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嬰投江古文短句三篇
引嬰投江文言文翻譯
《引嬰投江》作者為呂不韋和他的三千門客,這寓意對象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發生變化,否則就會失敗。諷刺那些強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的人。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引嬰投江文言文翻譯,希望能幫到你!
【原文】
有過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翻譯】
有個從江邊經過的人,看見有人正拉著個孩子想要把他扔到江里。小孩大聲哭泣。經過江上的`人問他(把孩子投進江中的)原因。(他)說:“這孩子的父親擅長游泳!”即使父親擅長游泳,(他的)孩子難道就擅長游泳了嗎?用這種方法處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謬的。
【哲理】
(1)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道理):
一是本領的獲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決不能強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
二是處理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對象不同或事物環境不同,處理問題的方法也要隨之改變,因人而異。
三做事不能主觀臆斷。
(2)
啟示:說明對象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變化,否則將要釀成大錯。
【注釋】
過:經過
于:到
方:正在;正要
引:牽;拉
欲:想要
嬰兒:這里指小孩(注意不是嬰兒,古代中嬰就是小孩)
故:原因;緣故
善:擅長、善于
豈:難道
豈哉:表示反問,譯為“難道嗎?“
遽:就,遂
任:處理
亦:也
必:一定
悖:荒謬
有者:有(什么樣的)人
雖:即使
此:這
見:看見
之:代詞,代“小孩”
以:用
其:代詞,代“小孩”
引嬰投江原文及翻譯
《引嬰投江》出自《呂氏春秋·察今》,作者為呂不韋和他的三千門客,寓意對象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發生變化,否則就會失敗。諷刺那些強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的人。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引嬰投江原文及翻譯 ,歡迎閱讀。
引嬰投江原文
有過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引嬰投江譯文
有一個渡江的人,看見有個人正在拉著一個小孩想要把他扔進江里去。小孩啼哭起來。旁人問他這樣做的原因,(他)回答說:“這個孩子的父親擅長游泳。”即使這個孩子的父親擅長游泳,那他的孩子難道就一定擅長游泳嗎?用這樣的方式處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謬的。
引嬰投江哲理
(1)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道理):
一是本領的獲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決不能強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
二是處理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對象不同或事物環境不同,處理問題的方法也要隨之改變,因人而異。
三做事不能主觀臆斷。
(2)
啟示:說明對象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變化,否則將要釀成大錯。
引嬰投江詞解
過:經過
方:正在;正要
引:牽;拉
欲:想要
嬰兒:這里指小孩
故:原因;緣故
善:擅長、善于
豈:難道
遽:就,遂
任:處理
亦:加強語氣
必:一定
悖:荒謬
有...者:有....(什么樣的)人
雖:即使
此:這
見:看見
之:代詞,代“嬰兒”
以:用
出處
《呂氏春秋·察今》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是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門客編輯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呂不韋是一代名相,任職于戰國末年秦國。呂不韋因散盡家財幫助在趙國為人質的秦王孫異人立嫡有大功勞,在異人后來繼位為秦莊襄王后,被任用為丞相。
在那時,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并在這方面要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把不如他們當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與四公子不同的是,呂不韋招攬門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卻十分注重文才。原來,呂不韋有他自己的見解。他素來善于謀略,瞧不起那些頭腦簡單的勇夫。再說秦國猛將如云,軍力強大,沒有必要再蓄養征殺之士。還有一個原因,其時許多善辯之士紛紛著書立說,廣為流傳,不但天下聞名,還可傳之后世,永垂青史,這一點尤其令呂不韋眼熱。呂不韋本是商人出身,沒有條件去著書立說,但他可以借助這些擅長舞文弄墨的門人,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和愿望。那時各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書立說,流行天下。
待到一切準備就緒,呂不韋就令門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聞所見和感想都寫出來。等到文章交上來后,五花八門,寫什么的都有,古往今來、上下四方、天地萬物、興廢治亂、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論及,許多文章還有重復。呂不韋又挑選幾位文章高手對這些文章進行遴選、歸類、刪定,綜合在一起成書,取名叫《呂氏春秋》。為了慎重起見,成書后,呂不韋又讓門人修改了幾遍,直到確實感到滿意為止。呂不韋對此書十分看重,他自己認為這部號稱《呂氏春秋》的書是杰作,夸口說該書是包攬了“天地、萬物、古今”的奇書。例如在相當全書總序的《序意篇》中,對十二世紀的論述也可見一斑:“凡十二世紀者,所以紀治亂存亡也,所以知壽夭吉兇也,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若此,則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
為了精益求精,也是為擴大影響,呂不韋還想出一個絕妙的宣傳該書的辦法,他請人把全書謄抄整齊,懸掛在咸陽的城門,聲稱如果有誰能改動一字,即賞給千金。消息傳開后,人們蜂擁前去,包括諸侯各國的游士賓客在內,卻沒有一個人能對書上文字加以改動。當然,這不一定就證明《呂氏春秋》字字珠璣,達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而很可能是因為人們都敬畏呂不韋的威勢,沒有人愿意出頭罷了。不過,這樣一搞,其轟動效應卻是巨大的,《呂氏春秋》和呂不韋的大名遠播東方諸國。值得一提的是,這部書作于戰國時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遺文佚事和思想觀念,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呂氏春秋》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呂不韋借門客之手撰寫《呂氏春秋》,雖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業上確實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沒。
嬰寧原文及翻譯
《嬰寧》是清文學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收錄于《聊齋志異》卷二,約康熙十八年(1679)初步成書。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嬰寧原文及翻譯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原文:
王子服,莒之羅店人,早孤,絕慧,十四入泮。母最愛之,尋常不令游郊野。聘蕭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會上元,有舅氏子吳生邀同眺矚,方至村外,舅家仆來招吳去。生見游女如云,乘興獨游。有女郎攜婢,拈梅花一枝,容華絕代,笑容可掬。生注目不移,竟忘顧忌。女過去數武,顧婢子笑曰:“個兒郎目灼灼似賊!”遺花地上,笑語自去。生拾花悵然,神魂喪失,怏怏遂返。至家,藏花枕底,垂頭而睡,不語亦不食。母憂之,醮禳益劇,肌革銳減。醫師診視,投劑發表,忽忽若迷。母撫問所由,默然不答。適吳生來,囑秘詰之。吳至榻前,生見之淚下,吳就榻慰解,漸致研詰,生具吐其實,且求謀畫。吳笑曰:“君意亦癡!此愿有何難遂?當代訪之。徒步于野,必非世家,如其未字,事固諧矣,不然,拚以重賂,計必允遂。但得痊瘳,成事在我。”生聞之不覺解頤。吳出告母,物色女子居里。而探訪既窮,并無蹤跡。母大憂,無所為計。然自吳去后,顏頓開,食亦略進。數日吳復來,生問所謀。吳紿之曰:“已得之矣。我以為誰何人,乃我姑之女,即君姨妹,今尚待聘。雖內戚有婚姻之嫌,實告之無不諧者。”生喜溢眉宇,問:“居何里?”吳詭曰:“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生又囑再四,吳銳身自任而去。
生由是飲食漸加,日就平復。探視枕底,花雖枯,未便雕落,凝思把玩,如見其人。怪吳不至,折柬招之,吳支托不肯赴招。生恚怒,悒悒不歡。母慮其復病,急為議姻,略與商榷,輒搖首不愿,惟日盼吳。吳迄無耗,益怨恨之。轉思三十里非遙,何必仰息他人?懷梅袖中,負氣自往,而家人不知也。伶仃獨步,無可問程,但望南山行去。約三十余里,亂山合沓,空翠爽肌、寂無人行,止有鳥道。遙望谷底叢花亂樹中,隱隱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見舍宇無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門前皆絲柳,墻內桃杏尤繁,間以修竹,野鳥格磔其中。意其園亭,不敢遽入。回顧對戶,有巨石滑潔,因坐少憩。俄聞墻內有女子長呼:“小榮!”其聲嬌細。方佇聽間,一女郎由東而西,執杏花一朵,俯首自簪;舉頭見生,遂不復簪,含笑拈花而入。審視之,即上元途中所遇也。心驟喜,但念無以階進。欲呼姨氏,顧從無還往,懼有訛誤。門內無人可問,坐臥徘徊,自朝至于日昃,盈盈望斷,并忘饑渴。時見女子露半面來窺,似訝其不去者。忽一老媼扶杖出,顧生曰:“何處郎君,聞自辰刻來,以至于今。意將何為?得勿饑也?”生急起揖之,答云:“將以探親。”媼聾聵不聞。又大言之。乃問:“貴戚何姓?”生不能答。媼笑曰:“奇哉!姓名尚自不知,何親可探?我視郎君亦書癡耳。不如從我來,啖以粗糲,家有短榻可臥。待明朝歸,詢知姓氏,再來探訪。”生方腹餒思啖,又從此漸近麗人,大喜。從媼入,見門內白石砌路,夾道紅花片片墜階上,曲折而西,又啟一關,豆棚花架滿庭中。肅客入舍,粉壁光如明鏡,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裀藉幾榻,罔不潔澤。甫坐,即有人自窗外隱約相窺。媼喚:“小榮!可速作黍。”外有婢子嗷聲而應。坐次,具展宗閥。媼曰:“郎君外祖,莫姓吳否?”曰:“然。”媼驚曰:“是吾甥也!尊堂,我妹子。年來以家屢貧,又無三尺之男,遂至音問梗塞。甥長成如許,尚不相識。”生曰:“此來即為姨也,匆遽遂忘姓氏。”媼曰:“老身秦姓,并無誕育,弱息亦為庶產。渠母改醮,遺我鞠養。頗亦不鈍,但少教訓,嬉不知愁。少頃,使來拜識。”未幾婢子具飯,雛尾盈握。媼勸餐已,婢來斂具。媼曰:“喚寧姑來。”婢應去。良久,聞戶外隱有笑聲。媼又喚曰:“嬰寧,汝姨兄在此。”戶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猶掩其口,笑不可遏。媼瞶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揖之。媼曰:“此王郎,汝姨子。一家尚不相識,可笑人也。”生問:“妹子年幾何矣?”媼未能解;生又言之。女復笑,不可仰視。媼謂生曰:“我言少教誨,此可見矣。年已十六,呆癡如嬰兒。”生曰:“小于甥一歲。”曰:“阿甥已十七矣,得非庚午屬馬者耶?”生首應之。又問:“甥婦阿誰?”答曰:“無之。”曰:“如甥才貌,何十七歲猶未聘?嬰寧亦無姑家,極相匹敵。惜有內親之嫌。”生無語,目注嬰寧,不遑他瞬。婢向女小語云:“目灼灼賊腔未改!”女又大笑,顧婢曰:“視碧桃開未?”遽起,以袖掩口,細碎連步而出。至門外,笑聲始縱。媼亦起,喚婢襆被,為生安置。曰:“阿甥來不易,宜留三五日,遲遲送汝歸。如嫌幽悶,舍后有小園,可供消遣;有書可讀。”
譯文:
王子服,莒縣羅店人。父親很早就死去。他非常聰明,十四歲考取秀才,入泮宮讀書。母親最鐘愛他,平常不讓他到郊野游玩。聘定蕭氏為妻,還沒嫁過來就死去,所以王子服求偶未成。恰逢正月十五上元節,舅舅的兒子吳生,邀王子服同去游玩。剛剛到村外,舅舅家有仆人來,把吳生叫走了。王生見游女多得像天上的云彩,于是乘著興致一個人到處游玩。有個女郎帶著婢女,手拿一枝梅花,容貌絕美,笑容可掬。王生目不轉睛地看著女郎,竟然忘記了顧忌。女郎走過去幾步,看著婢女笑著說:“這個年青人目光灼灼像賊!”把花丟在地上,說說笑笑地離開了。王生拾起花來神情惆悵,像是神魂都丟掉了,于是怏怏地回家。到了家里,把拾來的花藏到枕頭底下,倒頭就睡,不說話也不吃東西。母親為他擔憂,請和尚道士施法以消災祛邪,病情反而加劇。身體很快消瘦下去。醫師來診視,讓他吃藥發散體內的邪火,王生更恍恍忽忽,像是被什么逮住了。母親細細地問王生得病的來由,他默默地不作回答。恰好吳生來,王母囑咐他細細盤問王生。吳生到王生榻前,王生見到他就流下淚來。吳生靠近床榻勸解安慰王生,漸漸開始細問。王生把實情全說出來,而且求吳生代為謀劃。吳生笑著說:“你的心意也太癡了,這個愿望有什么難以實現?我將代你訪求她。在郊野徒步行走一定不是顯貴家族。假如她尚未許配人家,事情就一定成功;不然的話,拼著拿出眾多的財物,估計一定會答應。只要你病愈,成事包在我身上。”王生聽了這番話,不覺開顏而笑。吳生出去告訴王母,尋找那女子居住的地方,但探訪窮盡,一點蹤跡也沒有。王母十分憂慮,拿不出什么主意。但是自吳生離開后,王生的愁容頓開,吃飯也略有長進。幾天之后,吳生又來了。王生問謀劃的事辦得如何,吳生欺騙王生說:“已經找到了。我以為是什么人,原來是我姑姑的女兒,就是你的姨表妹,現在還在等人聘定。雖然是家中親戚婚姻有些隔礙,但以實情告訴他們,一定會成功。”王生高興的神色充滿眉宇間,問吳生說:“住在什么地方?”吳生哄騙說:“住在西南山中,距這里大約三十余里。”王生又再三再四囑托吳生,吳生自告奮勇地承擔了下來。
王生從此之后飲食漸漸增加,身體一天一天地恢復。看看枕頭底下,花雖然干枯了,還沒有凋落,細細地拿在手上賞玩,如同見到了那個人。吳生不來他感到奇怪,寫信叫吳生來。吳生支吾推托不肯赴召。王生因怒恨而生氣,心情悒郁,很不高興。王母擔心他又生病,急著為他選擇女子作妻,稍微和他一商量,他總是搖頭不答應。只是每天盼著吳生。吳生最終沒有消息,王生更加怨恨他。轉而又想,三十里地并不遙遠,為什么一定要仰仗別人?于是把梅花放在袖中,賭氣自己去西南山中尋找,家中人卻不知道。王生孤零零地一個人走,沒有人可以問路,只是朝著南山走去。大約走了三十余里,群山重疊聚集,滿山綠樹,空氣新鮮,感覺特別清爽,四周安靜,一個行人也沒有,只有險峻狹窄的山路。遠遠望見谷底,在叢花群樹中,隱隱約約有小的村落。走下山進入樹林,見到房屋不多,都是茅屋,而環境十分幽雅。向北的一家,門前都種著柳樹,院墻內桃花杏花還開得很繁茂,夾雜著幾株美竹,野鳥在其中鳴叫。猜想是人家園房,不敢貿然進去。回頭看著,對著門有塊石頭平滑而光潔,就坐在石頭稍事休息。不久聽見墻內有女予高聲叫“小榮”,聲音嬌細。正在靜心聽的時候,有一女子由東向西,手執一朵杏花,低著頭自己想把花簪在頭上;抬頭看見王生,于是就不再簪花,含笑拿著花走進門去。王生仔細一看,這女子就是上元節時在途中遇見的。心中非常高興,但是想到找不到關系門路進去;想喊姨,只是從來沒有來往,害怕有訛誤。門內又無人可問,坐立不安,來回徘徊,從早晨直到太陽偏西,眼光顧盼,幾乎要望穿,連饑渴都忘了。時時望見女子露出半個面孔來窺看他,似乎是驚訝他久不離去。忽然一位老婦扶著拐杖出來,看看王生說:“你是哪里的年青人,聽說你從早上辰時就來了,直到現在,你想要干什么?不會肚子餓嗎?”王生趕忙起來行揖禮,回答說:“將在這兒等親戚。”老婦人耳聾沒聽見。王生又大聲說了一遍。老婦人于是問:“你的親戚姓什么?”王生回答不出來。老婦人笑著說:“奇怪啊!姓名尚且不知道,怎么能探親?我看你這年青人,只不過是書癡罷了。不如跟我來,吃點粗米飯,家里有短榻可以睡,到明天早上回去,問清楚姓名,再來探訪,也不晚。”王生正肚子餓,想吃飯,又因為從這以后漸漸接近那美麗女子,非常高興。跟從老婦人進去,見到門內白石鋪成的路,路兩邊樹上開著紅花,一片一片墜落臺階上。順著路曲折轉朝西邊,又打開一扇門,豆棚花架布滿庭中。老婦人恭敬地請客人進入房舍,四壁泛白,光亮如鏡;窗外海棠樹,枝條帶花伸入屋子里;墊褥坐席,茶幾坐榻,樣樣都非常潔凈光亮。剛剛坐下,就有人從窗外隱約窺看。老婦人叫道:“小榮,趕快吃飯。”外面有婢女高聲答應。對坐的時候,詳細介紹家族門第。老婦人說:“你的外祖父,是不是姓吳?”王生說:“是的。”老婦人吃驚地說:“你是我的外甥!你母親,是我妹妹。近年來因為家境貧寒,又沒男孩子,于是致使相互之間消息阻隔。外甥長成這么大,還不認識。”王生說:“我這次來就是為了找姨,匆忙當中忘了姓名。”老婦人說:“我姓秦,沒有生育,只有一個小女兒,也是妾生的。她的母親改嫁了,留下來給我撫養,人也不算愚鈍;只是教育太少,喜嬉鬧,不知道憂愁。過一會兒,叫她來拜見你認識你。”沒有多久,婢女準備好了飯,雞鴨又肥又大。老婦人不斷地勸王生多吃,吃完飯后,婢女來收拾餐具。老婦人說:“叫寧姑來。”婢女答應著離開。過了不久,聽到門外隱隱約約有笑聲。老女人又喚道:“嬰寧!你的.姨表兄在這里。”門外嗤嗤的笑聲不止。婢女推著嬰寧進門,嬰寧還掩住自己的口,笑聲不能遏止。老婦人瞪著眼睛說:“有客人在,嘻嘻哈哈,成什么樣子!”嬰寧忍住笑站著,王生向嬰寧行揖禮。老婦人說:“這是王生,是你姨的兒子。一家人尚且互不相識,真是讓人好笑。”王生問:“妹子有多大年紀?”老婦人沒有聽清,王生又說了一遍。嬰寧又笑起來,笑得俯下身子,頭都沒法抬起來。老婦人對王生說:“我說教育太少,由此可見了。年紀已經十六歲,呆呆傻傻像個嬰兒。”王生說:“比我小一歲。”老婦人說;“外甥已經十七歲了,莫非是庚年子出生,屬馬的?”王生點頭說是。又問:“外甥熄婦是誰?”王生回答說:“還沒有。”老婦人說:“像外甥這樣的才貌,怎么十七歲還沒有聘定妻室呢?嬰寧也還沒有婆家,你兩人非常相匹配,可惜因為是內親有隔礙。”王生沒作聲,眼睛注視著嬰寧,一動也不動,根本無暇看別的地方。婢女向嬰寧小聲說:“眼光灼灼,賊的樣子沒有改變。”嬰寧又大笑,回過頭對婢女說:“去看看碧桃花開了沒有?”趕快站起來,用袖子掩住口,用細碎急促的步子走出門。到了門外,才縱聲大笑。老婦人也起身,叫女仆鋪設被褥,為王生安排住的地方,說:“外甥來這兒不容易,應當留住三五天,慢慢再送你回去。如果嫌幽悶,房屋后面有小園可供你消遣,也有書可供長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