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三國演義-703字作文
依我個人的思想主義,我并不愛看《三國演義》。相比之下,《三國演義》中那令人叫好的三足鼎立之場面,遠不如太平公主的帝位爭奪戰更有看頭。
令人尊敬的一代女皇——武則天,她的睿智無人能比,非于常人的政治能力更是令天下人所折服。她的女兒太平公主繼承了她的優點,在于眾多的有野心的女人中脫穎而出,之前所做的計劃也使她事半功倍。而《三國演義》中的部分情節并不真實,為羅貫中所編。著名的三顧茅廬便是如此,為使眾人更相信劉備的為人,把請諸葛亮出山的次數填上了幾筆。雖然這使讀者更鮮明地看到劉備的形象,但改歷史典故我還是有些無法接受。
典故畢竟還是越真實越好,要不把那些錯誤給留到現在,誰真誰假也辨不清了。其次便是《三國演義》中的諸多打斗,如大名鼎鼎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雖說這些戰爭都改變了歷史,但出于女生的性格,那打打殺殺的場面實在過于詳細,不免有些厭惡。不管那些戰略使如何周密,結局又是多么盡人意,卻使人(起碼我)感到書中的主角有點嗜殺的感覺了。
緊隨其后的便是這個“義”字,不少人都被此字所誘,但我現在卻有個不同的觀點。古代的兩大名著《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義”一字就概括了全書,這也使我反感,就因為這個“義”字難倒了太多英雄好漢:關羽就因為義在華容道放了曹操,梁山好漢一齊去救吟反詩的宋江……說實在的,我一點兒也不喜歡為義而拼殺的場面,什么“大義滅親”的,義有時常與“孝”、“忠”兩字背道相馳,那不是與我國的民族傳統美德相反了嗎?既便如此,《三國演義》也是眾多學者的愛物,因為這本名著還是記載了不少《史記》上所看不到的典故。但依個人觀點,倒是更喜歡武則天的故事。武則天歷經那么多的事,料理好一切才登上王位的。
愛屋及烏,她的女兒我也很欣賞,太平能力不凡,在韋后、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中占了上風,雖然最后還是失敗了,但太平公主還是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位“武則天第二”實在能當之無愧地受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