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是一種美德-2644字作文
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人們歷來重視節約。可是當人類文明進程步步推進的時候,“節約”這個優良傳統卻不被人們重視了。現在,隨著科技發展的腳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個好事。可是,人們卻逐漸淡忘了節約。想想過去,比比現在:以前,人們的經濟狀況沒現在那么好,每一筆錢都用在實處,每一筆錢都要有一個算盤。可是現在,必勝客、雷迪森酒店,人們津津有味地吃起山珍海味;耐克、李寧,人們喜滋滋地穿起高檔名牌的服裝;花園、別墅,人們住起了優雅舒適的住宅。
當然,這倒還是現在人們的高級生活需求。更不可想象的是現在有些人連養只動物都那么講究,要美容、要化妝,幾百元、幾千元,甚至幾萬元地為它們花,毫不心疼。那些人何不想想,用這些錢來救助貧困山區的人們啊!要知道,這幾百元錢就是一個貧困山區孩子幾年的學費呀!也許這些人會說:“花幾個錢算什么,這是我的錢!”有錢并不是不好,這是你辛辛苦苦賺來的,但是要看你怎么用了。雖然現在條件好了,但也不能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節約給忘記。
有些人把“節約”和“貧窮”連接在了一起。特別是學生。現在的學生攀比現象很嚴重。父母有錢,就給他們很多零用錢,他們則亂花。有的同學仗著有錢,就嘲笑家里經濟條件不好的同學,說他家里窮。導致有些同學都不愿意去上學了。有的還因為這,走上了犯罪道路。所以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現象。節約是一種美德,沒有時空的界限,沒有尊卑的區別,是人人都應具備的,而不是“貧窮”的代名詞。我認為在這個相對富有的時代,在相對富有的人群中更需要“節約”。更希望這些人把節約下來的錢無償地捐獻給那些貧窮的人,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問題、學習上的困難……
節約從每一滴水開始十多年前,提起中國,我們頭腦中蹦出的第一個詞就是“地大物博”。面對水資源、能源的日益短缺,今天恐怕沒幾個人會脫口而出這個詞。回望過去,水短缺問題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突出,如此緊迫。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相當于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在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供水不足。我區擁有水資源10。5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不到200立方米,僅次于天津市,位列全國倒數第二,銀川市已被列入全國100個嚴重缺水城市之一。目前,銀川已探明水資源只能滿足120萬城市居民工業和生活用水,如果城市人口發展到150萬人至300萬人,水資源緊缺將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瓶頸”。時下,建設節約型社會被提到了極端重要的地位。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卻是與節約完全相反的一種情況:長流水經常出現在辦公場所及公共場所;在公共浴池洗澡用水量是在自己家洗澡用水量的幾倍……
所有這一切,都源于公民節約意識尚未形成。水乃生命之源,發展之本。曾經看過這樣一則社會公益廣告:人類的最后一滴水將是自己的眼淚。和諧社會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而水資源則是構建和諧社會“綠色”潤滑劑的重要成分之一。在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是社會鏈條中的一環,鏈條任何部位的損毀,都會反過來危及自身。如何才能不讓珍貴的水變成人們的眼淚,一方面,各級政府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建立水資源節約型、環境保護型的國民經濟體系。另一方面,要建立以水權、水市場理論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形成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節水機制。再者,人人都應當成為珍惜水資源,確保“人水和諧”的好成員,人人都應當爭做珍惜各類資源,促進整個社會和諧發展的宣傳員和監督員。只有這樣,才能保護水資源,不干斷子孫路、吃子孫飯的蠢事。自古以來,“節約”與“公益”就是兩個并行不悖的話題,如果“節約”的多了,“公益”的效果就會好一點;反之,如果“節約”的少了,“公益”的效果就會差一點。過去,我們曾深切地呼喚著義務教育時代的到來,可是,義務教育似乎一直是中國人的一個美麗夢想,盡管我們歷經三番五次的改革,可是,這條理想之路卻總是在“錢”的問題上遇到羈絆。
如今,我們仍然無休止地呼吁著“尊老愛幼”的美德,仍然堅持著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理想追求,仍然本著“常懷敬老之情,恪守敬老之責,多辦利老之事”的原則,迫切呼喚著老年人幸福時代的到來,迫切呼喚著消除貧困、消除饑渴的社會狀態。可是今天的現實是,絕大多數人已達小康,但仍有部分人在生存恐慌的邊緣上掙扎。我們倡導節約,贊美節儉,總是懷揣著用節約出的“磚”砌“公益”的“墻”、筑和諧之“樓”的美好心愿,總是期待著節約也能成為一種時尚的日子。我們翹首期盼,卻沒有人能夠告訴我們這個動人的日子離我們究竟還有多遠。在期待的過程中,我們所能做到的只有努力加快腳步去接近這個日子。
接近這個日子,我們在警醒世人“節約”行事的同時,更需牢記“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古訓,更需時刻從自我做起,減少浪費,減少鋪張,把所能節約的一切都積極奉獻給公益事業,發自內心地做點讓百姓感動的善事。盡管節日里談節約并不新鮮,但還是頗有些味道。一個“節”字就可以組成節日、節氣、節約、節省等等詞組,使這“節日”與“節約”在表面上就存在著某種關聯,這是文字的味道;在節日里談節約,反對大吃大喝、過度揮霍,提防因節致病、因節致貧,則又有一番寓意。喜慶的日子,我們自然要歡度。但歡度宜有度,節日也應有節。如果歡度無度,歡也就成了患。如果節日里少了些節制,那節日也終會少了喜慶。就會有胡吃海喝者,快樂了嘴巴傷害了胃,癟了腰包還遭罪;就會有爭強斗富者,講排場比闊氣,讓天價月餅大行其道,成為名利場上的敲門磚。
歡度佳節,我們提倡節約。節約是一種態度,反對浪費、鼓勵消費的態度。節約過日子,不是要我們勒緊褲腰帶過苦日子,那樣的節約終是苦澀的;節約過日子,也不是要降低我們的生活質量,打亂我們的正常生活,而是要培養我們科學的生活習慣和消費行為,花值得花的錢和時間,做值得做的事。節約更是一種責任。于家而言,節約一粒米、一滴水,是對幸福生活的打算,鼓勵我們量力而行、勤儉持家;于社會而言,節約一張紙、一度電,更體現出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認識。當這種責任成為習慣,每個一乘以十三億、乘以六十億的時候,這種責任也就更有了歡慶的價值。歡度佳節,我們還要學會節約。
原本以為這節約應該從嘴巴和屁股開始。管住了大吃大喝的美食嘴巴,就不會有被整桌倒掉的美味珍饈;管好了廢話不絕的會議嘴巴,就可以阻止“瞌睡蟲”式的聚會;管住了“坐著一棟樓”的屁股,就看不到超標的公務用車;管好了“小姐”們的坐臺屁股,自然可以制止燈紅酒綠下的糜爛奢華……
可電視里說了,這節約應該從城市建設開始。管好了有關部門的筆,就不會天天碰到“老扒路”,把馬路挖了填,填了挖;就不會有防洪堤上建工廠、鬧市區上馬污染項目的鬧劇;也不會有城市雕塑建了拆、拆了建的丑聞;更不會出現缺水城市用自來水沖掃大街的悲哀……
但報紙上又說,節約應該從校園開始,培養孩子們良好的節約習慣;節約應該從考試開始,杜絕走形式的假認證;節約應該從醫院開始,節約應該從節會開始,節約應該從精簡機構開始……其實,節約從哪兒開始并不重要,只要開始了,從每一個細節,從每一個時刻開始了,這天天都是節約的日子,才會天天都是好日子。本來嘛,這節日節日,就是提醒我們節約過日子。我們一定要節約能源,創造大慶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