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的文章好句子匯編3篇
宗璞散文集《丁香結》選集
宗璞散文集《丁香結》選集
在英格蘭約克郡北部有一個小地方,叫做哈渥斯。一百多年前,誰也沒有想到,它會舉世聞名。有這么多人不遠萬里而來,只為了看看坐落在一個小坡頂的那座牧師宅,領略一下這一帶曠野的氣氛。
從利茲驅車往哈渥斯,沿途起初還是一般英國鄉間景色,滿眼透著嫩黃的綠。漸漸地,越走越覺得不一般。只見丘陵起伏,綠色漸深,終于變成一種黯淡的陳舊的綠色。那是一種低矮的植物,爬在地上好像難于伸直,幾乎覆蓋了整個曠野。舉目遠望,視線常被一座座丘陵隔斷。越過丘陵,又是長滿綠色榛莽的曠野。天空很低,讓灰色的云墜著,似乎很重。早春的冷風不時灑下凍雨。這是典型的英國天氣!
車子經過一處廢墟,雖是斷墻破壁,卻還是干干凈凈,整理得很好。有人說這是《呼嘯山莊》中畫眉田莊的遺址,有人說是《簡·愛》中桑恩費爾得府火災后的模樣,這當然都不必考證。不管它的本來面目究竟如何,這樣的廢墟,倒是英國的特色之一,走到哪里都能看見,信手拈來便是一個。這一個冷冷地矗立在曠野上,給本來就是去尋訪故居的我們,更添了思古之幽情。
到了哈渥斯鎮上,在小河邊下車,循一條石板路上坡,坡相當陡。路邊不時有早春的小花,有一種總是直直地站著,好像插在地上。路旁有古色古香的小店和路燈。快到坡頂時,冷風中的雨忽然地變成雪花,飄飄落下。一兩個行人撐著傘穿過小街。從坡頂下望,覺得自己已經回到百年前的歷史中去了。
轉過坡頂的小店,很快便到了勃朗特姊妹故居--當時這一教區的牧師宅。
這座房子是石頭造的,樣子很平板,上下兩層,共八間。一進門就看見勃朗特三姊妹的`銅像。艾米莉(一八一八--一八四八)在中間,右面是顯得幼小的安(一八二○--一八四九),左面是仰面側身的夏洛蒂(一八一六--一八五五)。她們的兄弟布蘭威爾有繪畫才能,曾畫過三姊妹像。據一位傳記作者說,像中三人,神情各異。夏洛蒂孤獨,艾米莉堅強,安溫柔。這畫現存國家肖像館,我沒有看到過。銅像三人是一樣沉靜--大概在思索自己要寫的故事。眼睛不看來訪者。其實該看一看的,在她們與世隔絕的一生里,一輩子見的人怕還沒有現在一個月多。
三姊妹的父親帕特里克·勃朗特年輕時全靠自學,進入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畢業后曾任副牧師、牧師,后到哈渥斯任教區長。他在這里住到他的親人全都辭世,自己在八十四歲上離開人間。他結婚九年,妻子去世,留下六個孩子,四個長大成人。他們是夏洛蒂、布蘭威爾,艾米莉和安。會畫的布蘭威爾是惟一的兒子,善于言辭,鎮上有人請客,常請他陪著說話。只是經常酗酒,后來還抽上,三十一歲時去世。
在原來孩子們的房間里,陳列著他們小時的"創作"。連火柴盒大小的本子上也密密麻麻寫滿了字,墻上也留有"手跡"。據說那時紙很貴。他們從小就在編故事。兩個大的編一個安格利亞人的故事,兩個小的編一個岡達爾人的故事。艾米莉在《呼嘯山莊》前寫的東西幾乎都與岡達爾這想象中的國家有關。可惜"手跡"字太小,簡直認不出來寫的什么。
帕特里克曾對當時的英國女作家、第一部《夏洛蒂·勃朗特傳》的作者蓋茨凱爾夫人說:孩子們能讀和寫時,就顯示出創造的才能。她們常自編自演一些小戲。戲中常是夏洛蒂心目中的英雄威靈頓公爵最后征服一切。有時為了這位公爵和波拿巴、漢尼拔、愷撒究竟誰的功績大,也會爭論得不可開交,他就得出來仲裁。帕特里克曾問過孩子們幾個問題,她們的回答給他印象很深。他問最小的安,她最想要什么。答:"年齡和經驗。"問艾米莉該怎樣對待她的哥哥布蘭威爾。答:"和他講道理,要是不聽,就用鞭子抽。"又問夏洛蒂最喜歡什么書。答:"圣經。"其次呢?"大自然的書。"
我想大自然的書也是艾米莉喜愛的,也許是最愛的,位于圣經之前。幾十年來,我一直不喜歡《呼嘯山莊》這本書,以為它感情太強烈,結構較松散。經過幾十年人事滄桑,又親眼見到哈渥斯的自然景色后,回來又讀一遍,似乎看出一點它的深厚的悲劇力量。那灰色的云,那暗綠色的田野,她們從小到大就在其間漫游。作者把從周圍環境中得到的色彩和故事巧妙地調在一起,極濃重又極勻凈,很有些哈代威塞克斯故事的味道。這也許是英國小說的一個特色。這種特色在《簡·愛》中也有,不過稍淡些。現在看來,《呼嘯山莊》的結構在當時也不同一般。它不是從頭到尾敘述,而是從敘述人看到各個人物的動態,逐漸交代出他們之間的關系。過去和現在穿插著,成為分開的一段段,又合成一個整體。
一八三五年,夏洛蒂在伍列女士辦的女子學校任教員,艾米莉隨去學習。她因為想家,不得不離開,由安來接替。艾二十歲時到哈利費克斯任家庭教師,半年后又回家。離家最長的時間是和夏一起到布魯塞爾學習九個月。她習慣家里隱居式的無拘束的生活。她愛在曠野上徘徊,讓想象在腦子里生長成熟。她和曠野是一體的,離開家鄉使她受不了,甚至生病。但她不是游手好閑的人,她協助女仆料理一家人的飲食。據說她擅長烤面包,烤得又松又軟。她常常一面做飯一面看書。《呼嘯山莊》總有一部分是在廚房里寫的罷。夏洛蒂說她比男子堅強,比孩子單純;對別人滿懷同情,對自己毫不憐惜。她在肺病晚期時還堅持操作自己擔當的一份家務。
夏洛蒂最初發現艾米莉寫詩,艾很不高興。她是內向的,本來就是詩人氣質。她一八四六年寫成《呼嘯山莊》,次年出版,距今已一百多年了,讀者還是可以感到這本書中噴射出來的滾沸的熱情。她像一座火山,也許不太大。
從她的出版人的信中,我們知道她于一八四八年春在寫第二本書,但是沒有手稿的片紙只字遺留下來。一位傳記作者說,也許她自己毀了,也許夏洛蒂沒有保藏好,也許現在還在她們家的哪一個櫥柜里。
一八四八年九月布蘭威爾去世時,艾米莉已經病了,她拒絕就醫服藥,于十二月十九日逝世。可是勃朗特家的災難還沒有到頭,次年五月,安又去世。安寫過詩,和兩個姐姐合出一本詩集,寫過兩本小說《艾格尼絲·格雷》和《野崗莊園房客》,俱未流傳。她于一八四九年五月二十四日往斯卡勃洛孚療養,夏洛蒂陪著她。二十八日病逝,就近殯葬。
牧師宅中只有夏洛蒂和老父相依為命了。
陳列展品中有夏洛蒂的衣服和鞋,都很纖小,可以想見她小姑娘般的身材。她們三人寫的書,曾被誤認為是出于一個作者,出版人請她們證實自己的身份。夏和安不得已去了倫敦。見到出版人拿出邀請信來時,那位先生問她們從哪兒拿來的這信,完全沒有想到這兩個小女人就是作者。
三人中只有夏洛蒂生前得到作家之名。她活得比弟妹們長,也沒有超過四十歲。她在布魯塞爾黑格學校住過一年多,先學習,后任教。這時她對黑格先生發生了愛情。她愛得深,也愛得苦,這是毫無回報的愛。這也是夏一生中惟一一次的充滿激情的愛,結果是四封給黑格的信,在他的家里保存下來。夏于一八五四年六月和尼科爾斯副牧師結婚。她看重尼科爾斯的愛,對他也感情日深。勃朗特牧師宅中有一個房間原是女仆住的,后改為尼科爾斯的房間。
夏洛蒂于一八五五年三月,和她五個姊妹一樣,死于肺病。
樓上較大的一間房原是勃朗特先生用,現在陳列著三姊妹著作的各種文字譯本,主要是《簡·愛》和《呼嘯山莊》。但是沒有中文本。這缺陷很容易彌補。要知道我們中國人讀這兩本書非今日始,上一代已經在讀在譯了。我們立刻允諾送幾部中譯本來陳列。
從窗中望去,可見近處教堂尖頂,據說墓地也不遠。勃朗特全家除安以外都葬在那里。因為時間關系,我們不能去憑吊了。離開牧師宅時看見有人在三姊妹像旁拿了一張紙,我也去拿了一張。原來是捐款用的。這里的一切費用都是三姊妹的忠誠讀者捐贈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有這樣多的人愛她們,關心她們的博物館,真讓人高興,--當然不只是為她們。
我們又回到曠野上。風還在吹,雨還在飄。滿地深綠色看不出一點搖動。仿佛天在動,而地卻停著。車子駛過一座又一座丘陵,路一直伸向天邊。這不是簡·愛萬分痛苦地離開桑恩費爾得的路么?這不是凱瑟琳·恩蕭和希斯克利夫生前和死后漫游的荒野么?他們的游魂是否還在這里飄蕩?勃朗特姊妹在這里永遠與她們的人物為伴了。
聽說這一帶還有勃朗特瀑布、勃朗特橋,一塊大石頭是勃朗特的座位,連這個縣都以勃朗特命名了。人們說夏洛蒂是寫云能手,而艾米莉筆下的風雪,也使人不忘。或許還該有勃朗特云和勃朗特風雪罷。
《丁香結》閱讀答案宗璞
做閱讀題要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的,都歸向文章的主旨。平時要學會為文章標段,歸納每段意思,歸納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丁香結》原文
宗璞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開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樣。城里街旁,塵土紛囂之間,忽然呈出兩片雪白,頓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細看,才知是兩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樹銀妝,星星般的小花綴滿枝頭,從墻上窺著行人,惹得人走過了還要回頭望。
城外校園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圖書館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種有十數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瀟灑,紫的朦朧。還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蘭,在夜色中也能讓人分辨出,這是丁香。
在我住了斷續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來,伏案時抬頭便看見檐前積雪。雪白映進窗來,香氣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輕靈得多,不那么渾濁笨拙了。從外面回來時,最先映入眼簾的,也是那一片瑩白,白下面透出參差的綠,然后才見那兩扇紅窗。我經歷過的春光,幾乎都是和這幾樹丁香聯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樣小,卻不顯得單薄。許多小花形成一簇,許多簇花開滿一樹,遮掩著我的窗,照耀著我的`文思和夢想。
古人詞云“芭蕉不展丁香結”,“丁香空結雨中愁”。在細雨迷蒙中,著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花墻邊兩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畫,線條模糊了,直向窗前的瑩白滲過來。讓人覺得,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
只是賞過這么多年的丁香,卻一直不解,何以古人發明了丁香結的說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著斜伸過來的丁香枝條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結!
丁香結,這三個字給人許多想象。再聯想到那些詩句,真覺得它們負擔著解不開的愁怨了。每個人一輩子都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來。所以丁香結年年都有。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嗎?
小文成后一直擱置,轉眼春光已逝。要看滿城丁香,需待來年了。來年又有新的結待人去解--誰知道是否解得開呢?
(選自《小作家選刊》2009年第4期)
《丁香結》閱讀題
【第1句】:仔細閱讀文章,從中找出丁香在形狀、顏色、氣味方面的特征。
答:
【第2句】:結合文章,說說作者為什么把丁香花喻為“丁香結”。
答:
【第3句】: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義。
答:
結,是解不完的;人生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是太平淡無味了嗎?
【第4句】:著名詩人戴望舒的《雨巷》中,有這樣的詩句:“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結合本文,體會“丁香”一詞在詩中的含義。
《丁香結》閱讀答案
【第1句】:①星星般的小花,許多小花形成一簇;②花開有紫、紅、白等色;③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第2句】:原因有二:①丁香花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②丁香花負擔著解不開的愁怨。
【第3句】:示例:每個人一輩子都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來,正因為如此,人生才多彩多姿。
【第4句】:象征著美麗、高潔、愁怨。
《丁香結》 閱讀答案
做閱讀題要找到語文閱讀理解上要求的關鍵字、詞或句子所在的段落,要求學生在閱讀文字材料時有重點地圈下來,然后再來重點理解與分析。當然,找原話的目的是為了弄清題意,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和范圍。
《丁香結》原文
今年的丁香似乎開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樣。城里街旁,塵土紛囂之間,忽然呈現出兩片雪白,頓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細看,才知是兩行丁香花。有的宅院探出半樹銀妝,星星般的小花綴滿樹頭,從墻上窺著行人,惹得人走過了還要回頭望。
城外校園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圖書館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種有十數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瀟灑,紫的朦朧。還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蘭,在夜色中也能讓人分辨出,這是丁香。
在我斷續住了近二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來,伏案時抬頭便見檐前積雪。雪色映進窗來,香氣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輕靈得多,不那樣渾濁笨拙了。從外面回來時,最先映入眼簾的,也是那一片瑩白,白下面透出參差的綠,然后才見那兩扇紅窗。我經歷過的春光,幾乎都是和這幾株丁香聯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丁香,那樣小,卻不顯得單薄。許多形成一簇,許多簇花開滿一樹,遮掩著我的窗,照耀著我的文思和夢想。
古人詞云:“芭蕉不展丁香結”“丁香空結雨中愁”。在細雨迷蒙中,著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妖媚。花墻邊兩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畫,線條模糊了,直向窗前的瑩白滲過來,讓人覺得,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
只是賞過這么多年的丁香,卻一直不解,何以古人發明了丁香結的說法。今年的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著斜伸過來的丁香枝條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結。
丁香結,這三個字給人許多想象。再聯想到那些詩句,立覺得她們負擔著解不開的愁怨了。每個人一輩子都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來。所以丁香結年年都有。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么?
小文成后一直擱置,轉眼春光已逝。要看滿城丁香,須待來年了。來年又有新的結待人去解--誰知道是否解得開呢?
(文/宗璞)
《丁香結》閱讀題
【第1句】:分析第①節劃線的句子,作者是怎樣把自己的感情賦予在這些丁香花身上的?(3分)
【第2句】:第①②節分別從什么角度描寫丁香花的?(2分)聯系第⑥節劃線的句子,說說作者的用意。(3分)
【第3句】:說說文中引用古人關于丁香結的詩句的作用。(4分)
【第4句】: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作者經歷過的春光,幾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聯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筆墨寫這三棵白丁香。
B、作者在文中以細膩的筆調,描寫出了一個色彩絢麗的丁香花的形象。
C、作者實寫丁香花的形象,虛寫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創造出了一個深遠的意境。
D、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結上的情感,以開闊的胸襟為今天的讀者開拓了一個“丁香結”全新的藝術境界。
《丁香結》閱讀答案
【小題1】.作者將丁香擬人化,使無意識的丁香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3分)
【小題2】.第①②節分別從色彩(雪白)、香味(甜香)描寫丁香花的;(2分)作者以丁香的雪白、甜香,映襯人們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和追求。(3分)
【小題3】.文中引用古人關于丁香的詩句,從另一角度展示了丁香結的形象,豐富了丁香結的內涵,為讀者提供了展開豐富想象的天地。(4分)
【小題4】.B(3分
我與宗璞閱讀題及答案
試題內容:
【第5句】:現代文(文學類)閱讀(20 分)
高山流水半世誼——我與宗璞(節選)
資中筠
我一直連名帶姓喚她本名“馮鐘璞”,不過現在她以“宗璞”聞于世。我們相識是在1948年,我轉學入清華外文系二年級,與她同班。那時女同學都住在惟一的女生宿舍“靜齋”。我剛好與梅貽琦校長的女兒梅祖芬分在同房間。宗璞與她不但是世交,而且從小學到中學都是同學,所以經常來我們宿舍找她。記不起何月何日宗璞來宿舍,只有我一個人在,我們就天南地北地聊起來,大半都是談讀過的書,古今中外,各抒己見:從中國古典詩文、小說到外國文學,把自以為獨特的感受和見解都盡情傾吐。如今所談的內容已經模糊,只記得古人中她最喜歡蘇東坡,達到神交的地步,詩則欣賞李義山,認為有“空靈之美”,這些都深得我心。我則向往魏晉名士風流,《世說新語》都是我們所愛。外國文學談到了《戰爭與和平》、勃朗特姐妹、哈代,等等。她獨喜哈代,為那種蒼涼、宿命的悲劇意境低回贊嘆。印象最深的是關于《紅樓夢》,我們都不喜歡林黛玉,不約而同地喜歡探春。她說父親(馮友蘭先生)一貫教育他們,不但要能作文,還要能做事,探春既有文才又有干才,不但有才,還有識。我則受母親影響,喜歡性格干脆,不喜歡哭哭啼啼、唉聲嘆氣的人。記得我還說過,我認為《紅樓夢》中真正第一薄命人是薛寶釵,因為黛玉至少得到了真愛情,而寶釵費盡心機,最后還得頂黛玉之名嫁給已經失魂的寶玉,情何以堪?至于賈寶玉就更加不可愛了,那么多女子為他癡情真不值……
總之我們越談越投機,相知恨晚,那年我十八歲,她二十歲,是為訂交之始。
到大二下學期,1949年初,北平解放,大批同學南下參加工作。我們班由幾十人剩下了十二三人,而且女同學占壓倒多數。宿舍又基本上是按系級分的,所以同吃、同住、同學習、同游樂,女同學之間關系十分密切,也很融洽。宗璞為“聯系群眾”也搬到宿舍來住,不過與別系同學同房間。我與她似有一層特殊的關系,互相已經形成習慣,凡是讀到什么好書,有什么心得,或者“忽發奇想”,第一個想告訴的就是對方。記得我向她介紹過雨果的.《笑面人》,那是我剛好在假期中以我的初級法文程度抱著詞典“硬讀”的第一本法文小說,由于情節動人,人物鮮明,竟然從頭到尾讀完了,一開學就急著講給她聽。
馮家住在“乙所”,與靜齋隔著一片草地和一條小溪,旁邊還有一片樹林,稱“阿木林”。每當春來,草地上開遍二月蘭,宗璞對這種野花情有獨鐘,不止一次寫入她的作品。多少次,我從靜齋門前的土坡跑下去,穿過小徑,快到那所平房時就開始喊“馮鐘璞”,她會出現在門口,然后或者讓我進去,或者出來一同到阿木林或工字廳后的荷塘邊散步。那是充滿幻想的年齡,眼光總是投向無邊的蒼穹。夏夜常常一同仰望星空,訴說各種遐想。她說她經常想像自己站在水上,隨波而去(那是一種飄飄欲仙乘風歸去的感覺,不同于“乘長風破萬里浪”的豪言壯語)。我在中學時曾填過一首《鷓鴣天》,其他都忘了,惟中間一聯自己很得意,說給她聽:“云開我欲攀新月,雨霽誰曾跨彩虹?”她說她有兩句同樣意境的詩:“有朝直上古峰頂(借唐人句),雙手劈云星滿襟。”好一個“雙手劈云星滿襟”!與“攀新月”、“跨彩虹”高下立見。從此于文事一道我在她面前總是自慚形穢。她在中學就已經發表過文章,這在我當時看來是遙不可及之事……她的散文的確有詩意,晶瑩、清麗。即使老師的命題作文也總能寫出新意,有自己的風格。她以寫作為樂,文思敏捷,令我望塵莫及。與她相比我總是覺得自己筆頭澀滯,文字蕪雜,一旦開頭又往往不知所止,泛濫無所歸,不像她那樣潔凈、簡練、含蓄。但是宗璞卻許我以“汪洋恣肆”,以此鼓勵和安慰我。
不過我也有令她“佩服”的地方,我外文,特別是口語比她強些。她也學鋼琴,但我程度高些,高中畢業時還開過鋼琴獨奏會。我在中學時對數學特別感興趣,曾經想以數學為專業,并且先考入燕京大學數學系,后來遵母命轉的系。那時離中學時代不遠,數學還沒有忘光,我與她大談我對解析幾何坐標、曲線的體會。宗璞為人厚道,我這一通海吹,使她對我油然產生敬意,竟脫口而出說,“你是靜齋第一人!”其實,那時清華女生中文理兼備,多才多藝的也不少。我第一年考清華就沒敢考理科,因為除數學外,我理、化都平平,而那點數學在全國高手如云中也沒有什么特殊優勢,只有拿來唬唬好友了。但是文科也還是沒有考上,才上的燕京。發憤一年,第二年轉學上清華二年級。(順便提一下……宗璞因分數不夠清華,先分到南開上了兩年,后來轉清華,因體弱不能太緊張,重上了二年級,所以與我同班。梅祖芬也因分數差一點,上了一年清華先修班,才入本科。一個是文學院長之女,一個是校長之女,分數差一點都不通融,足見那時名校的風氣之正。)我選了鄧以蟄先生的西洋哲學史。每學期只需要交一篇對一位自選哲學家的心得。我寫的是對柏格森“直覺主義”的體會。現在早已忘記胡亂寫了些什么。只記得拿給宗璞看,又得她贊賞,大概那是第一次獲“汪洋恣肆”的評語。
我還有一位中學同學徐謙,一同考入燕京,又一同轉到清華。她上的是化工系,后來自愿到新疆最艱苦的地方開發油田,為我國石油工業作出杰出貢獻,改革開放后歷任全國有名的大油田和煉油廠的總工程師,并當選過人大代表。她年輕時愛好古典文學,能詩能文,通過我認識了宗璞。有一次我們三人效古人夜游,買了海淀蓮花白,淡粉色的,在生物館前夜飲。此事后來宗璞寫入了散文《方便面和酒》。讀過此文的人誤以為我能喝酒,實際我完全無酒量,只不過少年狂、好奇兼附庸風雅而已。
…………
( 資中筠,女,1951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外文系,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原《美國研究》主編,國際政治及美國研究專家,資深翻譯家,著有多種學術著作、譯著及散文隨筆集。)
【第15句】:按要求答題.(5分)
①本文題目“高山流水半世誼”,如何理解“高山流水”?(2分)
②“好一個‘雙手劈云星滿襟’!與‘攀新月’、‘跨彩虹’高下立見。”作者認為宗璞的“雙手劈云星滿襟”比自己的“云開我欲攀新月,雨霽誰曾跨彩虹”寫得好,請分析其中的理由。(3分)
【第16句】:作者很喜歡宗璞的性格,請你就本文記述的內容,概括和分析一下宗璞的性格特點。(5分)
【第17句】:文中有一段插敘文字(即括號里的“順便提一下……足見那時的名校風氣之正”),似乎也是很值得玩味的內容,作者卻不把它作為重要內容正式敘寫。請就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分析作者不正式敘寫的原由。(4分)
【第18句】:作者與宗璞年輕時的交往和友誼,讓人稱羨。請簡析她們交誼的特點,并聯系當今實際或自身情況,談談對你的啟發。(6分)
試題答案:
【第15句】:答:①高山流水,喻作者和宗璞之間,猶如伯牙與鐘子期一般,是知心朋友,是難得的知音。(2分)②“雙手劈云”有直沖云霄、披星攬月的氣勢,“星滿襟”是“劈云”后得來的結果,美妙而有詩意。而“攀新月”“跨彩虹”雖也有種不凡氣勢,但相對溫和,情趣略遜一籌(2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頂”“襟”押韻,“月”“虹”不押韻(1分)。
16答:(1)為人厚道。比如我一番海吹,她就佩服起我來。(2)善于欣賞別人長處。比如夸我是“你是靜齋第一人”,贊我的文章“汪洋恣肆”。(3)重友誼。比如常與我散步,將我們交往的事情寫入作品中。(4)浪漫,喜歡詩文。如常與我談詩論文,交流讀書心得。(答出任意三點得滿分,觀點1分,分析1分)
17 答:本文要表現的,是作者與宗璞的半世友誼(文題即有表明),所以,選取的材料,當是兩人交往、體現兩人友誼的事情。(2分)而括號中的內容,是表現當時大學的風氣,與主題沒有直接關聯,如果正式記述,就節外生枝,破壞了散文“神聚”的原則 。(2分)(意對即可)
18答:(1)兩人志趣相投,經常在一起交流讀書或寫作心得,或暢談美妙遐想;都善于欣賞對方的優點和才華;都有文人雅士的浪漫情懷;不帶功利性和市儈氣。(3分,意對即可)(2)(談感悟須聯系現實或自身情況(3分)。