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布頭新遇記的好句子聚集70句
關于《小布頭奇遇記》讀書筆記(精選6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那要怎么寫好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小布頭奇遇記》讀書筆記(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布頭奇遇記》讀書筆記1
假期里,我借了一《小布頭奇遇記》,這本書特別有意思。在這里我給你簡單地講講吧。
這本書說的是幼兒園的一位蕭老師為讓一百個小朋友都能擁有一個玩具,并快樂地過新年。可是數來數去,只有九十九個玩具,蕭老師就連夜用剩下的布片做了一個很小很小的布娃——小布頭。
由于小布頭是男生,卻非常膽小,經常受到其他玩具的譏笑。后來,小布頭跟隨一個小女孩平平到家去過新年。有一件讓小布頭生氣的事情發生了。有一次平平在吃飯的時候被小布頭搞得把米粒撒了一桌子,平平生氣了,小布頭更生氣,一怒之而下,小布頭決定離開平平。離開平平后,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情。等回到平平手里,小布頭變得非常勇敢。
《小布頭奇遇記》讀書筆記2
今天我讀了這本書的第一章與第八章。主要講的是:小布頭在小老師的精心縫制下成了一個可愛的的小布娃娃。要作為新年禮物送給幼兒園的孩子們,它本來是小豆豆的禮物,但是他太小了,小豆豆不喜歡它,蘋蘋是個樂于幫助別人的人,她把自己的大洋娃娃給了小豆豆,自己要了小布頭。成了蘋蘋的新年禮物。蘋蘋很喜歡它,叫它玩玩具,給它做漂亮的外套,教它做勇敢的好孩子,給它做舒適的小床,還叫它吃飯,但必須愛惜糧食,不能浪費糧食。
小布頭覺得蘋蘋太小氣,決定離開蘋蘋去找小豆豆一樣的男孩子。在回幼兒園的路上,它偷偷的從蘋蘋的口袋里頭逃了出來,本想回到幼兒園,不想卻被拉到了火車站,和小電機一起被裝上了火車,開始了它的神奇的旅行。接下來會怎么樣呢?請開下次的讀書筆記。
《小布頭奇遇記》讀書筆記3
暑假里,我讀了《小布頭奇遇記》這本書。小布頭是蘋蘋的一個布娃娃,他膽子很小,小朋友們都嘲笑他。他下定定心做一個勇敢的孩子。可是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呢?從醬油瓶上跳下來算不算?誰知他跳下來的時候,打翻了蘋蘋的飯碗,蘋蘋批評他不愛惜糧食,小布頭生氣了,從蘋蘋家逃了出來。奇遇開始了。可是,他一出門就后悔了。
這本書里,作者以擬人的手法把一個布娃娃寫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人。內容栩栩如生,非常吸引人。我先說一下小布頭的來歷吧。新年要到了。幼兒園老師給小朋友準備禮物,老師們親手做了許多玩具,可是第二天就是新年了,還差一件玩具,倒是有一只小哈巴狗,可小哈巴狗是舊玩具,哪個小朋友分到了都不會高興。一位小老師就想再做一個新玩具,大家都回家了,可小老師沒有走,她用許多小布頭做了一個布娃娃,起名叫“小布頭”,就這樣“小布頭”誕生了。小老師為了讓每個小朋友都高興,加班趕制新玩具。她真是一位負責任、有愛心的好老師啊!她讓我想到了我們的班主任楊老師,每次到期末考試,她都會在放學后,留下一些成績不好的同學進行輔導,她把寶貴的時間都給了同學們,直到考完試,才肯休息。在楊老師的努力下,我們班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楊老師,辛苦了!書中寫的小老師和楊老師都是值得尊敬的好老師。
小布頭在新年開始被分給了蘋蘋,蘋蘋對小布頭非常好,關心倍至,后來因為一點意外,蘋蘋批評了他,小布頭就離家出走了。后來小布頭經歷了很多事情,也遇到了很多困難和危險。他后悔了,想回到蘋蘋身邊,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又遇見了蘋蘋,他們都非常興奮。小布頭回到了家,感到很幸福。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我們就像小布頭一樣,是一個沒長大的孩子,蘋蘋就像是小布頭的家長,孩子不能因為一點批評就賭氣離家出走。這樣會遇到很多危險。不過,適當鍛煉一下自己,增強獨自面對困難的能力也是有好處的。但不能像小布頭一樣跑出來就不回家哦!做一個聽話、乖巧、勇敢的孩子。
《小布頭奇遇記》讀書筆記4
昨天晚上,我看了一本《小布頭新奇遇記》。里面說的是小布頭和朵朵之間有趣的事兒。
里面的人物有:小布頭、朵朵、豆豆阿姨、姥爺、姥姥、青青……朵朵可愛地不得了,他唯一的好朋友就是這本書的主人公——小布頭。這本書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尋人啟示”。故事是這樣的:小布頭抵達美國后,為了找到朵朵,就貼了一張尋人啟示。過了幾天,朵朵的媽媽——豆豆阿姨帶著朵朵開著汽車來接小布頭了。小布頭見了,非常高興。于是,他們三人就一起回到了中國。
我讀了這個故事,心想:我長大后一定要做一個像小布頭一樣聰明的人。
《小布頭奇遇記》讀書筆記5
我從小就喜歡讀童話故事,今年寒假的時候我又發現了一本非常有趣的童話故事書,書的名字叫《小布頭奇遇記》。這本書里有39個故事,每個故事我都非常喜歡,因為雖然講的都是發生在生活中一些很平常的小事,但都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故事的主人公小布頭是一個小布娃娃,是一位"小老師"把他作出來的。小布頭非常可愛、勇敢、善良。他的感情也很豐富:害怕;喜悅;任性。他很像我身邊的同學,看到書中的小布頭,就像看發生在我身邊的一些事情一樣,讓我從心里不斷的反醒,很受教育。小布頭很浪費,吃飯的時候把飯粒掉的滿地都是,還對批評他的蘋蘋很不服氣。這使我想到自己有時也有浪費糧食的習慣,對自己不想吃的飯菜就扔掉,還不以為然。今后我一定要珍惜農民種的每粒糧食,愛惜他們的勞動成果。小布頭很任性,當蘋蘋批評他時,他站在自己的角度認為蘋蘋不應該為了一點小事就發脾氣,所以他賭氣地離開了蘋蘋。這也使我想到自己的任性,聽不得批評。
當媽媽說我的.缺點時,我會很生氣的哭,不會想到這是媽媽在幫助我克服缺點,而是光想自己的委屈,自己的自尊心沒有得到保護。但小布頭可是知錯就改的典范,所以我也要向他學習,發現錯誤就及時改正。小布頭是幸福的,因為他有很多好朋友。小黑熊和布猴子。而且經常幫助他度過難關。我也是幸福的,我有愛我的媽媽,關心我的老師,友愛的好朋友。今后我會更加珍惜我所擁有的,因為這會讓我時時感到我是幸福的,我是快樂的。小布頭樂于幫助別人,勇敢地和壞行為作斗爭。這讓我想到身邊有許多同學對周圍的事漠不關心、怕傷到自己的利益,這是不對的。
我們要向小布頭學習,做一個勇敢的孩子。看完這本書,我好像長了一樣。因為我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與品德,他讓知道了應該關心同學,熱愛自然;應該勇敢堅強,誠實守信。今后我要向小布頭一樣做一個品德優秀的學生。
《小布頭奇遇記》讀書筆記6
今天我看了小布頭奇遇記的第六章,下面給你說說我的想法。
有一個小布娃娃叫小布頭,因為他很小,是六一兒童節時老師送給蘋蘋的禮物,蘋蘋是個很好的女孩,把小布頭弄得整整齊齊。可是有一件事小布頭很不高興,那就是吃午飯的時候,蘋蘋吧小布頭放在了醬油瓶子上,小布頭坐不住了,就跳了下來,可正好落到蘋蘋的碗里,結果從碗里掉了好幾顆米,蘋蘋把米又重新放到了碗里,對小布頭說:”不能浪費糧食,糧食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中出來的。小布頭心里有些不服氣,不就是幾顆米嗎?有什么大不了的。
讀完了這些我也深受感觸,我的想法和蘋蘋的一樣,如果是我也會對小布頭說:“糧食的用農民伯伯用汗水還來的,我們必須愛惜每一顆糧食。”從小事做起,做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2024關于吶喊讀書筆記(精選)
【篇一】《吶喊》小說集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魯迅先生的作品。讀過那么多的文學作品,《吶喊》文集卻讓人讀過后蕩氣回腸,久久不能忘懷。《狂人日記》,“瘋言瘋語”可所說的卻未必不是真話。那本寫滿“吃人”的日記,是社會的真實寫照。恐怖的封建壓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條條靈魂;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狂人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在那樣的吃人社會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在哪里還有純白的靈魂?那是發自內心的狂呼。
任一個被壓迫,被禮教呀得喘不過氣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發出這樣的吶喊。可是,最為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與束縛下,人們卻沒有勇氣發出這樣的吶喊!狂人是幸福的,因為他的瘋,使他擺脫了封建禮教的對心靈的摧殘和壓迫,也只有瘋子才有權利擁有純凈的靈魂,希望這社會都是瘋子!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幾千年來抹殺了多少有識之士,磨去多少個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無數條沒有思想的,滿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為了那四書五經竭盡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為了功名盡折腰。
《孔乙己》是繼《狂入日記》后第二篇評擊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因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梁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幸免于難,這是多么諷刺!《阿Q正傳》是《吶減》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
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戶曉,因為它“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魯迅《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即表現國民性的弱點。阿Q性格極其復雜,充滿矛盾。他質樸而又愚蠢,受盡剝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視現實,妄自尊大;對權勢者有著本能的不滿,表現出某種自發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傳統觀念和正統思想的嚴重影響。但作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勝利法”(通稱“阿Q精神”),即在接連不斷的失效中隨時幻想自己是勝利者,用以自寬自解,自欺欺人。這種精神勝利法使阿Q不能正視自己的悲慘地位并沉溺到更為屈辱的奴隸生活中去。沒有華麗的語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勝,在魯迅的作品里,表現的是他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他的作品尖銳有力評擊地評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譽為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他的言語犀利,像尖刀一樣直刺敵人的心臟。同時,魯迅先生也對生活在這樣社會的人們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通過《吶喊》小說集的吶喊,喚醒麻木的靈魂,被壓迫的人們,都來吶喊吧!都來反抗吧!
【篇二】也不能說:魯迅是偉大的,然而談者太眾,以至失了新鮮感;又不能說:我這篇是不同的,我是想要說些不一樣的。所以,確乎是個困難的話題。然而,一本《吶喊》,薄而沉重,中國的學生們,無論如何算是讀了大半的,年來歲去,誰人讀起開篇自序里的字句能不唏噓自嘆的?有多少人到中年,累了歇了,坐椅子上一聲嘆息,連吐落的第一口氣里都有著疲憊的痕跡,于是他們能夠想到的,有時候惟有魯迅。一個民族文化的著落點,有失便就有重構,倘若說舊文化隳于五四,則新文化的構建,有一大部分乃可以說是從《吶喊》而起,這之間,有著總體與個人差異的說法,所公認的,是魯迅作為旗手,舉的標志物明白而輝煌。
在自序中,魯迅寫道:“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這是作者最初的困惑和最審慎的態度,得來的回答不夠令人滿意,卻現實功利且無可奈何。
一個問題浮現:究竟是誰人的吶喊聲?——關于吶喊者,關于吶喊本身。困惑首先在于魯迅的身份定位:知識分子否?還是作家?抑或學界同聲呼喚的啟蒙者?最切實際、最大的可能是三者兼具。我們意愿讀懂《吶喊》,向往理解作者,因而這是困境,也是高潮。
竹內好眼中的魯迅,是個孤獨的知識分子,之所以說“作為啟蒙者的魯迅和近似于兒童的、相信純粹的文學的魯迅這種二律背反同時存在的矛盾同一”,恐怕也是由于看出了魯迅形象注定無法單一的歷史文化定位。
郜元寶有言,“在現代中國,純粹觀念形態的思想很難生根,能在現代中國生根的思想必須像魯迅的文學那樣,帶有個體生命的氣息,就是說,必須具有文學的形態。文學之外無思想”——能不能這樣說呢?正是由于魯迅身上既承傳了古士大夫們的風騷之骨,又顯露出新的社會階層敏銳的洞察和感悟力,且兼具之前所未有的'時代啟蒙者的特殊方法論意義,其難得的完整性和客觀性決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首先,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建國前大部分的知識分子歸類于資產階級,然而作家不是,甚而有眾多作家誓言與知識分子的固有身份定位決裂,如沈從文所宣稱的那樣。我們會發現,一旦歷史政治形勢與時代命運非正常的密切起來,此一現象便絕不單一。這種令人尷尬的情形似乎反映出特定歷史階段作家層與知識分子階層的剝離,縱然作為時代豐富性的標志之一,但卻造就了同時代文學最大的暗傷:斗爭無所不在,且都局限于當下和表層,無法深化作品主題,亦不能超脫自身于時代之外。
就知識分子、作家以及啟蒙者三個身份所涉及的范圍來說,知識分子最具私人性;作家由于其作品的公眾性,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大眾和普世原則;而啟蒙者這一身份,則反映出整個時代乃至超越時代的需要和寬泛,正如T.S.艾略特在其《傳統與個人才能》中所指出的,任何一個詩人或作家必然與其整個民族的歷史發生某種聯系,他們一面創出新的歷史份額,一面將自己添加進歷史,成為整體的一環——這是作為詩人或作家的必然和超然。
作為啟蒙者的作家或者說知識分子,他本身可能并不能非常清楚的反映出這一點,但他的身上定然有著集結整個時代最典型、最清晰且最能與歷史相協調的樣貌特質。而之于近現代的中國無可置辯的是,能夠超越時代,將進步的作家身份與知識分子的傳統近乎完美的結合,并創造性的賦予其難能的啟蒙者角色定位的,現代作家中,只有魯迅一人。
《紅巖》讀書筆記精選
《紅巖》講述了1948年在國民黨的統治下,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的共產黨員在渣滓洞和白公館中,敵人為了得到口供,妄圖用炎熱、蚊蟲、饑餓和干渴動搖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產黨員的堅強意志前,敵人卻是一籌莫展,一敗涂地。
《紅巖》讀書筆記一
《紅巖》這部長篇小說是一部中國軍事文學名著,是重慶作家羅廣斌、楊益言寫的,中國青年出版社1961年出版。這本小說不僅贊揚了共產黨的英雄們,也讓我們這些身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們對以前的社會有所了解。書中的內容更讓我感到深深地一震,那時的共產黨英雄不向敵人屈服的精神是多么令我敬佩啊!
尤其是當我讀到兇殘的敵人把竹簽插入江姐的十指時,我的手指也仿佛被刺刺痛一般,心生生的疼,江姐那蒼白的面孔,血流不止的傷口在我眼前晃動,我真想拿著一把刀或者是一桿槍去救出江姐,并把刀深深的刺入敵人的心窩,或是用槍打碎敵人的腦殼!可是我只能是干著急,無能為力,只能是深深痛恨那些“殺人不長眼”的“惡魔”,只能干巴巴的'替江姐揪心;當我讀到江姐臨行前,從容不迫的穿上紅色絨絨衣,像往常一樣梳理著頭發……我被她的英雄氣概深深的打動。我真想大喊:多么了不起的女英雄啊!多么偉大的革命戰士啊!為了共產主義的目標,她早把個人生死拋到了九霄云外,他為黨為人民付出了一切。
掩面而思,看看江姐,看看和平年代的我們,平時在生活中、學習中碰到一點兒小挫折,就像縮頭烏龜一樣把頭縮進了殼里。因為爸爸媽媽都是教師,在家里遇到不會做的題目,我就會直接去問媽媽,可是媽媽一給我讀題目我就會恍然大悟,媽媽總是說我不動腦筋,而我也總是改不了這個毛病。父母讓我做家務,我總是厚著臉皮“靠”,他們吩咐一次我裝作聽不見,吩咐兩次我說等等,第三次他們就直接不理我,自己做去了。日久天長,我就變得懶惰、膽小、懦弱,做任何事情都沒有勇氣、沒有信心,在江姐的面前我是多么的懦弱和渺小啊!
書看完了,江姐的話仍在我的耳邊回蕩:“竹簽是竹子做的,但共產黨的意志是鋼鐵鑄成的!”革命前輩面對重重困難都無所畏懼,我們就更應該勇于拼搏,越是充滿困難的路我們越要走,越是艱巨的任務我們更要堅定不移。
《紅巖》讀書筆記二
暑假里學校布置了看小說《紅巖》,要求根據自己的體會寫200字左右的讀后感,正逢電視上在熱播《江姐》,結合小說和電視劇兩者對主人公的敘述,談談自己的感想。
紅巖上紅梅開
千里冰霜腳下踩
三九嚴寒何所懼
一片丹心向陽開 向陽開
紅梅花兒開 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萬朵 香飄云天外
喚醒百花齊開放
高歌歡慶新春來 新春來
這是一首表達江姐思想感情,體現紅巖精神的歌,是革命烈士對共產主義信念執著追求的高度概括;是堅持真理,改造社會的人生偉大實踐;是革命先輩為國家為人民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是改革開放發展建設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精神支柱。
《紅巖》記述的是1948至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重慶地下共產黨組織與國民黨反動派展開的激烈斗爭。小說的主要情節集中在“中美合作所”這個關押政治犯的監獄里。在這樣的魔窟里,避免不了對酷刑的描寫,但小說著重表現的是兩種政治力量和兩種精神力量的較量。書中的一位主人公——江姐,給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江姐原名江竹筠,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賣,江姐不幸被捕,被關押在重慶渣滓洞監獄。受盡了國民黨軍統特務的各種酷刑,老虎凳、吊索、帶刺的鋼鞭、撬杠、電刑……甚至竹簽釘進十指。特務妄想從這個年輕的女共產黨員身上打開缺口,以破獲重慶地下黨組織。作者細膩的寫出了作為妻子的江姐所具有的豐富感情,寫出了她作為一個共產黨員的堅強黨性。被捕后,她經受了更大的考驗,深受同志們的愛戴。就義前,她從容地向同志們告別,莊嚴地實踐了自己的無比高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使人不禁聲淚俱下。
《紅巖》讀書筆記三
利用寒假時間,我閱讀了《紅巖》一書,這本書主要講了:1948年,重慶正處在國民黨統治中最為黑暗的一刻。共產黨員為了配合工人運動,江姐、許云峰、成崗等共產黨員便為其他工人傳遞革命的消息。經過一段時間的戰斗后,雖然有些共產黨員英勇犧牲,也有一些無恥的叛徒,但是共產黨員仍然取的了最終的勝利,迎來了勝利的朝陽。
在我看到江姐面對敵人似的心聲: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驗,竹簽子是竹子做的,共產黨員的一直是鋼鐵。看到這里,我為我是一名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我們的前輩和共產黨員用鋼鐵般的意志讓敵人輸的一敗涂地。同樣,在今天的我們也應該如此,要用鋼鐵般的意志去面對困難,不退縮、不畏懼。
我曾經還看過《小兵張嘎》、《鐵道游擊隊》和《紅日》等抗日戰爭的書,最令我感動的還是中國人的鋼鐵般的意志——不退縮、無畏懼、迎難而上。
我們中國人擁有像鋼鐵般的意志,擁有著不可估量的潛能。我們既然有幸成為一名中國人,那么我們就應該珍惜我們今天的幸運,像我們的前輩那樣,像英勇獻身的共產黨員那樣,練就自己的意志,為祖國盡一份應有的力量。
目送讀書筆記精選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目送讀書筆記一: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臺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書《目送》中的一段。龍應臺,這支亞洲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會有最柔軟和難以言盡的時候。在此之前我讀過她的《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都是用盡了深沉和喜悅的筆鋒,寫盡了一個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滴驚嘆和感慨。而《目送》卻是思考著生與死的人生大問題,在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垂老、兒子的遠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的同時還寫失意、失敗、脆弱和放手,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其實,《目送》只是這本書中的開篇。開頭作者是寫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學時看著他慢慢地一步一回頭地走進校門,消失在自己的視野中;再到孩子十六歲時在機場目送他離開;當孩子慢慢地不再粘著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齊頭并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著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濕潤而模糊了的視線里,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為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著樂……是的,養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著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了很多遍。
于是,我讀到了那段驚心動魄的話。一下子,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讀著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著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知道,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悅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知道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你,可以這樣想象嗎?
感謝龍應臺的《目送》,讓我們下定決心再對父母好一點,再好一點。窮盡我所有,愛他們,因為我們是爸媽最親愛最疼愛的孩子!
目送讀書筆記二:
目送,以目光相送。“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是龍應臺在送別自己兒子之后留下的感嘆,可憐天下父母心,似乎在親情里,父母永遠都在扮演著默默付出的角色,只有父母在感嘆時間的易逝,害怕子女的離去。而子女,只會留下一個背影,好像是在告訴父母,不用送。可是,怎么會不送呢,人生幾十載,為人父母最遺憾的事情不就是不能陪自己的子女走到最后嗎?時間匆匆,自己永遠都是要先走的那位,所以只能拼命的'追逐著子女的背影。
龍應臺在這本散文集里,寫了許多她的心情故事,但是,在每一篇里似乎都有些對時光流逝的不舍。每當龍應臺寫到自己母親的時候,我會感到十分唏噓,時間真是個愛抓弄人的東西。
龍的母親是個愛美的女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是打扮得體而且十分要強的女人。但是到了老年,時間將她的記憶都抹去了,她變得需要人照顧,變得邋遢,變得誰都認不清了,只是會一直嚷著要回家的老太太。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遲暮的人都是這樣的,但是當人老了的時候,總會忘記一些事情,總是會看到那些與自己同輩的人走了,總是會看著年輕一輩而想起當年自己是如何如何。可是,卻回不去了。屬于自己的那個年代早已走遠,在這個年代里,自己好像就是個旁觀者,無所謂自己的健康,也無所謂自己的想法,什么都想著,自己老了,也該為自己的子孫著想了,于是,整天整天的想著為子孫祝福,而沒有想到子孫最擔心的還是自己。人老了,太多情感好似都可以忽略,但是唯獨自己為子女的那份情,不會隨時間消逝。感嘆時間,是否也要贊美,親情的偉大,又或者說是父母的偉大呢?
書中的一篇寫龍母親的,最令我感慨——《回家》。為了母親,子女們陪母親會她的家鄉看看,可是母親卻總嚷著要回家,可是這里就是他們最初的家啊,母親卻忘了。“她走近墻邊,抬頭看照片,從左到右一張一張的看過去。半響,回過頭來看著我,眼里說不出是悲傷還是空洞。”這是母親在回到家鄉時的一個場景,也許母親想起了一些過往,不知是悲傷還是空洞。我想,應該是空洞多一些吧,想起了自己的一些往事,可是卻不知如何面對,都把這些事忘記了那么久了,久到似乎并不是自己的回憶,所以眼里只有空洞,不知是該悲傷時間的傷害,還是該高興自己想起了以前的事情。空洞的,無奈的看著自己的女兒,也許想詢問更多,卻不知如何開口,不知為什么原因,也不知在那個自己輝煌的年代里,女兒是否也陪她一起走過。在回臺灣的路上,母親在深夜的火車上又再一次的說要回家,可是這一次做兒女的都知道,母親想回的家,不是一個明確地址,也不是一個郵差可以找到的地方,而是一段時間,母親想回到那段時間里,在那里,母親還是個貌美的女孩,也許還在羞答答的想著自己的夢中情人;也許是在某個新年,母親還在為團圓飯而忙東忙西,而外面,自己的子女還是想豆丁那么大,吵著嚷著要發鞭炮,要吃餃子。“媽媽是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目送讀書筆記三: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目送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只關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里一手拿一個顏色的發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后,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并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啊。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并肩作戰,時刻充滿斗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到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悅。倘若真的遇到這樣的人,就跟他結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么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