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語之后人的未來作文1000字-滿分作文
“我看見我們這一代中最杰出的大腦毀于瘋狂。”半個世紀前,艾倫金斯堡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寫下《嚎叫》詩集,掀起了垮掉一代的狂潮。今天呢?我們這一代人呢?成長在信息時代高度的繁華與虛空之間,沐浴著網絡的爆炸和電子設備的輝煌,比起垮掉一派的“瘋狂”,今天更讓我默然的其實是在信息狂歡背后一種思想的空白——失語。
怎樣是一種失語?隨著自媒體和手機文化的興起,難倒不正有越來越多的聲音涌現?難倒這不是一場對話權的重新革命?有聲音,但不意味著存在思考;有話語,但不意味著擁有交流。看加繆的《局外人》,默爾索的形象既是對當時文壇的一種離經叛道,又反映出了在戰爭動蕩格局下一種缺少價值無動于衷的社會畫面。默爾索在審判法庭上市失語的,這又何嘗不是我們此刻的現狀?人類就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從本質上來說,正是由于一種對人性的拋棄和所求無度,而喪失了作為人的最寶貴的人道主義精神。
可以說,每個時代都有所謂的失語,也都有針對此的反思,社會秩序不就是在一場場狂歡和暴亂后逐步構建的嗎?二十世紀初《沒有個性的人》尖銳地指出了德國人之所以輕易被納粹鼓動,正是由于在軍國主義的推進中喪失了作為個人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一步步墮入虛無,成為了一代“沒有個性的人”。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難道不都是狄更斯筆下飽受工業革命折磨而茫然不知所措的霧都孤兒嗎。然而,之所以說援引了歷史是一種逃避,正是因為社會秩序作為主體是在不斷衍化的;我們這一代人的“失語”之后是直接關系到下一個社會秩序的建立。福柯些《規訓與懲罰》時將人放進了馴良肉體的秩序網絡,而今天的失語,我想又能放進龐大精密的信息網絡中探討,才不會淪為一種時代的逃避。
為什么不擔心賦予人工智能像人一樣思考而反著眼于人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在討論了人像計算機一樣思考的后果舟舟兒童文學作文網——即失語之后,只有從環環相扣的信息之需網絡出發,我們才能夠理解人工智能和人,兩者所掌握權力的本質不同。
人工智能是這個時代的呼聲,是我們從未遇到過的嶄新議題,但是,當被科學技術半推半就著前行,這張信息之需網絡仍處于一篇混亂之中。波拿巴反對龐德的“只有一個世界”,試圖找到一個更“細節的世界”,從當今的科技水平來看,這個在電磁波與燈光之間的“美麗新世界”已然被發現。在這個世界里,真實的邊界得以模糊化,在科技一遍遍挑戰人類本質訴求的同時,是什么,使得人成為人?
薩特在1946年發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時稱“人是人的未來”,我想對于此刻的中國,在一次次的對于過去和未來的資源的不斷榨取中,失語不再是一代人的精神狀態之結果,而更是一種虛無迷亂的狀態,而在這像計算機一樣思考的表現之后,是對人為何成為人的一次存在主義的有力詰問。
就拿當今中國的電影市場為例,我不想重復說些票房泡沫化、逐利拜金的套話,值得我玩味的是在于電影作為文化產物沉淀和娛樂傾向、資本涌動等多方面因素的沖擊,正像是當代中國處在一個巨大轉型期的縮影了。而在此現象之后,一個龐大而沒有個性的“計算機一代”,我們將何去何從呢?
我對時代并沒有悲觀傾向,反而認為在信息時代的“失語”算不上是一種對人的侵蝕,而是一種社會秩序變更的必然性,甚至更可以是新的一代對于存在主義詰問的嶄新探索。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記》開篇就稱自己是一個病人,狄更斯在《倫敦夜行記》中更是細致入微地描畫了當時的精神虛無主義的“干腐病”。正是在這些瘋癲背后我們構筑了文明,也正是在一次次地失語之后,使人類又一次次地成為“人的未來”。
就像法國詩人蘭波所說,即便這個時代有如此多的行尸走肉,也不能放棄希望。乘一醉舟,向明日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