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左傳原文及翻譯
弘賢作文網“左傳”相關左傳,國學作文內容:
國學左傳原文及翻譯
導語:《左傳》是中國古代的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又稱《春秋左氏傳》和《左氏春秋》,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國學左傳原文及翻譯,希望有所幫助!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也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范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左傳》原文:
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歲及胡耉,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
譯文如下:
宋襄公與楚軍在泓水作戰。宋軍已擺好了陣勢,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擔任司馬的子魚對宋襄公說:"敵人人多,我們人少,趁著他們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您下令攻擊他們。"宋襄公說:"不行。"楚國的軍隊已經全部渡過泓水,還沒有擺好陣勢,子魚又建議宋襄公下令進攻。宋襄公還是說:"不行。"等楚軍擺好了陣勢以后,宋軍才去進攻楚軍,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受了傷,他的護衛官也被殺死了。宋國人都責備宋襄公。宋襄公說:"有道德的人在戰斗中,只要敵人已經負傷就不再去殺傷他,也不去俘虜頭發斑白的敵人。古時候指揮戰斗,不憑借地勢險要。
我雖然是已經亡了國的商朝的后代,卻不去進攻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子魚說:"您不懂得作戰的道理。強大的敵人因地形不利而沒有擺好陣勢,那是老天幫助我們。敵人在地形上受到阻礙,我們向他們發動進攻,不也可以嗎?即使是這樣,還怕不能取勝呢!具有很強戰斗力的人,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是年紀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該俘虜他,對于頭發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憐惜的呢?讓士兵明白什么是恥辱,使他們奮勇作戰,為的是消滅敵人。敵人受了傷,還沒有死,為什么不能再次去殺傷他們呢?不忍心再去殺傷他們,那就不如一開始就不殺傷他們;憐憫年紀老的敵人,就好像屈服于敵人。
軍隊就是要利用有利的戰機來進行戰斗,鳴金擊鼓是用來助長聲勢的。既然軍隊要利用有利的'時機,那么敵人沒有擺好陣勢,正好可以利用。既然鳴金擊鼓的聲音是用來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的,那么,攻擊未成列的敵人,當然是可以的。”
事件背景
公元前643年(周襄王九年),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齊桓公逝世后,齊國因君位繼承而引發內亂。次年,宋襄公出兵協助齊孝公取得君位。同時,楚成王借齊國中衰、中原無霸的機會將勢力滲入中原地區。宋襄公不顧宋國國力尚弱,希望能以宋國的公爵地位壓制各諸侯國,與楚國爭奪中原霸主的位置。 公元前639年(周襄王十三年)春,宋、齊、楚三國君主會于齊,在宋襄公的強烈要求下,三國同意于同年秋在宋國召開諸侯大會。同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約楚成王以及陳國、蔡國、鄭國、許國、曹國之君在盂(今河南省睢縣西北)會盟,齊國和魯國借故未到。宋襄公不顧公子目夷的建議,輕車簡從赴會,以爭取與會諸侯的信任,結果在會場上遭到楚成王的突襲被擒。
要點導引
公元前638年,宋、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在泓水邊發生戰爭。當時鄭國親近楚國,宋襄公為了削弱楚國,出兵攻打鄭國。楚國出兵攻宋救鄭,就爆發了這次戰爭。當時楚強宋弱,但戰爭開始時,形式對宋軍有利,可宋襄公死抱所謂君子“不乘人之危”等的迂腐教條,拒絕接受子魚的正確意見,以致殆誤戰機,慘遭失敗。
宋襄公的固守教條,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成為固守中國人的貴族精神。
著作介紹
《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的作者,司馬遷和班固都證明是左丘明,這是目前最為可信的史料。現在有些學者認為是戰國初年之人所作,但均為質疑,因為《左傳》中某些文章的敘事風格與其他不符,并無任何史料佐證,只能歸為臆測。 《左傳》對后世的影響也首先體現在歷史學方面。它不僅發展了《春秋》的編年體,并引錄保存了當時流行的一部分應用文,給后世應用寫作的發展提供了借鑒。僅據宋人陳骙在《文則》中列舉,就有命、誓、盟、禱、諫、讓、書、對等八種之多,實際還遠不止此,后人認為檄文也源于《左傳》。
出處
《左傳· 僖公二十二年》
閱讀指南
文章節選部分記敘的是戰爭經過及宋襄公慘敗的結局。宋襄公與楚軍的泓水作戰,宋軍已擺好了陣勢,而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這時候對于宋國而言是最佳的攻擊機會。可是宋襄公卻認為不可,還提出一堆大道理。從這個過程看,宋襄公的迂腐暴露無遺。文章第一段主要描寫戰爭的過程,因為宋襄公的迂腐而導致戰敗。第二段因為國人責怪國君,宋襄公為自己辯護,提出了戰爭道德論。和《曹劌論戰》一樣,作者介紹史實也帶著感情傾向,對于宋襄公的做法,《左傳》的作者持否定態度。
左傳介紹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錄春秋歷史的著名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時期魯國史學家左丘明所撰。其內容是按魯國十三個君主的順序編寫的,上起魯隱公元年(前722),下迄魯悼公十四年(前454),共計二百六十九年。
編年體史書在我國出現很早,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是孔子根據魯國史官的記錄加以整理而成的《春秋》。由于《春秋》后來被尊為“經”,后世儒家各派對它的解釋便稱作“傳”。在漢代,《春秋》傳有五種,但后來流傳下來的只有《左氏傳》、《公羊傳》、《谷梁傳》三種,合稱“《春秋》三傳”。《公羊傳》、《谷梁傳》歷來被視為孔門后學解釋《春秋》的專著,屬于“今文經學”。《左氏傳》是到西漢末才在宮廷藏書中被發現,古文經學派認為它也是解釋《春秋》的著作,屬于“古文經學”,但今文經學派斥之為西漢末劉歆的偽作。據近人研究,《左傳》應當是完成于戰國初期的作品,出自魯國史官的手筆,整理者可能是左丘明。從內容上看,《左傳》重視交代歷史事件的原委,注意記錄各種歷史人物的政治主張、歷史見解和宗教觀點,而尤其注重戰爭活動的記錄。因此,《左傳》并不是漢朝人偽造的《春秋》“傳”,而是體裁比較完備的古代編年體史書,當視為研究先秦歷史的重要資料。
現存通行的《左傳》注釋本,是西晉杜預作注的《春秋經傳集解》,簡稱“杜注”,它將《春秋》經文拆開分別編入每年傳文之前;唐代孔穎達又在杜注的基礎上作疏,撰成《春秋左傳正義》,簡稱“孔疏”。
重點字解釋
宋公:宋襄公。名茲父。
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城省西。
既:盡。
及:等到。
濟:渡過。
既濟:已經渡河。
司馬:統帥軍隊的高級長官。指子魚。
陳:同“陣”,這里作動詞,即擺好陣勢。
股:大腿。
門官:國君的衛士。
重:再次。
禽:通“擒”。
二毛:頭發斑白的人。
鼓:擊鼓(進軍)。
贊:助。
胡耈:年老的人。
服:向敵人屈服。
用:施用,這里指作戰。
金:金屬響器。
聲氣:振作士氣。
鼓:擊鼓進軍。
儳(chan):不整齊,此指不成陣勢的軍隊。
勍敵:強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