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汪曾祺讀書好句子精選50條

18494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小學生汪曾祺讀書好句子精選50條

汪曾祺讀書筆記(通用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汪曾祺讀書筆記(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汪曾祺讀書筆記1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氣很涼爽,草上還掛著露水(蜘蛛網上也掛著露水),寫大字一張,讀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夏天》

如此平淡質樸,如話家常的文筆有幾人寫得如此愜意?惟恐只有汪曾祺能做到了。品讀汪曾祺的散文,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然后,請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來,得費一點勁。大的,得四五個人一起來。“起!——起!”哎,它起來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條向三面伸開,像五個指頭一樣的伸開,扇面似的伸開。然后,用馬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涼涼快快地在上面呆著。

讀到這里,我不由得笑了,繪聲繪色的描述讓我似乎看到了葡萄藤老爺般呆在架子上。

這便是汪曾祺的散文所帶來的感覺享受。讀汪曾祺的散文處處可見這樣的文筆,行文中透著淡泊寧靜,即使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能被他寫出不同的韻味。

如自1938年9月,日軍飛機瀕臨昆明進行空襲,狂轟亂炸,西南聯大教職員宿舍亦有被炸毀的,造成人員傷亡。汪曾祺正在西南聯大學習,當時師從沈從文,后來寫得小說受其影響,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西南聯大當時集中了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的著名教授和專家學者,如對魏晉南北朝史和隋唐史頗有研究的陳寅恪,對中國哲學史研究卓有貢獻的馮友蘭,新文學運動的重要人物朱子清,以及各有專長的聞一多、錢鐘書、沈從文、柳無忌、葉公超、吳晗、錢穆、錢端升、張奚若、費孝通、羅隆基、潘光旦、賀麟、陳岱孫、王力、吳宓、聞家駟等。在很多名人的回憶錄中,這段時間是慘淡動蕩的。

  汪曾祺讀書筆記2

暑假里,我讀了幾本課外書,其中有本《小學生汪曾祺讀本》對我有很大的興趣,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汪爺爺的故事吧!

這個故事的題目是“踢毽子”,它主要描寫了汪爺爺小時候和小朋友們一起踢毽子的樂趣。他們的毽子都是自己做起來的,而且雞毛必須公雞毛做的,如果用母雞毛做,就會遭人笑話。大多數孩子書包里都有一兩只毽子。踢毽子的花樣還很多,有小中大五套踢法。踢毽子也有比賽活動,比如有你可以踢多少下到踢不準為止,看誰踢得多就算贏,還有對手照踢;成套比賽;分組賽;還有一種大集體的踢法呢,真的很有意思!在冬天的大雪天有小孩、有老人都在踢毽子,這種游戲可以鍛煉身體,也可以得到許多快樂!

看了這個”踢毽子“的故事,我覺得汪爺爺把踢毽子的動作、情形描寫的很認真,很生動。汪爺爺真是一個大玩家,能夠描寫出符合孩子們的游戲心態,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這本書讓我看得津津有味。

  汪曾祺讀書筆記3

汪曾祺寫的書有許多,小說有:《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說選》……其中《小學生汪曾祺讀本》里的《我的家鄉》深深地吸引住了我的視線……《我的家鄉》中汪曾祺寫了他的家鄉高郵。

文章的大意是這樣的:汪曾祺的.家鄉是個水鄉,家鄉在京杭大運河的下面,叫高郵。運河里有著許多的大船;許多捕魚的魚鷹;許多造船修船情景;許多我在西堤上跟小朋友玩的趣事;還有許多那里的特產,例如:湖蟹、咸鴨蛋……我在看到用魚鷹捕魚這段描寫的時候,不禁眼界大開,心里也在嘀咕著:竟然還有這種奇特捕魚的方法。人們一般都是兩條船,一條船有八只左右的魚鷹排成陣形,捕魚人把篙子一揮魚鷹就紛紛躍進水里,叼著一條鱖魚上來,捕魚人解開魚鷹脖子上的金屬扣子,獎勵它們一條小魚,它們就會心甘情愿地又跳進水里為人捕魚。

這種捕魚的方法真奇特呀!汪曾祺把高郵的特產寫得很有趣,字里行間還包含著深意呢!像這句:江浙一帶人見面問起我的籍貫,答云高郵,多肅然起敬,曰:“你們那里出咸鴨蛋。”好像我們那里只出咸鴨蛋似的!這句話寫出了高郵不僅僅出咸鴨蛋,還出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如:秦少游,散曲作家王磐,經學大師王念孫、王引之父子……順便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哦,我媽媽的家鄉也在高郵,下次我回去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地去汪爺爺寫到的地方游覽一下。

  汪曾祺讀書筆記4

近來讀書頗多,主要以散文為主,也兼讀些小說。因其中汪曾祺先生的《受戒》給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受戒》我是一口氣讀完的,如同品了一杯淡淡的清茶,口有余香。總體來說,無論文筆還是故事都寫得很美,有點沈從文小說《邊城》的感覺。小說里世界仿佛夢里桃源,只是里面人并非為了避世,而是本來就生長在那里,俗世中人有的他們都有,甚至比俗世中人更自由,更快活。

文章采用的是回憶式開頭:“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他是十三歲來的。”這與法國作家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開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頗為神似。不知道汪曾祺先生創作此篇時是否受到了這位法國文豪的啟發。如果是,那么此作可以說既有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的詩情畫意,又有西方意識流的不拘一格,堪稱是一篇中西合璧的文學佳作。

在《受戒》中,明海的家鄉管“出家”叫“當和尚”,感覺就像我們今天去“當老師”、“當記者”、“當編輯”似的。只是一種可以賺錢的職業,并沒有太多神圣的味道。而且明海出家是早就計劃好了的,因為他家田少,老大、老【第2句】:老三就足夠種的了,他是老四。于是在他七歲那年,家里人便決定讓他當和尚。當和尚也是靠他舅舅的關系。文中說道:“當和尚有很多好處。一是可以吃現成飯,哪個廟里都是管飯的。二是可以攢錢,只要學會了放瑜伽焰口,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錢。積攢起來,將來還俗娶親也可以;不想還俗,買幾畝田也可以。”換做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包吃包住,收入不菲,工作不累。”這樣好的工作,就連明海自己也覺得在情在理。這是小說的第一部分,也可以說是“受戒”的緣起。

到了小說的第二部分,女主角登場了,文章寫道:“到了一個河邊,有一只船在等著他們。船上有一個五十來歲的瘦長瘦長的大伯,船頭蹲著一個跟明子差不多的女孩子,在剝一個蓮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船里,船就開了。”這個女孩子就是小說中的女主角,這一段描寫確實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邊城》中那只渡船上的老爺爺與翠翠。也許這篇小說起初就是汪曾祺向其恩師沈從文的敬禮之作吧。

在船上,女孩問明海是要去當和尚嗎?明海點頭。女孩問明海當和尚要燒戒疤,怕不怕?明海含糊地搖了搖頭。女孩又問,你叫什么?明海。在家呢?明子。小明子,我叫小英子!我們是鄰居。我家挨著菩提庵。——給你!小英子就把吃剩的半個蓮蓬扔給明海,小明子就剝開蓮蓬殼,一顆一顆吃起來。這就是小明子與小英子的第一次邂逅。一個小和尚和一個小女孩的懵懂愛情就此泛起了漣漪。

  汪曾祺讀書筆記5

你們看過《小學生汪曾祺讀本》嗎?大部分人都看過吧!這整本書,都是寫作者小時候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叫《捉蟲小記》,這個故事是講作者小時候去捉天牛、蟋蟀甚至還捉弄土蜂!同學們你們覺不覺得作者小時候很頑皮呢?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作者不論是運用四字詞還是總結開頭結尾都很恰當,生動,而且描寫事物以及動物還很具體,這讓我心眼里佩服他。就拿我最喜歡的《捉蟲小記》打比方吧!里面有一句叫做”聽,瞿瞿瞿瞿,哪里?這兒是的,這兒了!用手掏,手扒,水灌,嚯,蹦出來了。顧不得螺螺騰拉了手,撲,追著撲。

這句描寫就是蟋蟀的叫聲,和作者想捉住蟋蟀的起勁兒心,這句話不但把蟋蟀的叫聲描寫得很詳細,還把找蟋蟀及抓蟋蟀的過程描寫得很具體。再比如有一段話“那棵大垂樹上常常有天牛,有時一個,兩個的時候更多。他們總像又一樁事要做,六只腳不停的運動,有時停下來,那動著的便是有節的觸須了。這句話寫的就是天牛所在的地點以及習慣和個數,同學們你們看了這個故事后,是不是也感覺作者不但善于總結還愛發現?

是啊!生活處處有發現,世界還有很多奧妙等著人類去發現呢!

汪曾祺小說讀書筆記

汪曾祺的作品從―開始,就是以民間生活的題材引人入勝。五行八作中的能工巧匠、倒了運的農民、各種各樣的小商人等,從中可以看到他思想的豐富淵源,對于時代的獨特回應。

  汪曾祺小說讀書筆記1

說來慚愧,我是個好吃的人,但又成不了美食家。讀書也是,雖雜不精,兒時家訓:惜衣有衣穿,愛書有書看,故而勉強算是個喜歡讀書的人吧——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我看書很少談什么體系,管他什么名家名著,一冊在手,翻翻插圖,看看目錄,憑著跳躍眼中的只言片語判斷要不要細讀慢品,就像與人相處也是如此,第一眼的喜好決定了相交程度。**慣延續,雖存局限,即使錯失,不留遺憾!而汪曾祺的作品就在我“隨便翻翻”中常置案頭,百讀不厭,如若錯失,定有遺憾!

讀汪老的第一篇文章是《故鄉的食物》,早都說了,我是個好吃的人,自然容易被介紹美食的作品吸引。古往今來,從蘇東坡到李漁,從袁枚到梁實秋,直至周作人、林語堂、陸文夫、賈平凹·····這些作家都寫過談吃論喝的作品和隨筆,而汪曾祺的美食散文獨開一枝,厚重且飄逸,世俗又脫俗。筆觸靈動,娓娓道來,齒頰留香之余深諳人文內涵。我的故鄉和他比鄰,鄉土風情多有相似,筆墨之間倍感親切。少年讀時只想嘗味,及至成年背井離鄉,品嘗了人生諸多酸甜苦辣后再讀舊文,更加明白“鄉愁是病,食物是藥”,沒有食物和文化的承載,又怎能體味得到蔬食三昧?首篇“炒米和焦屑”確實說不上有什么好吃,不愛它的人更加費解,不就是把米炒熟、將鍋巴磨碎賴以果腹的方便食品嗎——可今年寒假結束,離鄉返粵,我有限的行李之列就帶了十包鍋巴!連自己都奇怪,數十年往返奔波中,對手提肩背早就不堪負重,因此慶幸在物流如此發達的今天,每每選擇寄走行李,可連貼身衣物都懶得攜帶的我,為什么不把鍋巴一并寄走呢?——衣服臟了可以再洗,鍋巴碎了可不行!那掉落一地的鄉愁啊,恐怕才真是不堪負重吧!

當然,汪曾祺的作品遠不止介紹美食,涵蓋了散文、小說、劇本、文學評論,行文看似不講究章法結構,然而那是“苦心經營的隨便”。在語言上,他非常重視干凈自然,要求自己“能不說的話就不說”,讀他的文章渾樸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現和諧的意趣。仿佛啜品醇厚綿長的老酒,以為酒不醉人,其實早在開壇的那刻已陷入了酒香中。這方顯汪老功力的爐火純青、臻于化境。一如他對自己的評價“文求雅潔,少雕飾,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的確如此,文章的好壞,在于通篇讀下來,或如沐春風,或引發深思,無論輕松或沉重,能給人帶來感覺和思考的,才配得上“文章”二字吧!要不《聊齋志異·司文郎》中的瞎和尚怎么能僅憑嗅覺便可得到或如飲甘霖或咳嗽作嘔的反應呢!

小說《三姊妹出嫁》寫了三個閨女長大出嫁的故事,父親秦老吉挑擔子賣餛飩,一來小本生意,二來獨自拉扯,辛苦辛酸自不待言,本該是個悲傷的調子,可在汪老的筆下,淡淡的憂愁之下流淌的更多是對生活的期盼和向往。是啊,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日子一天天都還是要往下過的,凡事只要有一點堅持,并不需要所謂大道理的貫徹,心安理得過自己的人生就好——

“姐兒仨有時一起互相嘲戲。三姑娘小鳳是個镴嘴子,咭咭呱呱,對大姐姐說:

十個麻子九個俏,不是麻子沒人要!

大姐啐了一口。

她又對二姐姐說:

姑娘姑娘真不丑,一嫁嫁個吹鼓手。吃冷飯,喝冷酒,坐在人家大門口!

二姐也啐了她一口。

兩個姐姐容不得小鳳如此放肆,就一齊反唇相譏:

敲鑼賣糖,各干各行!

小妹妹不干了,用拳頭捶兩個姐姐:

賣糖怎么啦,賣糖怎么啦!

秦老吉正在外面拌餡兒,聽見女兒打鬧,就厲聲訓斥道:

靠本事吃飯,比誰也不低。麻油拌芥菜,各有心中愛,誰也不許笑話誰!

三姊妹聽了,都吐了舌頭。

這樣的文字,汪老信手拈來,生動活潑語言精煉,源于生活語感藝術,這樣的文字真叫人喜歡!

讀《多年父子成兄弟》,不由就想到自己的父母。我的父親算是開明豁達,母親苛求嚴厲,遵循中國傳統理念的“上下有別”,她認為長幼尊卑是不可侵犯的界限,在這樣的思想下,母親雖然對孩子內心疼愛有加,但母女間難有親昵無間的融洽。看到汪曾祺和父親、子女的相處,不由心生羨慕,貌似不尊實則有序,難道不是嗎,非得要低眉垂首畢恭畢敬才叫孝順?文中說:“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只有真正領會了“傳統”的真諦,才能切身貫徹傳統真道吧!如今我也身為人母,女兒伶牙俐齒,偶有不恭,每每此刻,我總想起自己的童年,中國人講求含蓄內斂,明明有愛,偏要疾歷,明明欣賞,偏要克制!進而連保持最平常的親子關系都嫌奢侈,善而不得法為愚善,那我們為什么不能在把握正確的核心和限度之外,允許孩子所謂“小小的不敬”呢,我希望和孩子也能“多年母女成姐妹”,成不成姐妹待定,讓時間來見證吧······

文如其人,汪曾祺自稱是一個中國式的抒情的人道主義者。出生殷實人家,求學西南聯大,雖談不上口含金匙,也算大好前程。但個人的力量再大,在時代波流中,很多人生道路卻是身不由己的選擇!從曾經衣食無憂窮到“一度想死”,從階下右派到“御用文人”,從不想出名到晚年盛譽,他一生經歷了無數苦難和挫折,受過各種不公正待遇,有低谷有輝煌,盡管如此,仍能夠跟隨內心的召喚,一草一木中感受微小的喜悅。有人說,應該像魯迅那樣拿禿筆當利劍才能真正表達出語言的力量,汪曾祺文中有花花草草、風俗飲饌,看似平和的文字下,未嘗沒有憂憤和抗爭,雖然他表現的不像魯迅那么明顯,這可能是一個人自小的成長環境和個人氣質所決定的吧,他不是憤世嫉俗的戰士,他也許只是個樸素的文人!

我們在追求自己夢想的路上,看不慣的東西那么多,如廖一梅所言:“平和天真的外表下是一顆獅子般怒吼的心靈,永遠無法向現實妥協。”每每念此,也恨不能“揪著自己的頭發把自己從泥地里拔起來”,可隨著歲月加持,邪魅退散,應該相信,該開花的會開花,該發芽的會發芽,即使什么都沒看見,也還有種子會留在土里!

在最壞的時代,做最好的自己。感到憂慮和恐懼時,讀書讓我安靜。好友喜年少家貧,出自深山,她說:“你工作在圖書館,給我推薦些書唄”,我自知才疏學淺,無法像錢鐘書一樣揮手列出洋洋書單,我對她說:“沒事讀讀汪曾祺吧,不必刻意,隨性就好”。

真的,沒事讀讀汪曾祺吧!

  汪曾祺小說讀書筆記2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自述都是不期而遇,行云流水的記錄也注定了他的作品中不可磨滅的散文影子。一切景語皆情語。初讀汪曾淇先生的作品不管是《復仇》、《老魯》,還是其他的作品總有一股淡淡的韻味縈繞在心頭。一切語句中都有著氣氛,人性的氣氛。不直接描寫人物,只憑著這些氣氛使讀者體會出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動,在字里行間都浸透了人物,這便是散文的精髓,也是汪曾祺先生一向所貫徹的。

我認為散不是追求或故意為之而能做到的。故意便破壞了散的自然與純潔,散的意便會化散開去,這便失去了散的根。汪曾祺先生在序中說:“我的另一個特點是:散。這倒是有意而為之。”散并不是刻意便可描摹得出的,沒有一種深邃的體會,不對自己所創作的作品懷有一種強烈感情的人,是吐不出幾句金玉良言的。汪先生此處是沒有意識到豐富的人生閱歷,復雜的心路歷程,百態的人性面目對他的創作產生怎樣深遠的影響,這些使他散得更加深刻。文章形的散,也是汪曾祺所追求的。布局嚴緊的小說,在他眼中就像是被鐵箍捆綁住的南瓜,最終只能面臨爆炸。信馬由韁,為文無法,這才是汪先生的心向往之。

《詩大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之志,發言為詩。”詩是一種最普遍的藝術,如陽光一般散落在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詩的最本質特征是抒情美。無論是小說、散文、戲劇、最優美之處,無不閃現出詩的光環來。因而詩是文學中的文學。在藝術領域中,詩無處不在。詩美是藝術美中普遍因素的最高體現。詩的美也不時出現在非文學藝術的領域中,科學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至是人的生活狀態、工作狀態中也散發出智慧光彩都有詩的蹤影。詩并不只是在詩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學樣式和藝術類型的共同質素。所以,詩是一種普遍的藝術。汪曾祺先生的文章細品其中飽含詩的韻味美與節奏感。文章中無不洋溢著對未來生活的`期待與向往,正是詩人的典型特點:無論如何堅持也要沖破黑暗。即使是汪先生最低谷的日子—被劃為右派,他也仍然堅守著這份信念。美妙的文章如詩,這正是對這本小說選的最佳詮釋。

好的作品缺少不了對于人性的解釋即對于真善美的詮釋,作者個人的感情的宣泄、表達也就自然包括其中。這都融入一個“情”字,這既表達了作者對世界的善惡觀、是非觀,又從某種角度中體現了作者對社會底層百姓的描寫。情于民間,要反映人的最悲最苦無疑是老百姓最有情可表,有話可說,有事可敘。汪先生的《老魯》、《雞鴨名家》、《大淖記事》正是這樣反映民間事的佳作。

散、詩、情,只留下了《雞鴨名家》里的余老五和陳長庚,《故鄉三陳》里的三陳,《徙》里的一輩子也未得“徙于南海”的高先生,《八千歲》里總是穿藍布二馬裾吃草爐燒餅的八千歲,以及《大淖記事》里的老錫匠、年輕的十一子與巧云。

  汪曾祺小說讀書筆記3

平凡的人物,從中又折射出不平凡。作者以樸實清新的筆觸寫那些平凡實在的人,寫他們的生活,寫他們的生,寫他們的死,寫他們的所想,寫他們的所做,寫他們的歡樂,寫他們的悲傷……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作者都寫,天大的事兒,芝麻綠豆的小事兒。詹大胖子,連老大,八千歲,高閻王,王四海,陳四,陳小手……嫁娶,生孩子,賣椒鹽餅子西洋糕,賣米,唱戲,求雨,買獎券,賣藝……作者寫了許多“小人物”,寫了許多仿佛并“不值一提”、“微乎其微”的“小事兒”,但從中卻透露出生活的酸甜苦辣,人世的悲歡離合。作者正是以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事去闡釋生活,闡釋人生。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生活?這就是。什么是真正的人生?這就是。

第一次讀汪曾祺的小說,我就被吸引住了,深深地。我只感覺他的小說中充滿了無窮的生活的樂趣。我為小說中的人物而哭而笑,而喜而悲。平凡的百姓永遠是生活的主題,平凡的百姓永遠是歷史的主題。

我很欣賞作者在《小說三篇》之一《賣蚯蚓的人》中所說的幾句話:“我對所有的人都有興趣,包括站在時代前列的人和這個漢俑一樣的賣蚯蚓的人”“我要了解他們吃什么和想什么”“我是個寫小說的人,對于人,我只想了解、欣賞,并對他們進行描繪,我不想對任何人作出論斷”“我對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審美意義”。正如此說,作者在他的每篇小說中幾乎不作議論,只是很自然地展示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的原型,讓讀者去感受那種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美。

生活中處處都有美,我想這正是源于它的瑣細,它的親昵,它的真實。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800字(通用4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800字(通用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1

小時讀漢樂府《十五從軍征》,非常感動。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里中有阿誰?”——“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詩寫得平淡而真實,沒有一句進出呼天搶地的激情,但是慘切沉痛,觸目驚心。詞句也明白如話,不事雕飾,真不像是兩千多年前的人寫出的作品,一個十來歲的孩子也完全能讀懂。我未從過軍,接觸這首詩的時候,也還沒有經過長久的亂離,但是不止一次為這首詩流了淚。

然而有一句我不明白,“采葵持作羹”。葵如何可以為羹呢?我的家鄉人只知道向日葵,我們那里叫做“葵花”。這東西怎么能做羹呢?用它的葉子?向日葵的葉子我是很熟悉的,很大,葉面很粗,有毛,即使是把它切碎了,加了油鹽,煮熟之后也還是很難下咽的。另外有一種秋葵,開淡黃色薄瓣的大花,葉如雞腳,又名雞爪葵。這東西也似不能做羹。還有一種蜀葵,又名錦葵,內蒙、山西一帶叫做“蜀薊”。我們那里叫做端午花,因為在端午節前后盛開。我從來也沒聽說過端午花能吃,——包括它的葉、莖和花。后來我在濟南的山東博物館的庭院里看到一種戎葵,樣子有點像秋葵,開著耀眼的朱紅的大花,紅得簡直嚇人一跳。我想,這種葵大概也不能吃。那么,持以作羹的葵究竟是一種什么東西呢?

后來我讀到吳其癋的《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和《植物名實圖考》。吳其癋是個很值得叫人佩服的讀書人。他是嘉慶進士,自翰林院修撰官至湖南等省巡撫。但他并沒有只是做官,他留意各地物產豐瘠與民生的關系,依據耳聞目見,輯錄古籍中有關植物的文獻,寫成了《長編》和《圖考》這樣兩部巨著。他的著作是我國十九世紀植物學極重要的專著。直到現在,西方的植物學家還認為他繪的畫十分精確。吳其癋在《圖考》中把葵列為蔬類的第一品。他用很激動的語氣,幾乎是大聲疾呼,說葵就是冬莧菜。

然而冬莧菜又是什么呢?我到了四川、江西、湖南等省,才見到。我有一回住在武昌的招待所里,幾乎餐餐都有一碗綠色的葉菜做的湯。這種菜吃到嘴是滑的,有點像莼菜。但我知道這不是莼菜,因為我知道湖北不出莼菜,而且樣子也不像。我問服務員:“這是什么菜?”——“冬莧菜!”第二天我過到一個巷子,看到有一個年輕的婦女在井邊洗菜。這種菜我沒有見過。葉片圓如豬耳,顏色正綠,葉梗也是綠的。我走過去問她洗的這是什么菜,——“冬莧菜!”我這才明白:這就是冬莧菜,這就是葵!那么,這種菜作羹正合適,——即使是旅生的。從此,我才算把《十五從軍征》真正讀懂了。

吳其癋為什么那樣激動呢?因為在他成書的時候,已經幾乎沒有人知道葵是什么了。

蔬菜的命運,也和世間一切事物一樣,有其興盛和衰微,提起來也可叫人生一點感慨,葵本來是中國的主要蔬菜。《詩經·豳風·七月》:“七月烹葵及菽”,可見其普遍。后魏《齊民要術》以《種葵》列為蔬菜第一篇。“采葵莫傷根”,“松下清齋折露葵”,時時見于篇詠。元代王禎的《農書》還稱葵為“百菜之主”。不知怎么一來,它就變得不行了。明代的《本草綱目》中已經將它列入草類,壓根兒不承認它是菜了!葵的遭遇真夠慘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是因為后來全國普遍種植了大白菜。大白菜取代了葵。齊白石題畫中曾提出“牡丹為花之王,荔枝為果之王,獨不論白菜為菜中之王,何也?”其實大白菜實際上已經成“菜之王”了。

幸虧南方幾省還有冬莧菜,否則吳其癋就死無對證,好像葵已經絕了種似的。吳其癋是河南固始人,他的家鄉大概早已經沒有葵了,都種了白菜了。他要是不到湖南當巡撫,大概也弄不清葵是啥。吳其癋那樣激動,是為葵鳴不平。其意若曰:葵本是菜中之王,是很好的東西;它并沒有絕種!它就是冬莧菜!您到南方來嘗嘗這種菜,就知道了!

北方似乎見不到葵了。不過近幾年北京忽然賣起一種過去沒見過的菜:木耳菜。你可以買一把來,做個湯,嘗嘗。葵就是那樣的味道,滑的,木耳菜本名落葵,是葵之一種,只是葵葉為綠色,而木耳菜則帶紫色,且葉較尖而小。

由葵我又想到薤。

我到內蒙去調查抗日戰爭時期游擊隊的材料,準備寫一個戲。看了好多份資料,都提到部隊當時很苦,時常沒有糧食吃,吃“荄荄”,(音 “害害”)。我想:“荄荄”是什么東西?再說“荄”讀gai,也不讀“害”呀! 后來在草原上有人給我找了一棵實物,我一看,明白了:這是薤。薤音xie。內蒙、 山西人每把聲母為X的字讀成H母,又好用疊字,所以把“薤”念成了“害害”。

薤葉極細。我捏著一棵薤,不禁想到漢代的挽歌《薤露》,“薤上露,何易皠,露皠明朝還落復,人死一去何時歸?”不說蔥上露、韭上露,是很有道理的。薤葉上掛不住多少露水,太易“皠”掉了。用此來比喻人命的短促,非常貼切。同時我又想到漢代的人一定是常常食薤的,故爾能近取譬。

北方人現在極少食薤了。南方人還是常吃的。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四川都有。這幾省都把這東西的鱗莖叫做“薙頭”。“薙”音“叫”。南方的年輕人現在也有很多不認識這個薙字的。我在韶山參觀,看到說明材料中提到當時用的一種土造的手榴彈,叫做“洋薙古”,一個講解員就老實不客氣地讀成“洋晶古”。湖南等省人吃的薙頭大都是腌制的,或入醋,味道酸甜;或加辣椒,則酸甜而極辣,皆極能開胃。

南方人很少知道薙頭即是薤的。

北方城里人則連薙頭也不認識。北京的食品商場偶爾從南方運了薙頭來賣,趨之若鶩的都是南方幾省的人。北京人則多用不信任的眼光端詳半天,然后望望然后去之。我曾買了一些,請幾位北方同志嘗嘗,他們閉著眼睛嚼了一口,皺著眉頭說:“不好吃!——這哪有糖蒜好哇!”我本想長篇大論地宣傳一下薙頭的妙處,只好咽回去了。

哀哉,人之成見之難于動搖也!

我寫這篇隨筆,用意是很清楚的。

第一,我希望年輕人多積累一點生活知識。古人說詩的作用: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還可以多識于草木蟲魚之名。這最后一點似乎和前面幾點不能相提并論,其實這是很重要的。草木蟲魚,多是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對于草木蟲魚有興趣,說明對人也有廣泛的興趣。

第二,我勸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嘗嘗,不管是古代的還是異地的食物, 比如葵和薤,都吃一點。一個一年到頭吃大白菜的人是沒有口福的。許多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的蔬菜,比如菠菜和萵筍,其實原來都是外國菜。西紅柿、洋蔥,幾十年前中國還沒有,很多人吃不慣,現在不是也都很愛吃了么?許多東西,乍一吃,吃不慣,吃吃,就吃出味兒來了。

你當然知道,我這里說的,都是與文藝創作有點關系的問題。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2

也許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許有很多人認為中國現代難見散文大家。這是一種誤讀,更是一種謬論。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時偶在市集中買到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只知汪先生應該算得上是一個著名作家。

閑暇之余,開始是以一種慵懶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讀之下竟不能放下。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歷抗戰、解放戰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說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的西南聯大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到了當時人們對于政治、文化的評判,我們如同讀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中國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中國學者在艱苦的環境中對思想與學術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向我們講述著曾經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習的精神與思想。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眾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習為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中國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習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說中國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一種笑話!

汪曾祺之書,不讀后悔,讀了不遺憾!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3

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語言文風。汪曾祺的作品是能夠讀出生活的。這是源于作家對生活的真誠吧。他所寫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舊時代的高郵小城、西南邊城昆明、文化界的故舊師友、西南聯大的師生、北京京劇團的戲曲演員;故鄉的大淖、荸薺庵,昆明的白馬廟等。他的作品中總有他自己過去生活的影子,因此寫起來有真切的認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較多的是散文。下方我將從他的散文中舉幾個例子,分析一下語言,表達我的感受和觀點。

那棵龍爪槐是我一個人的。我熟悉他的一切好處,知道那個枝子適合哪種姿勢。云從樹葉中間過去。壁虎在葡萄上爬。杏子熟了。何首烏的藤爬上石筍了,石筍那么黑。蜘蛛網上一只蒼蠅。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葉子,這葉子有點甜么,那么嫩。金雀花哪兒好熱鬧,多少蜜蜂!波——金魚吐出一個泡,破了,下午我們去撈金魚蟲。香櫞花蒂的黃色仿佛有點猶豫,別的是花飄下,香櫞花時掉下的,花落在草葉上,草稍微低頭又彈起。——《花園》

《花園》這篇散文讀起來頗搞笑味,語言十分的生動活潑。對景物的刻畫很好,文字雖是印在紙上,紙雖是平面的,但眼前看到的是立體的,是鮮活的,是有生命的。感覺手是能夠觸摸到它們的,《花園》中所塑造的景物那樣真實地出此刻我眼前,喚起了心靈最柔軟的那部分,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汪曾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在于他的語言平實、生活,它所描述的東西也是如此,平凡渺小,但卻凝聚著巨大的能夠打動人心靈的力量。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快樂和溫馨,貼近的觀察生活。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

胡同是貫穿大街的網絡。它居鬧市很近,大哥醬油,約二斤雞蛋什么的,很方便但似有很遠。那里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有剃頭挑子的“喚頭”(像一個大鑷子,用鐵棒從當中擦過,便發出噌的一聲);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一片,搖動做聲);算命的盲人(此刻早沒有了)吹的短笛的聲音。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里更加安靜了。——《胡同文化》

汪曾祺描述的胡同中的場景很生活、真切。人物的特點很鮮明,雖描述每個人物只有簡短的一句話,但他抓住了人物的細節,抓住了人物的魂。汪曾祺對風俗的關注體現了他對民族群眾生活和文化的喜愛。汪曾祺在《咸菜和文化》說:我們要在小說里表現的文化,首先是此刻的,活著的;其次是昨日的,消逝不久的。得透。汪曾祺寫的《胡同文化》語言平實,貼近生活,也是期望把這種文化以最簡單真實的方式傳遞給更多人,讓這文化更好的延續下去。

正如汪曾祺所說的: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他用樸素著實的語言記錄生活。歸有光的“以清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事”也尤其受他推崇。汪曾的文學作品展示了現代漢語寫作的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從活的傳統和活的生活中汲取營養。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4

這天讀完汪曾祺散文,感觸較深。

一是學到一些漢字的獨特性和好處,他說中國漢字是用來看的,不是說的。許多詩歌一朗誦就沒有以前的東西了,因此他反對朗誦詩歌和散文。他主張一字一字的認真扣字眼,沈從文的《邊城》不到七萬字,但寫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樣從一個一個的字來看沒有什么獨特。但當放到一齊那種行云流水的灑脫真的很奇妙。他主張刻畫人物不就應描述太多,而就應從環境、聲音、顏色等各個方面進行描述和烘托。如何組織文章?他說他是先在頭腦里應對。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靜坐時想出來的。

二是他的散文風格樸素、簡練。人人看了都會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師承了沈從文的特點。雖然樸素,但那是一種文學修辭,文學語言,不是方言,沒有在語言上的研究和大師的本領,是寫不出那樣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說到老師沈從文、老舍他們是怎樣練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學淵源深厚,愛好廣泛,上小學時,他的祖父就給他教《論語》,寫小論文“義”,這就相當不錯了,我上小學時,除了會放羊、掏鳥窩之外,文化的東西是絕緣的。汪曾祺散文我覺得最值得稱道的是那種“真”,一點沒有矯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語言。尤其是那種語言真是難得,是就應讓我們這些后輩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此刻好多人寫的文章喜愛辭采華麗,但資料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別扭,不真實。、歷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風土、藝術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寫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對師友、家世、父親、母親等的回憶文章寫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現出他的善良、和藹、真實。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對父親的回憶,父子之間是那樣自。雖然兩位是繼母,但卻充滿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對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對西南聯大的諸多師友的回憶中,我們就能感覺到他對老師和同學的感情。很純真,很自然,我覺得做人就就應像他一樣。對任何人都很友好,對任何事都很認真。且那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養生之道也值得我學習。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師的一些為人處世,待客之道,修身養性我覺得對我影響還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就應持續一顆童心,不好裝腔作勢。看書就是學習嘛。學文章,學做人,都很重要。

有關《汪曾祺散文》的讀書筆記5篇

有關《汪曾祺散文》的讀書筆記1

周六,我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微信:“在家傻待,誰約我”結果本來在和同學約會的女兒放棄約會,給我回了條微信:“我約你”就和女兒來到東方廣場。來到東方書城一個新開的書吧。買了杯飲料開始了我們的周末約會。當時女兒拿起一本汪曾祺散文《隨遇而安》說:“我喜歡看汪曾祺的散文”,“為甚”?女兒說:“他有幾本是全是寫吃的”——汗,又暴露了我的女兒是個吃貨。順著女兒的推介我就拿汪曾祺散文《隨遇而安》看起來。

看了幾頁就吸引了我,他的文字里透著濃濃的“中國味”不乏味,且蘊含著民主心靈和性靈的美質。卻又淡淡的,時而把帶進了北京的四合院大街小巷;時而把我帶回了童年月光下媽媽在大樹底下給我們講述那些年她做過的“牛鬼蛇神”;時而又把我帶進了舌尖上的中國那大川南北的中國民間美食景象。看他書令你身在煩囂的鬧市卻猶如穿越到另一個世界。——其實我也挺喜歡這樣寫作風格。我自己一直也有像他這樣寫寫自己的生活,寫寫自己的感想以及看到一些事的所見所聞。但當我看到同事們在博客上寫的都是專業的,高水平的大作,總覺得自己的文章不適合登大雅之堂。所以一直不敢在這大雅之堂丟人,但為了——你懂的。

表面上看這書其實是一本茶余飯后的消遣書籍,但慢慢品味卻也從中得到人生的感悟。書中我感受到了他從容,他淡然,他身處逆境卻不以為苦,他達觀瀟灑,隨遇而安!其中我最喜歡他的這一段:“丁玲同志曾說她從被劃為右派到北大荒勞動,是”逆來順受“。我覺得這太苦澀了,”隨遇而安“,更輕松一些。”遇“,當然是不順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么著呢?既已如此,何不想開些。如北京人所說:”哄自己玩兒“。當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

隨遇而安不是一種好的心態,這對民族的親和力和凝聚力是會產生消極作用的。這種心態的產生,有歷史的原因(如受老莊思想的影響),本人氣質的原因(我就不是具有抗爭性格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客觀,是”遇“,是環境的,生活的,尤其是政治環境的原因。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善良的。曾被打成右派的那一代人,除了已經死掉的,大多數都還在努力地工作。他們的工作的`動力,一是要實證自己的價值。人活著,總得做一點事。二是對生我養我的故國未免有情。但是,要恢復對在上者的信任,甚至輕信,恢復年輕時的天真的熱情,恐怕是很難了。他們對世事看淡了,看透了,對現實多多少少是疏離的。受過傷的心總是有璺的。人的心,是脆的”

所以說做人一門學問,做事更是一門學問。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都碌碌無為,那是因為他活了一輩子都沒有弄明白該怎樣去做人做事。看了這本書似乎令我有所感悟。

放下書,天已黑了,找吃的,謝謝女兒給了我一個充實的周末!

有關《汪曾祺散文》的讀書筆記2

“把感情放在一粒塵埃上。”我想,用這句話來形容我合上書的心情,實在是再好不過的了。潔白的封面略是一點粗糙,點點紅粉染綴其中一角,幾根粗細不一的黑色水墨枝條穿插其間,輕輕撫摸,仿佛梅香已然。

我們說,散文,有松散的形式。那我想,汪先生的散文可謂是真的“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文字質樸平淡,仿佛只是在娓娓道來,道家常,講故事。從書畫到文學,從文學再到戲曲,更有從美食到花木果蔬,還有家鄉與那所南菁中學。生活的一切,其實不過為這些微小細膩的事物而構造的。“夜深聞私語,月落如金盆。”就像張愛玲的一篇《私語》一般——你聽我說,我把我的故事,一一道來。

在《葡萄月令》里,有一句話特別迷人:“都說梨花像雪,其實蘋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我未曾見過梨花,也不曾看過蘋果花的風采,但讀了這一句,我卻猶如嗅到花香,看到了花,她們或許開在低矮的枝頭,展開潔白的花瓣。“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的這句詩早被我們吟誦了千百遍,而將梨花的瓣子比作是月亮,一點點彎細玲瓏,固然妙意只增不減。那種美感在不經意間就悄悄墜入我目簾,而汪先生又并未寫下太多艷麗的辭藻都大說一通,這種微妙的感覺實在是讓我困惑。

花,是一滴墨,當你蘸上清淡的水,當淡墨悄然融合,情感濺落宣紙上,才能慢慢渲染彌漫開來。

而在《夏天》中,又好似是花園中百花起舞,各種花朵都不過輕寫一個短句:“夏天的花里最為幽靜的是珠蘭。”“牽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開,午時即已萎謝。”“秋葵也命薄。瓣淡黃,白心,心外有紫暈。風吹薄瓣,楚楚可憐。”好像在文字中,花兒們都換上裙裝化為豆蔻女子,各自有自己的性格與宿命,卻又各不相爭,演繹自然和諧之樂。每一朵花兒,每一顆露珠都被賦予了生命,在平白輕述的文字跳躍。是那樣的細微,卻又那樣的纏人。不是豪放,也不是艷麗而是情感的繾綣將美麗壓成一張張紙。撫摸書頁,仿佛仍有余香。

生活賦予我們什么?一頓食物,一場天氣,一次旅行?我們總說,要用心體驗生活,要細細觀察,多多思考。從不凡歸屬平淡,從浩蕩終歸細節。或許生活不過是一片花瓣一個枕頭,一支筆,一張紙,寫下我們的故事,寫下我們微弱的感觸。

我愿執筆輕描,從細節看生活。

有關《汪曾祺散文》的讀書筆記3

曾經,不止一次地置身于《受戒》中的桃花源,在這里我仿佛來到了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外桃源,并不顧一切地愛上了它!

那是一片理想的樂土,確切的說,這是一個原始的烏托邦,在庵趙莊人們的心中,和尚和種地,織席,箍桶,畫畫等行當沒什么不同,他們都是自由平等的職業人,與世道的艱辛,人生的苦澀都無關。如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從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趙莊蕓蕓眾生的一斑。

至于荸薺庵里的僧侶生活就更令人向往了,完全沒有一般佛門寺廟里清規的羈絆。這里的和尚只要會一點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黃懺之類,從此就可以吃現成飯,可以賺錢,可以還俗,可以娶親,還可以買田置地,過優哉游哉的神仙日子。庵里的老師傅終日枯坐念佛,不問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里沉醉。大師父仁山是“當家的”,管著經賬,租賬,債賬三本帳簿,平日在庵里從不穿袈裟,經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著他那黃色的圓肚皮,光腳踢踏著拖鞋;其他兩位師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后,村里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最讓人詫異的是他們吃肉從不瞞人,甚至過年的時候就在大殿上殺豬,這里的和尚過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祥樂時光,這哪里是一個“佛門凈土”,分明就是一個現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這樣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夢境中,我們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聲如鐘磬,聰穎好學,在隨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時,遇上了小英子,漸漸的,他們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經常上小英子家,就這樣,他們間朦朧的初戀就悄然萌生了,他們一起做針織,一個畫花,一個刺繡;他們一起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場,特別是他們挖荸薺后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腳印。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過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里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多美的描寫啊,把少男少女初戀時的心態描摹得曲盡其妙,婉而成章。最是最后他們一道進城,一個去善因寺受戒,一個給家里買東西,他們同坐一條小船,一道歸去來,最后終于逼出了小明子的心里話:希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這樣的環境中,如此沉靜,如此美好,人就會不自覺地與環境渾然一體,產生無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夢境,讓我無限向往!

有關《汪曾祺散文》的讀書筆記4

去圖書大廈是奔著木心的《哥倫比亞的倒影》去的。可惜沒找到,卻意外發現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間草木》,這讓我更加驚喜。一直特別喜歡汪曾祺的散文,收集了他所有的集子,前不久網上一位朋友求他1985年的散文集《晚飯花集》,我有,牛吧,買的時候【第1句】:4元。大學的畢業論文就是分析他的散文風格,不買書分析什么呢?

他的語言很怪,拆開來沒什么,連起來就有味道。“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放在一起就像“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相關”。喜歡的地方就在此:簡單、流暢,不嬌柔,一氣呵成。

汪曾祺作為當代著名短篇小說家、劇作家已是公認的事實,特別是他執筆的《沙家浜》家喻戶曉。而我從知道他的名字起就把他當做散文家,讀的第一篇文章是“大淖紀事”,說不出的散淡、精致,就連青石板的苔蘚都滑爽地讓人想念。

《人間草木》從大量散文中精選而成,最早的寫于四十年代,大部分寫于后半生,風格依然樸實,技巧臻于至境,很多文章我第一次讀到。分別寫了花草景致、各地風物、故鄉美食、游記采風、難忘歲月、故人師長、平淡人生,篇篇都是精品。

寫景是汪曾祺的長項,不枯燥、不艱澀,伴隨著時代的印跡,老宅的每個角落都有奇特的故事。雖然過去了半個世紀,其聲音、顏色、氣味都已歸于平靜,但我們仍從字里行間看到從手心里滑過的歲月,想得起來都是溫暖,懷舊的調子不可阻擋的在陷逸的老房子里漫延。汪曾祺寫景懷舊的文章節奏緩慢,情景交融,敘事方法有點像舊小說。由于他熟讀古文,文中比喻、懷舊、信手拈來,時不時跳出一些奇句、古句、拗句,風格如《夢溪筆談》、《容齋隨筆》。

寫人的文章卻情緒活躍、調子輕快,是一種極簡的水墨摹寫人物傳統模式。一個個至親人物出場,鏈接了他背詩、臨貼、品茶、作畫、寫文的成長足跡,并理解其淳厚文學功底的源泉。

最喜歡他寫美食和各地小吃的章節。偏偏他好象知道女性讀者的愛好,只要提到美食,一定要細細介紹味道和制作過程,然后將成品認真形容一番,不但色彩斑斕還有立體感。

汪曾祺曾自謙地說寫不了像伏爾泰、叔本華那樣閃爍智慧的論著,也寫不了蒙田那樣淵博的長篇散文。他也不寫抒情散文,覺得這個歲數感情過于洋溢,有點像老年人寫情書,“不好意思”,所以他的散文都不長,“歪打正著”適應這個“快餐年代”的閱讀習慣。短短的,散淡的小美文,讀著不累,尤其適合春日午后散淡的陽光灑在身上,多數時候讀著讀著睡著了,在夢中體驗“字字磯珠,句句灼灼”的意境。

好的文章是托著讀者一路讀下來“喲,完了,后來呢?”意猶未盡是也,這本散文集就有這效果。

有關《汪曾祺散文》的讀書筆記5

今天讀完汪曾祺散文,感觸較深。

一是學到一些理論知識。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國漢字的獨特性和意義,他說中國漢字是用來看的,不是說的。許多詩歌一朗誦就沒有以前的東西了,所以他反對朗誦詩歌和散文。他主張一字一字的認真扣字眼,沈從文的《邊城》不到七萬字,但寫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樣從一個一個的字來看沒有什么獨特。但當放到一起那種行云流水的灑脫真的很奇妙。他主張刻畫人物不應該描寫太多,而應該從環境、聲音、顏色等各個方面進行描寫和烘托。如何組織文章?他說他是先在頭腦里面對整個文章有了輪廓以后才寫的。要先有個整體的構思。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靜坐時想出來的。

二是他的散文風格樸素、簡練。人人看了都會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師承了沈從文的特點。雖然樸素,但那是一種文學修辭,文學語言,不是方言,沒有在語言上的研究和大師的本領,是寫不出那樣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說到老師沈從文、老舍他們是怎樣練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學淵源深厚,愛好廣泛,上小學時,他的祖父就給他教《論語》,寫小論文“義”,這就相當不錯了,我上小學時,除了會放羊、掏鳥窩之外,文化的東西是絕緣的。汪曾祺散文我覺得最值得稱道的是那種“真”,一點沒有矯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語言。尤其是那種語言真是難得,是應該讓我們這些后輩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現在好多人寫的文章喜歡辭采華麗,但內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別扭,不真實。由于愛好廣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靈、歷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風土、藝術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寫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對師友、家世、父親、母親等的回憶文章寫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現出他的善良、和藹、真實。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對父親的回憶,父子之間是那樣自由、平等、融洽。《我的母親》中對三位母親的回憶。雖然兩位是繼母,但卻充滿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對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對西南聯大的諸多師友的回憶中,我們就能感覺到他對老師和同學的感情。很純真,很自然,我覺得做人就應該像他一樣。對任何人都很友好,對任何事都很認真。且那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養生之道也值得我學習。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師的一些為人處世,待客之道,修身養性我覺得對我影響還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應該保持一顆童心,不要裝腔作勢。看書就是學習嘛。學文章,學做人,都很重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厨房切底征服岳|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去区首| 男女一进一出猛进式抽搐视频 |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含羞草影院无限在线看| 两个人看的www在线视频| 性欧美18-19sex性高清播放| 亚洲ⅴ国产v天堂a无码二区| 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愉拍精品视频手机|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日日麻批免费40分钟无码| 亚洲精品伊人久久久久| 遭绝伦三个老头侵犯波多野结衣| 国内免费在线视频| 丰满的己婚女人| 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大屁股| 加勒比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 1000部拍拍拍18勿入免费凤凰福利| 小受bl灌满白浊夹多人4p| 乡村乱妇一级毛片|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99久久免费精品高清特色大片| 最后一夜无删减版在线观看| 无翼乌邪恶工番口番邪恶|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成人免费视频69| 成人影片在线免费观看| 天天在线欧美精品免费看|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国产xx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999久久久综合|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男同| 两只大乳奶充满奶汁| 一级免费黄色毛片| bt在线www天堂资源网| 天堂在线免费观看|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蜜桃av无码免费看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