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月明江水寒唯美句子精選3篇
琵琶行名句賞析
導語:白居易任江州司馬,在送客上船時,偶然聽得琵琶聲,于是邀請琵琶女演奏.在和琵琶女對話中,白居易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覺得他們兩人命運相同,寫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驚人句,并為之淚濕青衫.青衫,是白居易司馬身份的標志.
這點燃了我的興趣,就著學生的答案,我也試著品味一番。欣賞: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①這兩句描寫了在賓客們叫了很多次以后琵琶女才緩慢出場的情景。②“千呼萬喚”極寫詩人一行邀請歌女的急迫心情,也暗示了上句“忽聞水上琵琶聲”對客人們產生了特殊的吸引力,為下文對琵琶女的高超技藝的描寫埋下了伏筆。“始出來”,就是歌女緩緩走出來,步履遲疑,有些勉強,與客人們的“千呼萬喚”形成了強烈的反差。③“猶抱琵琶半遮面”是歌女出場后一種羞澀靦腆的神態(tài),其拘謹壓抑狀態(tài)活靈活現(xiàn),躍然紙上。(這讓人好生奇怪,一個靠賣唱的歌妓怎么會這么怕見客人呢?已經呼叫了很多遍,才慢慢騰騰地出來,出來以后吧,還用琵琶遮擋住半個臉?這些反常的舉止,和上文的“欲語遲”,加上“半遮面”不得不叫人產生極大的疑問,這個女子恐怕不會是一個普通歌女吧?巨大的懸念,由此產生。)④作者用“千呼萬喚”“半遮面”這些細節(jié)把琵琶女初次出場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逼真?zhèn)魃瘢仪奂毮伒亟沂境隽伺门畯碗s的內心世界,把潯陽江頭,秋月之下這位琵琶女子描繪得矜持嬌羞,靦腆穩(wěn)重,氣質不凡,自然可愛,讓人產生無限愛玲之情。表現(xiàn)出白居易高妙的描寫技藝。⑤這兩句早已引起后人的喜愛和應用。把“千呼萬喚始出來”來比喻眾人非常關注的事物很久很久才能出現(xiàn);用“猶抱琵琶半遮面”來比喻那些已經公開的事物還不能完全了解真相。這說明經典名句給子孫后代產生的影響是多么深遠,產生的精神力量是多么巨大!欣賞: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①這兩句是對琵琶聲短暫間歇時產生的主觀感受。②”別有“一句是上承”聲暫歇“而來,在詩人的感受中,暫時停下的琵琶演奏,好像是琵琶女心中涌現(xiàn)出無限的幽愁暗恨。其實,詩人此時何嘗沒有”幽愁暗恨“呢?這實際上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翻版。③”無聲“一句,使用了反襯的手法,
以”無聲“襯”有聲“,當一個人心里憋屈了一言難盡的幽愁暗恨的時候,不說更比說能夠讓人理解和明白。此時”無聲“比”有聲“更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這種留下一段空白,余韻無窮的藝術意境,表達的感情更加深沉悠長。④這兩句與其說是對琵琶聲的描繪,倒不如說是詩人自己憂愁暗恨的訴說,真是”相逢何必曾相識“啊!⑤正因為詩人準確地捕捉住了某種特殊時刻人們產生的特殊感受,使廣大讀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因而”此時無聲勝有聲“被今人常用來比喻人與人之間心有靈犀,無需用語言交流,不說比說更好。我們不得不再次贊嘆經典名句所產生的無窮魅力!欣賞: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①這兩句是側面烘托琵琶女演技高超所產生的無窮魅力。②”東船西舫“表明地域廣闊,顯然運用了夸張的手法,描寫闊大江面上的人們都被琵琶樂曲所吸引,都在靜靜地欣賞,這也是以”無聲“襯托”有聲“。③”唯見“一句,形象逼真地描繪出了聆聽琵琶時那種全神貫注的神態(tài),聽眾無完全陶醉的忘記了一切,目不轉睛地盯著江心明月,從明月變成白月,這是何等的仙樂!④這兩句是從景物到人物兩個方面的進行的側面描寫。
原文及注釋: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háma)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xiāo)不知數(shù).
鈿(diàn)頭銀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chóng)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zhāo)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ōuyāzhāozhā)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chóng)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通過寫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結合詩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擊,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聲.社會的動蕩,世態(tài)的炎涼,對不幸者命運的同情,對自身失意的感慨,這些本來積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傾于詩中.它在藝術上的成功還在于運用了優(yōu)美鮮明的、有音樂感的語言,用視覺的形象來表現(xiàn)聽覺所得來的感受;蕭瑟秋風的自然景色和離情別緒,使作品更加感人.
詩人在這首詩中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過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藝人的悲慘命運,抒發(fā)“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情.詩的開頭寫“秋夜送客”,“忽聞”“琵琶聲”,于是“尋聲”“暗問”,“移船”“邀相見”,經過“千呼萬喚”,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來了.這種回蕩曲折的描寫,就為“天涯淪落”的主題奠定了基石.
接著以描寫琵琶女彈奏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調”之“有情”,然后“弦弦”“聲聲思”,訴盡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無限事”,展現(xiàn)了琵琶女起伏回蕩的心潮. 然后進而寫琵琶女自訴身世:當年技藝曾教“善才服”,容貌“妝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然而,時光流種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描寫,與上面她的彈水,“暮去朝來顏色故”、最終只好“嫁作商人婦”.這唱互為補充,完成了琵琶女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寫詩人感情的波濤為琵琶女的命運所激動,發(fā)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抒發(fā)了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的情懷.詩韻明快,步步映襯,處處點綴. 既層出不窮,又著落主題.真如江潮澎湃,波瀾起伏,經久不息.反復吟誦,蕩人胸懷,情味無限.語言鏗鏘,設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語”、“水漿迸”、“刀槍鳴”、“珠落玉盤”、“鶯語花底”.這些讀來如聞其聲,如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