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交的變異看祖國的變化-699字作文
大年初四,我與爸爸媽媽到航埠鎮姚家村去給姑奶奶拜年,從居住在市區的我家到姚家村大約二十二公里,我們坐車花了20多分鐘到達了,當晚7點多就返回家中了。
聽爸爸說,在他小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他每次去給姑奶奶拜年都很困難的。因為交通不方便,一般都要在姑奶奶家寄宿一個晚上才可以回來,當時的公交車每天只有一、二個班次,而且一等就是兩三個小時,好不容易來了輛車吧,車上卻是擠得水泄不通,根本找不到落腳的地方;車上那僅有的幾塊玻璃,隨著車子開動不時的發出“咔噠、咔噠”的響聲,那刺骨的寒風肆意的吹在人們的臉上。
還有,當時的路況也很差,路面基本是沙石,晴天時,會給你的頭上、眉毛上抹上一層淡黃色的“妝”;雨天呢,時不時的給你灑上些泥水。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坐在車子上的時候,就像坐著一葉小舟在大海里航行似的,一搖三晃。每當車輪過那溝溝坎坎時,整個車就像要翻了似的,令人揪心不已。超過下午十六點,那就對不起了,你只能依靠自己的“11路”車,否則就留宿。即便是這樣的條件,爸爸他們那輩人還是最喜歡去拜年,因為拜年能吃上香噴噴的紅燒肉、糖果等平時吃不著的好東西,而且還有一角或兩角的壓歲錢,那就可以買連環畫看呢…
而今天,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增長,加快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在衢州基本實現了鄉鄉通公交車,每隔10-20分鐘就會有一趟班車發出,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擁擠了,路面也很平整,全是水泥路直達每個村的村口。從以上公交車的變異情況,可以折射出我們祖國60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舉世矚目,而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化,城鄉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小,私家車等等對我們來說已不遠了,數字化、信息化等等也很快就有了…
總之,我們一定要抓住這個美好的時機,努力的學習文化知識,將來成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