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寫時間的句子唯美錦集200句

14935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赤壁賦寫時間的句子唯美錦集200句

赤壁賦 經典句子

蘇軾的《赤壁賦》中的名句以及經典句子有哪些?大家學習了其中的哪些?

【第1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第2句】: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第3句】: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第4句】: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第5句】: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第6句】: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

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第7句】: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第8句】: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第9句】: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第10句】: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于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第11句】: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前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后赤壁賦》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作者簡介

公元1037年1月8日,蘇軾生于眉州眉山。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學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其母在家鄉病故,1069年(熙寧二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 “平和世界”。

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以“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入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既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準。當他準備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常州一帶水網交錯,風景優美。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饑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家人、眾多朋友朝夕相處。于是蘇東坡終于選擇了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

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后,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為皇帝起草詔書的秘書,三品),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后,認為其所謂舊黨與新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赤壁賦經典賞析

《赤壁賦》是一篇典型的“文賦”,既有賦體的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由,參差疏落之中有整飭之致;既有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對仗、韻腳使文字極富聲韻之美。隨處用典,使語言含蓄典雅又言簡意豐。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赤壁賦經典賞析,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http://www.semjishu.com//wenxue)。

人教版必修2第三單元是三篇山水游記散文的傳統名篇,第一篇是《蘭亭集序》,第二篇是《赤壁賦》。兩篇都融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于一體,都抒發了自己對宇宙人生的感悟。王羲之感嘆快樂短暫,人生短暫、無常,警示人們要珍惜。蘇軾則在感嘆人生短暫、渺小、無常之后,不甘消沉,主動解脫,以開闊的思想,豁達的胸襟,走出了悲涼傷感。

謫居而又生性喜愛山水的蘇軾,在初秋月圓之夜,與客泛舟赤壁。生無限感慨,留萬世美文。

第一段敘事繪景,交待了游覽的時間、地點、人物,描繪了月夜赤壁的景色。徐徐清風、緩緩月升、薄霧蒙蒙,景美;飲酒誦詩,人雅;如御風,如登仙,感覺奇妙。因而“樂甚”,引出下文。

第二段緊承上段,因樂甚而縱酒,因酒興而放歌。歌中“望美人兮天一方”,所追求的離自己太遠,已是含悲??鸵蚋瓒蜆?mdash;—吹簫,簫聲哀怨,悲涼陡升。

第三段緊承上段,因樂聲悲涼而詢客(吹奏者),客答之以曹操事而引發的人生感慨——人生渺小、短暫??椭锌趺磥淼?“都是月亮惹的禍”——因月明而想及曹操的詩句,進而想及曹操,想及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是何等英雄??杉词故?ldquo;一世之雄”,當年大敗,“而今安在?”“浪花淘盡英雄”,真是“人生如夢”,怎不令人生悲?“一世之雄”尚且如此,何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自然生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嘆。多么短暫,多么渺小,多么卑下。也可以說,“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是自己眼前的'慘淡現實,而“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慘淡人生。怎么擺脫這慘淡的現實、這悲劇的命運?修煉成仙?又“知不可乎驟得”。于是,只能用簫聲來抒發悲慨了。

第四段緊承上段,蘇軾勸客。蘇軾是儒家積極用世的蘇軾,也是深諳佛道的蘇軾,還是豁達超然的蘇軾,豈能只是悲慨。他勸客當然就是勸自己:事物的變化如眼前的江水,浩浩蕩蕩不停地流走,可始終還在流,不是“未嘗往”嗎?事物的變化如頭頂的明月,圓而虧,虧而圓,不是“莫消長”嗎?從個體、細節、短時來看,萬物是變化的,若從一類、大節、長期來看(所謂“自其不變者而觀之”),萬物是永恒的;這變本身,也是永恒。這是大前提。我屬于萬物,這是小前提。我也是永恒的,因而不用“哀吾生之須臾”,“長江之無窮”“又何羨乎!”這是結論。

或許這只解決了“哀吾生之須臾”的問題,或許這還不足以完全說服自己。畢竟自己才華橫溢,科場順利,名滿天下,卻不得不這樣卑微。我們可愛的東坡先生這回怎么突圍呢?“山人自有妙計”。“物各有主”,權勢、名位、利益等等,從來就不是個人能完全掌控的,為什么非要把它看成自己的呢?在佛家看來,那些人們孜孜以求的東西何嘗不是幻象,以此而生的煩惱不是自己給的嗎?自己的內心把這些統統放下,把現實中不是自己的就看成“非己”,以“非己莫取”之心待之,萬事隨緣,不就解脫了嗎?我蘇軾沒有君王恩賞的權位,但有大自然賜予的清風明月,“ 無禁”而“無盡”。即眼下月夜之游,不是“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嗎?沉浸于自然之樂,何等逍遙,夫復何求?

第五段緊承上段,一番勸慰,“客喜而笑”,主客暢飲酣眠。

上面一路“緊承”,由“樂甚”又回到“喜而笑”,貫通圓轉,自如而又嚴謹。

結尾的“東方之既白”,既是外界的天亮了,也是內心的天亮了。我讀到這里,也不為東坡先生委屈了,也是一片“東方之既白”的感覺。

蘇軾才華橫溢,科場順利,名滿天下,抱負遠大(“渺渺兮予懷”),可現實中卻在黃州過著貶謫的生活,內心怎能平靜。貫穿全文“悲樂”二字,東坡因儒而悲,因佛道而解。東坡何以亦儒亦佛道,應源于其達觀的可現實可超然的個性。

既有儒家的積極進取,又有道家的順其自然、佛家的隨緣破執,達觀、樂天,灑脫,豪邁,這樣的蘇軾,可愛極了。

月是文中最重要的意象。“七月既望”,皓月當空,因而“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因詩中歌詠“美人”,故而下文作歌曰:“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表達了蘇軾積極用世的心理。月又引出客對“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聯想,而這是曹操求賢若渴的詩句,也表達了蘇軾的用世心理。

月是“既望”之圓月,自己處遭貶之低潮,構成反差;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構成類比;月永恒,人短暫,構成襯托。“抱明月而長終”,月是美好的仙境,引人追求而不可得。“山間之明月”,月是人間的美景,讓人享用不竭。

一輪明月,在東坡筆下,意蘊無盡。

這是一篇典型的“文賦”,既有賦體的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由,參差疏落之中有整飭之致;既有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對仗、韻腳使文字極富聲韻之美。隨處用典,使語言含蓄典雅又言簡意豐。

《赤壁賦》是蘇軾“之無盡藏也”,讓我們這些后學者“之所共適”吧。

赤壁賦經典解析

《前赤壁賦》是宋代文賦的一篇優秀代表作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赤壁賦經典解析,希望能幫到大家。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的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鼻磯;又因為山崖陡峭如一面墻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貶謫到黃州已經兩年了。“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總之,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時,他曾站立在江邊赤壁之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了“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我們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千古名作《前赤壁賦》。

這篇賦以游賞山水為題材,全文共分五段。開頭一段先交代游賞方式、時間、地點和人物:“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式是“泛舟”,時間是“七月既望”,于是才有后文關于江水、月亮的描寫、議論;地點是“赤壁之下”,于是才有后文關于三國歷史的追敘與聯想;人物是“蘇子與客”,于是才有后文關于宇宙人生見解的雙方對話。這幾句看去像一般游記文的尋常格套,卻并非可有可無的閑筆。作了這樣的交代之后,下面接著總寫游地的優美景色與游人的歡快心情。扣著“泛舟”二字,寫水兼寫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簡短二句,描繪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凈,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樂的內心寫照??壑?ldquo;七月既望”再寫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一邊舉起酒杯,與客共飲這秋江之酒,一邊引吭高歌,吟唱古代詠月的詩篇。“明月之詩”“窈窕之章”,指《詩經·陳風》里《月出》詩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這章詩描寫詩人看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嬌好的容貌和幽閑的體態,引起感情上的愛慕向往和煩悶不安。吟唱這樣的詩,除了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之外,在這里還有以“月出皎兮”召喚月亮飛臨的用意。果然,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斗牛本是兩個星宿的名稱,這里泛指夜空中少數明亮的星點。“徘徊”二字,不只寫出月亮令人不易覺察的緩慢移動,逼真傳神,而且寫出被召喚出來的月亮對于游人的依依眷戀,脈脈含情,實際上乃是游人即作者對于冰清玉潔的月亮的無限愉悅。這時,在皎潔的月光的輝耀之下,秋江的夜色便歷歷在目了。你看,“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那茫茫的霧氣、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經過月亮的銀輝的浸染,顯得浩瀚無邊,渾然一片;游人的心境也隨之疏朗、開闊,無拘無束,因而不由得“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就是說,任憑一葉扁舟隨意漂蕩,在“水波不興”的遼闊江面上自由來去。這里雖然回應到開頭的“泛舟”二字,但是游人所感受到的,倒不像坐臥舟中、漂游江上,而是仿佛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地升入仙界里去了,所謂“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這開頭一段,寫“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盡情領略秋江夜色之美。清風、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完全足以供人賞心悅目,作者也確乎陶醉于其中,以致感到進入了“羽化而登仙”的境界,而讀者又通過作者這樣精彩的描寫,有如親臨其地,與作者同享那“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時的良辰美景。通篇《前赤壁賦》真正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也主要是這開頭一段,它正面寫了一個“樂”字。

接著第2段是過渡的部分,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所謂承上,就是繼續描寫“泛舟”時的歡快心情。“于是飲酒樂甚”一句,點出“樂”字。“樂”借“酒”來助興,“酒”又增添“樂”趣。古人往往“痛飲”伴隨以“狂歌”,作者在“飲酒樂甚”之后自然也情不自禁地“扣舷而歌之”了。比“舉酒屬客”進了一步,是“飲酒樂甚”;比“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進了一步,是“扣舷而歌之”,唱自己即興所作的歌詞。這種深入一層的寫法,并非僅僅為突出“泛舟”時的歡快心情,還主要是為反迭下文感情的變化,以引出一番議論。關鍵在“扣舷而歌”的歌詞。歌詞是:“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指所傾心的對象,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歌詞顯然是從《月出》一詩生發而來。“流光”,指江面上閃爍蕩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皎兮”嗎?“美人”,即心上的漂亮的人兒,不就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嗎?“渺渺兮余懷”,表現臨風悵惘,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嗎?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已有不同,它所表現的是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著態度,堅持對朝廷政事的關切,而不甘沉淪。這在作者的也寫游賞赤壁的《念奴嬌》詞中,贊美年輕有為的“三國周郎”,感嘆自己“早生華發”,就表現得更為明確。不過,“擊空明兮溯流光”,看到江水之闊,面對宇宙之大,難免產生知音何處之感,而發出天各一方之嘆。在游賞之“樂”當中,已然包含著淡淡的哀愁了。對于蘇軾在歌詞中表現的這種政治感慨,他人是未必能了解、體會的。“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這位為蘇軾歌唱伴奏的客,正是按照他自己的感受吹簫的,因而那簫聲就別是一種悲涼幽怨的調子;“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一曲洞簫,凄切宛轉,竟然引得潛藏在洞壑里的蛟龍都難以寧靜而舞動起來,引得獨處孤舟的寡婦不由得感傷身世而哀哀哭泣。蘇軾借助于夸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把洞簫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凄然下淚。這簫聲,當然與“飲酒樂甚”的氣氛很不協調,而且當然要引起蘇軾的驚訝。“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蘇軾鄭重其事地向客詢問,于是由客的回答帶出這篇賦的第三段文字來,這就是啟下。承上寫“樂”,啟下寫“悲”。第3段通過“客曰”,從反面揭示一個“悲”字。

客之所以“悲”,在觸景傷懷,有感于人生短促。眼之所見,是“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這很容易聯想到曹操的'詩句,所以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而且,身之所在,又正是曹操賦詩的長江赤壁,這自然會進一步聯想到赤壁之戰,所以說“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發生在現在湖北武昌西、嘉魚東北的赤磯山,一說在蒲圻西北的赤壁山,總之,不在黃岡的赤壁。蘇軾不過是因為地名相同,便信手拈來出之客口,寄托遐想,抒發感慨,并非對于歷史無知。他在《念奴嬌》詞里就說:“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所謂“人道是”,即在表明原屬傳聞,實無依據。在這里,借著景物、地區的關合,從客的口中,用曹操這個歷史人物來感嘆現實人生。景物還是曹詩中所描繪的情狀,地區還是曹操曾經賦詩后來又被周瑜戰敗的處所,底下就有一個問題:當時不可一世的曹操現在哪兒去了呢?“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曹操在建安十三年七月,擊走劉備,攻破荊州,又率領浩浩蕩蕩的軍隊,沿江而下,戰艦千里相連,戰旗遮天蔽日。他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握長矛朗吟自己的詩篇。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那么,默默無聞的平庸之輩就更連影子都不曾晃動一下便悄然消失了。所以客說:“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客認為他和蘇軾既不在中央朝廷,又不在地方官署,談不到政治上有何作為,事業上有何建樹,只不過在江岸水洲,過著漁父樵夫的生活,魚蝦是伴侶,麋鹿當友人,劃著小船,舉杯相勸,那微不足道的生命,簡直短促得像永恒天地里僅能活幾個小時的蜉蝣,渺小得像茫茫大海里一顆絲毫也不顯眼的米粒。這樣就連同曹操都不能相比了。客再回到眼前所見的長江、月亮,推廣開去,把人生與宇宙加以對照,一方面“哀吾生之須臾”,另一方面“羨長江之無窮”,進而希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即與仙人相交,與月亮同在。但是,“知不可乎驟得”,那本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因而憂傷愁苦,并把這憂傷愁苦通過冷清秋風里的簫聲傳達出來,“托遺響于悲風”,點出了“悲”字。

第3段所寫客的回答,表現一種消極的社會人生觀點和虛無主義思想。把人類社會同宇宙自然對立起來,又把個體的人同社會整體加以分割,那當然看不到全部歷史舞臺上威武雄壯的戲劇的持續演出,也看不到人類雖然依賴自然但更要改造自然的能動性和創造力,這就是悲觀厭世或消極出世思想的認識論根源。對于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惘。蘇軾也是如此。客的回答,其實正是蘇軾自己貶謫黃州后思想感情的一個方面。《念奴嬌》詞不也是說“人生如夢”嗎?而這樣的思想感情,作為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卻被蘇軾結合著景物地區的特征,從歷史到現實,從具體到一般,用詩一般的語言表現出來,使讀者一點也不感到有任何枯燥的說教意味。更為重要的是蘇軾同樣結合著景物、地區的特征,同樣用詩一般的語言,批評了客的回答,表現了蘇軾當時思想感情的另一個主導方面,全文至此遂以“蘇子曰”開始而進入第4段。

因為客曾表示“羨長江之無窮”,又希望“抱明月而長終”,所以蘇軾還是拾取眼前景物,從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里的月亮說起:“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這一句仿佛京劇行腔中的“導板”,將引出一節精彩的唱段,而那種疑問式的語調則又表明客其實不能從江水、月亮得出關于短暫與永恒這一哲學范疇的正確認識。關于江水,蘇軾認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意思是江水不舍晝夜地滔滔流去,作為某一段江水,確乎從這里消失了,而作為整個江水,則始終長流不絕,因此可以說“未嘗往也”。關于月亮,蘇軾認為“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意思是月亮有時圓滿,有時缺損,但它缺了之后又恢復圓,這樣周而復始,終究無所增減,因此可以說“莫消長也”。列舉江水、月亮說明去留、增減的辯證關系,作者再歸納到一般的認識原理:“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就是說,變與不變,無論宇宙還是人生,都是相對的。如果從變的角度來看,豈但人生百年,頃刻即逝,就是向來認定的天長地久,其實也是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態;而如果從不變的角度來看,則宇宙萬物固然無窮無盡,其實人生也一樣綿延不息。因此,對人生而言,那天地宇宙萬事萬物,“而又何羨乎”?自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

《赤壁賦》經典賞析

北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一零八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貶謫為黃州團練副使,名義上是團練副使,實際上是“罪人”,宋神宗規定他“不得擅去安置所”,“不得簽署公事”,應“思過而自新”。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赤壁賦》經典賞析,希望大家喜歡,更多內容請瀏覽(http://www.semjishu.com//wenxue)。

《赤壁賦》是宋朝大作家蘇軾的一篇著名作品,是一篇散文賦,實際上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詩。北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一零八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貶謫為黃州團練副使,名義上是團練副使,實際上是“罪人”,宋神宗規定他“不得擅去安置所”,“不得簽署公事”,應“思過而自新”。他的處境、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這是他政治上最失意苦悶的一個時期,當同時又是他創作上豐收的時期,他前后寫出了《赤壁賦》、《后赤壁賦》、《赤壁懷古》(念奴嬌)等著名作品。

文章剛一開頭,作者就用秀麗的字句,簡明的筆法,寫出了時間和自然風光,使人置身于詩情畫意之中。賦的起首三句從“壬戌之秋”到“游于赤壁之下”,點明了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動。作者面對“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江景,從“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這些動作上,已經表現出愉快的心情,接著作者以輕快的筆觸,寫出“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這樣歡快的語調,“白露“點明是秋天,”橫江“點明地點是在江上。表現出了在清風明月之間,架舟行駛江面所引發的快感:“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寫出了飄飄欲仙的神態,好像身體在天空里,架著風飛行,脫離了現實社會,抒發了作者心曠神怡的心情和飄然欲舉的超然之樂,情和景已經達到融合的境地。此時的泛舟感受,也就是東坡詞里的“我欲乘風歸去”的心情。至此,蘇軾出游的樂趣到達了高潮。

讀此段文字,我們好像也成了作者的客人,坐在葦葉般的小船上,有著同樣的飄飄欲仙的感覺。特別是“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這句,其中“徘徊”二字,“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天上的滿月,似乎也像游人一樣,深深陶醉在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腳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

緊接著下一段,作者又描寫游人怎樣“飲酒樂甚,扣舷而歌”。有清風,有明月,有山景,有水波,手握酒杯,對酒當歌,朋友們敲著船舷唱:“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詞的大意是“桂木做的棹呵,木蘭做的槳,槳兒搖擊著水里的月光,逆流而上,波影俱動,面對這良辰美景。我心懷悠遠,遙望伊人在天的另一方”。什么叫“空明”?一輪明月,映在水中,水中之月,就是“空明”,什么叫“流光”?月光照到水面,隨著水波流動,就是“流光”。棹槳拍打著水中月就是“擊空明”,小船在蕩漾著月光的江面逆流而上就是“溯流光”。眼前的美景引起游人的游興,主人和客人又都是風流人物,對景怎能不懷人呢?

接下來作者又寫道:“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腿舜岛嵃樽啵?ldquo;其聲嗚嗚然”。先是籠統地寫簫聲“嗚嗚”,是那樣的低沉、沉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這里用了四個“如”字,簫聲好像有無限的憂怨,無限的思慕,好像在低聲哭泣,又好像在訴說自己的衷腸,這里既寫出了簫聲,又反映了吹簫者的心情。“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此處是用粗細來形容聲音的高低,怎么“如縷”呢?這是用線來形容聲音細微而長,將斷不斷的樣子。“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這里是寫簫聲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說是人聽了,就是動物蛟龍聽了也飛舞起來了,一個寡婦獨處孤舟中,聽到簫聲想到自己身世凄涼,不禁泣下。本來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現在客人吹出這樣的簫聲,蘇軾必然要問為什么?這就引出了對人生、對宇宙看法的大問題來,情節發展極為自然。文章寫道:“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愀然”是寫蘇軾憂愁的面部表情,還寫了一個動作——“正襟危坐”。原本“扣舷而歌”比較隨便,現在聽了這簫聲,整了整衣襟,端正地坐著,不像剛才那么悠閑自在了。向同伴問道:“簫聲為什么這樣哀怨呢?”客人的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曹操的詩不少,為何只想到這兩句?作者來到孫、曹交兵的赤壁,自然聯想到是曹孟德;月明之夜,自然聯想到“月明星稀”這句詩。此處有借孟德之詩,寫眼前之景。下面把自己和曹操進行了對比:曹操當時是“舳艫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駕一葉之扁舟”;曹操當時是“釃酒臨江,橫槊賦詩”,而你我只是“舉匏樽以相屬”。曹操是“固一世之雄”,而你我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一段關于歷史人物人物的憑吊,寫得畫面鮮明、內容集中,讀起來音調鏗鏘,氣勢磅礴,再現了曹操當年沿江而下時“舳艫千里,旌旗蔽空”的盛大場面和“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英雄氣概??墒窍蟛懿龠@樣的英雄“而今安在哉”?真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更何況我們這些“侶魚蝦而友麋鹿”的人物呢?所以只好把悲傷的感情寄托在簫聲之中了。這里表現了理想與現實的深刻矛盾??腿说淖h論,實際上是提出了一種對宇宙對人生的看法。

最后一段,蘇東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種對宇宙對人生的看法,他緊扣水月,闡述了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來攻破客人“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理想。作者向客人指出,世界上的事物如同眼前的江水和明月一樣。江水日夜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而江水實際上并沒有消失:月亮有圓有缺,而月亮實際上并沒有虧損。因此,“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我們若從變化的角度來觀察,那么一眨眼之間,萬事萬物都在變化。我們若從不變的觀點來觀察,那么萬物包括你我,都是無窮無盡的,你何必“羨長江之無窮,抱明月而長終”呢?蘇軾的回答,反駁了客人的虛無看法,闡明自己從宇宙的變化中看到人類和萬物同樣永久地存在著,給予人生以積極意義。“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不是我們所有的,“雖一毫而莫取”。那么我們有什么呢?我們有江上的清風,東山之上的明月,聽到的是風聲,看到的是皎潔的月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無窮無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作者這種對人生和宇宙的看法,是健康的、樂觀的。比唐代詩人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更為達觀,與東晉詩人陶淵明的“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精神相類似。

蘇東坡的這一番話把客人說服了,于是在文章的最后出現了這樣的場面:“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客人轉悲為喜,相視而笑,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寫菜肴果品全部吃光,杯子盤子一片狼藉,反映了高興的心情。于是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由于心情舒暢,睡得香,等到睜開眼睛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總而言之,本文的景色描寫,客人和主人的心情,哲學意味的對話,都渾然一體,勝意迭出,文辭優美。特別是文中那段富有哲理的談話,完全不同于一般的說理文,它通過生動的形象,用水的流逝,月的盈虧,以及風聲月色,講出變與不變的道理,在抒情中帶說理。

蘇軾用清風、明月、江水、小舟、歌詩描繪了一幅詩意十足,含意深遠,意境優美的赤壁夜游圖。使我們也好像游了一次赤壁,心里充滿了遨游之樂。

這篇文章上半部主要是寫景抒情,做到了情景交融,下半部由景生情,以情入理,情景交融,情與理相得益彰。因此,《赤壁賦》既是一篇游記,也是一篇抒情散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热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166|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虎| 4408私人影院| 日本特黄高清免费大片爽| 午夜内射中出视频| 9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杨幂一级做a爰片性色毛片|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yy6080午夜一级毛片超清|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女同磨豆腐| 中文字幕人成无码人妻| 波多野结衣资源在线| 国产国产精品人在线视| √天堂资源最新版中文种子| 欧美日在线观看| 四虎www成人影院| 91精品成人福利在线播放| 暴力肉体进入hdxxxxx| 免费看成人aa片无码视频吃奶| 2019av在线视频| 性生活片免费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黄a大片av永久免费| 女人18毛片a级毛片| 亚洲a级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国产免费无码专区不卡 |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久| 中文无遮挡h肉视频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cesd—819高清| 国产午夜鲁丝片AV无码免费| a级亚洲片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亚洲第一页| 亚洲黄色片一级| 西西人体www44rt大胆高清|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av麻豆|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