不能在太宗面前暴露天機。由于有心事,下棋都輸了,酒就喝多了。結果醉倒在地。做了一個夢,在夢中,他拿著昌莆做的刀,艾葉做的馬鞭,終于按時殺了龍王,為天下民眾除了一大害。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在端午這天把昌莆跟艾葉掛在門前,用來驅邪保平安。
聽了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一個傳統節日的神話傳說。
下午,我們去曲江樓參觀。門前的宣傳欄對端午節作了詳細說明,不過沒有爺爺給我講的這個故事。而它讓我明白了在我的家鄉龍舟比賽已經移到四月去了,是為了紀念北宋抗金的英雄。成就了遠近聞名的溱潼會船節。
在曲江樓聽到服務人員的解說:“現在正是菜籽跟麥子收獲的時間,鄉農開心地忙著收獲豐收的喜悅。節日的氣氛不是很濃,平淡祥跟的生活就是真正的幸福”。這就是我家鄉的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