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贊助商好句子匯集50句
《拜托了冰箱 第二季》觀后感
《拜托了冰箱 第二季》觀后感(一):廣告太過了就不可愛了
這一季第一集就比較失望,強勢刷存在的廣告太多了。數一下能記住的廣告吧,從頭吃到尾逮誰給誰一杯的甄稀的冰淇淋,還要強勢口播,真心尷尬。不知道什么什么的類似白加黑的感冒藥。冰箱和油煙機還算可以,但是一個沒事節目一定要有相親功能呢,探探植入的略詭異吧。
本來一個綜藝娛樂節目,然后廣告商收取流量,制作單位收取酬勞,而觀眾觀看節目虛耗空閑時光,從簡單的邏輯供求關系來說,是非常合理的。但是頻繁的插入廣告就不那么可愛了,當供求關系平衡被破壞了,當廣告的商的需求大于我們的承受范圍,真的好不能接受。
用一句現在很流行的話,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誠吧。有的視頻看著很low,我們可以看到視頻后面滿滿的誠意,類似于去年流行的太子妃。觀眾不傻,真的。廣告我們看的出來的,真的(認真臉)。我們看節目就為了個樂子,我想看廣告我會自己搜的。
所以制作方你要克制,真的,眼前的利益會失去大批的觀眾的。反正我再看一期,如果這么失望,我會棄的,綜藝節目這么多,我們空閑時間也不多,我會跳的。我的時間很寶貴,請用心,謝謝。
《拜托了冰箱 第二季》觀后感(二):把重心放在做菜上好嗎!
大多是為了兩個主持人和嘉賓去看的
感覺說是做菜的節目 但廚師太過于娛樂 不怎么注重做菜 所以感覺廚師很業余
比起原版綜藝真是差了不少而不是一星半點 說實話因為中國綜藝剛起步沒幾年 和韓國原版差點到沒什么 這個節目與原版比好不容易感覺有些不同
但卻顛倒了主次 畢竟這是個做菜的節目 不是找幾個業余廚師在那嘮嗑呢 還有廚師們能不能戴上你們的廚師帽 好歹是個廚師 能有點職業素養嗎 不是讓你們天天在那玩兒呢 而且菜名能起的正常的嗎
一直覺得咱中國的美食是世界上最牛的 但這個節目完全沒有體現出來中國美食的美味 反而讓我覺得很垃圾 感覺這都是廚師業余造成的 能請些真正的廚師來嗎 不求廚師的顏值得有多高 只求能專注做菜
《拜托了冰箱 第二季》觀后感(三):寫在最后一集之前
不能只讓你們看到批評和吐槽的聲音,還有我?。∥乙澝?!我要歌頌!這是我寫下本文的目的,希望制作組們接收到我的愛意和感恩的心!:)
一,關于常見的批評
【第1句】:做菜部分太少,本末倒置
這應該是節目引進時對定位的調整,我,作為節目的目標觀眾對這種調整是喜聞樂見,喜出望外,喜上眉梢的!我是訪談節目愛好者,原版也看過,挑著嘉賓看:GD&太陽,泫雅&Jessi,Tablo&Simond D等等。我想看GD冰箱長啥樣,平常都吃啥?原來泫雅沒事時竟然愛逛超市,冰箱整理得井井有條。Jessi不會照顧自己,媽媽得在她冰箱的每一個保鮮盒保鮮袋上貼上所存食物的名字來提醒她。原來Tablo也愛吹牛逼:我是男人,啥時候回家我自己說了算,然后姜惠貞xi電話一來,馬上做小伏低,nie,nie,馬上就回去了~~我知道有不少觀眾只關心美食,但我不是?。?!也存在我這樣的觀眾?。∷晕乙l出聲音,支持現在的節目比例!
當然,因為自己剛好在學做菜,所以對做菜部分其實也十分感興趣。但可能也是因為觀眾的吐槽,第二季菜品的難度比第一季上升了不少,第一季我還能跟著做幾道,第二季的菜完全無法下手啊!不過菜品更復雜了,制作過程也更精彩,有得有失,看怎么取舍吧。
說回嘉賓訪談,大張偉、薛之謙和撒貝寧上的三期不用說,精彩程度top【第3句】: 然而最令我意外甚至驚喜的竟然是杜海濤。就這一期節目,顛覆了以往我對他的印象。我不是快樂大本營的粉絲,但肯定看過,也知道里面所有人及其“人設”。所以對杜海濤“突然“展示的另一面特別震驚:真誠,認真,還有點大智若愚。他在決定星星獎章歸屬時說的那番話,so真摯,so感人,我沒想過我的人生還會被杜海濤打動一次,真的。因為說實話豆瓣80%的青年都是快樂大本營的路人黑吧剩下的20%是純黑。這么一檔有點莫名其妙的節目,主持人主持風格過時,環節設置落伍,嘉賓常常放不開,主持人于是自嗨,整個節目氣氛甚至都難談得上融洽和自然,結果就恰恰是這個節目,熱播了十幾二十年。然后節目里的團欺擔當,你以為他的存在只是因為“團欺”這個角色而已,他不是因為是杜海濤這個人站在舞臺上,而是因為節目缺少一個特定的角色,于是他頂上了,隨時可以被取代。你也許佩服何老師情商高,主持功力深厚,你也許也認可謝娜搞怪有趣,但是杜海濤~~好像說不上有什么硬性優點,反而“他不過是……”這個句式你雖然不說梗在心頭,但是隨時可以造出好幾句來。
對何老師來說,最難面對的可能是杜海濤也會成長,因為這意味著他自己,也在變老。杜海濤不僅自己經營餐廳,還做投資,還當制片人?這是快樂大本營里他沒有機會展示的“認真”的一面。對我而言,一個愛看真人秀的觀眾,最感動的還是他的真誠吧。至少在這一期節目里,他三個成語說不全,但是真心實意尊重廚師的勞動成果,用盡所有表達能力作出反饋,我認為,他的評價是兩季來最真摯動人的。真誠的回饋是對“勞動者”最大的尊重,我不是他們,但是我知道!鞏俐在訪談里說過,她希望觀眾看完了電影,能感受、思考,至少互相討論一會兒,而不是一出電影院就說,咱們等下吃什么?陳丹青也說,夸他文章寫得好當然好,但是他更感興趣的是,到底哪里寫得好?哪一段,哪一個句子或者哪個詞用得好?就連王嘉爾也抱怨過,粉絲來簽售會只是拍拍拍(照),都不跟他們眼神接觸,不跟他們交流,Vapp直播也老是說,say hi to Thailand~~~say hi to Mexico~~
最后回到節目,就是感謝節目組給我這個機會,重新認識許多嘉賓。因為最近也在追“我去上學啦”,有句短評說得很實在,大意是這個節目有個缺點,就是一開始就給每個嘉賓設置一個人設,然后所有的剪輯字幕甚至劇情都死死圍繞這個人設來進行。但是拜托了冰箱沒有給我這個感覺,它是開放的,尊重嘉賓的自由發揮。當然也是自信的,因為把主動權完全交給嘉賓,意味著你要承擔沒有看點、沒梗的風險(當然兩檔節目性質不同,這個對比不太準確,不過意思是那個意思)。重新認識嘉賓,也有助于治療中二,一事無成的我,到底是多大臉才對海濤有那樣的偏見?
【第2句】:廣告太多,喧賓奪主
這個實在無法反駁!作為王嘉爾腦殘粉,當初看這個節目就只是因為他。只要不影響舔屏愛豆,什么都好說,所以我的容忍度很高,但是其他觀眾的不耐煩也可以理解。然而節目也不能少贊助商爸爸??!so無解,那么我的立場只好是,支持減少廣告以保證觀影體驗,但是你們不減少甚至適當增加,我也不會離開你們的!【一萬顆愛心】
【第3句】:廚師不夠專業,魚龍混雜
這說實話,節目組你們自己能反駁嗎?我最喜歡安老師和黃老師,安老師親切溫暖,討人喜歡。黃老師特別有自己的態度、“腔調”,太迷人了。說到這里不能不提那對硬湊的cp了,黃老師&樂樂,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對這個梗我是從始至終沒有感受到任何愉悅。樂老師本人還時常影響我的觀看體驗。但既然都第二季了,都冰箱家族了,“家族凝聚感”都出來了,換人估計不太可能了,瑕不掩瑜,俺沒啥可抱怨的了。
二,節目的亮點
【第1句】:主持人
終于到了我的何爾萌~~說實話我也是在這個節目之后才領會到何老師的主持功力的。如何控制節奏:一會兒翻冰箱,一會兒聊八卦;有時直接把問題拋給嘉賓,有時又借王嘉爾之口間接問自己想問的問題,嘉賓不想回答了&回答不出了,又滴水不漏自己把場圓回來。十分善于歸納爭議焦點,推動談話——這點十分重要,我們的藝人(其實也是我們,我們大多數的平均中國人)表達能力受教育水平、社會言論自由狹隘等的限制,往往比較低。一是不被鼓勵也不常有機會,所以根本不太會面對和處理自己的真情實感,二是即使腦海里辨認到了某種真切感受,也顧慮重重,總擔心表達方式不恰當受到誤解、指責——which 常常發生啊!所以如何把嘉賓的發言用最妥帖的方式再潤色一番,對嘉賓來說意義重大,也是取得他們信任的最好辦法之一。滿分十分,何老師在這點上就是十分,他在保護嘉賓和探尋他們個人“隱私”之間取得了十分的完美平衡。
一個問題:何老師為啥厚愛王嘉爾?我的答案是惺惺相惜。作為國內最優秀的主持人之一,何老師的高情商毋庸置疑,如果上面所列舉的控場、歸納總結、照顧嘉賓還只是作為主持人的基本硬性要求,那么何老師還有額外的特點和加分項。我喜愛的小S,孟非,情商當然也非常高,但是跟何老師相比是另一種表現形式。何老師沒有那么幽默風趣,機智犀利,搞笑風格說實話有點過時,不過他那由高情商發展得來的親切,沒有攻擊性足以為他贏得一(大大大)片觀眾。
王嘉爾也沒有攻擊性,而且不容易被冒犯。這意味著第一,你不對別人產生惡意,第二你不揣測別人對你含有惡意。這太難了,想象一下跟這樣的人在一起,你不會被他冒犯,你偶爾的無心之言也不會被他過度解讀,多自在啊。何老師因為高情商,也因為職業素養,總是扮演包容理解的角色,可是他也值得被世界溫柔以待?。?!遇到王嘉爾,兩個高情商的人,好了,所以雖然差了二十歲,我還是覺得是惺惺相惜。
當然,何爾萌也有違和的地方,何老師搞笑方式有點過時,嘎嘎有時候會懵圈,get不到點,哈哈哈。
【第2句】:后期
然后就到了我感恩的對象:“后期制作組”!雖然是各種綜藝節目的狂熱粉,卻還是很糊涂,一檔節目到底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分幾個環節,如何分工?于是我只能把節目里看得到的人(主持人、廚師、嘉賓)之外的幕后工作人員統稱為后期制作組了!請接受!
一檔節目的成功是由所有參與人員的共同努力得來的,很難做到主持人的歸主持人,制作組的歸制作組,所以我只能盡力嘗試而已啦。歸功于制作組的`優點現歸納如下:節目內容緊湊、富有創造力、態度認真專業。
(1)內容緊湊
內容緊湊,全程無尿點,無邊看邊低頭刷微博點,對比同類同主持人美食節目,這個優點可能比起那些顯而易見的逗趣字幕特效,沒那么明顯,然而至關重要。我,一個王嘉爾的腦殘粉,看過幾乎他所有節目,“透鮮”卻一開始還能邊刷手機邊看,后來的幾期就根本沒看了。實在看不下去,沒有欲望去看。倒不是說那個節目毫無看點,只是無聊和不知所云的部分太多,嚴重影響觀影體驗。而且少了拜冰后期對笑點的調整和補充,透鮮的搞笑風格好像掌握在何老師手里,而這并非何老師的強項...一言難盡。此外,不僅僅是我作為觀眾有這樣的感受,王嘉爾本人的表現也是一個例證。嘎嘎最明顯的特點是熱情、真誠,機智幽默了吧,但對于細心的腦殘粉來說,還有一個隱蔽的優點:專注。不論是只出現幾分鐘有時甚至只有幾個拍手鏡頭的Star king,還是自己的團綜,嘎嘎 永遠 都是全身心投入在當下,說話的時候當然就說話,不說話時注視、關注著說話的人。然后在透鮮,我第一次看到嘎嘎在鏡頭中精神出走,百無聊賴的神情。。excuse me??就覺得...覺得有點哭笑不得。
(2)富有創造力
拜冰的字幕特效到今天已經成為我的最愛,它對節目精彩程度的貢獻我想不亞于兩位主持人。我曾說何老師的搞笑風格過時,參照物就是拜冰的后期制作組。我能強烈感受到,后期制作人員跟我年齡相仿,成長在互聯網崛起的年代,經歷過天涯、豆瓣、微博(也許還有貓撲和飯否?)等社交網絡,有相似的語境。他們中有人有人愛看動漫,有人哈韓,有人愛玩游戲,作為觀眾,我很樂意看到這些個人的特點和愛好反應在他們的作品——也就是字幕特效剪輯上,這讓我覺得有生命力,有人情味。我不看動漫,也不玩游戲,但是節目里偶爾出現的動漫片段,模仿游戲里對戰、掉血、撿拾裝備、被攻擊等的特效,都讓我覺得特別有意思,如果本身是動漫粉或愛玩游戲,可以想象對這些片段肯定更有感觸。
我個人是字幕特效中毒者,最喜歡的特效說來害羞,卻是樸實的大頭特效,嘻嘻!!只要看到我嘎的頭變大了,一定倒回去看幾遍!萌吐奶啊!有人與我取向相同的話,推薦《披頭士密碼》,是一個建立在扯淡的平行理論上的訪談節目,主持人卻都很靠譜,最重要的是誰說話誰的頭就變大(推薦exo上的一期,邊伯賢老師演繹了一段教科書級別的撩妹鋼琴演奏)!拜冰里經典的特效太多啦,得一集一集檢索才能選出最優的幾個呢,當下馬上回憶的話,能想起來包貝爾說老婆壞話時,包文婧的仿游戲裝備購買記錄哈哈哈哈哈,EP9里田樹撩妹失敗無法讀取文件avi. 哈哈哈哈哈,還有每到安老師的鏡頭,鋪滿屏幕的banana~~~~太可愛了~~~~~
(3)態度認真專業
網上曾流傳一篇拜冰后期工作人員的吐槽貼,嘿嘿嘿,其實就是加班狗的日常啦,看過韓劇《制作人》的都懂,要在節目播出前瘋狂加班,日夜不停觀看大量的素材...還因為大張偉提了一句《跟貝爾去旅行》,后期又得多看幾十集...
不過我覺得這就是進步的標志??!你們,拜托了冰箱節目組,活生生地,在,推,動,中國綜藝節目產業化進程??!再大的大事也是由小事組成,不放過每一個細節,有能力或者盡管現在沒有能力但至少盡力,去追究每一個細節,就是在上進,是誠意是野心!
曾經我們的綜藝節目,對嘉賓的了解點到為止即可,即使貼出幾個片段,也常常是嘉賓出道初期的mv片段而已,敷衍了事。但拜冰從第一期開始,當時嘎嘎還沒有現在這樣紅,字幕就已經顯示“嘎嘎”,“wuli嘎嘎”,“加2”這幾個稱呼了,字幕組是用心的!還有“鄭網紅”、“狗哥”,熟知嘉賓和主持人的外號和著名的梗,使用飯圈用語,對粉絲來說特別親切。還有每一集都要看不同的機位的錄像好幾遍這件事,我本來是感受不到啥的,直到EP9,田樹撩妹時,鏡頭突然切換到一個從來沒見過的機位——特寫了Gary的帽子后面的兩個中文字:煩死。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現在明白了,謝謝你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尾聲
這貼我寫了快有五集節目的時長,初衷只是看到短評和長評里都是吐槽居多,沒人認真夸夸你們,我難受,我不夸你們我難受,不知不覺寫了這么多,其實對節目還有很多想法,時間問題無法一時完全寫下來。以后有機會俺再補充,不過即便到此為止,你們也該感受到我的愛意了吧?你們一定要看到啊!還有,說是下飯綜藝,難道我一周只吃一頓飯??每天一集不太現實,但是大家一起努力,我們爭取第四季第五季時,實現全年播出嘛~~(?′▽`?)
感恩!愛你們!
《拜托了冰箱 第二季》觀后感(四):節目分析
《拜托了冰箱》購買自韓國同名綜藝節目的版權,每期邀請一個明星帶來自己的冰箱,然后由現場廚師根據冰箱內的食材,做出料理,進行PK。
槽點:
【第1句】: 剪輯后期太多!導致畫面太亂??!
隔一會兒來個影視資料,隔一會兒來個變聲,隔一會兒來個頭大特寫,頻率過高,我這個觀眾看得太煩!!反而呢,做菜時長太短,細節幾乎沒有!!都是匆匆帶過??!
【第2句】:無處不在的喧賓奪主?。。?/p>
說比做多,應該將注意力放在如何制造美食身上,卻抓住緋聞黃段子之類的話題不放,煩?。ㄎ郏?/p>
為何我看了原版總遺憾于沒有材料給我能親自動手操作一番,還有這做得都好(ˇ?ˇ) 想吃,但中國版,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我是跑開了,沒看到?
節目組想紅,而忽略了把節目做精做好。如上所說,因為廚師的梗很足,所以節目組一心想要把這些梗作為笑點,一而再再而三為了搞笑而搞笑,而忽略了美食節目該有的內涵。同理,對于兩個主持人也是如此,一味地把那些所謂的笑點剪出來,把何老師塑造成小黃人,把王嘉爾塑造成傻白甜,當然也不排除是節目組特地給他們安排的節目設定。
【第3句】:毫無競爭的氣氛,毫無緊張感!看得好無聊?。?!
競爭形式很沒有氣氛,話說,我真想看哪位說話充滿詩意的廚師會做出什么來,還有,那位哪位哪位做出來的是怎樣的我也想知道??!可是那該死的競爭形式,嘉賓又不選他!!看得好暴躁?。?!
【第4句】:廣告
植入廣告總會引起吐槽,而這個節目的廣告植入簡直就是強行植入,硬生生的搬上。節目組本意應該是想以比較搞笑的方式植入廣告,想要以較強硬的方式反而讓人覺得可愛好笑,但,實在是強硬得過頭了。
【第5句】:-廚師 其實就廚師來說,每個人的設定和特點都很鮮明。樂樂的“不要臉”,黃老師的“虛勢和陳漢典”,田樹的“文言文”……只能說廚師們身上都自帶梗,這點作為國內綜藝而言算是不錯的。但,節目組似乎過多重視廚師個人的特點,而忽略了廚師該有的職業素養(甚至好幾個廚師都不是專業廚師)
中韓:
形式
韓版與中國版還有一個區別就是韓版是會每個人都嘗的,然后每個人會講對食物的評價,這點是中國版里沒有的
把每次錄制分成兩期,每次在場的八個主廚都有機會展示(中國版的現在的規則主廚是自己挑的,不過中國版的只有六個主廚,每期只有一次兩人對決)
專業性
中國廚師專業性沒那么強,競爭感不強
一個美食節目要求在15分鐘內做出一道菜來,其實這個時間是很趕的,在韓國版里就感覺剪輯的很充分,廚師們都很忙碌,競爭的很激烈的感覺。中國版相對節奏緩慢,感覺做飯速度好慢啊,韓國版里那些廚師能夠在15分鐘內做出有水平并且需要花功夫的菜,要燉啊要煮啊之類的,而中國版的真的很像自炊生們做的菜啊,就是一些很簡單的菜式。
側重點
中國重點在聊天、八卦,而韓國重點是冰箱和做菜,中國似乎忽略了作為美食節目的內涵
《拜托了冰箱 第二季》觀后感(五):有溫度的節目
下廚房里說:“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于晝夜,廚房與愛。”廚房是連接人的味蕾,是家最深的會以,而冰箱是距離廚房最近的地方,直接反映了一個人的口味與生活方式。展示冰箱,有時候更像是在向大眾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宋佳的冰箱空空如也,節目里看到的她灑脫大氣,真實女漢子;李湘,她的冰箱里各種食材應有盡有,營養豐富,就像她一貫的形象;陳赫,他的冰箱里必然會有妻子和寶寶的東西,不可避免的會被問及前妻的事情,有的時候網友也很無聊,就喜歡看明星的心事;陳曉的冰箱,應該說陳曉房東的冰箱真的夠舊夠破,而陳妍希的小冰箱,號稱冰箱界的愛馬仕,總是感覺兩個人有反差,但是現在很幸福。
我是按照倒敘的方式看的節目,從第三季開始至第一季結束,感受到了節目組的變化與用心,也看到了節目的進步,第一季賣腐,看的人都快掉雞皮疙瘩了,第二季平平淡淡,第三季引入新的主廚,團隊成員相處更融洽了。當然,節目也有很多不足,有的時候梗莫名其妙。從這個節目里,我看到何老師的主持功力,無論什么樣的場都能圓回來,總能觸及到人心最柔軟的地方。
這個節目真的是一個下飯綜藝,也是一個有溫度的節目。如果它能一直做下去,我會在每天吃飯的時候點開節目,伴著美食感受成員的嬉笑怒罵,好熱鬧。
《行尸走肉第二季》觀后感
忽然發現很多人討厭這個小崽子啊,其實他長的還是比較可愛的。。。
在從槍傷中蘇醒以后,這個小朋友變得不可思議的成熟,第一件事情執意要找到蘇菲亞,那叫一個感動了,這么小就重情重義了。這時候除了肖恩,大家都很有浪漫情懷,認為一個失蹤了幾天幾夜的小姑娘可以逃過林子里的行尸,我是覺得這種事情過個一天一夜基本就沒戲了,這些人不可能沒有這樣的常識,大家都沉浸在自我欺騙之中。我一直都很期出現一具穿著藍色衣服的小小行尸(這部劇的兒童群眾演員太少了)只是沒想到她早就在谷倉里面了,身體發膚基本完好,沒有被食用的跡象,應該是被咬一口后逃脫了??吹剿@樣,大家都發懵了,幻想破滅了,長久的努力付之東流了;卡爾再次受到了嚴重的心靈打擊。
之后卡爾就開始失心瘋??赡苁谴竽X的補全速度跟不上發生的事情,開始學會頂嘴了,對暴力事件也情有獨鐘。但我覺得這個小朋友有時候說的很有道理,尤其是對索菲亞的媽說的大不敬的一段話,比那些大人更先了解這個世道的本質,至少比那位平頭女清醒。他的處事方式開始像肖恩,偷了一把槍林子里找刺激,并順利地遇到了人生的`第一個對手,一個陷入泥潭的行尸。看到卡爾沒有直接拿槍崩了它,我估計小朋友可能會調戲行尸。果然,卡爾淡定地坐下開始拿石頭扔它,僵尸被調戲的哇哇亂叫,但行尸掙脫泥潭的瞬間,他又表現出了小崽子的本質,嚇得轉身跑掉了,真是令人失望,還把行尸留給了戴爾,直接導致這個的角色死亡。
卡爾的注意力還一度集中在那個被大人囚禁的男孩上,他對這位哥哥的態度讓人很費解。他很關注這個囚犯,不如說關注大人們對他的態度,他單獨見這位哥哥,我甚至一度以為他會失心瘋到出手殺了他。但他既沒有表現出同情也沒有表現出厭惡,只是旁觀著,到最后看到父親用槍指著男孩的時候,卡爾出現,重復著“do it"。這到底實在慫恿父親呢,還是變相的指責,我只能說,卡爾這個小孩,是個研究心理變態的好案例。
13集,卡爾真心猛,隔著一個人爆了僵尸肖恩的頭。奠定了他未來主要人物的基礎。對于他,討厭倒也不至于,一個小孩,沒有伙伴沒有玩具,中過一槍看到許多人死;邊上主要陪伴他的大人除了他神經緊張的老媽,逐漸黑化的老爸,就是跟老爸分享過老媽的肖恩叔叔;平時唯一的娛樂活動就是打行尸,心理不出問題是不正常的。
我倒是慶幸他沒有被嚇成畏畏縮縮的膽小鬼,一個小孩變的勇敢和成熟也蠻難得的???,好好表現,期待你小腦瓜里冒出的非比尋常的想法。
至于其他角色,女性角色真心廢??枊屔岳寺硖庪U境還不忘要護發素和時尚雜志,可以理解她畢竟身處三角戀的旋窩中央;索菲亞的媽看著就叫人煩心,形象實在過不(其實我覺得大家在無法常常洗頭的情況下都應該留她那樣的發型,但既然是拍出來的,還是蓄發比較好),女兒不見了,做媽的自己不找,還在那里唧唧歪歪;有幾個女生沒有什么存在感;唯一強的那個金發女,為了逞強差點一槍斃了弩男,看的我恨不得扭斷她的脖子,印證了愚蠢的勤快人最不可用這句老話??傊越巧己没孟肭覉F隊意識渙散(最后瑪姬和索菲亞媽企圖分散團隊,理由都覺得自己男人很強,不用靠男主罩著??上麄兡腥硕疾幌胝炙齻儯E缘尼绕鹬荒苤竿莻€養行尸BB的刀女了。其實那個早死的妹妹我挺喜歡,比姐姐開朗,長得也比姐姐好看。
弩男和格倫很喜歡,還有早死的戴爾爺爺。他是團隊里唯一一個理論聯系實際,幻想與現實結合,在人性沉淪中,只有他的心完全沒有被污染到。他的死結束了人性挽救的過程。
給這部劇五分,因為我是一季13集一起看完的,沒有等待所以不覺得情節很拖拉。找索菲亞是廢話太多了,但是基本符合人的心理實際,自我安慰自我暗示。在一大堆各種無聊美劇的映襯下,講我喜歡的僵尸逃生情節,劇情還不錯的,所以喜歡就對了。
《微博有鬼第二季》觀后感
“當真理還在穿鞋的時候,謠言已經走遍了天下?!睅装倌昵拔鞣降南日軅冇眠@句話控訴著黃色新聞之王赫斯特和他旗下的《紐約太陽報》。在那個紙媒稱王的時代里,無數的廉價小報炮制了一條條聳人聽聞的玄秘謠言,挑撥著讀者的神經,這就是人類新聞史上最黑暗的時期。未想到百年之后,隨著網絡的興起和微博的走紅,人們耳邊再一次響起了這句憤怒的警句。那些在論壇里、微博上開始流傳的謠言,很快蔓延到了真實的社會中,逐漸引發了一場全民癲狂,就像新近上演的系列微電影《微博有鬼》第二季所描繪的那樣令人不寒而栗。
曾幾何時,互聯網的興起尤其是微博的出現引起了全世界的一片頌揚,以人文大師托馬斯?穆爾為代表的西方學者們更是樂觀的認為幻想多年的“烏托邦”世界將借助網絡的幫助降臨于世。從此人們不再受到主流媒體的壓迫,有了自己的話語渠道和表達空間,確實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在網上只要你能夠吸引到聽眾,就完全可以盡情地暢所欲言,不管你說的是對還是錯。但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開始意識到問題的所在,開始發現互聯網并不是原本所想象的那么完美。
現實生活中,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面具示人的,也許是因為人際關系的需要,也許是因為生活壓力的強迫,也許是因為社會角色的控制,當然更因為法律條文的約束。總之,大家在行事之前,還是會三思而后行的,也許未必人人都是謙謙君子,但至少會保留一個相對人性化的面具。但是當我們進入虛擬社區之后,這隱形的枷鎖就被瞬間打破了,無所顧忌的狂熱網友們淋漓盡致的表達著真實的自我訴求,甚至連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也都肆無忌憚地暴露無余。以前這樣的`狀況雖然也引起了一定的關注,但是網友們的斗爭還是只限于線上的謾罵指責和滋事搗亂,過分一點的也無非是人肉搜索和小道謠言而已,所以社會或者說是政府一直對此表示著理解和寬容。但是2011年8月的英國倫敦大騷亂徹底改變了這一切,在網絡尤其是微博的推動下,原本只是幾個小混混鬧事的小case迅速演變成了一場社會大“狂歡”,騷動的人群在瘋狂地搶劫著各家店鋪、肆意地焚燒著警車、甚至毆打無辜的市民。而在這期間,線上線下的互動此起彼伏,暴徒們在微博上炫耀起了自己的戰利品、傳遞著下一個戰役的信息、鼓動著更多的網民參與進來,微博一時間成了助紂為虐的絕佳工具。這件事后,歐美政府改變了過往的態度,英國首相卡梅倫不在高呼“網絡自由”的高調,轉而表示未來將在必要時實施全英 “斷網”。曾經借谷歌事件大肆攻擊中國的美國也迅速提出了加強網絡監管的法案,而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更是表示要對互聯網進行“百分之百的監管”。這些情況都已經表明,政府對互聯網依法進行規范管理,剝奪網民之前所持有的百分之百的權利,已經是大勢所趨了。
而中國社會也在面臨著這一波巨大的沖擊,“核輻射謠言”、“致癌酸雨”、“全民搶鹽浪潮”、“偽47號公告”……讓旁觀者對網民的想象力嘆為觀止,卻也倒吸了好幾口涼氣。網易163在今年初做了一個關于微博謠言的投票,居然有超過百分之八十的網民認為微博上確實是謊言成風。盡管這其中也許有五毛、美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但是這個結果也足以令每個人震撼了。同時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正視微博謠言在未來對這個社會可能產生的巨大損害,他們在用各種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態度和關注。近來熱映的系列微電影《微博有鬼》三部曲就在用戲謔而又冷酷的鏡頭向人們展示:如何將一個清白無辜的好人誣陷為一個冷酷無情的劫匪、如何利用微博的力量炒作出一位全民偶像、如何將一個溫情脈脈的幸福家庭拆散為一出鬧劇的注腳。而在這三部驚悚的微電影背后,在這一幕幕啼笑皆非的荒誕故事之中,卻讓我們看見了微博那邪惡的力量。
蕭伯納曾經說過,“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都隱藏了一匹脫韁的野馬,它時刻都會令你有大禍降臨?!蔽⒉┮苍S就像是一片廣闊的草原,我們在此盡情放縱著自己心中的欲望,卻忘了拉住韁繩。現在對互聯網的管理是越來越嚴格了,社會各界都已經認識到不進行嚴格監管,放任網民無所顧忌的橫沖直撞必將造成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這樣的結果是令人遺憾的,因為我們即將失這片曾經自由的樂土;但這樣的結果也是令人警醒的,當我們指責和抱怨網絡監控的時候,我們是否也應該反思一下,到底是誰讓出了這曾經屬于我們的自由的權利?我們是否真的像《微博有鬼》新三部曲中所描繪的那樣,在不知不覺間于心中埋下了微博的鬼魅。
客從何處來第二季觀后感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客從何處來第二季觀后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客從何處來第二季觀后感【篇一】
袁凌那本《我的九十九次死亡》,是今年6月買的,拿到書時,翻了開頭幾篇,覺得無味,索性放下。這幾個月里,我辭掉了一份做了一年半載的實習,寫了四篇不咸不淡的人物稿件,看了些書,也在構思寫作計劃。
八月底,妹妹考上大學,辦升學宴,我回了趟那個小鎮。小鎮靠挖煤養活,鎮上的老男人們多半下過井。爺爺曾在小鎮工作,小官,2001年退休。那年我八歲,離開那里,被父母接了回身邊,結束了隔代撫養的生活。
因為小,我那時未曾體味到這個巴掌大的小鎮上,肆意生長的無助與絕望。小鎮沒怎么變,這么些年,破舊的棚子還在,枯老的梧桐樹還在,當年下過井的老男人也還在。他們坐在自家門口乘涼,四人一桌,打麻將。
幾乎看不到年輕人。年輕人和藏在這個小鎮下的礦藏一起,慢慢變少。我從小姑那得知了些兒時玩伴的近況。輟學,結婚,在義烏做小買賣,在深廣打工。小姑說起死亡,說有個姑娘,是我當年的小學同學。她父親在井下時死了。小姑提到名字,我想不起面目,只記得,她是短發,圓臉,聲音嘶啞。
小姑還說起姐姐同學的母親,前幾年也死了。五十歲的樣子,洗澡的時候,煤氣中毒,搶救無效。那同學和姐姐一般年紀,今年十月剛生了個女孩,成了母親。而姐姐,大學畢業才一年,工作,辭職,如今又在備考,想著念書。
這些年,我也一直在念書,離家越來越遠。盡管老家在南昌,可我一直覺得,自己的根屬于這個靠挖煤養活的小鎮。我去了當年住過的老房子。前門后院都關著。2001年,爺爺退休,把房子轉給了一對五旬的夫婦。03年,這兩口子吵架,老婆子想不開,趁著老頭外出的時候,在家里上吊自殺了。就在前一天下午,我二姑她還和這老婆子一起打麻將,有說有笑的。好好的一個人,就這么沒了。
在家里,在我住了八年的老房子里。爺爺是老干部,不迷信,說起這件事,也有點神秘兮兮的。他說,搬走后才知道,老房子下原來是墳墓地。房子風水不好,我們一起曾經住那兒的時候,奶奶,大姑,小姑都生過病。爺爺說自己能鎮住那些個邪氣,后來搬進去的那家人就不能。
與死亡有關的消息,從這個茍延殘喘的小鎮上,迎面撲來。我重又想起了袁凌這本書,《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他寫人,寫他的小鎮,他的玩伴,他遇見的生死,社會的不公,災難,毀滅。一個又一個故事,開始擊中我。
十一月初,我計劃著寫點與這個小鎮有關的什么,開始看書,搜集資料。我知道了這個巴掌大的小鎮,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開采煤礦。有過好光景,年輕人最多的時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
爺爺就是在1980年選調來這個小鎮的。他來之后沒幾年,發生了礦難,死了人。死亡人數印在《江西煤炭志》上。爺爺在幾年前,拿出這本書,指著上頭冰冷的數字,說了不少有人情味的故事。可它們都與死亡有關。我一直想把爺爺的這些事情寫下來。寫他右手拇指與食指之間,因為被攪煤機誤傷,留下的傷疤。
我知道,我是想尋根了。
去年年底,我參加了央視一個節目的實習。節目是《客從何處來》,如今正在央視一套播出,每周一集。這是原先做柴靜《看見》欄目的團隊操刀的。和柴靜有關的事情,好像都很火,但這個節目卻沒有。
簡單來說,這是一個為明星尋根的真人秀。我參與了撒貝寧那集的前期調查,主要任務就是在武漢的檔案館資料室,看史料。我們力圖找出,與撒貝寧家人有關的歷史。撒貝寧,他的家族曾在武漢生活過。家里有人參軍打仗,有人逃命流亡。我們要做的,就是從一頁一頁報紙中,找到他們生活的證據。
因此,我在學校的檔案館里,看了近一個月民國時期的報紙。并沒有找到與撒貝寧家族有關的,更多的資料。而我卻記住了,那些在報紙上發生過的新聞,如今的歷史。
我記得一個。武漢曾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發生過霍亂,臨時政府封鎖了江路運輸。有人在報紙上尋人,找的是他的高中同桌,女生。他們在這場霍亂的逃難中離散了。他說他很想她,留了地址,要她看到一定聯系。
我很想知道,他們最后是否找到了彼此,還是說這是一個與霍亂和死亡有關的悲傷的故事。這則尋人啟事,我時常會想起,我會想到,想到他們是在勤懇認真地活著,想到自己在這個世上留下的生活過的證據,有一天,也會變成歷史。
這是對我影響很大的一段實習。三個月。我也開始想要找找自己的根在哪里。我覺得是在那個小鎮上,但又不確定,還可能在別的什么地方。
爺爺如今回到了南昌,他說是落葉歸根,南昌是他的根。他上世紀五十年代,參加大躍進離開了那里,此后一直在外漂泊,有了五個子女,有孫輩。我在挖煤的小鎮長大,與南昌的感情不深。
那個挖煤的小鎮上,到處都是與死亡有關的故事,可哪里不是呢。我知道自己終將會找到根的所在,我會把它的.千絲萬縷寫出來。它可能是那個小鎮上,看似與我無關的,那些死去的人。
無關絕望,它只是生活的慣性與常態。
客從何處來第二季觀后感【篇二】
我從何處來?又將到哪里去?
這是我時常會突然想起來的話題,何處來這一點已沒有人可以告訴我,最多的也只是知道爺爺奶奶輩人故事了,那個時代是一個出乎意料的時代,動蕩不安,和平吃飽穿暖就是所有的希望,每個人的心思都是純粹而簡單的,只是想要活下去,不管手段是什么?或努力干活,或保家衛國,或…不可說
很想去了解我的歷史,但我知道,我家該是一個沒有什么故事的農民家庭,所有的事情應該都是種地種地種地…但種地也是個不平凡的事情,我想聽我們家所有種地的故事,雖然它可能充滿艱難,痛苦,但也有關于豐收的喜悅!
因為我有聽奶奶說過她年輕種辣椒大產的故事,嗯我外公高價收購的它!
客從何處來第二季觀后感【篇三】
剛看了幾期《客從何處來》,對謝娜有了更深的認識。她是一個并沒有深厚文化積淀的人,但她絕不是一個淺薄的人。
謝娜的形象簡而言之是一個獨立女性的典型類型——“女丑”。這絕不是一個貶義詞,相反是對女性極大的褒揚。
千百年男權社會的根蒂,讓女性至今還是一個或多或少被物化的存在。我們天然地覺得女孩有個穩定的職業即可,不需要遠大抱負;女性一生最重要的是嫁給好男人;“美麗”,是女性每時每刻的處世原則。更諷刺的是大部分女性都有著可怕的觀念:你負責賺錢養家,我負責貌美如花。原來女性的人生追求就是容貌的美麗,原來女性天然覺得自己應該被呵護,多么悲哀。
我不是排斥女性愛美,也不是想逃避作為男性的責任,而是覺得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每個人的人生都應該追求自己價值。
謝娜,是一個骨子里的斗士。這個斗士堅韌、淳樸、自信、強大。她摒棄一切世俗對于女性形象的禁錮。這種反抗,不僅僅是在某部電影里扮丑,而是時時刻刻都把做自己作為目標,她從來不用外表是否美麗約束自己,她從來不用這些獻媚于男權,而是用她內在的真性情追求自我的價值,獲得世俗的肯定。所以她叫自己“喜神”,她覺得讓別人快樂,是遠比自己形象是否美麗更重要的。當然你也可以說她是為了收視而不在乎形象,但這不正證明了她對事業的追求嗎,而且無可否認的是“喜神”,是最真實的謝娜。
謝娜的形象還有另一個鮮明的特征——真實。
我們可以輕易地看到她被一些不經意的瞬間感動得大哭,我們可以輕易地看到她想說什么說什么甚至被指口不擇言也不刻意粉飾,我們可以輕易地看到她和驕矜做作的女明星處在一個畫面時她的親切與可愛。
她是一個情感充沛的人,這種充沛源自她對生活的敏感細膩和自己本就起伏跌宕的經歷。這種敏感和細膩在《客從何處來》里體現地淋漓盡致,你可以說她那小學生式詞匯根本沒有表達出應有的意思,但卻要承認從她口吻和眼神里呈現出來的情感體驗,絕不止于傻白甜或綠茶婊們常宣之于口的“好有愛心”“好可憐”。
她口口聲聲說“你們也許會覺得我膚淺”,但她的心底卻明白自己堅信的“喜神”人生哲學絕不是膚淺的。
謝娜的成功也許有很大的一部分要歸功于幸運,歸功于這個時代的中國娛樂業對女丑的渴求。但回望她的奮斗史,無論是單槍匹馬取得現在的地位,還是對感情婚姻的投入和原則,都體現著她注定的不平凡。這種不平凡,讓她就算不進娛樂圈也會取得其他領域的成就。這種骨子里的堅定品格使她乘風破浪,實現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